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鲁迅?

20世纪中国的大文豪里,鲁迅说不上是最有才华的,也说不上最有争议的。但可以说,他是最有影响力的。记得以前说有一位经济学家,文革时候没啥书可看,就研究起了鲁迅的日记,结果写了一部民国的经济史。虽然有点夸张,但这不是段子,确有事实。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最深的莫过于,闰土年代的少年鲁迅,弃医从文日本留学时期的鲁迅,上海时期的鲁迅。可能你没有想过,鲁迅还到过广州。今年年后,我们新氧生活的同事跑到广州玩儿,坐上一段高大上的APM线,在大剧院口下车。出站就是广州图书馆。也没想到碰到了迄今为止关于鲁迅规模最大的一个摄影展。

摄影展场地很小,展出了136幅和我们想象很不一样的鲁迅的照片。最早一张是1903年的,也就是鲁迅刚刚去日本时照的。最晚一张是1936年10月鲁迅的遗容。下面这张就是1936年鲁迅去世时的照片,他得的是肺结核,那个时代文人常有的疾病。

这张照片是沙飞摄影的。沙飞当时是进步的摄影青年,后来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军旅摄影师。提起他著名的照片,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鲁迅的遗容都是他拍摄的。但1950年时,这位摄影师因为精神失常被军法处置枪决了。

鲁迅的遗容已经十分消瘦,看不到一点生气。当时,上海民众为他盖上了一面旗帜,写着三个字“民族魂”。鲁迅的死,在当时三十年代,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三十年代,风雨飘摇,外忧内患,很多革命青年都无法接受这个导师的死去。

在当年2月的一张照片上,我们看到,鲁迅还神采奕奕地与几位日本友人坐在一起。

这张照片摄于上海新月亭。有着榻榻米的室内,鲁迅坐在左边,似乎碰巧撞见了摄影镜头。坐在旁边的,是两位日本友人。右边的那位,就是最为中国人熟知的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鲁迅和内山的友谊非常深厚,合影留念也时常可见。在鲁迅去世的治丧委员会中,也有内山完造的身影。

1934年,鲁迅与日本友人在内山完造寓所。左一是内山完造

据说,1959年,中国政府邀请内山完造到北京观礼。内山完造那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在机场,他见到了许广平,兴奋地又蹦又跳,还对旁边的老婆说,自己死了以后一定要埋在上海。这句话真的是一语成谶,说完这句话,第二天,内山完造突发脑溢血去世。时间也是在10月份,10月26日,根据内山的遗嘱,他的遗骨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

鲁迅对日本的情结很深。这一方面受益于他在日本的留学,一方面,鲁迅的左派意识很多是通过日本的书籍学习到的。这一张鲁迅的照片,有点超出人们的想象,十分年轻也精神,刮掉那两撇标志性的胡子,简直就是当年版的小鲜肉。这张照片拍摄于1909年,也是鲁迅唯一一张穿和服的照片。

回国后,弃医从文的鲁迅十年时间成为中国的大文豪。1927年1月,鲁迅还有林语堂及一些社团青年合影。这张照片的构图很精彩,大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的风采。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只可惜,后来林语堂和鲁迅关系十分不好,这张照片上,鲁迅是在一块刻有许字的墓碑前拍的。林语堂看着也凑了热闹,等鲁迅拍完后,也凑上去拍了一张。

成为大文豪后,鲁迅的被拍也成了常事。摄影者也都是当年上层社会的人物。比如在1928年,当时《良友》画报的主编梁得所跑到鲁迅寓所,拍摄了这一组鲁迅的肖像。梁主编的构图在现在看来,还是很新潮的,颇有点私摄影的味道。

1930年,史沫莱特开始进入鲁迅的生活,在鲁迅五十寿辰上,就由史沫莱特为他照相。这是 在一个荷兰的西餐厅。之后,史沫莱特又陆陆续续为鲁迅拍摄了不少摄影。他本人留下来的就有三幅。

1933年春,鲁迅和友人合影,左四是史沫莱特,左一林语堂,左三宋庆龄

感谢摄影,因为有了这些照片,那一个百年的历史才这么真切的浮现在我们眼前。相信看了这张鲁迅的全家福,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刀笔吏多少有了一些人情味。这是1933年,鲁迅53岁在上海王冠照相馆拍摄的全家福。有他,许广平,还有他们最爱的孩子海婴。这张照片里,海婴已经四岁了。那天他们全家跑到最有名的一家外国照相馆照相。当时黑云压城,乌云密布。在许广平的记忆里,刚刚到照相馆,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像决堤一样。她觉得这是一种预示,因为这是这三人最后一张合影。

提起鲁迅先生,就像提到苏轼和《红楼梦》一样,明明有说不完的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况且,相对于苏子与《红》,鲁迅距我们更近,他对我们的启示更直接。我未读完《鲁迅全集》,看过他所写的全部白话小说、散文集、大部分杂文,浏览了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他的旧体诗,也看了不少关于他的文字。我不打算对鲁迅作概述,只就自己获益的那些方面,简单谈些感受。鲁迅启发我最大处在于真,在于深,也在于广,还在于韧。

鲁迅先生骨子里是诗人。他的文字凝练,本就具有诗的味道,《野草》等作品的诗味尤其浓郁。诗人,尤其是中国的诗人,大多算是抒情诗人,而抒情诗又多是篇幅不长的性情和性灵之作。鲁迅的作品大多不长,较长的《阿Q正传》也仅是个小中篇。鲁迅具有很强的诗人气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真诚,是有颗赤子之心。他一直在竭力坚持着“真”,小说《伤逝》无疑是最好的注脚。该文实际上揭示了真与善难以两全的困境,涓生最终选择了真,选择了真诚,这导致了子君的死,展现出了作者的困惑与苦恼,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更重视真。

而先生在逝世之前,还写了篇《我要骗人》的文章,表达他的苦恼。可以说,善与真的矛盾,困扰着他的一生。他是真诚的,也是善良的。善良的人不少,留下真文字的人却有限;真诚的人也很多,但留下真诚笔墨者却相对较少,同时能够持续地信奉善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先生在评价自己的小说集时,曾用“格式的特别”和“表现的深切”等语。这是很精到的批评,我以为,后者当是先生的文字能够赢得无数读者的最重要原因。鲁迅先生生前被人讥为“刀笔吏”和“绍兴师爷”,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文字的深刻犀利。他真诚甚至无情地揭示出现实的种种生态,使那些黑暗中的人与物,暴露在太阳底下。如此,才能更好的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才能“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最能够体现鲁迅之深的,或许不是那些小说,而是他的杂文,尤其是那些对于社会历史和现实政治的批判的文字,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发人深省。先生的好些文字,现在重新发在媒体上,也很难说是过时了。这是鲁迅先生的幸运,还是不幸呢?关于先生的思想,我不打算展开,也暂时缺少相应能力。而要消化先生的文字,还需要很长时间,我愿意做先生忠实的学生。当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至于先生的文字所涉及之广阔,则是我辈一时难以详述的。他不像王国维、章太炎等大学问家,偏好考究和研治历史文化,先生关注的问题现实意义更强,与社会和人生更近,很少“隔”的感觉。这也是先生高于其他诸贤的地方。不少喜谈国事人生者,往往失之义气,所见也乏深度。有些人在个别点上有些心得,但离 那些点儿,所见就极平庸了。有些人的才华未必会输给先生,但是他们过于文学和个人了,广阔的社会消退的太厉害,以至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一只高蹈的瘦鹤,虽不乏天韵仙姿,但终觉过于飘渺,于世于时无甚裨益,人们和历史所给与他的时空就相应有限了。鲁迅先生的广阔视野,与其深厚的学养,以及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与关注是分不开的。这是先生给偏好思想,希望对社会进步能有所贡献者的极重要的启示。

再说先生的韧。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曾说,“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和郁达夫的悲己自牧,实为文坛三绝。”他的话是有道理的。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对于传统的质疑以及对于现实中不良现象的剖析,都是极为深刻的,而且他能够坚持下去。后期,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杂文上,写了不少文化批评、历史批评和社会批评。正是由于鲁迅的创作,杂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从国骂到节烈与裹脚,从胡须牙齿到“费厄泼赖”,从国人的脸到国学,从文学与出汗到文艺与政治,从拿来主义到斯巴达之魂,等等,先生笔力所及,真是天上地下,古时今朝,所论之广,所议之精,几乎让人目不暇接,难以置信。有时,因情势的需要,他会就一个问题,写多篇文字。比如关于“三一八”惨案,关于雷峰塔的倒掉,关于文人相轻等问题,他各写作一组文字,力求将深入地就剖析问题,或者借以发表对于社会或者文化的批评。

最能够体现先生之韧的,当是他的战斗精神,即所谓不战则已,战则不止的斗争精神。散文诗集《野草》和部分杂文,很好地呈现出了这一点。不仅自己战斗,他也鼓励青年同样战斗,纵使面对的无物之阵,也须战斗到底。否则,就是失败,就是会在沉默中灭亡,以前所获得的战果也都将失去。他甚至愿意做团死火,为了能够使青年获得新生,使新社会早些到来,不惜与黑暗邪恶者同归于尽。

这种坚韧的决绝的精神,在中国传统中是少见的。屈原有类似的理想气质和执着精神,但更为接近的,要数嵇康了。这种拒绝宽恕与和解的精神,是很动人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事贵因循、提倡忠恕的国度,这种精神有其价值与意义。

另外,先生的反抗绝望与虚无的理路与精神,对我的影响也很大。这大概也是为何自己倾心尼采、纪伯伦等人的缘故吧。先生馈我良多,限于篇幅,就不再罗嗦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必须辨证的对待鲁迅其人其文,否则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前文所述,深刻常与偏激同行,鲁迅在批判具体对象之时,往往抓住一点,将类似的诸问题融在一起,而不及其他,他的批判是针对某类现象的,而非针对具体人和事的。

然而同时,难以否认,鲁迅很多时候,是有人身攻击倾向的。有时,他未能全面了解事实,所做出的判断,就未必客观公正了,那些被他骂作“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者,有时是很无辜的。他对于现代评论派、顾颉刚和章士钊等人的评价,显然是不全面,有时甚至是歪曲的。他及“五四”时期的诸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缺乏辩证性,有些批判和指摘是无理的,甚至是错的。

(许寿裳作《鲁迅传》)

诸如此类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怪罪鲁迅先生,毕竟旋涡中人,由于利益与情势等的影响,往往会失之义气。而且,他所在的时代与我们的也不同,我们不宜苛责前人。况且,他不可能像后人一样,能够在较全面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做出超越的评判。因此,要理解鲁迅,就必须全面了解他的人和时代。真正做到知 论世,然后才能谈得上学习和研究。

同时,我以为像鲁迅这样爱冲动爱走极端的人,应多加谨慎,防止由于自身性格弱点,而做出对他人不公正不友好的事情来。鲁迅先生性格中,似乎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用在作文上,会使得文字变得深刻活泼,但若在人际交往中起作用,效果可能是不大理想的。这或许是鲁迅先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大原因吧。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做人与作文区别开来。做人作文,都要真诚,但其中的不同处也需注意。而且,应该不断增进对自我认知,同时持续地开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我不认为这种自查自修,等同于自恋和自残,相信只要把握得当,这种自省习惯,将使我们走得更远更好。

更多人文精彩,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欢迎留言交流~~

Hash:26aec9d272dcf688e0a56f45b34a92e33c76f807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