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是哪里的 围屋是哪里的特色建筑

导读:围屋是哪里的 围屋是哪里的特色建筑 1. 围屋是哪里的 2. 围屋是哪里的特色建筑 3. 什么叫围屋 4. 围屋的来历 5. 围屋是哪里的民居 6. 围屋在哪个地方 7. 围屋的照片 8. 哪里有围屋 9. 哪里的围屋最出名

1. 围屋是哪里的

围屋是客家的民居,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 围屋是哪里的特色建筑

根据万幼楠《赣南围屋研究》,赣南围屋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创始期、形成期和极端期。 清朝末年至民国中期是围屋建造的极端期。这个时期由于清政府衰落,对外丧权辱国,致使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围屋建筑数量剧增,防御功能更强更完善,这期间兴建的围屋占赣南围屋总数的60%以上。如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杨村东水围,天井全部用铁丝网罩住,外人即使上了屋顶也进不了围内;还有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里仁沙坝围,在围内还建有地下室。

进入民国以后交通发展使政府统治力度增强,社会状况好转,围屋便断然少建了。

3. 什么叫围屋

简介 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4. 围屋的来历

弘农堂位于和庆镇麦万村,又称杨氏祠堂,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广东阳江县(今阳江市)竹山村渡琼的杨开猷所建。弘农堂坐西向东,是一座杠式围屋建筑,近呈四合院式, 平面近呈长方形,为三进式格局,围屋面宽41米,进深21.6米,占地面积约890平方米。其整体建筑主要是由三座堂屋和南、北二杠房屋及院墙等组成,全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三进堂屋依前后顺序坐列在同一条主轴线上,其中,上堂屋内供奉着杨氏家族列祖列宗的牌位,堂屋两侧旁还有厢房。

南、北二杠屋与堂屋呈纵向排列,分别建在堂屋前面的左右两旁,其门两两相对,杠屋的高大山花墙朝东方向。

5. 围屋是哪里的民居

客家围龙屋池塘主要是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 、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6. 围屋在哪个地方

茂是茂盛形容子孙后代繁衍不息

兴指家族兴旺!

围指建筑,广东那很多客家围屋,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茂兴围寓意着在这个围屋里面居住的人子孙满堂家族兴旺!

7. 围屋的照片

一、优化游戏内容,凸显学习价值

1.当建构游戏遇见主题背景,创意无限

结合主题背景设计游戏内容,建构游戏更生活化,情节更丰富。比如在主题活动《中国娃》中,大班的孩子通过集体活动对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有了认识,他们选择在建构区搭建北京天安门、长城。我们还根据孩子的好奇心理,挑战搭建难题——客家土楼,通过观察围屋的图片,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用方盒围出了大大圆圆的土楼。

2.当建构游戏遇见节庆风俗,妙趣横生

结合节庆资源能丰富建构游戏的内容,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元素预设活动。例如中秋节,在我们郊区有烧宝塔的风俗,可市区的孩子鲜有亲身体会,老师便设计了“搭宝塔”活动。建构过程中,孩子们丰富了生活经验,牢牢记住了可以烧的宝塔是空心的,留有很多方格口且没有封顶的塔;同时也学会了间隔性围搭的技能,并感受了庐陵特有的风俗。又如圣诞节,应孩子们的要求,师生共同搭建圣诞树,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居然能自己想办法用方形的纸盒搭出实心的锥形!这足以看出孩子们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优化前期准备,科学投放材料

1.充足的前期准备,激发游戏灵感

孩子在建构游戏中的许多想法,灵感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没有前期准备的建构游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通过“聊一聊——找一找——看一看”的方式为孩子提供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提炼知识经验,增强自信心。

8. 哪里有围屋

梅州看客家围屋济济楼,即座落于新梅县城行政建设区梅花山下的济济楼(属程江镇车上村辖),是一座建筑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客家民居府第,广东省梅县客家文化博览中心。该位置距火车站约7公里,可以打车前往。

9. 哪里的围屋最出名

广西,钦州,古称安州。

秦时期属象郡辖地。南北朝宋代时期置宋寿郡,梁代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顺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这里是岭南广府文化重要的兴盛地、传承地之一。

一起来看看这片美好土地上的最美7处古村落。

1 平马古村

位于钦州市浦北县小江镇。2015年4月,平马村入选“第一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在村里,要数大朗书院最有看头。

据专家考证和县志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浦北县境内已有先祖繁衍生息。随着越州政权在此建立,浦北的传统村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千百年来,传统村落的演变孕育了源远流长的越州文化、底蕴深厚的陶瓷文化、根深蒂固的书院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特色 鲜明的生态文化,也给浦北传统农耕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证据和财富。

浦北县小江镇平马村(行政村)下辖25个自然村,面积0.8平方公里,人口6380人,姓氏有李、吴、黄、张四大姓,系小江镇人口最多的大村庄。据村中八旬老者说,大概形成于1780年代,距今约230多年,在明清时期从闽粤赣迁徙而来。

大朗书院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是浦北县清代兴建的16所书院中保存最完整的书院,客家文化浓郁,书香古风犹存,是一座古老的中原建筑文化和岭南建筑文化相交融的建筑群。大朗书院正门两旁嵌挂阳刻“大成声振尼山铎、朗润文方浦水珠”的对联,清晰如新。院内共有方石柱10条,圆型南木柱4条,全部阴刻有“大朗”字头的对联。

大朗书院园林结合,景色宜人,坐北向南,属于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设计高雅、别致、美观。抬梁式屋架,梁架不设斗拱,整个书院建筑布局紧凑,庄重古雅,具有岭南古建筑轻巧秀丽的风格。

2 马肚塘古村

灵山县马肚塘村,是佛子镇佛子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规模庞大的清朝客家古宅群。

马肚塘村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永广定居于此,创建住宅两全堂(即祖屋),主体建用地1330平方米、高广的屋舍,前后出檐,内为走廊,外作屋阶,经內廊两端的界门可进出大、小边的副院,讲求通风采光,规整实用坚固,朴素不失奢华。

现在古宅群包括两全堂(祖屋)、三多堂、三才堂、四宝堂、五福堂、六彩堂6个群落,主体建筑占地总面积10423平方米。

斑驳的屋墙,长满青苔的天井,刻画了200多年岁月的老屋里你一定想不到竟然还有人住着。每个堂的建筑都是客家围屋样式,格局方正,如今还能清晰看到雕刻精美纹饰的屋梁,不过露天的围墙纹饰在风雨和岁月的侵袭下只能依稀可辨。多数房屋因年久或失修已呈现出垂暮感。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古色古香。

3 大芦古村

拥有“广西楹联第一村”、“全国农业示范点”和“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的大芦村,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名列广西三个古村镇之首。

大芦古村以“三古”(古宅、古树、古楹联)而出名,并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名列广西三个古村镇之首。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共有九个古建筑群,是广西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明清岭南建筑文化研究的瑰宝。

4 屯苏古村

位于板城镇那香,距钦州市55公里,原有苏氏、仇氏、杨氏、陆氏、谢氏居住,现有李氏、陆氏和谢氏居住。

屯苏村李姓自清朝初期从福建杭官田村迁至此,传十七代,繁衍三千六百多人。

村中央有一座二百多年的古代建筑:李氏宗祠,古樟木结构,雕刻龙凤人物等,神楼设李氏祖先神座,全黄金涂泊。

5 竹山古村

那蒙镇竹山古村,以竹山古建筑群闻名,为陈氏家庭所建,是一组各自独立的封闭式庭院建筑。

竹山村外表朴实,内部装饰却非常讲究,内墙、封檐、雀替、门扇等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点。

6 华屏岭古村

灵山县太平镇那马村委华屏岭村,距离灵山县太平镇8.6公里,其内的黄氏古宅始建于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周用大石头垒成包围村子的围墙,石头墙高约4米,宽近1米,非常厚实坚固,使得华屏岭村就像是一座坚固的小石城。

石城呈方形布局,十分规整,核心建筑以头座、二座、三座、三益堂(南客厅)、三多堂(北客厅)、廊屋等六大部分组成,具三座九廊七十二井,每逢春节或者 里有新人办喜事,贴对联要贴足72副,非常壮观。

华屏岭村座落在山脉龙头处,两旁小溪顺势而流,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负山带水,坐东北朝西南,屋背山连山,这样靠山靠得稳、坐得定。据村中老人说,华屏岭村因村座落位置的特别,又称“猛龙地”,对面长岭岐环绕而围,加上前左侧会众岭与右侧狮子头山锁住水口,只见水来不见水去,成其为所谓的“双狮锁水”。

7 石鼓古村

石鼓村位于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距钦州市区约 45 公里。

村内老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 30000 平方米,目前全村总人口约 1200 多人,全是杨氏家族,村民有舞狮习武的习惯。

石鼓村建于 250 年前,属于明清风格民居建筑,在钦州地区实属罕见的民居古建筑群。当你刚到村口时,就会看到四座两廊的古建筑,青砖绿瓦,犹如长城般的走廊墙横挡在建筑的前面,被村民称为 " 石鼓村的长城 "。

村内随处可见那些石柱子、石门头、石门坎、石挑手,还有石台阶,都是石头做的,是名符其实的石鼓村。

Hash:0a8ef3167932ed82eee7e2b99504f47425614b1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