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哪些神话故事

导读:我国有哪些神话故事 山东除了《八仙过海》的故事,还有什么神话故事或者历史典故吗? 伏羲、女娲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女娲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炼石补天
夸父逐日
撞断天柱的共工
猛志常在的刑天
精卫填海
铜头铁额的蚩尤
伏羲发明八卦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中国古代神话
伏羲的传说
劈山救母
月下老人的传说
杜鹃啼血
二月二龙抬头
钻木取火的传说
东海龙王塌东京
龙女拜观音
三戏海龙王
什刹海的传说
周穆王西游
神农尝百草
湘妃竹的由来
生肖的传说
鹦鹉洲的由来
姜太公钓鱼
观音送画
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子
牛郎织女鹊桥会
土皇公公管四季
吴刚伐桂
茶花的传说
老子降青牛
鲤鱼跳龙门
煮海治龙王
龙王失印服渔翁
孟姜女哭长城
灶王
百鸟衣

山东除了《八仙过海》的故事,还有什么神话故事或者历史典故吗?

山东大地的神话传说很多:

八山过海;孟姜女;菏泽牡丹仙子;姜子牙;聊斋之异(聊城):崂山道士(青岛);天后宫的传说(青岛);马山狐仙传说(千年古城即墨);绛雪、耐冬的传说(崂山)等………。

伏羲、女娲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人类历史记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神话世界,第二个阶段叫传说世纪,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文字记载阶段。

夏商周的夏朝,属于第二个阶段,目前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和文字,属于古人口口相传,代代转述的传说故事,当然这也是历史。

女娲和伏羲则属于神话故事叙述的历史。我认为,这仍然是历史。

女娲女娲,是中国的创世女神,是中华民族的母亲。

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不免有些荒凉寂寞。

相传女娲一日中七十化变,寂寞之余,便以泥土仿照自己的模样,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了人类。

有了人类以后,人难免有生老病死。

为了人类的永续,女娲确立了婚姻制度,让男女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爱情的皋禖古神。

后来恶魔作怪,环境恶化,造成天塌地陷。于是,女娲熔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于是就留下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

女娲还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传统乐器。

女娲的神话源于母系农耕文明。

伏羲伏羲,是女娲的哥哥。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相传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发明了占卜八卦,创造出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伏羲根据阴阳五行,创造了医药,成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最早的中医师。

伏羲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同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

伏羲还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相传,伏羲根据统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社会治理开了先河。

神话人物伏羲和女娲的神话故事,实质上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东汉时期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女娲伏羲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女娲和伏羲是真实存在的,存在在神话中。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伏羲、女娲的“圣王”形象,要到东汉末年才最终形成。所以可以说没有伏羲、女娲,后世杜撰的故事;或者说确实有这样的人,但也仅仅是两个贤人,然后后世口口相传,以至于故 越传越神奇。

在上古神话传说体系中,女娲的形象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战国中后期外在形象尚不能完全确定的“女神”,经过秦及西汉时期的不断改塑,到东汉后期,基本确立了位居“三皇”之一的“圣王”形象。

战国秦汉时期,无疑是关涉到女娲“圣王”形象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探索这一演进过程,对于理解是时文化观念的某些侧面或许有所裨益。

一、历史文献中的女娲、伏羲

在战国中后期,女娲尚未形成如汉代较为固定的“人头蛇身”的“圣王”的形象,从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关于“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中也可以反映出来。

其中有涉及女娲造化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神话,但并没有关于女娲外在形象的具体阐释。特别是在《山海经》的记述中,也没有关于伏犧的直接记载。

据闻一多先生《伏羲考》:“伏羲与女娲的名字,都是战国时才开始出现于记载之中的。伏羲见于《易·系辞下传》、《管子·封禅篇》、《轻重戊篇》、《庄子•人间世篇》。女娲见于《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山海经·大荒西经》。二名并称始见于《淮南子•览冥篇》,也是汉代的书”,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先秦典籍中,言伏羲者不同时言女娲,言女娲不同时言伏羲”。

女娲与伏羲在大多数先秦典籍分言的事实,不仅表明女娲与伏羲分属两个不同的神话传说系统,而且就女娲形象而言,基本还是一个造物女神的形象,还没有被纳入到所谓“三圣”的系统之中;而女娲从“女神”到“圣王”形象的完成,则与两汉时期的改塑密切相关。

从现存的两汉文献考察,随诸家学说流派之不同,以及受地域文化之影响,对于女娲形象亦有不同的解说。其中对女娲形象改塑贡献最大者,当为女娲与伏羲名列“三圣”的传说。

二、伏羲、女娲并称的开始

在汉代文献中,首次将女娲与伏羲并列者,出于西汉时期《淮南子·览冥训》,语曰:

自三代以后者,天下未尝得安共情性,而乐其习俗,保其修命天,而不夭于人虐也。所以然者,何也?诸候力征天下,合而为一家,逮至当今之时,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春秋冬夏皆献其贡职,天下混而为一,子孙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 夫钳且、大丙,不施辔衔,而以善御闻于天下。

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嘤喋苛事也。

显然,《淮南子》推崇伏羲、女娲之“至德”,是建立在颂扬所谓“无为而治”的基础之上,肇起汉代对女娲形象改塑之端。 尽管《淮南子》通过与伏羲并列的方式,将女娲纳入古代“圣王”的行列,但其影响似乎相当有限。

秦人虽有“三皇”之说,然而指的是“天皇、地皇、泰皇”。司马迁撰《史记》,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并无所谓“三皇”之序列。张守节“正义”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

从张氏所列文献考察,明确伏牺为三皇之首的文献,均晚于西汉武帝年间,似可说明至少在司马迁修撰《史记》之时,伏羲与女娲传说尚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与《五帝本纪》“太史公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黄帝的传说已经深入民间,“长老”争相传称黄帝事迹的景象迥然有别。 < /p>

明于此,则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西汉传世的文献中,唯有承袭先秦道家之传统的《淮南子》多言女娲外;即便偶尔言之,也如司马相如《大人赋》中所云“使灵娲鼓瑟而舞冯夷”之类充溢神仙气息的描述,女娲的形象似乎仍是较为单一的“女神”形象。

三、伏羲、女娲列入“三皇”的开始

《汉书》将女娲明确列入“三皇”之中,至少可以证明,西汉时期通行的伏羲、女娲并列为帝之说,随着东汉“三皇”说的复兴,开启了将伏羲、女娲纳入“三皇”系统的进程。 实际上,在班固的著作中,关于“三皇”也是有多种说法,除《白虎通议》中有“伏羲、神农、燧人”与“伏羲、神农、祝融”的两种说法,在《古今人物表》则改“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说。

由此可知,东汉前期关于“三皇”实则相当混乱,远不及西汉时“五帝”说之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三皇”虽多种说法并存,但伏羲的“首皇”地位从来没有受到质疑,而与伏羲并列的女娲,自从出现于西汉文献后,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如著述年代虽不详,但不会晚于西汉末年的《列子》卷二《黄帝篇》曰:“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其中虽然没有明确引入“三皇”之概念,但将伏羲、女娲并列,并与神农氏鼎立而三的排序,或可表明在西汉末年,伏羲、女娲并列为古圣王的观念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同,而跻身于“三皇”系列,则是时间问题了。

在东汉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及女娲列于“三皇”者,当属应劭的《风俗通》的《三皇篇》,而应氏所据材料,则出于纬书《春秋运斗枢》。亦依《春秋运斗枢》释女娲为“三皇”者,还有郑玄。“郑注《中侯敕省图》引《运斗枢》:“伏牺、神农、女娲为三皇’(《曲礼》疏)。”

我们知道,两汉之际纬书已经兴起,终东汉一朝盛行不衰,其中虽存有许多荒诞不经之事,但也保留了相当可贵的古史传说及神话资料,女娲于东汉时期跻身“三皇”序列,当与纬书的记载密不可分。

另外值得注意的,既言“三皇”,又言“女娲”的应劭、郑玄等人主要活动于东汉后期;由此可以推测,记录女娲为“三皇”的《春秋运斗枢》等纬书,似乎也可能出现于东汉后期。

但似可表明,东汉时期关于“三皇”的认定,已由前期的“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向后期“伏羲、女娲、神农”的模式转变。尽管这一变化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但其大体时段应该是清楚的。

综上,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考察,从战国中后期,女娲不甚确定的“登立为帝”,实则更多具有“女神”特性的形象;到西汉文献中始与伏羲并列为“不设法度”,“至德遗于后世”,崇尚“虚无纯一”的“圣王”形象;再随着东汉时期“三皇”之说复起,由东汉前期“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的“三皇”说,演进为东汉后期“伏羲、女娲、神农”的“三皇”系列。至此,标志着女娲“圣王”形象的最终形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Hash:cfd8230d15d7e250997c14aabf8bfc2fc6cb73a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