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第一漂游玩攻略 闯关东的路线图

导读:关东第一漂游玩攻略 闯关东的路线图 1. 闯关东的路线图 2. 闯关东的路线图高中地理题 3. 闯关东具体位置 4. 闯关东往哪走 5. 闯关东从哪里走到哪里 6. 闯关东 路线 7. 当年闯关东的准确路线图

1. 闯关东的路线图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一个“闯”字足以突显这条路的艰辛。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2. 闯关东的路线图高中地理题

1、地理环境:东北长期被封禁,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满清兴起于东北,所以一直将关东视为“龙兴之地”,在清朝前面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为了防止龙气遭到破坏,清政府对关东一直采取“封禁政策”,到了清末的时候,关东地区已经成为地广人稀、物产丰富的丰腴之地。

2、气候原因:东北与山东气候相近,容易适应。

气候和生活习性是很大的原因,其实东北 和山东人的生活习性和所处的气候环境是非常相近的,都属于北方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干燥。

3、本地人特性:东北人豪爽,乐善好施,易于接纳灾民。

作为逃荒的人,跑到东北去敲开一家人的门,很容易乞讨到食物,从主观意愿上也更愿意接纳灾民。

4、灾民特性:东北土地肥沃,大山森林,适合逃荒人生存。

大灾之年出去逃荒的,不可能是当地的有钱人,而是最底层的穷苦人,也就是农民,他们没有其他一技之长,最擅长的便是种地,所以哪里有土地,他们就可以更快速的活下来。

5、语言因素:东北话与山东话类似,便于沟通。

东北话和山东话其实是非常相似的,在日常的沟通中完全不影响交流。

3. 闯关东具体位置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   闯关东,为什么是闯呢?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为什么闯关东?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闯关东的难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 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危险,“闯”入东北。   什么人闯关东?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了多少人?   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有的学者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达到1400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   东北人和山东人   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称民潮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东北与关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更加协调和统一,双方商品的交流,资源的互补,文化习俗的融合。

4. 闯关东往哪走

走十里歌词走一里 思一思啊高堂老母啊走二里 念一念啊好心的街坊啊走三里 擦一擦脸上的泪呀走四里 骂一声狠心的张郎啊走五里 叫一叫喂过的骡马啊 走六里瞧一瞧放过的牛羊啊走七里 念一念平过的场院呐走八里哭一声难回地故乡走九里望一望家乡的土啊《走十里》在轻轻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杨树林用悲天悯人的至深感情演绎了一段华夏大地的朴素情怀,主题不但升华,更是回归到了人性本身的纯真,

5. 闯关东从哪里走到哪里

道口烧鸡

道口烧鸡是我国河南安阳市一道传统名吃,其中最有名的品牌是“义兴张”,始创于清朝顺治十八年间(1661),根据《滑县志》的记载,在“义兴张”创立的前100余年并不出名,甚至可以用生意惨淡形容,后来在乾隆五十二年,也就是1787年的一天,经营者张柄在路边偶遇当时任职清宫御厨的故交,并从故交那里得到了道口烧鸡的秘技,从此之后道口烧鸡便开始走红,并成为当时宫廷的贡品之一。

道口制作技艺世代相传,风格独特,并一直延续至今。就在60多年前,张家公开了祖传上百年的制作秘方——“想要烧鸡香,八料加老汤”,其中这八料指的就是用陈皮、豆蔻、肉桂、良姜、砂仁、白芷和草果,而“老汤”就是煮鸡的陈汤,这样制作的烧鸡色泽诱人、入口香酥软烂、油而不腻,味道极其鲜美,不管凉热都别具风味,成为全国著名的产品。

2、符离集烧鸡

符离集烧鸡因产于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镇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符离集烧鸡的独特风味,离不开当地的土麻鸡,由于符离镇北靠离山,南有符草,水草茂盛、沼泽遍布,是野鸡成群出没的好地方。当地人将野鸡擒来圈养,逐渐演化成了全国文明的符离麻鸡。

符离集烧鸡选用当年健硕的麻鸡,加入多味中药,使用多年循环使用的老汤制作而成,肥而不腻、熟而不破、味道鲜香,肉烂而连丝,骨酥嚼而碎之,尤其是刚出锅时,趁热将鸡腿提起来,轻轻一抖鸡肉便自然脱落。

3、德州扒鸡

俗话“德州有三宝,扒鸡、西瓜、金丝枣”,其中这扒鸡就是鲁菜的经典之作,德州扒鸡又被称为德州五香脱骨扒鸡,在清乾隆年间,它的制作人被召入皇家御膳房制作扒鸡,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德州扒鸡此后就名声大噪,后来随着津浦铁路的开通,德州扒鸡也顺着铁道北上南下,逐渐成为全国的名吃。

德州扒鸡五香脱骨、柔嫩味纯,而且在造型上与其它烧鸡也有些不同,制作时将两个鸡腿盘起来,两只翅膀经脖颈由嘴中交错而出,整鸡的造型呈卧姿,金黄色中透着红,看起来非常美观诱人。

4、沟帮子熏鸡

沟帮子熏鸡,由来自安徽的尹玉成的人所创,年少的尹玉成只身闯关东走到潼关要道沟帮子时,见当地民风淳朴、山灵水秀,于是决定在此安家,并开起了饭馆。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尹玉成结识了一位清廷御厨,并得到了皇家宫廷熏鸡秘方,不久之后,用秘方所制的熏鸡便街知巷闻,成为了当地著名的佳肴,并取名为“沟帮子熏鸡”。

沟帮子熏鸡选用一年的公鸡,柔嫩味鲜,经过十六道工序后制作而成,枣红色的熏鸡明亮诱人,肉质细嫩、烂而连丝,吃过之后让人赞不绝口,回味无穷,不管是招待亲朋还是馈赠好友,都是绝佳的美味。

6. 闯关东 路线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

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

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

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闯关东人最多的省是山东省。

7. 当年闯关东的准确路线图

广义的“西口”是指晋北、晋西北通往内外蒙的通道,这是相对“东口”张家口而言的。其实西口就是山西省北部的各个长城关口,走出这些隘口,便是广袤无垠的蒙古、青海、新疆、关东地区,那儿就是山西人走西口的目的地。狭义的西口说的是晋蒙交界处右玉县的一道长城关隘,名字叫作“杀虎口”。过走西口,晋商越过长城,走向内外蒙的归化与绥远、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以及新疆和关东地区。清初北疆社会稳定经济好转,蒙民对来自中原地区的粮食、食盐、棉布、手工业品、生产工具的需求日趋旺盛,山西人便用内地廉价的布帛、棉花、针线、粮食、食盐、铁器交换蒙古人贵重的裘皮、鹿茸、麝香乃至金砂、宝石等物品。晋商从不谙商情的蒙古人身上牟取了高达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暴利。当时一口普通的铁锅能换满满一锅名贵貂皮,一块砖茶可换一张羊皮,一匹布换一头牛犊,这样的生意想 挣钱都难。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Hash:b3f02bc805f6d8c7c2e9d03db8a6e86465e9862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