明治神宫附近景点 - 明治神宫博物馆平面图

导读:明治神宫附近景点 - 明治神宫博物馆平面图 1. 明治神宫博物馆平面图 2. 明治神宫图片 3. 明治神宫是什么地方 4. 明治村博物馆 5. 明治神宫开放时间 6. 明治神宫宝物殿

1. 明治神宫博物馆平面图

历史建于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原称“东京招魂社”,以纪念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内战戊辰战争中为恢复明治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

在1879年(明治12年),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靖国”来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吾以靖国也”,意为使国家安定。

靖国神社在明治维新后是供奉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甲午战争(1894-5年),日俄战争(190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日本全国神社都由内务省管理,唯独是靖国神社由军方管理。现时存放着接近250万名为日本战死者的灵位,其中有210万死于二战,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战败后,因为日本的战后和平宪法第9条说明要分开政府和宗教,靖国神社选择了变成一个非政府旗下的宗教机构。在靖国神社供奉的阵亡二战日军军人当中,被征入伍的的台湾和韩国人也在内。

还有,靖国神社也在1978年秘密将14个被盟国远东军事法庭入罪和处决的甲级战犯放入它们供奉的名字里。

这些甲级战犯包括首相东条英机和外相广田弘毅。

正由于这班主要战犯的灵位也同时供奉于神社内,所以每当日本政要前往靖国神社参拜,都会引起邻近二战期间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及人民的反对。

而近年日本政治环境右翼化,领袖频频前往作官式参拜,因而使邻近受害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抗议加剧。

日本国内对于领袖或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亦有正反两极化的反应,许多人认为官员只能在非公务时间以私人身份参拜,前往参拜时并不得利用公务车或其他行政资源,否则就是违背了政教分离的精神。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终战纪念日”的时候,很多日本国民都去靖国神社去纪念战死了的亲友。

而且,有参与过“大东亚战争”的日军军人也在这一天穿上军衣去参拜战死的同僚。

这个宗教机构的争议升温的原因是由于有日本政府的官员,包括首相和内阁成员,在极具有象征色彩的“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

因为有些日本高级官员参拜供奉战犯的神社,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国家质疑日本对过去侵略战争的态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靖国神社曾经作为神风特攻队的出发仪式举办地。即使在现在,往往有日本二战退伍老兵在此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身着二战时期日本旧军装,举行列队示威,口呼军国主义口号,因此,靖国神社也被认为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精神圣地之一。

此外,靖国神社大门旁边一个纪念碑上的浮雕,一幅描绘的是中日甲午海战,另一幅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上海。

都是正面描绘当时日本军队如何“英勇”作战的,这是不折不扣美化当年侵略战争的做法,也令中国人民非常不快。

为日本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辩解的人认为,神社的废存早在1945年10月已由当时占领日本的联合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决定,所以靖国神社已和军国主义没有关连,只是一座普通的宗教场所,民间人士在神社内对军国主义的祭祀只是个别人的立场。

靖国神社实际上并不具有任何影响力,因为美国已经牢牢控制着日本的对外政策与军事,靖国神社充其量只能成为怀旧右派的纪念碑 。1945年,联合国占领军总司令部曾准备废除靖国神社,为此靖国神社举行“临时大魂祭奠”,把许多未死的人也来祭祀。后改为宗教法人才得以幸存。

1955年以后,自民党5次提出《靖国神社法案》,要求将靖国神社改为“特殊法人”,试图将之 营化。1974年,由于日本社会的广泛抗议,才没有成功。

2. 明治神宫图片

热田神宫,明治神宫,日光东照宫,鹤岗八幡宫,箱根神社,根津神社,伏见稻荷大社,平安神宫,出云大社,伊势神宫

3. 明治神宫是什么地方

最早的“靖国神社”叫做东京招魂社,是1869年由明治天皇下令创建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在推翻幕府,帮助天皇重掌日本大权的戊辰战争中,为恢复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

到了1879年(日本侵占琉球的同一年,日本当年开始了外显的大规模军国主义扩张),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此后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加上明治天皇的亲自参拜,靖国神社在日本处于很特殊地位。

4. 明治村博物馆

坐落在东京市中心的日比谷公园。

贴近自然,是日本园林最大的特点。日本园林更重视寓人工于自然中,园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在种植设计上,同一园林中的植物品种通常都不多,一般是以一到两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两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从形式上看很简洁,层次清楚,别具风格。在选材上,则以常绿树木为主,花卉较少,多以松树、樱花、鸢尾等为主。

新宿御苑最初是一个皇家花园(位于内藤勋爵的庄园内),二战后成为一个。新宿御苑是东京最大的日式庭园和法式庭园相结合的园林景点。

5. 明治神宫开放时间

建造后的两千年中,从没有外国人能够进入,直到上世纪,1957年,才对外国人开放进入。

而伊势神宫内宫的正宫,到现在为止也从来不对外来游客和日本平民开放。

而伊势神宫另一点和其他神社的不同是,伊势神宫是不允许投赛钱的(就是大殿前摆的那个箱子,和我们国内寺庙里的功德箱类似,扔点钱进去许个愿,),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香火钱”,这一点也是日本的唯一,除了伊势神宫仅提供祭拜,其他日本哪座神宫大社都允许投赛钱。

还有,日本有两座神宫,是直接由警察担任保安的,一座是东京市中心的明治神宫,还有一座就是伊势神宫,这也彰显了他们国家级神教场所的地位。

如今,伊势神宫对日本人来说依然相当重要,直到上世纪,很多在海外出生的日本人都要将自己的头发剪下一缕用黄纸包上,亲自回国或委托回国探亲的亲友带回供奉到伊势神宫,以此表明认祖归宗。

6. 明治神宫宝物殿

日本明治维新带给亚洲邻国最大的启示是:亚洲可以有国家成长发展起来和西方国家平起平坐。

我们今天所说的振兴也罢,崛起也罢,都需要改变世界已经形成的框架、等级,包括经济、思维和话语等体系。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很好的榜样,给了中国巨大的启示。

其次,我们要看到,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从明治天皇发布《五条誓文》宣誓改革开始,是从顶层设计开始,并不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由此可见,顶层设计足以解决很多问题,而自下而上永远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

日本明治维新从顶层设计开始

以及,日本明治维新采取的开放和积极融入的姿态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从1853年开国到1868年明治维新,中间有很多屈辱事件,如果日本抱着屈辱和仇视的心态,就没有办法融入世界,对世界有排斥感、拒绝感。但实际上,日本采取的是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的姿态,这一点出乎意料。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明治维新作为一场体制改革,离不开科技的改革和创新。

当时,日本人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来判断明治维新成功与否。日本作为中国的学生,打 败了自己的老师,通过明治维新这样的体制改革在赌国运中获得了胜利。

胜利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当时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这是科技发展的体现。而日本的科技发展就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这种科技创新的延续,使得日本有2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日本在科技方面的积淀和爆发,是明治维新150年的深远影响。

此外,明治维新的重要教训是,日本没能摆脱成为强国后侵略他国这条路径。而今天的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新的路径,在经济上我们选择了“一带一路”方针,走上了合作双赢,打造人类共同命运体的路径。

在明治维新发生的近30年间,中国人几乎不屑一顾。很典型的是,1887年中国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写了《日本国志》,重点介绍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但并没有被出版,官方拒绝,民间也拒绝。

直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的1895年,这本书才出版,此时中国人才下决心学习明治维新,也只是极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觉悟,这就是戊戌维新,后来失败了。

回顾历史,很多人喜欢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作比较,我觉得并不完全恰当。明治维新主要是制度变革,而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现代技术,并没有强调制度变革。

1840年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朝廷拒绝。1862年中国才开始洋务运动,仅是用机器造洋枪洋炮就遇到了阻力,提出在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个职能部门外再成立一个海军司令部(海军衙门),居然遇到巨大阻力,可见制度变革根本不可能。

当然责任不在洋务派,在于清朝的决策者。所以,应该把近代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挑战作出不同反应的整个过程作比较才有意义。

洋务运动不可能变革制度

责任在清朝决策者

站在今天来看,明治维新对中国仍然意义重大。

第一点,日本明治维新受中国影响特别大,尤其深受魏源《海国图志》一书的影响。

这本书介绍了当时世界的情况,在当时的中国被禁,传至日本后被翻刻了20多版。日本明治维新的有识之士深受精神洗礼,将它视为“天赐宝物”,并决定要改革,要开放。

于是就有了明治维新,日本走向富国强兵之路,一次次侵略中国。而中国清王朝一直采取闭关自守政策,导致落后、挨打以及灭亡,教训非常深刻。

第二点,明治维新为何导致日本走向了法西斯主义?从1870年末期到1880年,日本可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有两条:一条是英国式道路,强调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另一条是德国普鲁士式道路,强调皇帝掌大权,对民众权利进行限制。

日本内部也发生过争议,当时英国已经比较强大,而普鲁士较为落后,正奋起直追英国。

日本方面从当时的国情出发,认为更适合走普鲁士式道路,这为后来的军国主义开辟了道路,最终成为二战的发起国之一,又在二战中惨败。

历史证明,走英国式道路才是正确的,而当时日本过于强调国情导致走上错误的道路,这一点我们要尤其警惕并引以为戒。

明治维新是一场伟大的改革运动,日本通过实施“文明开化”“殖业兴产”“富国强兵”等三大改革国策,以非常激进的方式向西方学习,放弃落后的思想观念,移植西方的经济制度,改革僵化的政治体制。

这种彻底的学习使得日本快速地追赶上来,从一个落后国家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强国。

但是,随着国力的增强和“自信心”的膨胀,暴戾之气增加。越到明治后期,日本越迷失了方向:

①启蒙不彻底。明治后期,反启蒙的力量开始抬头。尤其是1890年发布的《教育 敕语》被分发到全国各地的学校,天天通过课堂灌输国家主义思想,被洗脑的人不可能成为现代公民。这种教育培养出无数盲目愚忠的臣民,比政治家更狂热,和战争罪犯一起把日本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②没有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1880年代以后,日本在改革中开始强调本国传统:欧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自强自立。这种做法将日本引向了另一条道路:不再追求普遍价值,强调“特殊国情”,鼓吹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最后将国家引向保守和反动。

③追求武力崛起。随着国力膨胀,知识分子发生了激烈争论:一派主张“和平膨胀”,也就是“和平崛起”;另一派主张“武力膨胀”,也就是学列强做法,走侵略扩张道路。主张前者是少数,更多人主张后者。

悲哀的是,日本国民也沉浸在可怕的大国崛起迷梦中,不知道和世界和平共处,梦想从侵略中获得利益,支持政府发动对外战争,最终使国家陷入灭顶之灾。

明治后期日本迷失方向

走向战争的深渊

从国力、军力角度看,近代日本无疑是成功的,被当时许多国家视为典范,戊戌变法的学习榜样,就是明治维新。

但从思想启蒙、民主权利等角度看,明治维新不彻底,越来越强烈的民族主义、国粹主义合流,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为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

Hash:d4f17bb92c5f756023993db93cefabdec5b0f3b9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