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之谜“烛光斧影”,赵匡胤到底是怎么

导读:宋朝历史之谜“烛光斧影”,赵匡胤到底是怎么 如何理清宋朝的历史?

诚谢邀请:

烛影斧声即斧声烛影,牵涉两个在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宋太祖赵匤胤与宋太宗赵光义,说是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赵匡胤病重,急召当时还是晋王的赵光义议论国事,左右被摒退。

期间有人朦朦胧胧地看见飘摇的烛光下晋王有离席逊避样子,还能听到太祖“引柱斧戳地”发出的声音,又隐隐约约地听见太祖说:“好为之”。太祖即夜殡天,后晋王光义登上皇位。综合梗概:此谜暗含赵光义有谋害太祖篡位的意思。

但联系到杜太后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的“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推测太祖只是向晋王嘱咐后事,并非赵光义投谋不轨、行之事, 史料对此事记载不一,争论一直存在。

而根据宋朝的司马光等史学家证实:按宋宫庭制度,除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以外,其他男性是不能夜晚进入宫廷的,所以太祖驾崩时只有宋后陪侍在龙床边,即晋王根本不在宫中,所以烛影斧声为无稽之谈!

司马光《涑水纪闻》有明显的为宋太宗开解的意思,众所周知,司马光本人就是宋朝人,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忠于事实的原则(《资治通鉴》可见一斑)为后人称赞,所以,我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

烛光斧影,也叫烛影斧声,是一个宋朝的典故,说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病时,招赵光义进宫议事,外面人看不到屋内发生了什么,只看到烛光下有斧子的影子,有赵匡胤说话“好为之”(有记载“好做”)的声音,语焉不祥,但最后结果是赵匡胤第二天就死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赵光义一人在场,无法证实。而赵匡胤死后,不是赵匡胤的儿子继位,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于是赵光义就有了弑兄嫌疑。而赵光义继位后,对赵匡胤的皇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不好,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自杀,一个早逝,赵匡胤的皇后死后不能入祖庙接受祭祀,从另一个方面又印证了赵光义的弑兄嫌疑。而所谓的杜太后“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继位后第六年才宣布的,而且证人只有一个,即丞相赵普,是孤证。所以这又有赵普为皇上洗白“烛光斧影”之嫌。综上所述,赵匡胤的死因非常可疑,他正在病中,很可能与赵光义为某件事发生口角,继而发生肢体接触,而赵光义失手杀死了他的哥哥。

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千古悬案,是因为成者王侯败者贼,赵光义继位,谁敢怀疑皇帝得位不正呢?赵光义是否弑兄,都没有充足的证据,但弑兄的可能性很大。

如何理清宋朝的历史?

想要理清某一朝代,跟该朝的皇帝脱不了关系。古代家国兴旺或国破山河都跟第一人紧密相连。所以我就从宋朝的历任皇帝来理一下宋朝的由来、繁荣(从未强盛)、衰退、北宋灭亡;南宋由来、中兴、衰退以及灭亡。

一宋的由来(陈桥兵变)赵匡胤轻而易举取代后周开创宋朝。而在陈桥兵变之前还得提到后周两位明君郭威和柴荣。虽然郭威发动澶州兵变取代后汉,不是合格的臣子,但作为君王是一位重视文治,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并把皇位传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柴荣。而柴荣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南征北讨,使国家得到强势发展。可惜当了四年皇帝不到四十岁柴荣病死。7岁幼子继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后周两位皇帝为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两次兵变易代的阴影注定宋是悲宋。在多面环敌不是大一统时代居然右文抑武,没有出现真正的战略家。在联金灭辽,联蒙灭金等战略失误,不管北伐辽,金还是南下西夏小国多为败仗。

宋的繁荣:1.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后平定内乱,后攻灭后蜀、南汉以及南唐。确立右文抑武方略,杯酒释兵权,分权制衡。约束武将,把兵权给文人,武将为辅。劝奖农桑,减轻徭役。为日后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悲宋的命运埋下了种子。在位17年的赵匡胤暴亡,太监王继恩叫来了赵光义,第二天其弟赵光义即位。

2.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继续推进统一事业,漳泉、吴越势力或降或灭,“华夏地区”终于实现一统。坚持文治方略,大兴科举,利用南唐和后蜀旧臣,对防止内乱和新王朝的稳定奠定基础。然而两度挥师北上功辽,均告失败。使宋军事实力下滑由功势转而守势。

3.真宗赵恒非长子非滴生幸运即位,在位期间真宗御驾亲征战胜辽军入侵,签订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百余年和平。在此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在此之后十五年大兴土木,行封禅大典。耗费钱财数以千万计,国家财政不断恶化。真宗病死太子赵祯即位。

4.仁宗赵祯王朝中期问题虽多,但国家总体稳定,经济社会繁荣,文化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在各领域出现很多牛人。仁宗仿效“澶渊之盟”与西夏签订合约,换来了宋夏20多年的和平。由于真宗的挥霍,在真宗时代内部财用匮乏,兵变,民变及盗贼蜂起。为了摆脱内外交困局面,重用范仲淹新政。新政未功成,执政后期,进取思想减退,无为而治。宋到此开始走下坡路了!仁宗去世其堂兄第十三子赵曙即位

三衰退短命皇帝英宗36岁,神宗37岁,哲宗25岁。1.英宗赵曙继续任用改革派改革想有所作为,但仅在位4年去世,其长子赵顼即位

2神宗赵顼继续使用王安石变法改革,新政遭到司马光等保守派大臣反对,加上天灾不断,神宗决心动摇,变法停止失败。在西夏国内发声变乱,神宗大举伐夏,不想遭遇惨败。宋军20多万士兵、役夫阵亡。神宗大病一场,后去世。其子哲宗赵煦即位。

3哲宗赵煦继续新政改革,但无正真实干家都是群投机分子,朝廷党政愈演愈烈。虽然取得对西夏边界战争的胜利,由于既要处理朝政及战事,又要处理后宫纷争。其子出生两个月夭折,哲宗备受打击,最后病死。至此北宋已衰!藩王徽宗即位。

四北宋灭亡徽宗性好享乐,贪恋女色,又无识人本事。重用蔡京,而蔡京投皇帝所好,收集天下奇珍异宝奇花异石。长期受辽压迫的女真人日益强大,宋廷联金灭辽。没想到金兵攻下辽上京,宋却惨败。金人看宋如此不抗一击,出兵攻宋。徽宗怕承担失国罪名,禅位于钦宗赵桓。很快城被破,靖康之变两宗被俘。经历九帝167年北宋灭亡!五南宋由来靖康之变之时赵构刚好出使河北,钦宗赵桓授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令其摔军救援。然而赵构并未弛缘,并转移兵力避开金军主力自保。两宗被俘一个月后,21岁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南宋建立。六南宋中兴1.投降逃跑之主高宗赵构出了四名得力武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在抗金得以取得胜利,南宋局面得以稳定。北方蒙古人的崛起金,西夏也同样面临压力,南宋在经济文化领域得恢复。然而面对金人,奉行投降逃跑求和主义,对内有要求抗金请求实行铁血镇压。以至于在岳飞等军屡次破金军时,秦桧怂恿高宗就同意令岳飞班师并解除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下令将岳飞赐死。以岳飞的人头以金达成“绍兴和议”。在56岁高宗突然禅让,赵匡胤一脉孝宗赵昚shèn即位。

禅让后高宗又当了25年太上皇帝,直到81岁才寿终正寝。而高宗并没有真正退位,而是一到关键时刻,都会出面干涉。

2.励精图治孝宗赵眘锐意进取,力图中兴而且有收复失地的意志。但没有像岳飞那样的名将,出兵北伐最终失败。“符离之溃”之后与金人重开和议。后期孝宗失去收复中原的斗志,内外政策上转向平稳。限制相权,减免赋税,学术倡导百家争鸣共同发展。太上皇高宗去世两年后,当了27年的皇帝的孝宗禅让给皇太子光宗赵惇dūn

3.光宗赵惇即位时40岁,在位期间不孝平日不看望孝宗且孝宗病重不去看望,病死不去服丧。在位四年被群臣请出太皇太后吴氏下诏,光宗退位做太上皇,其子宁宗赵扩即位。

4.宁宗赵扩重用有恢复中原的韩侂胄tuō,削除秦桧谥号,为岳飞平反。宁宗下诏北伐,种种原因北伐失败。韩侂胄想再次北伐,被人密谋杀害。宁宗态度模棱两可,由于身体虚弱,晚年迷恋道术,朝政被史弥远把持。宁宗犹若寡断,临死前身后都没安排,也没有传位。太祖十世孙理宗幸运被史弥远选上即位。

王夫之评价南宋初三朝皇帝:高宗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照此而论,宁宗朝既无恢复之臣又无恢复之君。

七南宋衰退1理宗赵昀yún被史弥远扶持上台,直到十年后史弥远病死,理宗才正式掌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但也只是小打小闹改变不了宋的颓势。蒙古在北方迅速崛起,由于仇视金人,不顾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联蒙灭金。灭金后想顺势收回中原,最终被蒙古军击败,损失惨重。理宗在位40年后期沉迷于美色,将权利交于贾似道。理宗去世后,侄子度宗赵禥[qí]即位。

2度宗赵禥即位之初提拔一些理学名士治理国家,但度宗和理宗一样沉迷于美色,将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政治日益腐败,战备松弛,将士离心。当政十年度宗去世,四岁恭宗赵显即位,祖母谢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军国大权还在贾似道手中。

八南宋灭亡1恭宗赵显贾似道领十三万迎战元军,在丁家洲大败,南宋军主力机会全部丧失。恭帝及谢太后被俘。驸马都蔚护度宗之子赵昰shì和赵昺bǐng出逃,拥立八岁赵昰为帝。

2端宗赵昰病死

3末帝赵昺为帝,南宋军最后有生力量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击败,陆秀夫背负末帝投海,南宋灭亡,经历152年九帝!

宋朝延续了319年,经历18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然而人往往会麻木有享乐而迷失方向,鲜有人能从一而终。而皇帝更难,平时日理万机而权利无限,更容易动歪心思。出一个昏君足以断送整个国家和民族。

宋是悲宋从这个大环境定下了基调,辽、西夏、金都无大一统思想都自满自足,从历史发现规律必然会出一个元。

宋朝大事记

说宋朝之前,还得说说宋朝是怎么来的。中国第二次大一统时代——隋唐,几代雄主不遗余力的征讨高句丽。高句丽被灭之后,唐朝反而退出东北地区,把重兵集结在河北北部。可能也是因为物资运输比较困难吧。但在河北集结重兵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防止东北地区再出现反叛、强势的政权。

控制这些兵马的,是节度使。国家太平时,他们是朝廷官员;国家一乱,就变成了军阀。最强的一次暴击,自然要属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结束后,地方上的兵权也没有收回来。而掌握地方兵权的节度使们,又经常被手下的牙兵架空,或干脆杀掉。这就呈现出一个奇怪的局面——中央管不了地方,地方长官也管不了手下。权力逐级下放,唐朝也就乱了。最终,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纷纷独立建国,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诸多开国国王。

但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央管不了地方,地方长官管不 手下的趋势,仍然存在。五代十国短短54年,政权频繁更迭。往往是第一代国王建立霸业,到了第二代继位时,就会出现夺权事件。一个政权很难坚持到第三、四代。

太祖的作为

后汉大将郭威,在后汉太祖刘知远死后,上演了原版的黄袍加身。九年后,宋太祖赵匡胤也如法炮制。剧本都不用改。

但是,坐稳江山之后,赵匡胤看着这群给自己披上黄袍的兄弟,心里也不免犯嘀咕。为了防止同样的事件不再自己身上发生,为了结束这样的恶性循环,赵匡胤做出以下几件事:

第一,给兄弟一杯酒

杯酒释兵权都知道了,不赘述。总之意思就是,兄弟还是兄弟,但把兵权交出来,官儿也别当了。一帮老弟兄全部解甲归田,做了富家翁,大家好聚好散。

第二,给军队三道锁

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调到首都附近,称为禁军。占全国兵力的一半多。兵权又被分为,掌军令的枢密院,管理兵丁的三衙(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遇到战事,皇帝一面调出军队,一面临时委派武将统率。将无专兵,兵不知将。

第三,给武将紧箍咒

同样品级,武将比文官地位低,有说低一等的,有说低三等的。如果武将一旦掌握大权,也没有好下场。比如,狄青在宋朝有军神之誉,积功升为枢密使(军界最高职位),就是因为行伍出身,被文彦博、欧阳修为首的文官集团疯狂攻讦,落得身败名裂,含恨而死。

第四,给宰相撤椅子

现在说起来,宰相与皇帝是平起平坐的(起码表面上),可能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上,从秦汉以至于北宋初年,宰相就是坐着和皇帝交流问题的。但到了赵匡胤这里,改了。

有一天宰相范质照常坐着与赵匡胤答对。赵匡胤说,老范呐,这个字咋念?范质站起来去给赵匡胤指点。完事儿了,回头再找自己的椅子,不见了。

从此,宰相开始站着上班。再之后,又被枢密使分去了军权,被三司分去了财权,宰相权力越来越小。相权被分散的结果是,皇权进一步提升。

第五,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继承的是后周的江山。不过,这个江山却并不大。与之并存的势力,还有北汉、南唐、后蜀、吴越、契丹等。

周世宗的策略是,先北上讨伐北汉及收复燕云十六州,再南下解决其他分裂势力。但天不假年,周世宗英年早逝。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周世宗北伐本来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收复三关三州,却因突发疾病班师回朝,不久死去。

赵匡胤上台后,局势并没有变化。同样是南北两个敌对势力,赵匡胤却选择先把比较弱小的南方诸国消灭,再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但等到南方平定之后,赵匡胤三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北伐没多久,赵匡胤驾崩。

契丹在唐朝就出现了,又得到了燕云十六州,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这也成为北宋的噩梦和死穴。

第六,听妈妈的话

赵匡胤的母亲临终前,曾经教导儿子们,要想江山永固,不能把皇位父子相传,而应兄终弟及。这也是同样基于五代十国时期动荡的权力更迭做出的最佳选择。所以,被称之为金匮之盟。但,还有另一种声音是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所杀,弟弟篡夺了哥哥的皇位,所以,又被称为斧声烛影。

但不论是,和平交接还是武力夺权,权力仍然在赵匡胤家族中传递,算是上层稳定。这样,下层也就少了打打杀杀,算是好事吧。

太宗的名声

赵光义接棒之后,留下了两个不太光彩的事情。

一个是没遵守金匮之盟。赵光义直接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儿子,也就是宋真宗。同时,他在位期间, 直接或间接的害了弟弟和子侄数人。其中,四弟赵廷美(兄终弟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屡遭贬官,忧愤而死;赵匡胤长子赵德昭(父死子继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被逼自杀;幼子赵德芳在一年后蹊跷病死。赵光义长子赵元佐因赵德芳之死,精神失常。

一个是高梁河车神的名声。本来,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动摇了北汉的根基。但因为过早去世,未能进一步消灭北汉。

为了刷存在感,为了表示哥哥没完成的工作,自己也能做好,赵光义开始了表演。可以说,最初的表演还不错。不仅打败了来支援北汉的辽国军队,还成功把北汉灭国。之后,更是挥兵直取辽国的幽州城。

连辽国守军都没想到,赵光义竟然胆子这么肥。因为连赵匡胤这样久经沙场,三次北伐也只是对付北汉,没敢与辽国正面对决。可见辽军实力。所以,在大兵围城之后,辽军稳固城防,数次击退赵光义的进攻。

赵光义在久攻不下之后,亲临城下,将所有预备队伍尽数压上。结果,辽国援军赶到,一个突袭,赵光义竟然慌了神。尽管宋军人数占有优势,赵光义却选择坐上驴车逃跑。在路不好走,屁股中箭,后面又有辽军铁骑追赶的情况下,愣是坐着驴车一溜烟从北京跑到了涿州……

之后很多年,赵光义又组织了第二次专门针对辽国的北伐——雍熙北伐。却仍然以失败告终,并且在回撤时,指挥失误,造成断后的杨业被困三天,绝食而死。也就是之后演绎出来的《杨家将》的故事。

此后,北宋改攻为守,也再没有北伐的底气。直到真宗上台时,发生了辽国南下的澶渊之盟。

真宗的胆怯

到了真宗,来了个澶渊之盟。宋真宗是赵光义第三子,大哥疯了,二哥暴卒,他才得以继位。但做了皇帝多久,就遇到了辽国南下入侵。

宋真宗被寇准揪着脖领子去战场,在主场作战,人数优势的前提下,反而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以每年三十万两岁币,换取和平。

不过,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宋朝用低价买进辽国良马,赚回了岁币的2.5倍价值。宋朝用经济战差点把辽国打垮。且三十万岁币,相比三千万的军费,更是省了很多。不过,终究是城下之盟,宋真宗背负了耻辱。

真宗还比较痴情,做王子时,收纳蜀地孤女刘娥。做皇帝后,也不离不弃。并且因为刘娥无所出,而引出狸猫换太子的民间故事(假的)。

北宋第一个掌权的太后,便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后世对刘娥的评价不错,起码名声要比吕后、武则天强得多。

但脏唐乱宋的名号,可能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建立之初,皇位不按照中原传统的父子相传,改为游牧民族的兄终弟及,确实有些不伦不类;中后期,又接连有小皇帝继位,太后纷纷垂帘听政。从刘太后开始,北宋竟然出现四个垂帘听政的太后。

仁宗的极限

对外安抚好了最大的威胁辽国,对内开始发展经济了。自从澶渊之盟后,宋朝经历了六十年的太平,是历史上少见的民不知兵的年代。

宋仁宗也是第一个用“仁”作为庙号的皇帝。寇准当初抓着真宗上战场,到了仁宗这里,也出现了另一位耿直老铁包拯。在反映问题时,包拯吐沫星子横飞。宋仁宗一边擦脸,还得一边听着。这样的皇帝,也是少见的。

北宋也一反历代重农抑商的做法,开始重商。中国历史上,工商业税收首次超过农业税收。

不过,好日子过久了,积累的弊端也出现了。首先是财政压力,纳税户口一直没增加,但财政收入却增长了一倍。等于老百姓要多交一倍的税。这些钱都花在了冗官和军费上。

北宋初年禁军数量不足38万,仁宗时达到1 25万。一次被裁撤的官吏,就多达19万5千。人浮于事,导致北宋财政入不敷出,财政赤字高达2千多万两。

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实行改革——庆历新政。但只实行不到两年,庆历新政便遭到全盘否定,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改革派被相继贬官外放。

外部威胁上,燕云十六州犹如一柄悬在头上的剑,难免受制于人。宝元元年,西夏李元昊起兵。北宋主动出击,却屡战屡败。陕西百姓饱受西夏侵凌。皇佑四年,广西侬智高起义再次震慑宋朝统治。

现在很多夸宋朝盛世的,或者直说宋仁宗是个多么好的皇帝,实际上也仅仅是在被限定的范围内,做的没那么差而已。并且,正是在宋朝最好的仁宗时期,北宋的灭亡已经初露端倪。

早逝的英宗

仁宗之后是英宗。英宗是仁宗的养子,仁宗堂兄弟的儿子。本来是被养在宫中,准备做接班人的。结果,仁宗又有了亲儿子,就把英宗给送回去了。所以,英宗得以在地方上历练,为人也善良、孝顺。之后,仁宗的亲儿子早夭,英宗又被立为皇子。

按照这样的路数,再加上年轻继位,英宗本来应该有一番作为。却被两件事阻碍了。第一件事是濮议。英宗作为仁宗的养子继承帝位,那么自己的亲生父亲要给什么名分呢?就为了这个事,朝廷上吵开了锅,持续十八个月。

另一件事是自己的身体不行,是个病秧子,一共在位四年。可就在刚刚即位之后,就因病被曹太后垂帘听政,自己养病。好不容易好转了,又陷入濮议的口水战。等濮议结束,自己也去世了。

在位期间,支持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仰慕苏轼才名。一众老臣重新得到重用,如欧阳修、韩琦、富弼等。

但人才济济,惜天不假年。如果能多活十几年,极有可能使得北宋得以中兴。起码也算一代英主。连元代撰写宋史的脱脱都感叹,英宗的英年早逝。

无奈的神宗

英宗三十五岁去世,其子神宗二十岁即位。年轻人就是有冲劲,也是耳闻目睹国家的积弊太深。所以,在即位后第二年就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动变法。这也是北宋自庆历新政之后的第二次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因为主要是王安石在主导,所以更有名的称谓是“王安石变法”。

这一次,变法更激烈,也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对。期间,还传出了文彦博的“为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公天下也”。现在看来,相当反动了。但在当时,算是明确体现了,自宋太祖开始的重文抑武,使得士大夫阶层跃升为统治阶级。这也是宋朝积弊的根源所在。

这也是矫枉过正。五代十国时期军人阶层掌权,为了防止军人抬高了文人,结果文人地位过高,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可见,宋朝的灭亡,在北宋初年就已经定下来了。

而积累的弊政,甚至导致宋朝趁西夏内乱,大举进军,却连吃败仗。真到了不变法亡国(北宋),变法则亡党(士大夫阶层)的地步。

最初,因为有神宗在背后撑腰,谁反对变法就开除谁。可反对的人实在太多。后宫、老臣反对也就算了,连改革派内部都出现了分裂,再加上变法的措施也有漏洞。

于是,神宗开始动摇,王安石被贬,变法宣告失败。

之后,神宗亲自操刀,继续变法事业,称为元丰改制。但力度已经没有之前大了,到宋朝灭亡,也一直沿用这个制度,算是为宋朝添油续命吧。

其实,但凡改变一种制度,最容易的时节就是百废待兴的王朝建立之初。靠着开国皇帝的铁腕手段,反对的声音最少。如果到了王朝中期再想改变,利益集团已经盘根错节,动谁的蛋糕都不容易。

神宗大志不得舒,又加 上兵败西夏,损失惨重,最终在三十九岁时抑郁而终。

反复的哲宗

英宗、神宗、哲宗,这三代,即位年纪一个比一个小十岁。宋哲宗十岁即位,自然是由其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是守旧派,自然启用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新党被旧党干掉,旧党又分化为蜀党、洛党、朔党,互相攻击。

到了高太后去世,十八岁的宋哲宗亲政,再次推翻元祐更化,重新恢复新法,称为绍述。旧党再次被清算。新党重新回到朝堂。不过,比起恢复新法,新党更注重打击旧党。“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

值得称道的是,神宗对西夏用兵,取得胜利,一雪前耻。但亲政仅仅七年后,神宗也英年早逝了。

井下的徽宗

如果说上面改革派与保守派,还是君子之争,到后来蔡京等人上台,那就是真正的奸臣当道了。再配上宋徽宗这个昏君。

而且,还是一对艺术造诣很高的昏君与奸臣。徽宗独创瘦金体,蔡京也曾名列北宋四大家。不过,俱往矣,金兵南下一把掳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已经四千七百多字了,南宋就算了吧。

Hash:bc7a7c98683483f37c3dfe7d1ed971bc13906ec5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