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民俗景点 纳西族民俗文化特色

导读:纳西族民俗景点 纳西族民俗文化特色 1. 纳西族民俗文化特色 2. 纳西族民族特色 3. 纳西族名族特色 4. 纳西族的文化特色 5. 纳西族传统文化 6. 纳西族民族文化特点 7. 纳西族的民俗文化 8. 纳西族民俗文化特色建筑 9. 纳西族风俗文化特色 10. 纳西族的民族风情 11. 纳西族人文风情

1. 纳西族民俗文化特色

云南是这几个民族喜欢包头:白族、彝族、苗族、傣族、哈尼族、回族、、壮族、纳西族等。但是现在只有彝族、回族保持这种风俗,白族是只有妇女保持着。傣族呢,只有在他们过民族节的时候才能看到,或者在西双版纳景区看到。很多民族服饰的由来是受当地旧时的生活需要,风俗习惯和民族风情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要在头上缠很多布一般是为了防风沙,防晒,遮面。头巾和头帕,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式非常灵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尘挡风、保护头发脸面,因而格外适用。许多头巾和头帕,色彩艳丽,刺绣精美,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

2. 纳西族民族特色

简单的土木建筑

不能算是什么建筑风格,只能算是特色

纳西族的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3. 纳西族名族特色

不属于。

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4. 纳西族的文化特色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和四川省的多个县,服饰的特点与纳西族的生活环境和从事的农业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纳西族文化的一部分。纳西族人身上披的白布是一件传统的七星羊皮披肩,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

它的一丝一色还富含了很多信息,凝结着纳西先民的智慧,也象征着纳西族人勤劳能干。

5. 纳西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大家庭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人数极少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如下19个:)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3、德昂族:分布 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4、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5、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6、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7、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8、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

9、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

10、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11、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12、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

1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14、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15、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16、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17、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8、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

19、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6. 纳西族民族文化特点

丽江古城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结合的一个古城,现在建筑的文化也好,民族服饰也好,餐饮也好,体现的都是纳西族的历史文化。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由东巴(东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

所以在这里,它不仅是文艺的代名词,更是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个民族的故事,体验一种别样的美丽。

7. 纳西族的民俗文化

一、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 规模最大,盛况空前。

“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 

二、 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 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三、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时在苍山东麓、大理城西举行。这期间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艺品、土特产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三月街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几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参加这一盛会,在全国或云南亦属少见。

四、哈尼族长街宴

每年农历12月初(阳历10月10日左右),是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哈尼族的春节--昂玛突节。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每当节日的头天,村中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摆设祭桌,宰杀无杂色毛的龙猪,

8. 纳西族民俗文化特色建筑

不晓得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很多少数民族的房屋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白族、纳西族、傣族、摩梭人、彝族等等,因为各自生活的区域、气候、习俗等等不一样,所以居住的房屋也不一样,建筑材料也呈现多样性,比如传统砖瓦、竹、木等等。

9. 纳西族风俗文化特色

考察云南民族文化,可以发现三个特点,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及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早在史前时代,云南就是氐羌、百濮、百越、苗瑶四大族群交汇之地,这些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居民分别在云南的河谷、坝区或山区,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高山苔原带找到了各自适宜生息繁衍之地,获得了保持及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条件。

10. 纳西族的民族风情

不是,纳西族史称“摩沙”、“么些”、“末些”、“摩娑”、“磨些”、“么西”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纳西族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宁蒗泸沽湖地区的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的意思,“西”、“日”、“汝”、“恒”等意为“人”或“族”。另外,香格里拉三坝有自称“阮可人”、维西 自称“玛里玛沙”的纳西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绝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省,其中70%的纳西族聚居在滇西北丽江市、玉龙县,其余散居于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维西、德钦县等。四川省有纳西族八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盐边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有少量纳西族分布。西藏自治区有纳西族一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芒康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语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方言,纳西语的标准语是西部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产生了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

11. 纳西族人文风情

香格里拉(Shangri-la),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辖县级市,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香格里拉市总面积11613平方千米,辖7乡4镇。[39]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香格里拉市常住人口为186412人。[38]

香格里拉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而为世人所向往,不久便被拍成同名电影并荣获多项奥斯卡奖,更使其为世人熟知。香格里拉藏区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拥有普达措国家公园、独克宗古城、噶丹松赞林寺、虎跳峡等景点。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香格里拉退出贫困县序列。[2]2019年11月,香格里拉市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4]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5]2021年8月,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41]

2020年,香格里拉市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1536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1%。[40]

Hash:e3b4f351a7226b3c610f1e00bd89988535b39079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