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景点 五人墓碑在什么地方

导读:五人墓景点 五人墓碑在什么地方 1. 五人墓碑在什么地方 2. 五人墓碑还在吗 3. 五人墓碑记在哪里 4. 五人墓碑在什么地方刻 5. 五人墓是哪五人 6. 五人墓碑记五人的身份是什么 7. 五人墓碑记哪五人 8. 五人墓碑在哪里 9. 五人墓在哪里 10. 五个墓碑在哪

1. 五人墓碑在什么地方

五人墓碑记作者属于东林党。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欺压人民,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又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年)创作的一篇碑文。文章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文章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题外有情,题外有旨,开人心胸。

全文(节选)如下: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译文如下: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

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2. 五人墓碑还在吗

【原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句式】判断句。【注释】1、这句话出自明代古文家张溥《五人墓碑记》。

2、这个判断句的形式标志词语是“为”,用“为”表判断,意思是“是”。

3、这句话的译文是: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3. 五人墓碑记在哪里

所的意思就是指逃跑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又或装疯不知逃到哪里去的。

这句话出自于《五人墓碑记》。

原文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

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4. 五人墓碑在什么地方刻

墓碑中间大字要刻5一7个字比较好。字少,醒目,大气。过去后人为前辈竖碑写:显考张讳某某之墓,写了八个字,而且讳字往左错开一个字之后写死者大名,显得别扭。现在一行下来。直书张某某大人墓,或者张某某之墓,醒目,大气。左边的落款就把竖碑人与墓主人的关系都说淸了。


5. 五人墓是哪五人

在中国,有句老话叫“五树进宅,人穷家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来说,只要家中有五种树,那么便会让家庭运势衰败,家人越过越穷苦,直到如今农村很多家庭院中都会种树。那么,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是哪五树,五 不进门是指哪五树。

1.松柏

“岁寒三友”之松柏,文人画家对其诸多赞美,在北方的路边,你很容易看到松柏树,甚至在一些地方,松柏直接作为了行道树分列道路两边,然而,松柏最常出现的场合,还是在陵园,以及墓地。

人们借着松柏四季常青的属性,来祈求先祖世代保佑后世子孙,庄严肃穆,又不由让人心生敬畏和一丝丝的恐惧,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都觉得松柏理应长在墓旁,种在家中会不吉利,甚至会招致灾祸,使得家中有人离世。

除此之外,松柏类树木会散发油脂味,又易燃,种在家里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自然不是最优选。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小盆景会引松柏入景,这就另当别论了。

2.桑梨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梨不可以分着吃,因为“不能分离”,而在家中不能种梨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梨是“离”的谐音,中国自古以来就爱团圆,一家人齐齐整整和和美美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然不能种梨树。

而桑树与梨树同理,桑谐音“丧”,种在家中那便是“开门见丧”,极为晦气,是万不能留的。

当然,这些谐音梗毫无科学依据,但是,人总是不愿触霉头的,自古流传下来,也算是一种文化了。

3.柳树

说起柳树的不详之处,主要在其姿态。因为柳树常长在河边,柳枝低垂,因此被大家认为其难有出头之日,所以很少有人把柳树种在家里。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柳絮纷飞的时节,美则美矣,实在是太难打扫,可能还会让一些过敏体质和患有鼻炎的人痛苦不堪。

4.槐树

另一种说法当中的槐树,其实也与植物本身无关,它的不详是因为字形。

中国讲究阴阳之说,而槐树的“槐”字,左边是木,右边是鬼,因此被解释为木旁有鬼,是为“招鬼之树”,槐树属阴,若房子没有足够的阳气平衡,自然会导致“阴盛阳衰”,对家中不利。当然,子不语怪力乱神,建国之后动物都不可以成精,更何况是鬼神之说呢。

另外,槐树在有些地方也被看作是吉祥之树,所谓“家中有槐,升官发财”,由此可见,这五树不能入宅之说,也不太能站得住脚了。

5.桃树

桃树一般都是用来辟邪的,要么就是生长在仙人出没的地方,比如说蟠桃。总之,家里种桃树是不好的。所以,民间也就流传了下来,桃树也不可以种的说法。


6. 五人墓碑记五人的身份是什么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 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 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 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 )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肴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 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沛公安在?(《鸿门宴》)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1.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7. 五人墓碑记哪五人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这句话中的“函”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思是“用匣子盛”。这句话出自明代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者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贤士大夫拿出五十金,买来五人的首级并用木匣盛殓起来,终于与尸体合在一起下葬。


8. 五人墓碑在哪里

先写父亲大人名字然后写母亲大人名字


9. 五人墓在哪里

中国有五个黄帝墓,分别是——河北涿鹿黄帝陵,河北涿鹿黄帝陵,河南荆山黄帝陵,甘肃正宁黄帝陵,陕西黄帝陵。陕西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也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 物,是全国公认的黄帝陵。


10. 五个墓碑在哪

第一个石碑,遗迹中心广场后面有火把的那里。

第二个石碑,在遗迹北侧的悬崖。

第三个石碑在遗迹最西侧的山脚那里。

第四个石碑是在遗迹正门右侧的废墟后边。

第五个石碑在正面左侧的草地上。

第一块石碑在遗迹中心广场后面的火把那里。

2、第二块石碑在遗迹北侧的悬崖。

3、第三块石碑在遗迹最西侧的山脚那里。

4、第四块石碑是在遗迹正门右侧的废墟后边。

5、第五块石碑在正面左侧的草地上。

游戏设定:

如安柏是游戏中除主角外,玩家可通过剧情激活的第一个角色。大部分角色都需要通过祈愿获取,祈愿分为常驻祈愿和活动祈愿,祈愿需要消耗相遇之缘或纠缠之缘。

游戏中的角色拥有体力值的设定,在飞行、奔跑、游泳和蓄力攻击(除弓箭角色外)会消耗,体力为0时会使角色进入步行(奔跑)、坠落(滑翔与攀爬)、溺水死亡(游泳)和无法进行蓄力攻击的状态。体力可以通过体力恢复的料理和休息恢复。在动作进行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呼出面板食用料理进行恢复。


Hash:c7a6ad40fcb58a2578f949f63163014332fbc14c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