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街道紫琅路 狼山街道办事处

导读:狼山街道紫琅路 狼山街道办事处 1. 狼山街道办事处 2. 狼山街道社区 3. 狼山居委会 4. 狼山街道主任 5. 狼山街道办事处地址 6. 狼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钱

1. 狼山街道办事处

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30多公里;拥有海岸线210公里,其中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带面积1.3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21万公顷,是我国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油、天然气、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总面积700万亩,土壤肥沃,适种范围广,盛产水稻、蚕茧、棉花、油料等作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文蛤、紫菜、河鳗、沙蚕、对虾的出口创汇基地。吕四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世界九大渔场之一。[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历史背景】 南通是由长江北岸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而成,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6000多年前,长江水从上游夹带大量泥沙不断沉积在江口,南通由此成陆,并逐渐自西向东、向南延伸扩展。全境地域轮廓东西向长于南北向,三面环水,一面造陆,似不规则的菱形状。分别由狼山残丘区、海安里下河区、北岸古沙嘴区、通吕水脊平原区、南通古河汊平原区、南部平原和洲地、三余海积平原区、沿海新垦区等组成。 【发展】 南通在距今五、六千年开始就有人群在当地居住,市区一带在晋朝以前为江口海域,南北朝时始成沙州,初名壶豆洲,后名胡逗洲,属海陵郡(今泰州),唐朝时为盐亭场,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置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淮南道。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时,设狼山镇遏使,归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吴时曾设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南唐时立静海都镇制置院,置如皋县属泰州,历时半世纪。公元958年,北方后周派兵南下,占领静海,升为静海军,不久改名为通州,领静海、海门两县,属扬州管辖。宋朝时天圣元年(1023年)一度称崇州或崇川,不久复称通州,隶属南东路,领静海、海门两县。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通州路,二十一年(1284年)复称通州,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使司,领静海、海门两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废县为乡并入南通;雍正三年(1724年)改通州为直隶州,并以泰兴、如皋两县归其管辖,隶江苏市政使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隶江宁市政使司。辛亥革命后废州立县,设“南通县公署”。1914~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兴等县为苏常道辖,海门、崇明等归沪海道辖。1934年设立南通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南通崇明、启东、海门、如皋、靖江六县。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3月在南通县北兴桥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期间,设通东、通海、通西、通如行署,在如东掘港建立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曾改建苏皖(华中)一、九行政区。 建国后置南通市,南通县城迁至金沙镇,设立南通专区归苏北行政公署,辖海安、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和崇明七县及南通一市。1952年底,江苏恢复建省,南通市为省辖市,1958年崇明县划入上海市,1962年南通市再次列为省辖市,并脱离南通专区。1970年全省又统一改专区为地区。1983年3月,南通市与南通地区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1989年以后启东、海门、如皋撤县建市,仍由南通市管理。1997年南通市下辖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门市、海安县、如东县、崇川区、港闸区、狼山旅游度假区和富民港办事处等四市二县三区一办。南通市是全国最早的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上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求采纳

2. 狼山街道社区

还不错。

极质家纺有限公司是2016-04-05在 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狼山镇街道南郊社区居委会附属用房。南通极质家纺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602MA1MH97C90,企业法人吴鸿,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极质家纺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针纺织品、床上用品、家居饰品、服饰、鞋帽的生产、加工、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3. 狼山居委会

顺平县辖4镇6乡 :蒲阳镇 、高于铺镇、腰山镇 、蒲上镇、白云乡 、河口乡、安阳乡、台鱼乡 、大悲乡 、神南乡。 包括237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1万人左右。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另有壮、满、回、侗族等16个少数民族,县政府驻蒲阳镇平安街3号。

  蒲阳镇

  镇政府驻北街村。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6.02万。辖3个社区居委会、33个村委会:南城区、西城区、北城区;北街、东街、南街、东关、南关、北关、甘城、永禄、东庄、小城北、东魏、西魏、南魏、大城北、王家关、周家关、蔡家关、魏家关、霍家关、西显阳、南尧城、北尧城、东尧城、西尧城、吴家庄、西下叔、东下叔、北下叔、南常丰、北常丰、董家庄、西赵家庄、东五里岗。

  高于铺镇

  镇政府驻王各庄村。面积69.3平方千米,人口4.68万。辖25个村委会:王各庄、白家庄、何家庄、亭西庄、亭北庄、大辛店、高于镇、苏辛庄、西亭乡、东亭乡、坝子口、苏头、向阳、北城、屯头、大王、子城、东赵家庄、李千户庄、北城北庄、北城西庄、东显阳一、东显阳二、西阎家庄、东阎家庄。

  腰山镇

  镇政府驻南腰山村。面积26.7平方千米,人口2.09万。辖13个村委会:南腰山、西腰山、北腰山、唐行店、东新兴、西新兴、南新兴、北新兴、玉山店、南伍侯、北伍侯、西北堡、东北堡、北巷北、南巷北、新增庄、东韩童、西韩童、邵家庄、六四庄、东后兴、西后兴、韩新庄、韩西庄、田家台、海家庄、两分庄、辛阳、才良、正童、南营、永旺。

  蒲上镇

  乡政府驻东南蒲村。面积54.8平方千米,人口2.84万。辖29个村委会:东南蒲、西南蒲、赵家蒲、南安全、北安全、宋家庄、马家庄、魏家庄、石家庄、滕家庄、郝家庄、靠山庄、蒲王庄、何家营、高胜蒲、马家台、山东头、苏家疃、东于家庄、西于家庄、辛宅、桑园、白庙、伍郎、辛庄、大恩、小恩、南吴、北吴。

  白云乡

  乡政府驻白云西庄村。面积76.2平方千米,人口2.79万。辖24个村委会:白云西庄、白云北庄、东阳各庄、西阳各庄、白云大、常庄大、常北庄、杨辛庄、西朝阳、东朝阳、北朝阳、南陈侯、北陈侯、西荆尖、东荆尖、塔山坡、常南店、寨坡庄、下庄、淋涧、南吕、峨山、狼山、真理。

  河口乡

  乡政府驻西河口村。面积56.9平方千米,人口1.59万。辖16个村委会:西河口、东河口、李各庄、张各庄、齐各庄、侯各庄、马各庄、康各庄、北下邑、中下邑、南下邑、石门庄、坛山源头、柏山、北李各庄。

  安阳乡

  乡政府驻西安阳村。面积56.9平方千米,人口1.86万。辖19个村委会:西安阳、东安阳、刘各庄、贾西庄、贾各庄、罗各庄、李思庄、史家沟、东白司城、西白司城、麦旺、雅子、三角、峰泉、司仓、北湖、新建、永胜、南峪。

  台鱼乡

  乡政府驻康北庄村。面积54.5平方千米,人口1.70万。辖17个村委会:康北庄、柴各庄、西柏 、东柏山、南康关、北康关、葛庄子、燕子水、南台鱼、寨子、小掌、龙堂、导务、东峪、小水、先锋、宅仓。

  大悲乡

  乡政府驻北大悲村。面积101.1平方千米,人口1.92万。辖23个村委会:北大悲、南大悲、西大悲、龙王水、大岭后、隘门口、刘家庄、王家庄、宁家庄、郭家庄、天井沟、井尔峪、北清醒、南清醒、南盘、安子、解放、富有、黄岩、恋头、野场、团结、寨南。

  神南乡

  乡政府驻北神南村。面积94.5平方千米,人口1.14万。辖18个村委会:北神南、南神南、刘家营、百福台、大黄峪、张家庄、杨家台、青榆沟、奶娘宫、官银堂、神北、向明、胜利、龙潭、顺利、复兴、新华、永兴。

4. 狼山街道主任

河套古为黄河冲击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南临黄河,北靠阴山,西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东临包头市,总土地面积119万公顷,全部引黄灌溉。

从先秦开始,秦王朝设九原郡,以奴迁、徒民之法,召置军民,固疆守土,保边屯垦,兴修水利,耕灌农田,产出颇丰,就此世称"鱼米之乡"。

秦汉至明清时期,民族争纷不断,河水不时肆虐,治水功效甚微,农耕发展缓慢。

清代中叶,内地黄泛区灾民走西口入套谋生,大有收获。修渠治水再次兴起,农耕兴水步伐加快。

清未民初,一代河神王同春聚异地之民众,开引黄灌溉之先河,挖大渠、垦荒漠、勤劳作、施善行,开仓放粮救灾民。渠道成、禾苗青、农夫耕、商贾行、老少安乐冽酒饮。王同春在河套挖十大干渠,270条支渠,总长4000多里,水田8600顷,熟地2700顷,堪称世界之最,使河套成为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米粮川"。

新中国建立初,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重视下,河套水利除旧布新,日新月异,诸条大干渠由黄河口引水改为四首闸制,先后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全民动员开挖了输水总干渠(二黄河),疏通拓宽了排水总干沟(乌加河),使河套地区施水有保障,排水有出路,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黄灌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河套水利不仅为河套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河套人民带来了充裕的生活,更为河套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

美篇在五原县博物馆水利展厅的基础上,以水利建设为主题,以一代河神王同春引水修渠为端倪,以傅作义修渠兴水为启迪,以河套人民开挖总干渠、疏通总排干为重点,通过详实的文字、史料、珍贵的图表照片、稀世的实物展品,突出反映河套水利起源、变化、发展历程,真实再现以王同春为代表的垦地治水先辈们的丰功伟业,弘扬继承河套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畏艰难,克服困难,大干苦干开挖总干渠,疏通总排干的"总干"精神。

后 套 水 利 沿 革

溯后套水利,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到此开发。多为犯罪充军者,戌边军士者,垦发农耕者。后套城堡之建筑也于此者亦多。

到西汉时期后套水利具有规模,渠道众多,耕田阡陌,入户繁盛。

后套早是蒙古族所占游牧草原,至清代中叶末,套商贸汉人,见此地为黄河岸及连接黄河壕沟低洼地带,常是河沟涨溢漫流,湿润低洼,土质肥沃,水丰草茂,适易农耕。后套先民与蒙民协商纳粮包租其牧地,利用天然沟,导水灌溉,大获其利。

清晚期以王同春为代表的后套地商,合股集资,开挖干渠,疏通退水,规模之大,成效显著。水利工程之事,号令一出,万民响应,官厅概未过问,水政即由各渠地商掌控,不敢违拗。当时退水有方,引 通畅,支渠四过,耕田广袤,禾苗青壮,犹同中原,是后套水利最初兴盛时期。

光绪二十八年,河套水利民办为官办。清政府钦命贻谷为蒙旗垦务大臣,将后套各大干渠收买为公,由于管理不善,溃决淤塞现象不断,水利停滞,渠近废驰,垦地荒无,民不聊生,实为后套水利废驰时期。

民国十六年,绥远省政府鉴于后套水利以往经验教训,察视官办、商办水利败弊之举,不可再用,定为官办民修。即旧渠道由民众自行管理,官厅只行使监督职权,并将包西水利督管局设于五原。随即各渠组织水利社,推选管渠经理,秉承后套水利修浚、监督、指导、渠社事务。

民国二十四年,又成立了五临安水利整理委员会,为水利最高决策表决机构。

民国二十五年,将包西水利监督管理局改为水利管理局,由五原县长兼任局长,临河县长,安北县长为分局长,一切水政事务均由水利整理委员会议决策遵行。届时绥远省库拨专款九万元整修永济、丰济两大干渠,开挖乌加河,西山咀退水,各渠道进行修浚清淤,根治渠道溃决现象,呈现出各渠水势畅旺,百废渐新的景象。

七七事变,日侵后套,水政一律停顿,水事纠纷频发,政府无所顾及,遂乃各行其事,益滋分歧,难以调解,水利前途,至堪隐忧。

抗战时期,爱国将领傅作义驻守五原,在取得“五原大捷”后,提出“民养军,军助民,治军与治水并重,军民合作,发展生产”战略方针,建立健全县乡保甲四级管理机构,全面修复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有效解决军需民食。聘请绥远省水利专家王文景为绥西水利局局长。组建绥西水利管理机构和五原、晏江、临河、狼山、米仓县水利局。于1943年动员全套军民,开挖复兴渠,解决了五原晏江两县土地灌溉问题,荣获国民政府水利部颁发的大禹奖章。此阶段为五原水利建设复兴时期。

建国后,后套水利建设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将大干渠多口引水为四首闸制,对农田灌溉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1961年国家重点项目“三盛公”黄河拦河闸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使套区用水有了保障。1959年开挖总干渠(二黄河)改多口引水为一口制,由自流灌溉为人工控管,使用水供水更加有序、合理。1965年后,国家重点投资,将各大干渠的柴草闸全部新建为钢筋混凝土闸,并对干渠、支渠进行裁弯建正,清淤除堵。

1975年全盟15万劳动大军昼夜奋战两个月疏通了总排干“乌加河”,实现了有灌有排,排灌配套。为河套农业开发,根治盐碱,改良土质,促进套区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由此套区水利建设走向管理规范化,设施全新化轨道。

河套历代治水概述

河套自先秦初期即移民戌边,筑城建邑,兴修水利,耕灌其间。

早在二千四百年前,汉建朔方,五原两郡,河套地区已是城廓相望,人烟繁庶的灌溉农业区。唐初,边事废坏,中兴后,引河水,开渠道,兴屯田,呈现出富裕景象。而后,进入民族纷争之中,水利荒废。明初,曾一度经营套地,后又废弃。清初,晋陕农民春出秋归,“雁行”耕作其间,收获甚微,河套仍为游牧之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有地商集资开渠,引黄灌溉。乾隆时有汉族捕鱼人在近河处用桔槔取水种田,大获其利。但当时禁止凿渠引灌,故水利未兴。

1840年黄河改道难行,到清代中末叶,晋、陕、鲁、豫居民接踵而来,在河套地区兴挖渠道,引黄灌田。先后有地商楊家川、郭有元、甄玉、候应奎、王同春等人,开了众多干、支渠道,使河套地区阡陌纵横,水利畅兴。到光 二十九年(1903年)后套各大干渠统官办,请督办垦务大臣贻谷大兴水利,集夫疏浚各渠,使渠水畅流,并增挖支、干渠道数十条。1918年间,河套渠道改由民户包租挖修,后由责无专属,资金匮乏,经营失宜。1920年有驻绥军第一旅长杨以来,借灌田公社之名,统包八渠。而杨贪利忘公,使渠道多淤废。河套人士,有鉴于此,组织公社,承包各渠,并定章程十七条,同样因民户包办,只图得利,致使渠道尽废。1924年,始设水利局于包头,因辖境遥远,渠务仍无进展。1928年裁撤总局,由垦务局接收,官督民办,在五原兴隆长设渠利科,1929年建设厅改组为水利管理局,集专资兴修渠道,各渠建有水利公社,经理渠务,直到1949年。

5. 狼山街道办事处地址

150802身份证归属地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1、150802身份证说明:150802开头的身份证号码代表出生户口在城市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临河区的行政代码为150802,身份证开头前6位号码是150802 的,都是临河区地区的身份证;

2、150802身份证地区分布:东环路街道、临河农场、丹达乡、乌兰图克镇、乌兰淖尔乡、先锋办事处、八一乡、北环路办事处、双河镇、古城镇、团结办事处、城关镇、小召镇、干召庙镇、新华办事处、新华镇、曙光办事处、汇丰办事处、狼山农场、狼山镇、白脑包镇、西环路办事处、解放办事处、车站办事处、金川办事处、铁南办事处、隆胜镇、黄羊木头镇。

6. 狼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钱

  夏、商、周三代,区境属古雍州地,为羌戎所居。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区境为大将蒙恬收复,归北地郡管辖。不足十年,秦末仍为匈奴所居。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汉得河南地,区境为汉北地郡属地。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设置安定郡,设祖厉、鹑阴二县,归安定郡管辖。

  东汉初年,鹑阴县改鹯阴县,隶武威郡。

  三国时,鹯阴县属魏之武威郡。

  西晋初年(265),鲜卑族一支秃发氏迁居鹯阴,改称麦田城。西晋末,收复鹯阴县,仍称鹯阴,属武威郡辖地。

  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麦田城为鲜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后,苻坚改鹯阴县为平凉郡,此后,平凉郡先后为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所据有。沿称平凉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548),宇文太奉太子西巡,会师平凉郡,遂改称会州。北周时,改会州为会宁防。隋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改会宁镇为西会州。贞观六年(630),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会州为会宁郡。十六年后,复改为会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后区境为吐蕃所据。

  宋初,仍置会州。太宗雍熙二年(985),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会州(即鹯阴)从此废除。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后,李宪筑打罗城(打拉池),形成杨稍沟→打拉池→双铺→狼山→海原的宋、夏边界线,边界线以东归宋管辖,以西为西夏属地。

  南宋时,区境为西夏据有。

  西夏末主宝义二年(1227),蒙古灭西夏,区境属元巩昌路西宁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军事设置单位,归固原州管辖。巡检司治所在黄湾中村。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成化十年(1474),移迭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虏卫 为靖远卫,区境属靖远卫辖地。后改为靖远县,隶巩昌府。

  清雍正以后,改卫为县,靖远县辖三滩、九塬、十五营保寨、四十八屯。水泉乡的水泉堡、陡城堡,共和乡的打拉池堡属十五营堡寨之一。种田、复兴乡界分别属马家寨、刘家寨等四寨管辖。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分会宁、靖远、海原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

  民国以后,区境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

  民国15年(1926),靖远县分东、南、西、北、中五区。宝积、共和、种田、复兴乡属南区,水泉乡属北区。

  民国24年(1935),靖远全县实行保甲制,共分四区、18联保、84保、877甲。水泉乡属靖远第一区第四联保,陡城、水泉、黄湾分别为一、二、三保,共管37甲。共和乡、宝积乡为第一区第五联保,分打拉池、周家地二保共30甲。红会及磁窑为第一区第八联保之一保。种田、复兴为第二区第一联保之一保。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1949年9月,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区境属靖远县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整靖远、会宁二县的插花地,将靖远境内的会宁飞地小水村、杨稍村、小芦村划归靖远管辖;将会宁境内的靖远飞地宋家河畔,大、小羊营,红堡子划归会宁管辖。全靖远分7区69乡,复兴、种田乡合为种田乡,属第二区。水泉乡当时分陡城、水泉、黄湾三乡,属第三区。共和、宝积乡属第二区。

  1958年,靖远区划再经更改,当时分4个区辖31乡,共有高级农业社372个。

  1959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撤销区、乡,全县成立20个农村人民公社。区境内设水泉、宝积、共和、种田(包括复兴)4个人民公社。

  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种田分为种田、复兴两个公社。水泉公社直属县政府管辖,打拉池区设工作委员会。12月,新增东湾区工委,水泉公社归东湾区工委管辖。

  1963年撤销大队建制,同时划公社为小公社,恢复区公所体制。

  1965年将85个人民公社合并为24个,恢复生产大队建制和城关、宝积两个镇。区境有水泉、共和、宝积、复兴、种田5个人民公社和宝积镇。1983年,5个人民公社一律改称为乡。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白银市,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5个乡划出设立平川区。

  1993年7月乡镇机构调整时,撤消宝积镇建制,从水泉乡析置王家山镇,成立宝积路、电力路和红会路。

  1997年4月原共和乡分设为共和与黄峤两个乡。水泉乡析置,设立陡城乡。

  2002年9月撤销陡城乡成立陡城镇,红会街道办事处撤办建镇。

  2004年9月合并水泉乡和陡城镇,设立水泉镇。

  2005年2月乡镇机构改革,撤销红会镇,恢复红会路,在共和乡的基础上组建共和镇,宝积路析置设立兴平路。形成宝积路、红会路、电力路和兴平路4个街道办事处;水泉镇、共和镇和王家山镇3个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和复兴乡4个乡的建制格局。

  2009年10月宝积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长征路街道办事处。

Hash:7f6ecf7a49ac79a148a9e3bbc691d89ff86732cd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