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说项羽力气很大可以举起鼎是真的吗?
导读:历史上说项羽力气很大可以举起鼎是真的吗? 嘉兴在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上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吃亏的事情?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提到,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起大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都已畏惧项羽了。班固所著的《汉书》中对于项羽举鼎的记载大致相同,只是项羽的身高变成了八尺二寸。应该是参考了一些史料记载,做了相应的完善。但是也承认项羽力气大,可以举起大鼎。
至于项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举过大鼎,这个大鼎到底有多重,却没有准确的描述。按照现在世界上大力士的举重能力来看,世界上最强壮的人举重能力大概是五六百斤,而在秦汉时代的一些大鼎的重量大致相当。因此说项羽举鼎,并不是夸赞或者说故弄玄虚,从理论上讲是完全有这个可能的。
按照正史记载来推测,项羽举鼎这件事应该不会发生在他统兵讨秦之后,最有可能就是在项羽叔父项梁最初起兵的时候。那个时候项梁用计谋杀死了会稽郡守殷通,并且召集众人和自己一起起兵反秦。
很多人并不心服,因此项羽替叔父砍杀了几十上百人,在这个时候用举鼎来向大家证明自己神力无敌,可以赢得大家的信任并建立反秦必胜的信心。用项羽举鼎这个事件来威慑众人,让大家认同项羽神力无敌,也为项氏在军中树立威信。
举鼎这件事本身就具有标志性,如果没有任何人自己一个人去举个大鼎玩玩,我相信没有人会干这件事。举鼎的目的无非是要向当时在场的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让人拜服在自己的无敌的武力之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项羽力能举鼎的传说,并不是野史,《史记.项羽本纪》里就有明确原文:
籍长八尺余,力能举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可见,项羽可以举鼎的力气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至于他什么时候举得,可就成了众多小说家、剧作家们的事情了,历史记载的就这么寥寥几句。
流传最广的版本应该是这样的:
项羽和伯父项梁起兵,为了扩大势力,就想收服当时一样起兵抗秦的桓楚。
桓楚心说,凭什么,大家都是起兵,凭啥我就要臣服于你们叔侄俩,于是桓楚说:“你说你可以万人敌,口说无凭,你看到院子里的那个大鼎没有?你要是能举起了,我和我的部队这辈子就跟你混了。”
项羽先请桓楚的四个部下去举鼎,四个大汉一起发力,举不起来,大鼎像生根一样纹丝不动。
这时候,项羽上来了,撩起衣襟,握住鼎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大鼎被高高举起,且三起三落,然后又放了下去。
我们都知道,秦国当年有个秦武王,也是举鼎的,但是能举起了,却放不下去,直接被砸,一命呜呼,而项羽比他可厉害多了,不但举起来放得下,还来个三起三落。
这让桓楚心服口服,跪倒在地,从此跟着项羽一起抗击秦朝。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嘉兴在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要说影响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件事,无疑是嘉兴的那次在船上开的会议。
这次会议,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挽救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在将近三十年后,建立了一个新政权。
和这件事比起来,其余的事都是小事儿了。
历史上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吃亏的事情?
比较典型的就是两宋,都因为同样的原因占了便宜,但最后却以亡国收场。北宋是主动占便宜,最后吃了大亏,南宋是不想占这个便宜,但是形势摆在那,只能跟着形势走,开始占了便宜,但最后代价更加惨痛。
先说北宋联金灭辽,这是北宋主动寻求的结果。始作俑者是童贯和赵良嗣(原名马值)。童贯在西夏立 ,名声远播,于是在出使辽国时选中了他。宋徽宗不顾大臣反对,坚持让童贯以副使的身份出使辽国。童贯虽是阉人,但生的魁梧高大,史书记载童贯皮骨坚硬如铁,还生有胡须,根本不像阉人。再加上他在西夏战场取得战果,讨伐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洮州,在羌人中也有很大的名声,派童贯出使辽国,宋徽宗怀着炫耀的心里。
就是在这次出使回来的路上,童贯遇到了马值,马值是辽国的一个中下级官员,他给童贯献计,说辽国和金国打起来了,而且辽国一直失利。如果南宋与金国联合,就可以借辽金之争,借机收复燕云。童贯大喜过望,带着马值就回了宋朝。
宋徽宗也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给马值升了官,还赐他赵姓,改名赵良嗣,专门负责联系金国结盟,一起灭辽。当时金国在东北方向,国土与北宋并不相连,中间隔着辽国土地。赵良嗣化装成商人,从山东出海,跨过渤海湾与金国结盟,所以历史上称作海上之盟。
宋金不接壤,需要渡海结盟
这次结盟在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后人说北宋做得不对,金国如虎狼,与虎狼为邻早晚会出问题,其实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北宋不与金国结盟,金国照样灭辽,灭完辽国还是要与北宋为邻,结盟是盟友,不结盟是敌国。让你选,你选哪个?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是否应该结盟,而是不该败盟,维持好两国关系才是正途。
海上之盟
但最后的结局出现了太多的变数。第一个变数就是北宋惨败给辽国残部。辽国已经被打残,绝大多数土地都被金国夺走,只剩下海上之盟约定,应该由北宋攻打的燕云十六州范围内的残部,打下来后,这些地方归宋朝所有。但是宋军不给力,两次发兵都被打败,只得到了郭药师投降时带过来的涿州和易州一部分。
最后宋朝不得不请金兵帮忙,结果金兵一到,没怎么打,辽国残部跑的跑,降的降,金国不但轻松拿下燕山府所有州县,还顺便把平洲、滦州和营州也收入囊中。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分歧,金国拿下的,该不该还给宋朝?最后经过艰苦的谈判,宋朝出了很多钱赔给金国,金国才把燕山府所属州县送给北宋。西京大同府的几个州需要等战争结束,辽天祚帝被抓到后再移交。而平、营、滦三州,本就不在燕云十六州范围,金国拒绝了北宋的索取。
如果问题就这么解决掉,北宋算是占了大便宜,燕云十六州按照约定交付完成,北宋能够收回十三个州。已经移交的是九个州。花些钱不是大问题,关键是燕云十六州是战略要地,北宋从太祖开始做梦都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为此太宗还立下誓言,如果谁能收复燕云,可以封为异姓王。这次因为是童贯谋划的结果,最后被加封为广阳王。
影视剧中童贯的形象
下边说第二个变数,因为是金国出兵拿下的燕山府,金国肯定不会轻易交给北宋,所以提了很多的附加条件,而且并没有把燕云全部一次付。北宋虽然得到了土地,但比预计得少,而且付出了大量金钱为代价,心里肯定也不爽。于是北宋君臣开始花样作死,想借着金国刚刚打败辽国,百姓还没有完全归心,尚无法分身对付宋朝的时机挖墙脚,讨便宜,手段极其龌龊。
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策反金国边军。
宋金新划定的边境大部分都是汉民,而且在心里都是偏向归宋的。于是北宋策反金国一边地方百姓和地方小官吏,让他们驱赶金国派来的官员,自愿加入北宋,然后北宋给他们封官打赏,称他们为义胜军。因为宋金合约规定,双方不能侵犯对方土地,也不能招降纳叛。所以宋朝也不 玩的太野,只是给封官,给奖赏,但是不派兵,不派官员接手土地。虽然如此,还是违反了不得相互招降纳叛的合约。只是这些地方是自愿加入北宋的,而且都是边远小的部落村庄。金国只是质问谴责北宋,并没有派兵干涉,雷声大雨点小。
北宋见金国反应不大,于是变本加厉,采取了大动作。这下不是边境上的小打小闹,而是包括现在滦州市、迁安市、卢龙县、抚宁县、秦皇岛市、辽宁的绥中县、建昌县、朝阳市、葫芦岛市,涉及到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次所谋甚大,而且正是古代军事要地,属于东北联通华北的咽喉。
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不复杂。这些地方都归张觉管辖,张觉本是辽将,后来降金,金国封他为南京留守,镇守平洲、滦州、营州。因为宋金之间有约定,不得相互招降纳叛,所以即便是张觉愿意投靠宋朝,宋朝也不能接受。于是张觉没有直接投宋,而是恢复辽国的旗帜,说要帮助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复国。但是这时候的天祚帝耶律延禧早成了流亡皇帝,被金兵追得早不知逃到哪里去了。辽国几乎是全境沦陷,还复什么国?张觉此举只是为了给投靠宋朝找个理由罢了,因为宋朝不能接收盟友金国的叛将,但可以接收敌国辽国的叛将,这样张觉就能以辽国大将的身份投宋了,从法理上规避了宋金签订的合约约束。
这件事最终惹恼了金国,大兵压境,张觉被打败,北宋也不敢发兵救援。金国拿回了张觉名义上已经送给北宋的所有土地。张觉兵败,逃到北宋管辖的燕山府避难。金国给北宋施压,要求北宋交出张觉,北宋自知理亏,没办法杀了张觉,把人头送给金国,这件事暂时平息,但是这件事使金国看透了北宋的伎俩,不讲信誉,贪得无厌又软弱无能,这件事最后也成了宋金开战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滞留迁移人口。
金国打下来的燕山府,交给宋朝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迁走一部分人口。当然都不是普通人。金国占领辽国土地很多,但人口稀疏,想要发展就需要有一定能力和技术的人,所以在与宋朝谈判时,要求带走燕山府中的工匠、官吏、商人、教坊等一些人口,北宋答应了,但是在迁移过程中遇到了张觉事件,这些迁移的人口滞留在张觉的地盘上,后来张觉投靠了宋朝,这些迁移的人口又都回到了燕山府。
张觉事件平息后,金国派人向南宋索取这些人口,但是被童贯拒绝了,他说“本朝幅员万里,人居散漫,若再行根究,难指有无,况事皆以往,请别计议。”直接耍起了无赖。这件事是紧跟着张觉事件发生的,本来金国就对宋朝不满了,结果又雪上加霜。
第三;拖延以次充好。
关于宋朝是否在送给金国的代税银中做手脚以次充好,只有金国一面之词,这里就不描述了。这件事只是在金国的国书里提到过,北宋白银成色极差,娟也都是次品,而且缩水严重。
拖延这事是肯定的,史书上多有记载,【所有岁贡,又多逾期】【岁交金币罔不逾时】另外金国出兵帮助北宋打燕山府,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给金国两万斛白米做军粮,谈判时赵良嗣答应了。但是事后金国到燕山府索要时,王安中拒绝交付,说不知道这事,没接到命令,把金国的使者给怼回去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金国失去了耐性,两国最终败盟,金国对北宋开始用兵。当然理由不只是这三条,还有两条,一个是北宋使者在出使金国时对金国皇帝不敬,一个是擅自对西夏用兵。因为西夏已经投靠了金国,在宋金签订盟约时要求北宋不能擅自对西夏用兵。
本来是北宋占了便宜,但是因为北宋君臣贪得无 ,给金国制造了一堆开战的理由,把自己活活的作死了。其实这时候金国并不想轻易动兵,金国初定,刚刚打下来的辽国需要安抚镇压,如果北宋忍过这段时间,金国就会陷入内部权力斗争,更不会主动出兵攻打宋朝,宋朝可以享受更多的太平日子,但历史不能假设,一切都无法改变。
南宋的情况与北宋类似,有了北宋的惨痛教训,南宋与蒙元的联合就谨慎了许多,但局势不等人,你就是不联合,蒙元也会灭金,到时候关系会更僵,蒙元连理由都不用找就可以开战。所以南宋只能与蒙元联合,先成为盟友,这样蒙元即便是想动武也得先找理由,不至于太被动。虽然南宋很谨慎,但最后还是走了老路。先占便宜后吃亏。
假虞灭虢
假虞灭虢是东周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汉语成语典故。假虞灭虢: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然而,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虞国和虢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王室宗亲周仲为虞公,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部。封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为虢公。虢叔的封地在荥阳,史称东虢,后于春秋初年被郑国所灭。虢仲的封地原在陕西宝鸡,后迁至今三门峡市,称西虢。西周时期,西虢历代国君均为周王室的重臣。西周末年,遇犬戎之乱,虢公石父殉难,其子虢翰袭爵,虢翰不尊周平王,周、虢关系紧张。虢翰卒,其子忌父嗣位,入朝臣服,尽释前嫌。从虢公忌父起,历代虢公皆被周王室倚为重臣,以遏制郑国。在虢、虞国之北为晋国。周惠王时,晋国国君为晋献公。晋献公欲成就霸业,频频对外用兵,兼并或控制了邻近数十个小国和狄、戎部落。晋献公欲渡河南下,开疆拓土,虞国和虢国成为其下一步要兼并的对象。此时的虢国也很强大,它的疆域北至黄河以北的下阳城(今山西平陆县南部),西达今陕县、卢氏,南达今嵩县北部,东至今渑池县境,其都城为上阳城(今三门峡市区李家窑村一带)。而毗邻晋国的虞国比较弱小,但地势险要,是晋国通往虢国的必经之路。虢、虞两国相互依存,结成联盟。晋献公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知道,不灭虞国,兼并虢国是纸上谈兵。而欲灭虞国,虢国必然出兵相助,晋国必将损兵折将,无功而返。这时,大臣荀息向献公献上计谋。一为美人计。选晋国美女献给虢公丑,虢公丑纳受了美女,日听淫声,夜接美色,怠弃政事。二是离间计。献公重贿犬戎,挑拨犬戎与虢国的关系,于是,犬戎与虢国开始连年的战争。三是假途之计。献公用白玉之璧、千里宝马,贿赂虞公,请借虞国之道 出兵伐虢。虞公贪图财宝,竟许诺晋国假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说:虢,虞之唇也,唇亡齿寒,晋今日取虢,而虞明日从而亡也。虞公不听,遂回许晋国。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遂借道于虞,率军南下,一举攻陷虢国要塞下阳。当时,虢公丑与犬戎正大战于桑田(今灵宝境内),闻下阳失守,急回师相救,犬戎却追袭于后,虢军大败。虢公丑幸免于难,回到上阳守御。晋军围上阳城五个月,城中粮柴俱绝,士卒疲惫,百姓日夜号哭,城池岌岌可危。晋使人射箭于城内,要虢公投降,虢公曰:吾先君为王卿士,吾不能为降诸侯,虢公丑乘夜开城,带公族突围,率家眷奔往京师洛邑。上阳城破,虢国灭亡。晋军回师,灭掉虞国。从1957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虢国墓和上阳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像谜一样的虢国历史,而唇亡齿寒也成了千古遗训。
Hash:f8b6dc44437878f550d6209f7238a147f63a63e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