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窑景点 婺州窑特点

导读:婺州窑景点 婺州窑特点 1. 婺州窑特点 2. 婺州窑简介及瓷器特征 3. 婺州窑的历史 4. 宋代婺州窑 5. 婺州窑的特点 6. 婺州窑的制作过程 7. 制作婺州窑的材料 8.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1. 婺州窑特点

黑釉上露有铁锈色结晶条纹,状如兔毫,故而得名。由于兔毫盏胎中的含铁量高达9%,在高温下,胎中有部分铁熔入釉里,釉层中产生的气泡把这些铁质带到釉面,温度达到1300℃时,釉层流动,铁质流成条纹状,当冷却时就会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兔毫。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兔毫釉流行于宋代,福建建阳窑制品为最佳,以茶盏最具特色,有“兔毫盏”、“建盏”之专称。《大观茶论》云:“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玉毫条达者即为兔毫,可见,兔毫釉为黑釉中的上等品。借助宋代的饮茶之风,兔毫盏也名扬天下。

2. 婺州窑简介及瓷器特征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龙泉窑青釉执壶从胎体上看,宋代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底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较元、明时期的胎体要轻薄得多。明代龙泉瓷胎体厚重,胎色灰黄,底足露胎处显现赭褐色窑红。 从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龙泉瓷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明代龙泉瓷釉层比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泽强,釉色或绿中带棕,接近艾绿,或黄中带灰,二者都很不悦目。 从纹饰看,宋代龙泉窑器物纯以釉色取胜,纹饰装饰极少,即便有纹饰也多是刻花装饰辅以篦点和划纹,以及波浪、云纹、蕉叶等图案,构图极为简练,手法生动。而明代器物上的纹饰,装饰较为繁复,图案带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是明代龙泉窑器物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

收藏界有一种说法,龙泉青瓷尤其受英美、法国、日本收藏者推崇,中国内地收藏龙泉青瓷之风最盛的地方则属江浙地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收藏历史悠久,收藏者众,收藏规模之大,内地鲜有匹敌者。对于龙泉青瓷的收藏,江浙收藏者倾注了极大热情。  景德镇王掌柜认为龙泉青瓷以物美价廉闻名。当前国际市场上,龙泉青瓷古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今依然是各古陶瓷窑系中,存世量较大、价值相对较低的一类,市场上的流通量仅次于后起之秀明清景德镇彩瓷,整体价格低廉,远不及高价的景德镇产品。

香港佳士得2013年春拍中,一件明14、15世纪龙泉青釉带盖梅瓶以1383万港元的价格成交,是继香港佳士得2010年秋拍清雍正仿龙泉青釉暗灵芝纹五岳真形图三孔扁瓶之后,诞生的第二件价过千万的龙泉窑拍品,也是明龙泉窑拍品突破千万大关的代表之作條萊垍頭

明代 龙泉窑缠枝花卉纹香 33.60万

明代 龙泉窑青釉「福」 26.40万

明代 龙泉窑八卦文三足洗 20.1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3. 婺州窑的历史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青瓷的故乡,今天我们提到的该时代出产青瓷的窑口大多分布在浙江地区。

越窑

越窑是青瓷界的大佬,讲述青瓷的开篇总绕不过它。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称赞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越窑青瓷的名片。

当时越窑的主要产地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唐代通常以所在州的名字来命名瓷窑,所以定名为“越窑”或“越州窑”。

西晋越窑系青釉印纹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也是当时我国瓷器生产的一个主要窑场。

越窑青瓷是青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它的质量最优、影响最广,越窑青瓷产品覆盖了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灯具、卫生用具和殉葬用的冥器等绝大多数用具种类,种类繁多、样样齐备。

西晋越窑系青釉双系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婺州窑

婺州窑在今天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所烧制器类比越瓷少,三国、西晋时期以烧制日用器皿为主,另外也烧制冥器。东晋以后冥器已经不见,南朝时碗、钵、盏的数量增多,同时出现了盏托。婺州窑的一大贡献是首先成功运用化妆土。

西晋婺州窑青釉狗圈,1975年浙江金华西晋墓出土,现藏金华市博物馆

瓯窑

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从考古发现来看,它的制作也不及越窑精细优美,供应范围没有越瓷广大。瓯窑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装饰比较简单,可能是潘岳《笙赋》所谓“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中的“缥瓷”。

东晋瓯窑青釉牛形灯盏,1956年浙江瑞安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德清窑

德清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与余杭县相邻,北和吴兴县接壤,天目山脉横亘其间。

德清窑兼烧黑瓷和青瓷,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最出色的黑瓷产品,釉面滋润,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德清窑造型风格与婺州窑相似,轮廓柔和不似越瓷挺拔。

德清窑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由于黑瓷深受人们喜爱而运销江浙、四川多地。【古玩收藏上域鉴】

4. 宋代婺州窑

(1)婺州瓷的胎质特点

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

西晋以后,一部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较深,多呈深灰色或紫色,唐至宋胎色呈深灰或紫色。

(2)婺州瓷的釉质特点

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

釉层厚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

西晋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和晶体析出更多。南朝时釉色普遍呈青黄色,易剥落。

唐至宋釉色青黄,带灰或泛紫,釉面开裂处仍可见星星点点的奶白色晶体析出。宋代的精致产品中,也出现过色泽青翠的色调,并具有较强光泽感。

5. 婺州窑的特点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 宁波等地。婺州窑:唐代制瓷名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婺州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6. 婺州窑的制作过程

刑窑 今河北邢台。以烧白瓷著称,其瓷器胎薄,玉壁底,色泽纯洁,造型轻巧精美,已达到现代瓷的标准,陆羽在《茶经》中称之为“类银”、“类雪”。

婺州窑 创制于三国,盛于唐宋,窑址位于现代的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县、江山一带。婺州窑生产的产品在品种和造型方面与瓯窑、越窑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或泛紫,釉中现奶白色星点。 寿州窑 窑址分布于安徽淮南市的上窑镇、李嘴子、三座窑、徐家吁、费郢子和李家嘴子一带。

寿州窑创制于隋代,繁盛于初唐和中唐,衰亡于唐末,主要产品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产品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下施用化妆土,釉色以黄为主。其著名的产品有“鳝鱼黄”。

烘州窑 位于江西丰城曲江乡境内,创制于南朝,盛于隋至中唐,晚唐停烧。唐代大量生产茶碾轮和盘心圈状凸起的茶盏托。釉色可分为青绿、黄褐和酱褐,装饰手法有点饰褐彩印花、堆贴、提塑。

岳州窑 窑址分布在湖南湘阴的窑头山、白骨塔、窑滑里一带。所制瓷器釉色青黄、胎骨灰白,主要产品有盘、碗、壶、罐、瓶等。

岳州窑创制烧于中唐,衰亡于五代。 鼎州窑 位于陕西铜川黄堡镇。唐代生产青瓷,兼烧黑釉瓷器、唐三彩。

7. 制作婺州窑的材料

唐代七大瓷窑

唐代六大青瓷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这六处瓷窑所产青瓷的青釉呈色最好,被后世称为唐代六大青瓷窑。生产青瓷的这六大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再加上生产白瓷的邢州窑,合称之为唐代七大瓷窑。

越州窑

也称“越窑”。越州窑(越窑)的窑址在浙江省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此地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唐朝时属越州,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

古越地不仅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瓷器的诞生地。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勤劳智慧的越州人烧出了成熟瓷器,历经六朝、隋唐和五代时期的蓬勃发展,至宋从未间断,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越窑是我国闻名遐迩的青瓷窑之一。越窑青瓷是中国最久远的瓷器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瓷母”,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从未间断,唐代越窑青瓷成为皇室贡品,唐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的典雅秀美,对其釉色清澈碧绿、如冰似玉的光泽,给人以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誉称为秘色瓷。

越窑青瓷的外文译名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雪兰冬”。18世纪中国的越窑青瓷传到了法国,法国上流社会被这种精妙绝伦的、如一泓清澈碧绿湖水釉色的瓷器所折服。当时巴黎剧场正上演《牧羊女》,法国人就用“雪兰冬”的名字来称呼越窑青瓷,表明法国人民对越窑青瓷这一艺术品的喜爱。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创烧成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越窑一直居于瓷器生产的领先地位,我国南北方的众多瓷 窑和韩国、日本的制瓷业无不受到越窑的影响。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一直是备受青睐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数度进贡皇室的珍品,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

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多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精湛的技艺把雄浑丰满的造型、洒泼的纹饰、如冰似玉的釉色融为一体,土与火的结合和升华,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名瓷——“秘色瓷”。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唐人豪迈的步伐、洒脱的神情和自信的笑容。

鼎州窑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另一说在陕西省泾阳县),主要烧青瓷,是唐五代著名窑场。

婺州窑

窑址在浙江金华,是浙江境内越窑以外著名瓷窑。浙江金华地区在唐朝时属婺州,故名婺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三国,唐宋时窑场扩大,成为著名的青瓷生产地区。

岳州窑

在湖南省湘阴县,唐代属岳州,故名岳州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而衰终于五代。主要烧青瓷,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寿州窑

窑址在安徽省淮南市。安徽淮南在唐代属寿州,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洪州窑

在江西省丰城县的赣江西岸。江西丰城在唐代属洪州。始于东汉晚期,终于晚唐。以烧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邢州窑

邢州窑也称“邢窑”,窑址在河北省邢台市所属的内丘县、临城县一带。唐代时属于邢州,故称“邢窑”。瓷器烧制于唐代,邢窑盛产白瓷,邢窑白瓷是中国唐代瓷窑产品。与同代著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在唐代中国的瓷器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瓷的生产,开始于隋,入唐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能与越窑青瓷平分秋色。

8.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越窑”秘色瓷”和越窑”青瓷”的区别青瓷—说的范畴大一些,宋代以前的瓷,不管南方和北方除了白瓷一般都叫青瓷。白瓷是指邢窑的白色的胎和白色的釉—白瓷釉的含铁量。在0。64%以下;而青瓷泛指釉是青的而不管胎是什么颜色,越窑青瓷就属于这一种。

应该说在唐代中早期越州窑和婺州窑、瓯窑一样都是一般的青瓷窑并不出名;而邢窑白瓷就已经是唐代宫廷用瓷了。秘色越器是唐代创烧的一种新产品,它的釉含铁量在0。70%左右,由于创烧是在南方越州,南方的越州、婺州窑、瓯窑烧造的青瓷比不上唐代的邢窑白瓷,而秘色越器出现以前只有越州而无越窑一说,正是秘色越器的创烧成功,才使越州的越窑成为唐代的一座名窑。

真正的秘色越器瓷也只是烧造了一批而停止了。越窑成名后就继续烧造青瓷而不是我们所说的秘色越器。为了竞争,在人们斗茶、斗酒盛行的时代,为了和北方邢窑白瓷竞争高低,把秘色越器称为越窑秘色瓷,可以说:秘色越器创烧在越州,正如现在7501瓷创烧在景德镇一样只是烧造了一批而停止了烧造。

自秘色越器的出现,才有了“南青北白”的说法。  相传唐五代吴越国王钱氏朝廷命令,越窑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我认为吴越国是在模仿烧制“秘色瓷”但并不成功,没有真正烧出“秘色瓷”,反而烧制出越窑青瓷这种品种。

后人把这 越窑青瓷误认为是“秘色瓷”。当然越窑青瓷烧制出来的质量也是很不错的,但我认为越窑青瓷的胎质绝对超不过真正“秘色瓷”的胎质,真正秘色瓷的胎质是白色玉质,而越窑青瓷的胎质的颜色呈灰色或浅灰色,它甚至都不能和邢窑的白瓷相比。

  “秘色越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个标志,它把人类的制瓷业推到了一个顶峰,影响到制瓷业的历史发展,充分表明了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以至到今天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秘色越器”或者叫“秘色瓷”的真正本质—它为什么叫“秘色瓷”。

  宋代汝、官、哥、钧、定这五大名窑的制瓷工匠们认识到了“秘色瓷”的胎质精美绝伦,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反而就在瓷釉上下功夫,创烧出灿烂多彩的瓷釉文化;到元、明、清代就更上一层楼——釉上彩、釉下彩、五彩、斗彩、青花釉里红等,都是在瓷的釉上做文章,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瓷母”。

如果有“瓷母”的话,“瓷父”就数“秘色瓷”了;“瓷母”以釉取胜,而“瓷父”就以瓷胎胜出

Hash:f13daee69b505889175f453538d5d6832ed9f34e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