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喜欢传统戏曲的?
导读: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喜欢传统戏曲的? (1)喜爱传统文化人群特点:
黄梅戏
我是90后特别喜欢黄梅戏,是我们县的地方戏曲,现在中央戏曲频道也经常播放黄梅戏剧本,感到非常自豪!并且我也是戏曲频道的粉丝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是湖北,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者业余团体演出,收到广泛欢迎!我周边的朋友,同事,老年朋友喜欢黄梅戏的也非常之多。
早在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庆师范大学为黄梅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黄梅戏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流行,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歌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黄梅戏基本成型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周边的广袤地区。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发展,形成和传播作出杰出的贡献!
乾隆时期到辛亥革命前后,是黄梅戏大发展的前期,并逐渐在皖,鄂,赣三省地区形成民间小戏的格调,在安庆市怀宁县形成“怀腔”或者称“怀调”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曲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52年,安庆黄梅艺人带着《打猪草》,《篮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广受好评。自此之后,黄梅戏从地方小戏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剧种,扬名海内外。
在此之后,黄梅戏先后涌现出诸如严凤英,王少鲂等老一辈艺术家,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吴琼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展现各自的身姿,让黄梅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在此期间,黄梅戏曲艺人,先后整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创作了《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等曲目。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之后,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积极反响。
文革期间,黄梅戏遭受打击,濒临灭亡,著名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因被迫害自杀,年仅38岁。死后被军代表以寻找“特务发报机”为由,割开喉管,挖出内脏。
安徽省安庆市,截止到2012年已经举办啦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的积极影响!其中尤其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于2009年10月30日到11月1日在安庆举行,由文化部和安庆市政府牵头举办,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广播电视总局,安庆市人民政府承办,规模空前!之后,中央电视台和安庆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纪录片《黄梅戏》的首播及发行仪式等。2009年10月30日下午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在安庆落成开幕,博物馆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总投资8500万元!这一系列的举措彰显国家和地区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土壤,为戏曲的复苏和发扬光大,建设了一系列配套的教育基地和设施,黄梅戏的前途一片光明,将会越来越火,戏迷越来越普及,必将再次以其婉转多变的唱腔响彻大江南北!
年轻人爱戏曲的还是很多的,只是更多人需要着眼于生活,戏曲更多的是业余爱好,植根于内心,文化的基因里,希望广大青年朋友,多关注传统戏曲,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共勉!
(1)喜爱传统文化人群特点:
现在年轻人喜欢传统戏曲的占比率相对来说比较低,而对 现代流行音乐则多一些,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缺少真正的了解而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太过于传统且宣传力度不够,应该多多在宣传和传承上多下功夫!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我们的传统戏曲,也正需要这些年轻人将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并传承好!Hash:bf44b5a0b1fbfa65e0a7dbc128ac2e0e7b583461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