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雪山什么意思?

导读:红军过雪山什么意思? 一、红军过雪山什么意思? 二、为什么要过雪山万里长征? 三、七律长征为什么翻过岷山后三军个个笑逐颜开? 四、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指的是陕北哪? 五、丰碑全文原文及译文?

一、红军过雪山什么意思?

当年红军长征过程中,为了避开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前堵后追,减少部队伤亡,穿越了终年积雪,那里空气稀薄没有食物,沼泽也多,只有能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子弟兵才能吃得了这样的苦,为了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是受不了这种苦的,人民军队必胜

红军过雪山,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红军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

二、为什么要过雪山万里长征?

当时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十分危险,随时都面临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当时我们党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是雪山以西,走一条海拔高但商队常来常往的路线,到川西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首府阿坝。这条路稍远一点,几乎全是要穿过人口相当稠密的持敌视态度的藏民地区。

第二条是,走雪山以东的另一条路,最后到松潘县,但是沿路遭受国民党袭击,危险相当大。

第三个选择是,走雪山中间的一条崎岖山路,这是一条很糟糕的山间小径,且当地居民都没有走过这条路。

但这第三条路将会最接近于他的目标:同张国焘的四方面军会师。为此,过雪山也是艰难的选择。

红军当时翻雪山过草地有以下几点理由:

1、可以避开人口稠密的持敌视态度的藏民地区,受到干扰更少。

2、国民党不敢进雪山、草地,国民党无法有效围追堵截,避免了战斗损失。

3、翻雪山过草地,可以最短时间内,和红四方面军会师,获得最佳的北上抗日路线。

4、可以出其不意,国民党军队预料红军不敢进雪山草地,可事实上,红军偏偏去了,保存了实力。

三、七律长征为什么翻过岷山后三军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一联的意思不太容易理解,一般的解释是: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个人觉得不是很恰当,"三军过后尽开颜"理解为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可以说得通,但是把"更喜岷山千里雪"理解为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就很别扭。

据统计,中央红军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昌德山、达古山、亚克夏山等5座雪山;红二方面军翻越的有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海子山,麦拉山,德格雀儿山,马巴亚山等十几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年多的长征中,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两次经过梦笔山、夹金山。

据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统计,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1、3军团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5、9军团剩下约5000人,减员7000余人,所以在红军将士眼中,白雪皑皑的雪山并不友好,是吞噬了无数兄弟姐妹的巨兽,不可能会喜欢雪山。

个人斗胆,觉得"更喜岷山千里雪"可以这样理解,更可喜的是岷山那千里白雪,在红军将士通过后,在主席眼中,看起来也像是在微笑,这样就比较说得通。

红军将士因为被雪山吞噬了无数战友,肯定看雪山不顺眼,但是主席站的高度不同,主席为全局着想,即使损失比较大,但是保存下来的都是宝贝,是以后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的骨干,加上长征胜利在望,心情主要是轻松愉快的。

事实上,历尽了无数磨难的红军蜕变了,变得意志更加坚定,思想更加统一,纪律更加严明。随时迎接即将到来的更大挑战,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的胜 ,长征途中的磨练功不可没。

我们可以从红军长征前和长征后的战斗力比较一下,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困难越大,红军得到的锻炼也越多,没有长征途中百万蒋军前赴后继地前来送装备和经验,或许以后应对抗战和内战会更艰难,持续的时间会更久。

四、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指的是陕北哪?

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是一首以陕甘民歌作为表现形式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包括音乐语言)生动地、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自此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移到北方,延安成为革命的圣地。

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取得长征的胜利.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里的陕北具体指吴起镇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词描述的就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结束,胜利到达陕北时,恰逢当时漫山遍野长满山丹丹花,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红色,给人以胜利和希望的感觉。山丹丹花的中文学名叫“斑百合”,因其开花后,花色鲜红又有别名红百合,在我国北方较为常见,尤其是陕北山区更为常见。如今,因为这首陕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唱响,山丹丹花已成为陕北的标志,甚至有人提议将此花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市花,可见陕北人民对此花的喜爱之情。

五、丰碑全文原文及译文?

《丰碑》课文原文

《丰碑》是选读课文第四课,铭记历史,下面是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课文原文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 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文本分析

《丰碑》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4篇选读课文,它对应于第四组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同属于“可歌可泣的事,令人震撼的情”这一主题。

从题目上来看,它跟《金色的鱼钩》、《桥》这两篇课文相似,都是用了比喻、象征手法。“丰碑”本义指高大的石碑,这里当然象征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忠于职守的高大精神。巍巍丰碑,让人心里肃然起敬。

读完《丰碑》,自然地联想到前面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革命故事。《金色的鱼钩》一文,写的是红军老班长过草地时悉心照顾三个小战士,最后牺牲的事,赞扬的是红军老班长舍己为人、忠诚革命的崇高品质;而本文写的是红军爬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因衣着单薄而冻死的事情,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利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显然是《丰碑》在前,《金色的鱼钩》在后。

作者对环境、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以读来画面感很强。读的时候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有“行军图”、“让马图”、“冻僵图”、“发怒图”、“敬礼图”等等。尤其是“冻僵图”和“敬礼图”,当我掩卷闭目,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和将军庄重的军礼总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想:这应是全文最感人的画面了!

碑文

军需处长丰碑颂文:

漫漫征路,巍巍雪山,猎猎风暴,辘辘饥寒。

军需处长,管物管钱,衣物紧缺,粮秣艰难。

口粮送人,不舍己餐,寒衣送人,不留己穿。

野菜果腹,单衣御寒,冷饥罹难,无私泰然。

如此军队,如此党员,赢得日月,换了新天!

Hash:db5cb4022a0b22b7124c858cae177b4582a2d1ee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