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拍好人文作品?
用心拍摄吧,拍摄大家满意的作品,
怎么拍好一个选题,抱歉我实在搞不定这么宏大的选题。因为无论是拍照片的,还是看照片的,抑或是有点话语权能对照片指手画脚的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摄影无标准。
这五个字就别扯开了,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我用手机给我宝贝女儿随便照了张相,经年之后,这有可能是家里最宝贵的记忆,但是对任何一个外人来讲,就是照片一张,没准连废片的标准也达不到。
回到现实问题,上面几位老师说的好,比如蒙上眼睛感受对方,聊天了解对方,都是不错的现实途径,实际上大部分优秀的新闻摄影师也都是这么做的,理解与感受被摄人或物,是所有工作的开始和基石。遥想十几年前,在拍一个旧城拆迁的题目的时候,可能超过90%的采访时间是跟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大哥大姐天南海北的胡呲乱侃,拍照片只是捎带手干的事。俗话说,聊的越多,知道越多,看到的也就越多,拍到别人见不到的场面、细节,也就越多,照片好与坏,不在于拍,在于看和想。
我要说但是了……
但是,如何拍到好照片,不单是个技术问题或者工作方法问题,甚至于跟虾面说到的问题相比,这些都不是问题。
人之所以去拍照片,究到底也就一个原因,被眼前的场景触动了,或者感动了,激发了自己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的冲动。在“好”照片的另一头,那个看照片的人之所以看着照片久久不能释怀平复心情,盯着屏幕半天回过神来后,深吸口气念叨“真TM牛逼”,无外乎也是这个原因——被照片感动了。
自己被感动是件相对简单的事,知道别人为什么被感动,也不算复杂。这里头比较难办的是,怎么把自己当时当地当情景下的感动,原封不动甚至加工放大后,传递给看照片的人,让他跟着你感动涕零。这个……基本上……真的……很难!
早年有位同事入行不久,属于半夜三更还在街上找新闻的热血汉子,有次真的就在半夜接到他电话,说是拍到一车祸,一辆撞到护栏的小面,准确讲应该是目击了小面撞护栏的过程后,他跑过去拍了几张车祸后的现场照片。电话那头的语气和语速明显让我觉得他异常兴奋,那股劲头,手刃死敌估计也不过如此,最后大概的意思就是这照片如果不怎样怎样,就太怎样怎样了。后来第二天看到照片(那时候网络极不发达,更没有即时传稿一说),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故现场,搁在报纸上,编辑都不见得看他一眼。
后来我经常回忆起这事,摄影师在现场收到的冲击、感动,不止来自取景器,还来自环境现场那些人事物、声光电,夹杂着一切神经刺激。当他误以为拍下照片后就能将自己这些感受传递给看照片的人,我想他能拍到“好照片”的几率应该不怎样。
一个牛逼的摄影师,他一定是个极聪明的人,他会知道自己的感动,不一定就能传递给读者,他会知道,人的感动也许就在乎一个眼神、一个细节,他会分外留意这些,他会像一只饿极了的流浪狗,发动一切感官,寻找深埋的任何一根骨头。他会知道,人的感动不光来自大喜大悲,恸彻天地,也在乎云淡风轻,小桥流水。多聊多想知道它,多看多找发现它,靠技术和经验拍到它,用审美和理解加工它,在适当的渠道传播它,然后……离好照片应该不远了。
说到底,是个普遍人类普遍感情的感悟和传递问题,这活干得好,叫做记录人文历史,要是干砸了,叫做寒假作业。
Hash:026393cbe69b2b3660cdb64f7e401cc6303ae48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