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
导读: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 【内容分析 什么是所谓的狼性文化. 狼在中国的象征是什么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内容分析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和精练的语言刻画了狼的贪婪、猖狂和狡猾,尤其对狼的行动、神态的描写,如“一狼径去”,另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等,更是传神地揭示了狼的阴险狡诈的本性。
什么是所谓的狼性文化.
狼性文化,顾名思义,便知是企业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创举,是一种带有野性的拼搏精神。狼其性也:野、残、贪、暴。自古以来它与提倡“循规蹈矩、忍辱负重”的孔孟中庸之道格格不入。
用一种事物的特征形象地表达企业文化,我们将其称为“企业文化的仿生学”,这是企业通行的做法。作为企业,把狼这一物种作为自己模仿学习的对象,学习狼身上的所特有而自己欠缺的特质,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企业行为标准,即所谓的“狼性文化”。
狼在中国的象征是什么
狼的传统文化形象象征着:野性、残暴、贪婪、暴虐的。
狼性的四大特点:“贪”“残”“野”“暴”;都应在团队文化中得以再现,那就是对工作、对事业要有“贪性”,无止境地去拼搏、探索;狼性的“残”用在工作中,便是指对待工作中的困难要一个个地、毫不留情地把它们克服掉、消灭掉;
狼性文化的“野”,便指这种在工作中、事业开拓中不要命的拼搏精神;狼性文化中的“暴”则是指在工作的逆境中,要粗暴地对待一个又一个难关,不能对难关仁慈。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不高,从描写狼的成语就可以看出,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等。可以说,中国成语词典上记载了许多相关批评狼的成语,而赞美的却少得可怜。
狼子野心的故事,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难改。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总是要吃人的,纵然是“狼子”,纵然是“颇驯”,只要有机会,就会露出它们的本性。
Hash:a3d58c627116e3ebb0424c9fd274525611855c0b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