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宝船」真有140米长吗?

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这尺度可信吗?

先说笔者的个人看法:不可信。

可能有人会说,《明史》里白纸黑字就是这样写的:“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①——郑和船队里长44丈宽18丈的大船,共计有62艘之多。为什么不可信呢?

♦ 《明史》关于郑和宝船大小的记载

先来做一下换算。明代的营造尺一般长32厘米——如1950年代在山东河道中出土的明初兵船上的骨尺,实测长度是31.78厘米②。一丈等于十尺,“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的意思,便是这些船长约140米、宽约58米。

“长约140米、宽约58米”是个什么概念?下面这张照片,是2011年在三峡开航的长江二号游轮,该游轮总长是139米,宽19.6米,总吨位是1.3万吨。按《明史》的说法,郑和的木制宝船,长度与长江二号游轮相当,宽度则是长江二号游轮的三倍(多么奇怪的长宽比)。

♦ 长江二号游轮,引自

也就是说,就船体甲板面积而言,一艘郑和宝船,相当于三艘长江二号游轮并排放在一起。换言之,如果相信《明史》的说法,也就意味着必须相信郑和船队的木制宝船,相当于今天两万吨级别的巨轮,甚至奔着三万吨去了,且这样的巨轮不是一艘两艘,而是多达六十二艘。

这是匪夷所思的规模。要知道,就中国造船史而言,号称“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巨轮”东风号,是在1960年4月下水的,1965年试航完毕才正式交船。东风号总长161.4米,宽20.2米③。粗算下来,其甲板面积尚不到《明史》所载郑和宝船的一半。

♦ 东风号当年的建造场景

再者,就世界造船史而言(不算入《明史》关于郑和宝船的记载),在船壳采用铁壳与钢壳之前,人类所造的木船(包括使用铁骨与铁铆钉的铁木混合结构),无论是用于内河还是海上,用于战争还是商业,也从来没有突破过万吨大关——1804年英国船舶专家Robert Seppings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对角线支撑框架,强化了大型木船的纵向强度,也只将铁木混合结构的军舰提升至5000吨左右的级别。船体的长宽方面,18世纪中叶英国皇家海军装备74门炮的军舰,长度一般是49-52米,宽度约14米左右。美国1814年下水的军舰“独立号”也装备了74门炮,船长也只有57.9米。④

问题出在哪里?是明成祖时代(1404-1424年)的造船技术登峰造极,远远超过了当代人(至少超过了1960年代之前的中国造船界),然后技术失传了;还是《明史》这段记载的史料来源,本身就有问题?

答案是后者。

明代官方史料(如明实录)并无关于郑和宝船大小的记载。成书于清朝乾隆时代的《明史》称郑和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显然另有史料来源。一般认为,该数据最早见于明朝人马欢撰写的《瀛涯胜览》。马欢曾作为“通事”(也就是翻译)随郑和船队三下西洋。《瀛涯胜览》是马欢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的资料,《明史》的编纂者因此认定他的说法可信。

但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史学界便已注意到一个重要的事实:《瀛涯胜览》在明清两代存在着许多版本,并不是每个版本都有关于郑和宝船尺寸的记载。如海军工程学院教授唐志拔在考证中发现,“明钞说集本《瀛涯胜览》”和“明抄本《三宝征彝集》”这两种版本,在卷首的第一页,确实记载有郑和宝船的尺度,称:

“宝船陆拾叁艘,大者长肆拾肆丈肆尺,阔壹拾捌丈;中者长叁拾柒丈,阔壹拾伍丈。”

但《瀛涯胜览》的另一个早期刻本“《纪录汇编》本” 里,却没有这段记载。

♦ 《瀛涯胜览》明代澹生堂抄本

唐志拔将早出的“《纪录汇编》本”,与晚出的“明抄本《三宝征彝集》”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绝大部分内容完全相同,只有几十处有一、二字之差,最多有一句之差。但唯独宝船尺度五句共32字在《纪录汇编》中没有”。据此,他认为“明抄本《三宝征彝集》”中关于郑和宝船尺度的记载,并不是马欢的原文,而是另有来源。这个来源,便是成书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罗懋登撰写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是一本以郑和下西洋为素材、在当时流传颇广的神魔幻想小说。⑤

另一位学者杨槱也认为,关于郑和宝船尺度的记载,“均来自同一根源,即罗懋登著《西洋记》所叙郑和船队五种大船尺度中最大的一种或两种”。具体而言,便是出自该书第十五回《碧峰图西洋各国,朝廷选挂印将军》。文中,一位虚构的神僧“碧峰长老”给朱棣书写绘制了一份材料,细说下西洋如何配备船只:

“圣上接着,放在九龙金案上,近侍的展开,龙眼观看。……只见头一班画的船,约有三十六号,每只船上有九道桅。那小字儿就填着说道:‘宝船三十六号,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第四班画的船,约有七百号,每只船上有八道桅。那小字儿就填着说道:‘马船七百号,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关于郑和宝船的记载

不难看出,小说里的宝船尺寸,与前引“明抄本《三宝征彝集》”里的宝船尺寸完全相同。

杨槱说,相比神魔小说里的天马行空,他更信任明朝人陈侃《使琉球录》里记载的船只尺寸——嘉靖年间,陈侃曾奉命出使琉球,他所乘船只,是明朝政府为彰显天威,特地在福建修造的大船,该船“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相当于长48米,宽8.3米,深4.1米。这个尺度“与明、清两代我国沿海大型船舶相近”,是可信的。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历史学者万明在2005年出版了《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一书。该书全面梳理了《瀛涯胜览》的存世版本及其源流,彻底证实了马欢撰写的原版《瀛涯胜览》里,没有关于郑和宝船尺寸的记载。书中的结论是:

“钞本在传抄过程中,存在后人补入内容的问题。今见三宝本有宝船与人员一段文字:‘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通过校勘,笔者发现在马欢初稿本中没有关于下西洋宝船和人员,也即包括了上述尺度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在初稿本系统传本中未见,在定稿本中也没有,只是在定稿本的传钞本中才出现。……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外证:一是成书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西洋朝贡典录》未见收录。作者黄省曾当时参考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针位编》等多种明代文献成书,如原书有此段文字,必为之所收入;二是祝允明《前闻记》也未收录。祝氏生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卒于嘉靖六年(1527年),《前闻记》专记异闻异事,有专条谈及下西洋船只人员,仅见船名‘大八撸、二八撸’之类,无宝船规模尺寸之记。由此可见当时并无此传闻,否则祝氏不可能不记。以上二书均可为宝船尺度在明后期嘉靖以前是没有的,是后来才出现的证明。”⑦

也就是说,曾随郑和船队三次下西洋的翻译马欢,并没有说过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这段文字是后世钞本擅自窜入的。至于这段窜入文字更原始的出处,万明认为不会是神魔小说《三宝 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因为在该神魔小说出版刻印之前,便已有《瀛涯胜览》钞本窜入了这一骇人听闻的宝船尺寸。

♦ 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里的宝船模型

虽然窜入文字的源头尚未考证确切,但窜入行为本身,倒是可以理解。如季羡林所言,“当郑和还在活着或者死后不久的时候,他本人已经被别人神化”⑧。到了嘉靖时代,“倭患”严重而朝廷无能为力,许多人基于对现实的愤懑,开始怀念起了郑和,对郑和船队的神化也随之加剧。罗懋登后来效仿《西游记》撰写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便是对这种时代心态的一种呼应。

所以,与其说《瀛涯胜览》的抄写改编者“相信”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不如说他们“愿意相信”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遗憾的是,清修《明史》不察,误以为《瀛涯胜览》原版确有郑和宝船尺寸方面的记载,将这种“愿意相信”当成了信史。

①《明史》卷三百四“郑和传”。

②吴慧:《新编简明中国度量衡通史》,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43页。

③胡可一:《揭秘中国第一批万吨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04-05页。

④辛元欧:《中外船史图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198页。

⑤唐志拔:《郑和宝船尺度之我见》,《郑和研究》2001年第2期。

⑥杨槱:《还郑和宝船本来面目》。

⑦(明)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4页。

⑧季羡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收入《序跋集》,新世界出版社2017年版,第107页。

Hash:7c0c35f3944d3dde3687fa766f5dca49a52cd481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