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里重要景点?
导读:颐和园里重要景点? 颐和园内有什么桥?
1、畅观堂:
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2、清宴舫:
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
3、宿云檐城关:
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
4、花丞阁:
花承阁是乾隆年间兴建的一组建筑群,一八六〇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多宝琉璃塔、石雕和其它建筑基址。
5、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高十六米,八面七级,塔身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塔前立有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石碑。
6、长廊:
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7、仁寿殿:
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
8、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颐和园内有什么桥?
东部颐和园大约有17座桥。
第一座桥,一进北宫门,就看见了一座三孔拱桥,每一个孔的上面镶有龙头,两面都有,共有六个龙头,看起来是很威严的。这座桥横跨苏州河,是从北宫门进入颐和园的必经之路,桥下就是后来恢复的苏州河沿岸仿古街道,是为了恢复过去皇帝假想在苏州乘船游街、购物的情景,目前是颐和园售票的景点之一。
第二座桥,在苏州河北岸,有一座过街桥,是单拱桥,可以理解为苏州河购物专用桥,东西走向,站在苏州河南岸就可以俯瞰。
第三座桥,沿着苏州河向东走数百步就看见了一座桥,桥头有一城楼,名字叫做寅辉城关,是颐和园六
大城关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间,东面石额刻寅辉,西面刻“挹爽”,挹:舀,把水盛出来,挹爽就是把明朗、清亮用勺盛出来。这个桥是单拱桥,拱高大,很有气
势,沟壑深,虽然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如果有大雨,雨水从沟底流出,经过单拱,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这个关口是苏州河的路上关
口之一。
第四座桥就是横跨苏州河的一座有八个立柱的木桥,在眺远斋的对面,与沾宁堂相邻,水中的枫叶装饰池塘,池塘里的残荷述说着这里秋季的是是非非,这里以它的无 极的恬静短暂洗涤了我们在不远处那个“噪杂”的市场经济社会的“污浊”。
第五座桥,是一座水泥桥,单孔,有四个溢洪孔,是西北地区极为容易见到的桥梁,虽然在这里不是那样端庄美丽,确实一幅西北地区的桥梁代表作,也给这个地区以一种清新的感觉。
第六座桥,是一座极其小的桥,石板横跨,桥孔极其窄小,就是一座象徵性的桥梁,水从下面可以流入谐趣园,是水通道,不留意可能就感觉不出来这是一座桥。
第七座桥,在苏州河水流进谐趣园的水径之上,稍不留意你也感觉不到有桥,桥比较简单,只是一座工作人员走的桥,是“工艺桥”。
第八座桥就是颐和园的有名字的桥,叫做“知鱼桥”,该桥用庄子和惠子“子非鱼”的典故命名,桥柱上还刻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题诗:月波涟漪金为色,风漱琤琮(chengcong)(玉石碰击声)石有声。知鱼桥桥身贴近水面,极便观鱼。
第九座桥在引镜东侧,也是一座稍不留意就看不到的桥。根据资料介绍,谐趣园共有五座桥,我只找到了三座,其余桥没有找到,等以后找到再补充。
第十座桥,位于长廊的东侧,养云轩南,是由这座桥将两座池塘链接在一起的,也是跨越池塘的一座桥,这座桥很雅致,特别是冬季雪后,更是尤其精美。
第十座桥位于知春亭的东侧,文昌阁的北部,是一座石桥,下面有六个桥墩,是链接知春亭的两座桥中的一座大桥。
第十一座桥是那座小桥,只有两个桥墩,也是通往知春亭外沿岛的必由之路。
第十二座桥,在文昌阁与铜牛之间的靠近墙边的遗迹桥,估计是古代用的引水渠上边的过人桥。
第十三座桥同上一座桥,比那座桥稍小就是了。
第十五座桥就是著名的十七孔桥了,这座桥链接了南湖岛。十七孔桥是连接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为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
第十六座桥就是南如意门附近的绣漪桥,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第十七座桥就算是为了减轻绣漪桥的负担,运送车而修建的一座普通的平桥,是游客从南如意门去西堤的必经之桥,绣漪桥只是美,没办法有其他功能,这座没有名字的桥担当重任,是一座任劳任怨的普通的桥。
西堤六桥:最北端是界湖桥,其余依次为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
豳风桥原称桑苎桥,由于桥面一带原有水村居、耕织图这样一些与农事有关的景点而得名。为啥把“桑苎桥”改名为“豳风桥”呢?据说,“桑苎”间近“长主”,而慈禧的丈夫咸丰,名为奕泞,“泞”与“苎”同音,虽说当时“奕泞”已死多年,还是要避讳。其他几座桥名,也多取唐诗的竟境。如镜桥和练桥是取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和“春江澄如练”。柳桥则是取自杜甫的“柳桥晴有絮”的诗句而得名的。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的唯一的高拱石桥,它是西桥的一处通道, 桥下,帝后们的龙舟可以穿行。它通体洁白、柔和、匀称,恰如一条玉带,在颐和园的桥中,最富盛名。
Hash:ea715e8d9b7915f33c89f2dcee68e53ba1a6d853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