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边界好玩的地方 德法边境小镇

导读:德法边界好玩的地方 德法边境小镇 1. 德法边境小镇 2. 法瑞边境小镇 3. 德奥边境小镇 4. 法国边境小镇 5. 德法边境地图 6. 法国瑞士边境小镇 7. 英法边境小镇 8. 德国法国边境城市 9. 德国法国交界的小镇 10. 奥地利德国边境小镇

1. 德法边境小镇

德国西部有森林--黑森林 Schwarzwald

至于德法接壤的城市就多了,大城市的话例如法国的Strasbourg、Thionville和Metz,不过后两个距离里德国已经稍微有点“远”了,它们和德国之间还隔着小小的一些城镇,但是它们都属于这两个大城市的管辖区中,至于德国的话就是工业城市Karlsruhe、音乐很出名的也是南部比较大的城市Freiberg。ps.瑞士的Basel则是几乎处在德法瑞交接的城市。

2. 法瑞边境小镇

费朗索瓦兹•玛丽•阿鲁埃——以其笔名伏尔泰更为世人所熟知——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他学识渊博,身兼百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是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  伏尔泰于1694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伏尔泰少年时期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大路易学院,以后一段时期攻读法律,但不久就放弃了。作为一个巴黎年轻人,他很快便闻名遐迩:他才思敏捷、妙趣横生,嬉笑怒骂,皆成诗文。但是在法国旧制度下,有这样的才华会遭灾致险。伏尔泰由于写了一些政治诗文,被投入巴士底监狱。他度过了将近一年的铁窗生活。在此期间,他挥笔疾书,写成一首史诗《昂里埃特》,该诗后来得到了普遍的称赞。1718年伏尔泰被释放不久,他的戏剧《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伏尔泰二十四岁就已闻名于世,在余生的六十年间,他是法国文学的主要人物。  伏尔泰不仅是语言大师,而且深懂生财之道,他逐渐独自成为一个富翁。但是在1762年,他遇到一些麻烦。伏尔泰已成为自己所在时代的最机敏、最著名的演说家(也许是超乎时空的),但是一些法国贵族人士认为他缺少一个平民所应具有的谦逊。这导致了伏尔泰和这样的一个贵族罗昂骑士之间发生了一场公开的论战,伏尔泰在舌辩中以智取胜,使对方瞠目结舌,无地自容。可是不久以后,这个骑士就唆使一帮恶棍突然殴打了伏尔泰,后来又把他投入巴士底监狱。伏尔泰答应了离开法国的条件,不久被释放出狱。因此他前往英国,大约住了两年半。  伏尔泰在英国的生活是他一生中的一个主要转折点。他学会了英文,通读了约翰•洛克、弗朗西斯•培根、艾萨克•牛顿和威廉•莎士比亚这样一些著名英国人的著作。他还结识了当时大多数主要英国思想家。莎士比亚以及英国科学和经验论都给伏尔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的民主和个人的自由与伏尔泰在法国所知的政治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没有哪一个英国贵族能发布一项密令来匆匆把伏尔泰投入狱中。如果以某种非正当理由而把伏尔泰拘留,那么一份人身保护令就可以使他立即获释。  伏尔泰回到法国,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哲学通信》,通常称为《论英人书简》。该书发表于1734年,它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在《论英人书简》一书中,伏尔泰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约翰•洛克和其他英国思想家做了一番大体上赞许的描述。该书的问世引起了法国当局的愤怒,伏尔泰又被迫离开了巴黎。  在随后十五年的大部分时光里,伏尔泰是在法国东部的西雷度过的。在那里他成了一个侯爵聪慧文雅的妻子夏特莉女士的情夫。在她去世后的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大王腓特烈私下邀请前往德国。伏尔泰在波茨坦腓特烈的王官里度过了三年的时光。起初他与才华卓越、智慧超群的腓特烈交往甚密,但是两人最终发生了口角。1753年伏尔泰离开了德国。  离开德国以后,伏尔泰来 到日内瓦附近的一家庄园定居,在那里他可以免遭法国国王和普鲁士国王的迫害。但是他的自由见解甚至使他在瑞士的处境都有点危险。因此1758年他移居到法瑞边境附近的弗尔尼一家新庄园上。在那里,如果当局找他的麻烦,他就可以有两个逃跑的去向。他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写出大量的文学和哲学著作,与整个欧洲文化领袖通信,接待来访。  在所有的这些年间,伏尔泰文学作品的数量一直未减。他是一位难以令人置信的多产作家,也许是本册人物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作者,总计起来他被收集的作品共有三万多页。其中包括史诗、抒情诗、信件、随笔、长篇小说、短篇故事、戏剧、以及重要的历史和哲学著作。  伏尔泰一向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坚信者,但是当他接近古稀之年时,法国发生几起惊人听闻的迫害新教徒事件。在激怒之下,他致力于对宗教狂热主义进行的一场智识讨伐。他写了许多本政治小册子,抨击宗教上不容异说的言行。他还喜欢在他的每封亲笔信上用“ErasezI”infame”作为结束语,意思是消灭臭名昭著的东西。“对伏尔泰来说,这个臭名昭著的东西就是宗教的偏执和狂热。  1778年,八十三岁高龄的伏尔泰返回巴黎,在那里参加了他的新剧《和平女神》的首次公演。许多观众为他喝彩,呼之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老人”。数以百计的敬慕者其中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登门拜访。但是伏尔泰的生命不久就完结了,他于1778年5月30日在巴黎逝世。由于他直言不讳地反对教权主义,因而不能在巴黎举行基督教葬礼。但是十三年后,胜利的法国革命者挖掘出他的遗体,重新安葬在巴黎伟人祠。  伏尔泰的作品如此之多,以致用一篇短文都很难列出他的主要著作。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在一生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他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就是必须得实行言论和出版自由。有一句话常被人们认为是他说的:“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它的权力”。虽然伏尔泰实际上从未有过这样的明确声言,但是这肯定反映了他的态度。  伏尔泰的另一个原则是他对宗教自由的信念。他一生始终不渝地反对宗教不自由和宗教迫害。虽然伏尔泰相信上帝,但是却坚决反对大多数宗教教条,不断地指出有组织的宗教是根本虚伪的。  十分自然,伏尔泰决不相信法国有头衔的贵族要比他更英明或更善良,他的听众也完全明白所谓的“王权神授说”是一派胡言乱语。虽然伏尔泰自己远不是一位现代式的民主主义者(他有赞成一个强大而又开明的君主的倾向〕,但是他的主要思想鲜明突出地反对任何形式的世袭制度。因此,他的追随者大都恰好赞同民主政体是可想而知的;他的政治和宗教思想处于法国启蒙运动的主流,对1789年的法国革命具有实质性的贡献。  伏尔泰自己不是科学家,但却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是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实验观的坚定支持者。他是一位重要的、有才干的历史学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他的世界通史《论民族风俗与民族精神》。该书有两个主要方面与从前大多数历史书不同:第一,伏尔泰承认欧洲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因此这部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亚洲的历史;第二,伏尔泰认为文化史一般说来远比政治史重要。因此他在书中主要是写关于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艺术的发展,而不是关于国王及其之间的战争。  作为哲学家,伏尔泰远不如本册中的其他几位具有创新精神。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如约翰•洛克和弗朗西斯•培根等其他人的思想,加以重新叙述,使其大众化。就是通过伏尔泰 作品(比通过任何其他人的都多),民主政治、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等观念才传遍了整个法国,以及欧洲许多其他地区。虽然在法国启蒙运动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狄德罗、阿朗贝尔、卢梭、孟德斯鸠等等),但是应该说伏尔泰是这场运动的卓越领袖。第一,他那辛辣的文学风格、长期的生涯和巨多的作品,使他远比任何其他作家都拥有更多的听众。第二,他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的思想。第三,从时间上来看,他出现在所有其他重要人物之前。孟德斯鸠的伟大著作《法意》直到1748年才问世;著名的《百科全书》第一卷于1751年问世;卢梭的第一篇论文写于1751年。但是伏尔泰的《论英人书简》发表于1734年,而且该书发表时他已闻名有十六年之久了。  伏尔泰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说《老实人》外今天已没有什么读者,但是在十八世纪却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因此伏尔泰在最终导致法国革命的舆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影响也不只限于法国:象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墨迪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这样的美国人也熟知他的著作。  把伏尔泰和他的同时代的著名人物让•雅克•卢梭相比较是令人感兴趣的。伏尔泰的整个世界观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他比多愁善感的卢梭更多地站在启蒙运动的主流之中。在十八世纪中,伏尔泰是两者中较有影响的一位;但是卢梭是更富有创造性的一位,今天他的作品影响较大。

3. 德奥边境小镇

1889年,阿道夫·希特勒出生于德奥边境的一个贫瘠的山区小镇布劳瑙,希特勒把这看为是上天将一种使命降临到他的身上——实现德意志民族的伟大统一。

从纳粹党还是德国一个边缘小党的时候,他就把合并奥地利作为政治纲领来执行。1925年,希特勒出狱重整德国纳粹党不久,他老家的粉丝团们也拉起一支奥地利的国家社会主义政党

1929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奥地利风雨飘摇,银行破产,工厂倒闭。

1932年,在德国纳粹党拿下大选的4成选票的同时,奥地利纳粹党也拿下20%的选票。正当他们摩拳擦掌准备拿下更多议会席位的时候,奥地利当政派宣布紧急状态下的无议会统治,对纳粹党进行了大规模镇压,镇压持续了一年时间,大批奥地利纳粹党人逃往到国境线这边来,在慕尼黑附近活动,希特勒拨出钱款和武器用来资助这些奥地利同胞,组成了由数千人的奥地利军团,这些人利用德国为基地,不断穿越国境线进行活动。

接下来,奥地利政府对左翼政党也进行了镇压,解散了左翼政党控制下的工会组织——而这种老式的工会组织原来一向抗拒纳粹思想深入工人阶级内部最坚强的堡垒,摧毁了工会的直接后果就是为纳粹党后来接管奥地利工人阶级提供了方便。

1934年7月,奥地利纳粹党人组织了一次上万人的大规模暴动,攻入总理府,杀死了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消息传来时后,希特勒正在剧院听歌剧,他喜出望外,立即制定了一个军事占领奥地利的方案,以借口维护邻国的社会秩序派兵进入奥地利。但是没等德国行动,暴动就被镇压下去,意大利陈兵4个师在阿尔卑斯山口,使希特勒不敢轻举妄动。

此后,德奥合并的事情一拖就是数年,在这些年里,德国和意大利改善了关系,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由于入侵埃塞俄比亚和卷入西班牙内战,而变得越来越无力对抗德国对奥地利的渗透。

1936年德国和奥地利签订《七月协议》,奥地利当权派恢复纳粹党的合法地位。1937年墨索里尼访问德国时,对德国表示,他已经对奥地利的独立不感兴趣了。与此同时, 英国也对德国问题做出表态,认为欧洲可以有些改变,并列举但泽走廊、苏台德、奥地利问题,但是德国必须保证所有的过程都是一个和平的政治过程。

了解了英国和意大利的底线之后,希特勒决定在正式实现德奥合并之前,先把奥地利降低到一个附属国家的地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步是对奥地利加大压力,在德国的资助下,边境两侧的奥地利纳粹党人加速了活动,不断在奥地利煽动暴动,对于维也纳那样警察防守严密的城市,就采取“炸弹攻势”,制造爆炸——用现在的常用的说法,当年的德国就是在资助恐怖主义。

与此同时,奥地利的当权者们也在做最后的抵抗,他们希望能分化奥地利的纳粹党人以及和他们同盟的其他右翼民族主义政党,拉拢一部分温和派,并且让一些人加入了内阁,其中就包括赛斯-英夸特。事后证明,这实际上是在自掘坟墓。

到了1938年2月的时候,希特勒对奥地利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求大赦奥地利被捕的纳粹党人,逐渐实现德国和奥地利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奥地利必须任命赛斯-英夸特为内政部长,并且任命另外两名纳粹分子为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并且在德奥之间每年进行100名军官的交换,以加强两国军队的亲密关系。

奥地利当权派头目许士尼格,在希特勒的威逼恐吓下,只好签下协议,不久之后,许士尼格又返回,试图推翻协议,结果给自己招来大祸。

许士尼格回到奥地利,德国政府就对签下的新德奥协议大肆宣传,当做德奥合并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许士尼格感到后悔了,因为他明白希特勒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德奥合并,这个过程不会由于他的一次次让步而停止,已经把半个内阁交出去的奥地利当权派们已经是砧板上的肉,随着等待切割。内阁里的纳粹党人一定会想方设法,一步步拖着奥地利政府走向这个目标。

如果理性的话,许士尼格就应该把最后一班岗站好,然后等德奥合并之后,希特勒大概还可以给他安排某个国家大使的职位。但是他偏偏自以为是政治强人,仍然有回天之力。为了逆转乾坤,他决定拼了!他宣布当年被镇压的左翼和自由派政党合法化,全部被关押着大赦,然任命了一个社会民主党人为内阁秘书,希望和左派和解。当两派达成一致后,许士尼格宣布将进行一场全面公投来,他要询问全体奥地利人是否要保留一个“自由、独立、社会和基督教的奥地利”。

许士尼格按照紧急状态前的最后一次大选结果,认为他的保守派联盟和社会民主党等左翼以及自由派可以得到80%的民众支持,有了这次公投,加上重新组建的联合政府,他就可以得到英国和法国的同情,成为“希特勒不可克服的障碍”。对此以赛斯-英夸特为首的纳粹党和民族主义者不以为然,因为此次已经今非昔比,民众大部分都倾向于纳粹党,所以赛斯-英夸特乐观其变。

但是公投的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勃然大怒,他既不允许自己的计划在横生枝节,也有理由认为这是许士尼格对他的个人的一种挑衅。他向奥地利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不取消公投,德军将越过边境占领维也纳。

接着德国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参谋部乱成一团,因为按照希特勒的命令陆军和空军要做好准备,在3月13日举行公投之前,占领维也纳,但是现在已经是10日,根本来不及制定计划。关键时刻,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提出直接套用“奥托计划”,这个计划原本是制定用来阻止哈布斯堡王朝王朝复辟的(当时哈布斯堡末代太子奥托旅居在比利时)。

10日晚上到11清晨,德国威廉街上的 理府和班德勒街的最高统帅部通宵未眠,10日晚上6点30分,德国军队进入备战状态,并动员了一部分预备役人员;凌晨2点,希特勒发布“奥托”作战指令,德军三个军开始向德奥边境集结。于此同时,原黑森亲王菲利普作为特使携带者希特勒的一封信飞往罗马,信中讲述了奥地利的局势和德国的行动,并请领袖谅解“一个德国总理兼这片的儿子(指奥地利)”的“民族自卫行动”,并保证德国对一战后割让给意大利的奥匈帝国领土没有任何野心。

11日上午,被德军集结的消息困扰了一整夜的许士尼格,第二天迎来的是奥地利纳粹党人集团暴动,维也纳的街头和广场上到处都是纳粹分子,他们拆下奥地利国旗,升起德国国旗,高喊口号“绞死许士尼格!”,由于赛斯-英夸特是内政部长,他命令警察(西方警察和市政部门归内政部管理)不予干涉。

承受了重压的许士尼格的只好同意将公投取消,得到回答的希特勒并没有心满意足,相反,作为一个危险的赌徒,他认为当对手被自己手里的牌吓住的时候,就应该继续加注。希特勒回答说,现在已经不是公投不公投的问题,许士尼格必须引咎辞职,并让任命赛斯-英夸特新的内阁总理。

接着大批的纳粹分子冲入了总理府和总统府,占据了每个房间进行面对面的施压,最后许士尼格和总统米克拉斯彻底绝望了,许士尼格辞职,米克拉斯签署命令任命赛斯-英夸特新的内阁总理。赛斯-英夸特立即按照柏林的要求,拍出一份电报,说“奥地利发生大规模暴力事件,政府无法维持治安,请求德国军队来保护。”这个时间是11日晚上9点钟,实际上德军在电报拍出之前,第一批部队就已经越过边境了,空军已经飞临维也纳顶空。

筛子已经投下,剩下的就看命运的安排了,希特勒格外重视意大利的反应,晚上11时前往意大利的特使菲利普亲王,带回来墨索里尼的回复,“奥地利对他无关紧要。”

得到消息的后希特勒非常激动,希特勒在电话里要求菲利普亲王转达他对领袖的感激,肉麻到令人起鸡皮疙瘩:

“为了这件事,我会永远不会忘记他。”

“永远不会,永远不会,永远不会,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我愿意和他签订完全不同的协议。”

“一旦奥地利事情解决,我愿意和他共患难、同命运——无论发生任何情况。”

“如果他一旦需要什么帮助,或处于危险的话,他可以确信,即便整个世界都联合起来对付他,我会和他在一起。”

不过菲利普亲王没有告诉他的是,墨索里尼得到消息后,第一反应是爆了粗口“那个该死的德国人!”

当1938年3月12日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德军已经基本控制了奥地利大部分地区。12日中午,希特勒的车队在摩托化步兵的护卫下也穿越边境。他的第一站是童年时的故居奥地利小城林茨,30年前他曾经离开这里去维也纳要实现自己成为艺术家的梦想。

故乡父老夹道欢这位迎衣锦还乡的德国统治者。希特勒访问了自己的故居,给父母墓地献花,在乡亲们面前讲演,还访问了自己中学时的历史老师——一位大德意志主义者奥德波·波西,他被希特勒看作是自己成为民族主义者的启蒙老师,然后他惊喜的发现,这位70岁的老人,在十年前就已经是奥地利纳粹党的党员了。

如果林茨是少年的怀旧之旅的话,那么维也纳则是暂时德意志民族伟大统一的大舞台,14日希特勒的进入这个前奥匈帝国首都的时候,市容已经焕然一新,到处飘扬着德国国旗和纳粹党旗,赛斯-英夸特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欢迎希特勒,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旧宫广场前,希特勒对奥地利 发表演讲,声称将在4月10日进行一次两国全民公决,决定德奥是否合并。

接下来的四周时间,希特勒都在奥地利各处忙碌的助选,两个国家的纳粹党开动了全部的选举机器进行造势。希姆莱的党卫队也开了进来,他负责为选举维持秩序,把近10万名反对派关入监狱——这要感谢陶尔斐斯和许士尼格这些年的反动统治,奥地利有了非常发达的监狱系统,其中许士尼格亲自品尝了自己建造的监狱滋味,他从1938年到1945年一直被关押在奥地利的监狱和德国的集中营里。

投票的结果出来了,虽然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结果让纳粹党人都感到喜出望外,99.75的奥地利人赞成合并,甚至比德国的赞同率都高(德国99.08%的人赞成合并)。希特勒相信这是一个奇迹,是“上帝的意志打发一个青年从这里到德国去,让他成长起来,培养他成为这个民族的领袖,以便他能够领导他的祖国回归德国。”

另一个奇迹是,英国和法国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反应,在10日晚上,德国下达动员令的时候,英国情报机构就把消息报告给唐宁街十号,11日下午英国首相张伯伦和外相哈利法克斯勋爵召见了德国大使,并把一份措辞严厉的通牒传达给德国外交部。

但是到了14日,德国占领奥地利已经变成既成事实的时候,英国政府又开始转弯,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建议英国接受这个事实。

从10日到14日,整整四天时间,英法没有做出有效放映,希特勒认为这是西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极限,如果他能在4天时间里造成一个既成事实,那么英法只能默默接受,所以他即便没有齐格菲防线,也可以开展下一步计划。不就之后,根据“四日原则”,元首又开始秘密计划着吞并捷克的过程。

4. 法国边境小镇

菲玛不是法国品牌,是德国的,菲玛是涂料品牌

菲玛品牌源于德国,始于1984年,世界著名涂料品牌,隶属于德国FEMA公司,专注装饰涂料及配套产品(EIFS)的研发、生产业务,凭借先进的生产工艺,源于大自然的创意灵感,专属的施工团队,将独具魅力的产品和服务带给广大业主;经过多年的深耕,FEMA在西欧、东欧、北非及中东市场享有较高地位。

5. 德法边境地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两次世界大战欧洲都是主战场,很多欧洲国家都加入了战争。当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加入了战争,也有的国家没有参加加入。没卷入战争的国家大多数都是中立国,正是凭借着中立国的身份,这些国家才免遭战争的摧残。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中立国都不会卷入战争。有一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宣布中立了,结果被德国占领了,卷入了战争中。这个国家就是比利时。

先看一下比利时的大致状况。比利时,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人口1100多万,可以说是个正宗的欧洲小国。这个国家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和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接壤,而且和英国隔海相望。目前人均GDP4.6万美元,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比利时之前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后来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经常争夺这里。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时候,欧洲列强决定把比利时并入荷兰。其实这个地方当时是属于法国,滑铁卢战役的战场就位于比利时。如果不是法国的领土,这场战役也不会在比利时进行。不过比利时并不甘心成为荷兰的一部分,所以之后不断起义反对荷兰人的统治。1831年,比利时成功地独立了。不过比利时虽然独立,还需要欧洲列强的同意。否则,以比利时的实力,即使独立成功,还有可 会随时被别国吞并。当时列强的要求就是,比利时永久中立,比利时就这样成了永久中立国。

这个状况是不是很熟悉,瑞士的永久中立也是这么来的,都是欧洲大国决定的。不过不管怎么说,比利时是独立了,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且对于小国来说中立也并不是坏事,至少能拥有稳定的发展环境。要知道当时可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小国随时可能被大国吞并。欧洲大国允许比利时中立,对比利时来说也不是坏事。当然,欧洲不仅这样说,也确实这样做。从1831年开始,一直到一战之前,欧洲出现的战争都没有比利时。反观比利时,也一直坚守中立。毕竟自己是小国,也没必要掺和到大国的争斗中。不过一战时,比利时的中立被打破了。

一战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引起的。当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之后,整个欧洲都开始相互宣战了。俄国对奥匈帝国宣战,德国对俄国宣战,法国又对俄国宣战等等。本来这些国家互相宣战和比利时没关系,比利时也没有掺和进去。不过当战争开始之后,比利时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1914年8月2日,比利时的国王阿尔贝一世收到了来自德意志德国的照会书。照会书的大致内容就是,法国人要进攻我们德国,我们必须先先手为强,所以要出兵比利时,从比利时进攻法国。你要是同意的话我们就直接过去了,要是不同意也没事,我们会打到你同意的。这个照会书和宣战差不多,比利时看到这个照会书肯定不同意,别无选择了。一旦我让你走,就意味着我参加战争了,到时候英法肯定不会放过了。而且我和英法两国关系都还不错,于情于理都不能让你走。

德国人也知道比利时会是这个结果,于是就毫不客气进攻了比利时。其实比利时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不过让德国人没想到的是,比利时人守着列日要塞,守了整整12天,这比德国人预想的时间要多得多。比利时人虽然誓死捍卫自己的中立,但由于实力悬殊太大,最后被德国占领。1918年11月,比利时光复。这是比利时在一战时的状况。

再看一下二战时的比利时。德国进攻波兰之后,所有人都以为德国会继续东进进攻波兰,但德国却向西掉头进攻了法国去了。不过这一次德国没有直接进攻法国,而是向北绕一段路,直接绕到法国北部区。德国人一绕路就经过了比利时,比利时肯定不同意。这一次德国人连通知都不通知,直接进攻。当然,比利时人有了一战的教训,也知道德国人早晚会进攻自己,所以提前做好了放手准备。

这一次的防守不仅有比利时军队,还有英法两国的援军。不过由于战略失误,英法还有比利时军队都被德国反包围了,双方激战了10天之后,比利时宣布投降。就这样,比利时再一次被德国占领。一直到1944年盟国反攻之后,比利时才被重新解放。

从这两次世界大战的介绍来看,不管比利时是否中立,德国都会进攻比利时。无论是一战中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还是二战中德国的曼施坦因计划,这里面都明确说明要进攻比利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比利时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英法两国始终处于对抗状态。英国孤悬海外,和欧洲隔着英吉利海峡,而且英国海军实力一直是世界领先。所以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的计划中都不是先进攻英国,而是先进攻法国。不过我们看欧洲地图就能发现,德国和法国接壤的部分并不多,国界线很短。所以法国在法德边界线上做了很多防御方面的工作。德国想要突破这条防线非常难。如果要进攻法国的话,只有两条路,第一条就是向南从瑞士进攻法国。第二条就 是向北从比利时进攻法国。

6. 法国瑞士边境小镇

一脚踏两国的地方是:瑞士与法国的边境小镇——圣珍哥夫

边陲小镇,往往兼有不同国度的人文,以及可能流传有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吸引着旅游者欣然向往。然而,边境之地虽然都常贯以“一脚踏两国”之称呼,但其实际归属仅为两国之中的一个;因此,在边境线之外,已不再是同一个地方,而会是另外一个镇或村。

瑞士,在风光小城沃韦的对岸,即在莱芒湖东南角的南岸,瑞士与法国的边境小镇——圣珍哥夫(St-Gingolph,一译为“圣吉奥尔夫”或“圣贡尔福”),似乎有些与众不同:瑞、法边界从这一小镇穿越而过(边界线两侧都属于同一小镇)。于是,小镇的一部分是在瑞士境内,而另一部分却在法国境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脚踏两国”。

7. 英法边境小镇

敦刻尔克是一个城市。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城市名来自荷兰语,意为"沙丘上的教堂"。该地传统上使用荷兰语的西弗兰德方言。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

每年二月或三月举行的敦刻尔克狂欢节是法国北部春季最大规模的节庆活动,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8. 德国法国边境城市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

东邻波兰、捷克,

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

北与丹麦相连并临北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面积为357020. 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9. 德国法国交界的小镇

与法国相邻国家有: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安道尔。面积最大的邻国为德国,德国面积有357,021平方公里。

法国是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西北面对着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东北比邻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东与瑞士相依,东南与意大利相连,南浴地中海并和西班牙接壤。

法国面积55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属于大国,其南部属地中海亚热带气候,其它地区基本为大西洋温带气候地区。

10. 奥地利德国边境小镇

约600平方公里。

巴伐利亚高原是瑞士高原的延续,平均海拔约500米,自南向北降低。南侧山地大多海拔在1000米左右,位于德国和奥地利边境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为德国最高峰,山势雄伟峻峭。山间有许多冰蚀湖,以博登湖最大,在瑞士、奥地利交接处,是旅游胜地。重要城市有慕尼黑、奥格斯堡等。

Hash:b5099494efff4de04ef3872aeb6142b9e2c21194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