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主要景点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

导读:河姆渡主要景点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 1.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 2. 河姆渡遗址景点 3.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图片 4.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介绍 5. 河姆渡遗址世界文化遗产 6. 河姆渡遗址特色 7. 河姆渡遗址周边景点 8.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简介 9. 河姆渡文化遗址特色 10. 河姆渡遗址文化介绍

1.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陕西简称陕或秦,行政中心在西安,属西部地区,位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西北地区,是旱作耕地)

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浙江简称浙,行政中心在杭州,属东部地区,位于四大区域的南方地区,是水田耕地)

2. 河姆渡遗址景点

董家跳遗址:1984年3月22日,董家跳村西岸高地发现距今65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属河姆渡文化的组成部分),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器物陶器有釜、罐、豆把、盆、器盖、鼎足等,为夹沙陶和灰质黑陶。石器较少,仅斧、石奔几件,还发现一些牛、猪等兽骨及酸枣等果核。

大桥头山遗存1983年大桥头村东发现新石器时期石斧、石石族 、石凿5件。

走马塘

:走马塘有"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之美誉,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独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条河流环抱,有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于河上,联系各水系。东邻漕、邵家漕、蟹肚脐、后王漕、徐家漕散落其间,还有十余个大小参差、形态各异的小池掘于村中。走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备的河网防务系统,能使村民最大程度地抵御旱涝和火魔的侵袭。

范钦墓

范钦墓建在茅山上,坐北向南偏西,民称五台坟。昔日,墓汞高耸,松柏掩映,翠竹欲滴。从茅山旁的墓道入口,中轴线上分置五个平台,进次升高,每个平台高差1.5米,墓室就在第五平台上。每级平台两侧,仁立石兽、石翁仲和石凳、石扶栏。两两相对,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的墓道,在鄂甫平原上可谓首屈一指。

经过半年修葺,范钦墓基本复原。如今,古墓借山川灵秀,融古脉神奇,巍然屹立。

董肖东董槐安烈士墓

3.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图片

是。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约7021----5021年)。

4.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介绍

河姆渡文化是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5. 河姆渡遗址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古文化,距今11000-6500年。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 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6. 河姆渡遗址特色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首先在考古中发现分别在河姆渡原姓居民文明遗址中发现,7000年前的水稻,稻谷,在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遗址中发现,6000至6700年的粟。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了我国在原始农耕文明中的世界之最。

7. 河姆渡遗址周边景点

余畈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谢家滩镇河西西部。东连四房姚家村及余家岭村,南椄胡姓北湾村。西靠彭姓福渊村与望夫园村,以及竹林村与陈姓福田村,北连英姓高岭村。

四周有青山环抱,山下有绿水绕村。东面青山下有一天然怪石,形状很象一只蛤蟆坐在那里,自古有金蟾护村之说。西面有一来龙山脉,名曰:龙埂,气势雄伟,高耸云霄。北面一山,名曰:蛇形山,形似一条蟒蛇。

8. 河姆渡文化遗址景区简介

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遗址包含4个叠压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9. 河姆渡文化遗址特色

我国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为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三、四层。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

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主要是釜、钵、罐、盆、盘等五种,有类似鼎足的支座,但没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广泛应用了绳纹和刻画动植物形象的花纹。

同时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说明农业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还饲养了狗、猪和水牛等家畜。

据碳-14法测定,河姆渡三、四层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

10. 河姆渡遗址文化介绍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在距浙江省宁波市以西25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测定,第四层距今约7000年,第一层距今约5000年。经两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6700余件。这些文物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條萊垍頭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河姆渡先民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表现为: 頭條萊垍

(1)栽培水稻。出土的籼稻和粳稻,比被称为亚州原生稻——印度卢塔尔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的水稻之一。 頭條萊垍

(2)运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术,建造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房屋。堪称为7000年前的一个奇迹。 頭條萊垍

(3)从编织到纺织、缝纫。原始河姆人编织技术已较娴熟,主要是编织苇席、搓绳等,而纺纱织布技术也已相当成熟。从出土的苇编残片及品种齐全的纺织工具来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机来编织。类似机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发现,而在时间上则要晚两三千年。缝纫工具主要有骨针、细小的骨锥、管状针及小石锛等。

(4)驾驭舟楫,开展水上活动。出土了8支木桨和两件以独木舟为原型的陶塑艺术品。河姆人的木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桨。舟楫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渔业的发展,而且 扩大了活动和交往范围,促进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條萊垍頭

(5)独具一格的制陶技术。河姆文化早期制陶工艺已渐趋成熟且独具一格。从备料、成型、到装饰、烧造已达到相当水平,而且擅长陶塑工艺,能烧造出形状各异、精美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艺术品,并已发明了彩陶技术。

(6)掌握了髹漆技术,挖掘水井。出土的漆碗说明河姆是最早发明髹漆的地区之一。第二文化层木构水井是我国最早的考古发现。

(7)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姆渡先民已有审美意识,且原始艺术已达到一定水平。出土的文物有:①石、玉制作的装饰品,而玦、璜、管、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莹石制成,开创了用玉之风的先河。②发明吹奏、打击乐器。主要有骨哨和陶埙、木筒。河姆人制作的骨哨已达5孔,音乐工作者以此仿制的鸡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声音阶。③精致的象牙雕刻艺术。出土的蝶形器和鸟形圆雕等象牙制品,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其中“双鸟朝阳”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观念和最高艺术成就。从这些艺术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 垍頭條萊

遗址中大量用动物肩胛骨制成的耜、骨铲及木杵等农具的发现,表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已进入耜耕阶段,证明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河姆渡人已过上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为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垍頭條萊

出土的动物遗骸,经鉴定至少有61个种、属,植物也在25种以上。动物中除了我们熟悉的以外,还有红面猴、豹、豺、黑熊、老虎、大象、犀牛等,海生类动物有鲨、鲸、裸顶鲷等。从动物遗骸的数量来看,说明当时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同时,这些动植物的发现,对探究古代气候演变及原始畜牧业的起源很有价值。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中华远古文化摇篮的传统观点,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Hash:f32e3771b84a07f1cbdf739778790c4502d2e248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