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地貌景点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

导读:风沙地貌景点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 1.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 2. 常见的风沙地貌及其成因 3.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是 4. 风沙地貌类型 5.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区 6.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有哪些 7.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地区 8.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是哪里 9. 风沙地貌主要特征 10. 风沙地貌主要有

1.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

瓜州县隶属甘肃省酒泉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瓜州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1万平方公里。

瓜州县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2011年末,瓜州县常住人口14.95万人 ,有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2011年)。

瓜州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

历史沿革

早在四千年前,安西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秦以前为羌戎所据,秦时为大月氏占有,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为敦煌郡所辖,两晋沿袭汉制,隋置常乐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称瓜州。

宋元相沿,至清雍正年间设安西卫。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安西县。此县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

安西县于1949年9月28日解放,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三军八师接管,10月7日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酒泉专区行政公署。 安西县,县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瓜州县。

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南岔乡改为南岔镇,东巴兔乡、桥子乡、踏实乡合并为锁阳城镇,环城乡、西湖乡合并为西湖乡。?年,全县总人口10.29万人,其中汉族占97%。辖5镇6乡,共15个居委会、48个行政村,312个村民小组。

2006年3月,设立七墩回族东乡族乡、双塔乡。2007年8月1日,《甘肃省民政厅关于酒泉市瓜州县腰站子乡改设为腰站子东乡族乡的批复》(甘民区复[2007]20号)同意瓜州县腰站子乡改设为腰站子东乡族乡。2007年10月25日,《甘肃省民政厅关于九甸峡库区移民瓜州县安置区设立广至藏族乡的批复》(甘民区复[2007]32号)同意九甸峡库区移民瓜州县安置区设立广至藏族乡,乡政府驻地为新堡村。

2008年4月8日,《甘肃省民政厅关于酒泉市在疏勒河项目农垦辖区内设立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和梁湖乡的批复》(甘民复[2008]15号):同意瓜州县设立沙河回族乡。乡政府驻地为沙河村。四至范围为东起灌溉农渠,西至自然沙沟,南起昌马西干渠,北至人工排碱沟。同意瓜州县设立梁湖乡。乡政府驻地为陈家庄村。四至范围为东起双塔总干渠—支渠,西至十工农场灌溉渠,南起双塔总干渠,北至小宛农场现状耕地。

行政区划

瓜州县下辖5镇10乡86个行政村。

五镇:渊泉镇、柳园镇、三道沟镇、南岔镇、锁阳城镇;

十乡:瓜州乡、西湖乡、腰站子乡、河东乡、布隆吉乡、双塔乡、梁湖乡、沙河乡、广至乡、七墩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1] 地处东经94度45分--97度00分,北纬39度52分--41度53分。东西宽185公里,南北长期20公里,总面积2413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瓜州县地处安敦盆地内,地形南北高,逐渐向盆地中央疏勒河谷地倾斜。北部最高处的芨芨台子山,海拔2452米;南部为祁连山北麓山前地带,最高处的朱家大山,海拔3547米;中部走廊地带被北东向的截山子分为两部分;南端为踏实盆地,海拔1259~1750米;北部为疏勒河中下游干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由东北向西南微倾斜,海拔1060~1300米,县城所在地渊泉 ,海拔1177.8米。

瓜州县有山区、戈壁、走廊冲洪积平原三种基本地貌形态。

北部山区戈壁倾斜平原区,为一系列平行断续的中低山残丘,山体多呈东西走向,海拔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30~300米。山前多形成山麓剥蚀面,山顶多成浑圆状。山前外围为广阔的洪积倾斜平原,海拔1150~1600米,地势平坦,倾斜平原覆盖着中上更新世洪积、坡积沙砾碎石,植被稀少。

南部山区戈壁倾斜平原区,包括南北截山和鹰咀山以北的广阔戈壁地带,窄条形的南北截山分别呈近东西向,北东东向伸延,宽4~10公里,低山丘陵地形被强烈风蚀,海拔1259~1750米,相对高差50~150米,山体北陡南缓,山脊平圆。榆林河两岸因流水冲刷切割较深,形成多级侵蚀阶地,整个倾斜平原被上更新世和全新世沙砾岩覆盖。

走廊平原区,包括县境内疏勒河、榆林河河岸绿洲,为瓜州县主要农牧业区。依其成因和形态又划分为三个次一级的地貌单元。

昌马冲洪积扇及疏勒河中游冲积平原,位于疏勒河以南,青山子以东,包括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至桥子的广阔地带。海拔1060~1300米,由东南向西北微倾斜。由昌马河洪积冲积的上更新世、全新世细土物质组成,被疏勒河与昌马冲洪积扇上南北向的十道冲沟所切割。冲沟下切4~12米,沟宽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在七道沟、布隆吉、双塔至桥子扇缘地带为泉水溢出带,泉水汇集后或向西北注入疏勒河,或在低洼地方聚集成沼泽和草甸,由于长期强烈的蒸发作用,地面呈盐渍化现象,有些表层形成盐壳。

踏实洪积冲积扇,地处南北截山之间,由榆林河洪积冲积物构成。海拔1259~1750米,南高北低,中上部冲沟发育,冲沟深3~7米不等。扇缘溢出的泉水汇集于黄水沟,沿北截山南侧西流,通过芦草沟泄入瓜州冲积平原,地下水较高的地方不同程度的渍化,局部低洼地沼泽化。

疏勒河中下游干三角洲平原,包括疏勒河以南,截山子以北,双塔水库以西至西湖的三角洲地带,由疏勒河冲积洪积物组成,平原自东向西南方向微倾斜,地形较平缓,由于疏勒河多次改道以及人工引水灌溉的结果,形成分枝状散流,致使该区成为典型的干三角洲地貌。

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六工城西北南百旗堡以西,踏实农场以南至锁阳城至唐墩湖沿戈壁一线以及桥湾至布隆吉疏勒河北沿岸,县城东南和老师兔也有少量分布,以雅丹地貌类型为主。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兔葫芦以南,吴家沙窝至锁阳城,西沙窝和东湖以北,泉子以东一带,东巴兔、老师兔以及农区内三工至四工一带也有少量分布,除部分为流动的新月形沙丘,龙岗状沙梁外,其它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为1~5米,最高的约10米。

气候

瓜州县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降雨少、蒸发大、光照长、年平均降水量45.3毫米,蒸发量3140.6毫米,年平均气温8.8摄氏度,平均最高气温24.9摄氏度,最低气温-10.4摄氏度。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瓜州县常住人口14.95万人,有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瓜州县境内有疏勒河、榆林河两大水系,年平均径流量4.2亿立方米,有各类水库、塘坝37座,总蓄水量2.53亿立方米,其中双塔水库库容达2.4亿立方米,是甘肃省最大的农业灌溉水库。

矿产资源

截至2010年,瓜州县境内矿产资源已探明金、银、铜、铁、铝、铅、锌、花岗岩、大理石等40余种矿产品,地质储量2813万吨,其中铅16万吨,锌8万吨,铁矿2000万吨,黄金储量和产量曾居全国第六位,是 肃省重点产金区。花岗岩分布较广,储量超过15亿立方米。

交通

瓜州县境内兰新铁路、敦煌铁路贯穿全境,国道312,省道313、215线及嘉安、安敦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瓜星高速、兰新铁路客运双线开工建设,县城距敦煌机场120公里。

截至2011年,瓜州县境内铁路通车里程34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718公里。

2. 常见的风沙地貌及其成因

反映的是风蚀现象,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后形成的景观。

唐.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说风可以吹落秋叶,催开春花,掀起巨浪,吹斜竿竹。

风还能把大志吹“变形”。这种现象叫风蚀,就是风的侵蚀作用。

许多材料都把风蚀现象视为一种自然灾害现象。

但风蚀形成的景观同时可以做为美景欣赏。

这种自然的力量可以侵蚀、磨蚀并带走地表物质,也因为是风,所以在全球分布范围非常广。

风蚀的主要形态为“吹扬、跳跃、滚动、磨蚀和擦蚀”,粗略的说,就是“吹”。

下因为是“吹”,干燥的土壤才能吹得动,在东南湿润地区,这样现象相对少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风蚀石窝,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垅岗,风蚀谷,风蚀洼地,风蚀岭等。

图集的风蚀地貌为风蚀土石窝,也称为风蚀壁龛。

壁龛最早在宗教上是指排放佛像的小空间,家装指把墙身上所留出的贮藏设施的空间。 龛读[kān],指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

风蚀壁龛指在陡峭土岩断面经风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

风蚀壁龛使得土岩断面呈蜂窝状,或类似蜂窝状。

风蚀壁龛下面往往有一层细土状物,是由于土质风化而成。 风化指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是一种人力难以逆转的自然现象。

风不仅“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还能入土成窝,化土为菇,成城成岗,成谷成岭。

3.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是

风成地貌

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风力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地面各种条件的差异,风力所起的作用就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和水分状态的差异,对风蚀地貌的形成和分布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基岩组成的地面,岩石的裂隙发育为风力等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风向与构造方向相近的情 况下,形成与风向大致平行的风蚀地貌。岩性的不同,引起差别吹蚀,常常发育蘑菇石。地表物质粗细与风成地貌的关系很大。在内陆盆地外围的山前地带,多为岩漠。从山麓至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一般由粗变细,各种荒漠依次分布,在盆地中部风蚀洼地和雅丹都较发育。而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植被茂密,风力受阻,风蚀微弱,很少形成沙丘。

基本信息

类别

风蚀地貌、风积地貌

主要分布

干早气候地带

成因

风力侵蚀与堆积

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风力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地面各种条件的差异,风力所起的作用就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和水分状态的差异,对风蚀地貌的形成和分布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基岩组成的地面,岩石的裂隙发育为风力等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风向与构造方向相近的情况下,形成与风向大致平行的风蚀地貌。岩性的不同,引起差别吹蚀,常常发育蘑菇石。地表物质粗 与风成地貌的关系很大。在内陆盆地外围的山前地带,多为岩漠。从山麓至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一般由粗变细,各种荒漠依次分布,在盆地中部风蚀洼地和雅丹都较发育。而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植被茂密,风力受阻,风蚀微弱,很少形成沙丘。风沙流中含沙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沙源的贫富,在沙源丰富的地区,加之风力很强,可以形成巨大的、密集的风积地貌。沙丘的分布和移动主要决定于风向和风速。风成地貌在干旱地区十分发育,在沙质海岸、湖岸、河岸等处也有小规模的分布。

4. 风沙地貌类型

风力作用于地表,风力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尺度的形态有沙丘沙堆,平沙地。小尺度的形态有沙波纹,沙垄等。

1、风沙地貌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二、风沙地貌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5.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区

风成地貌主要地貌 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在5—20度,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倾角在28—34度.沙丘高度都不大,一般为1—5米,宽度可达100—300米.新月形沙丘是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以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 新月形沙丘在沙子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由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其高度一般在5—30米.

6.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有哪些

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7.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地区

风蚀地貌是指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頭條萊垍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

①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③雅丹地形。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④风蚀城堡。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 。

⑤风蚀垅岗。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一般发育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地区。⑥风蚀谷。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谷无一定的形状。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⑦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條萊垍頭

8. 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是哪里

风力对地面吹蚀和磨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碎屑物质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则形成风积地貌。

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早气候地带,这是由于干旱气候及随之而来的其他自然特点,促使那里风力作用特别强盛。当然,风成地貌并不局限于干早区,在半干早区和大陆性冰川边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某些砂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都可形成风成地貌。

9. 风沙地貌主要特征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10. 风沙地貌主要有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

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Hash:fb0b24512a0263bb4d9a7015f2400f7bc24fca35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