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故里有什么景点 大禹故里究竟在哪里

导读:大禹故里有什么景点 大禹故里究竟在哪里 1. 大禹故里究竟在哪里 2. 大禹故里到底在哪里 3. 大禹的故乡在哪里? 4. 禹帝故里在哪里 5. 大禹故里是哪里 6. 河南大禹故里在哪里 7. 大禹故里有几个 8. 禹的故乡在哪里 9. 大禹的故乡是什么地方 10. 舜帝故里在哪里

1. 大禹故里究竟在哪里

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 是以大禹故里西羌古城 为主题 ,感悟中华文明 ,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和当地丰富的历史 ,人文的最佳之地 。

2. 大禹故里到底在哪里

因为北川岷江发生过洪水泛滥

3. 大禹的故乡在哪里?

颍川 ,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西汉置有工宫,东汉中平初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在此起义。

主体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内。 颍川郡是大禹的故乡,翻开华夏历史第一页,我们还会发现,颍川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垍頭條萊

4. 禹帝故里在哪里

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古称河东地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轩辕黄帝八世孙,“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

5. 大禹故里是哪里

大禹三重身份均须得到文化内涵上的弘传

第一,大禹———是载之史册的实有的历史人物,是一位创立华夏的先圣先贤祖先,并是华夏民族凝聚“万邦”、走向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殷商时代甲骨文的发现不但以文字证实了殷商时代的历史存在,而且证明了夏朝的实际存在。夏朝的创业始祖是大禹,其子夏启是大禹的继存者。夏朝保留了大量有关大禹治水、创业的史料,经殷周传颂不衰。这些史料是引起孔子、孟子、司马迁等人对大禹作出确定无疑之历史认可的依据。当然也是《尚书》中“夏书”,尤其是《禹贡》篇撰写的依据。《尚书•禹贡》一篇不存在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争辩,即《禹贡》无论在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中都是基本篇章。其内容又得到今日发现的考古器物春秋早期青铜器隋公盨上99字长篇铭文的印证。《禹贡》和《隋公盨铭文》都系统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历程与成果。司马迁《史记》不仅在《五帝本纪》、《夏本纪》中集中记载了大禹史事,而且在撰写先秦诸侯名士之“世家”“列传”及“书”“表”中亦多次疏理大禹史事。

第二,大禹是神力天成的神话传说人物。历史人物大禹成为集当时古今神奇智慧力量于一身的“箭垛式”英雄典型,自然升华成为神话人物。于是,在神话传说、民间口传中,产生了有关大禹神话式降生、成长、婚娶、生子、治水等等“超凡”的故事。这种有关大禹的神话与传说,不仅在夏商周时代不断产生、口传、被文字记写,而且直到今天,新的“传说加工”仍在父老话语中产生。对有关大禹的神话故事,按规矩,是不能用史实眼光去“纠正”、去“否定”的。史事与神话,类别不同,性质也不同,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大禹神话为今日创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空间。孔子时代,即已有“禹致群神于会稽山”的神话流传。

第三,宗教祖神、先圣人物大禹———大禹是道教祖神。道教基本经典是《道德经》、《太平经》。这些经典的哲理核心都来源于大禹治水的经验与教 。《道德经》中之“道经”,主要讲“上善若水,柔胜于刚”的宇宙法则,教义宗旨为“道法自然”———大禹治水,成功之道即在于“取法水性之自然”。水宜疏导,不宜堵塞。堵塞水势者必败,如大禹之父鲧之堵水而水患更甚。大禹则顺势疏导而治水,必能成功。面对洪水,“禹掘地而经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故孟子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大禹治水,所遵行之因势利导、顺水之性的“水道”即成为《道德经》中“道经”之根本原理。其“德经”则是从治水成功后,万物各安所居之平安恩德中总结之教言。《太平经》以“太平”为经名,亦法源于大禹治水而天下太平之景象。“太平”者,大平也。正规道教宫观中必供奉大禹与老子神位。更有“禹步”,成为道士踏罡布斗之法步。相传,大禹治水,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历久病足偏枯,不良于行,这就是“禹步”之形的由来。

如果从宗教就是提供着完整的信仰体系论,儒家学说与礼仪已具有宗教的份量。只是“儒教”是一套无神论的信仰体系,重在俗世教化,崇拜的是先圣、先贤、先师。儒家礼乐教化鼻祖是大禹。正是大禹首次提出了“五音听治”政纲。《淮南子》载:“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颂者摇鞀。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髮,以劳天下之民。此而不能达善、效、忠者,则不足也。”瑏瑡周朝之“周公礼乐”即来源于大禹之政。孔子所创儒学仁爱教化又源自大禹、周公。是故,蜀学大师谢无量说“儒学在蜀”,“道学在蜀”。大禹,生于蜀乡之人也。其所创之学,故当为蜀学对道、儒二教之贡献。大禹“五音听治”之教,一直到清朝光绪年间,仍然被选入朝政教科书《御批通鑑辑览》之中,用以教育皇帝与皇室诸王。

大禹为道教祖神、儒教先圣的身份是理应弘传的又一种文化内涵。在弘传大禹文化中,三种性质的文化内涵理当并重。

6. 河南大禹故里在哪里

河南禹州市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不是大禹故里。大禹故里开封。

7. 大禹故里有几个

汶川县位于岷江上游,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省西北部,因汶水(现岷江)得名,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辖威州镇、灞州镇、绵虒镇、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三江镇、耿达镇、卧龙镇9个镇,75个行政村、9个社区,总人口10万余人,其中羌族占39.5%、藏族占20.4%、汉族占38.7%,回族占1.1%,其他民族占0.3%,是藏羌回汉等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带。这是在2020年12月份撤乡并镇后的行政区划。

8. 禹的故乡在哪里

关于大禹故乡的问题,不同的声音很多,有的说在今天的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有的说在安徽寿春、当涂县的涂山还有的说在以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东、陕西西北部、山西等,众说纷纭。

今天选取几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大禹出生在四川

持大禹出生在四川汶川县境内观点的学者,其根据主要是来源于史书中记载的“禹生石纽”这个条目分析而来。如《太平御览》卷二八《皇王部》引扬雄《蜀王本纪》记载: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剖而生于县。”

根据这个史料记载的话,大禹是汶川广柔县人,出生在石纽。至于这个广柔县到底在哪呢?今天的资料记载,大概在四川阿坝州的汶川县、茂县和绵阳市的北川县,那石纽的位置也应该在这个区域。

但是, 除了汶川县之外,还有学者认为石纽应该在北川县,著名历史学者冯汉骥在《禹生石纽辩》一文中就认为石纽应该在石泉县,也就是今天的北川县。

不过,北川与汶川距离很近,都是岷江上游地区,方向是一致的。这两类说法也可以看作是同一种说法。

“禹生石纽”在不少史书中都有记载,除了上面说的扬雄的《蜀王本纪》,还有《淮南子·修务篇》、《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三国志·蜀书》、《括地志》等。

除了在文学资料上的考证,不少学者还试图从考古学的角度来分析大禹出生地。

段渝教授在《大禹史传的西部底层文化》一文从考古学的角度证明了“禹出西羌”,其地域范围是在中国西部甘青地区和川西高原岷山地区,那石纽应当就在这一区域。

他还认为“禹生石纽”是一种典型的出生传说,虽说是传说,但是“它是上古民族关于自身族群来源的一种说法,反映了某一种族群同它所置身的自然环境的某种特殊的关系。”

不少史料常见禹生于石的记载,这种记载恰恰能反映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跟西方羌民崇拜白石的传统紧密联系起来。

不过,反对这一说法的学者也有很多,他们认为“禹生石纽”这个记载只是个神话,其记载的禹的母亲吞珠怀孕、剖背取子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禹生石纽”不过是众多感生神话(也称贞洁受孕神话,母亲不通过性行为受孕,而是通过某种特殊的形式,比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契,姜嫄履巨人迹而生稷等)中的一个而已,不能作为史料来证明大禹出生于汶川。

二、大禹出生在安徽

大禹出生在安徽的这个论断,学者主要是根据“禹娶涂山氏女”、“会诸侯于涂山”这两个历史记载来判定大禹出生在安徽涂山。

“禹行动,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吕氏春秋·音初篇》)

相传,大禹继任之后,一心治水,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在一次治水途中,见到了涂山之女,涂山之女被禹的勤恳所打动,两人在相处之中产生了感情,于是结为夫妇。

《左传》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西晋杜预注云:“涂山,在寿春县东北。”

据说,禹建立夏朝之后,分封了不少诸侯国,为了检阅诸侯国和维护夏朝与诸侯国的关系,禹决定召开诸侯大会,并在此次大会上检讨自己的过失,以获得诸侯王的信任。

根据这两则史料,学者认为大禹应当生于安徽。

不过,有较多学者否认此种观点,认为这两种史料是大禹的行动痕迹,并不是大禹出生地的记载,因此不能将它们作为证明禹生于安徽的材料。

三、大禹出生在山东

山东羽山,相传大禹之父鲧因治水失败在此被杀,有“羽渊遗迹”

持大禹出生在山东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

《世说新语·语言篇》:“大禹生于东夷。”

《史记·五帝本纪》:“(舜)殛鲧于羽山”。

这里所说的“东夷”就是今天的山东地区,“羽山”根据马融的《史记集解》说羽山就是东裔,即东夷。

李沣《大禹出生山东考》一文中,从五个方面来证明大禹出生在山东,不过他的着重点并不在史料记载以上所举的此类史料,而是通过史料中禹的父亲鲧的活动轨迹,禹的母亲有莘氏的帝王在曹州(今山东菏泽)附近,禹母的己姓(己姓,为黄帝的子部落方国首领姓氏,少昊后裔)是东夷族的一支等来证明大禹出生在山东。

四、大禹出生在陕西

有学者认为大禹出生在陕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胜勇先生,他在自己《大禹出生地考》一文 说,根据夏人的原居地和鲧禹时代婚后从居情况可以来分析大禹的出生地。

他认为夏文化原居住地在长江下游地区,但是期间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北迁,北迁之后鲧娶了有莘氏。

鲧禹时代,其社会组织形式是母系继嗣系统,因此鲧跟有莘氏结合之后,应当是从有莘氏而居,有莘氏的地望在今天陕西境内。

因此,陈胜勇推测,大禹的出生地应当在陕西境内。

现在学界大体对大禹出生地问题的看法就有以上几种,当然,也许还有其他的说法,在此我们就不多加赘述了。

9. 大禹的故乡是什么地方

 大禹故乡汶川版  大禹出生于四川,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注解道:“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1979年,国家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工作,调研中发现了原流行于汶川一带的“花灯戏”。剧目中有《大禹治水》,歌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唱词中的“耶格西”即大禹的羌族名字。  石纽究竟在哪里呢?汉代学者、川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顾胤在《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绵池镇境内,山岸壁立,“石纽山”三个镌刻大字至今犹存。  绵池镇石纽山、刳儿坪、飞沙关,也就是现在九寨沟旅游环线飞沙关加油站附近,是汶川人认为的大禹出生地。现在汶川县境内仍然保存着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刳儿坪、涂禹山、禹王宫、禹王庙、洗儿池、禹迹石纹、禹碑岭、圣母塔”等众多的遗迹。距绵池镇15公里的羊龙山腰,还有一个村落叫禹碑岭,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树包裹,相传那里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  为打造大禹这一文化和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大禹故里”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汶川县不遗余力。该县领导介绍说,阿坝州大禹旅游区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计划投资7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禹羌文化的旅游核心,景区将申报成为我国第三个公祭地和阿坝州第四个遗产地。同时,该县还捷足先登,注册了“大禹”系列商标。  大禹故乡北川版  绵阳市北川县除拿出《史记》、《竹书纪年》、《蜀王本纪》等历史证据外,还搬出了大量佐证。唐代贞观八年,在今天的北川县禹里设置了石泉县,此后,几乎所有有关大禹的文献都明确无误地载明:大禹出生在石泉县。《蜀志》记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庙记》说:“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他们说,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大禹的出生地在经历1400年后又恢复为北川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川县就组织开展大禹研究。在北京图书馆,北川人找到了乾隆年间1768年编撰的北川县志,这部县志清楚记载了大禹的遗迹,此后道光、民国年间的县志都明确记载了具体内容。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按图索骥,在深山沟壑中逐一找到了石纽山、禹穴沟等历史遗迹。  在北川县禹里南一里许,石纽山巍然屹立,巨石上有阳刻隶书“石纽”二字,相传为杨雄所书。从峡谷金锣岩至洗儿池的峡谷溪流中,有许多白石,白石上红斑点点,好像血浸入一样,相传是禹母生大禹洗涤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大峡谷相传为大禹出生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溪河沟中留下不少墨迹。  现存于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姒氏世谱》以大禹为第一代先祖,记 了姒氏自大禹以来四千多年140余代的传承关系。对于大禹的出生地,大禹的第142代孙姒元翼、第143代孙姒承家在其所著《大禹世家》中,也明确肯定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省北川县禹里乡湔江南岸的石纽山。  大禹故乡都江堰版  北川、汶川为大禹故乡争得面红耳赤之际,成都都江堰市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PK”的行列。

10. 舜帝故里在哪里

韶山,人杰地灵;韶山,一个美丽的地方。传说,五千年前的舜帝时代,舜帝曾携娥皇、女英南巡,来到韶山冲,他们被这里仙苑般胜景吸引,奏起一支优美的乐曲,引来了凤凰起舞、百鸟来仪。这支乐曲就是韶乐,这个地方也因此而叫韶山。

韶山,依山傍水,环山围绕,青松郁郁,绿树葱笼。历来的风水家们都认为,韶山其脉,是由南岳衡山而来,“千里来龙,此处结穴”,这里也正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出生的地方。

Hash:bac355ceedbd616a24be85d94caad1b308acf38d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