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节旅游 节日民俗旅游
导读:亲人节旅游 节日民俗旅游 1. 节日民俗旅游 2. 节日民俗旅游课件 3. 节日民俗旅游开发与人类学 4. 节日民俗旅游的定义 5. 节日民俗旅游开发的看法 6. 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中秋节为例 7. 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以春节为例 8. 节日民俗旅游有哪些 9. 节日民俗旅游开发 10. 节日民俗旅游开发建议 11. 节日民俗旅游案例
1. 节日民俗旅游
1. 春节 祭祀祖先、给幼儿压岁钱、燃放烟花爆竹、换桃符、贴春联,向吉利方位出行迎喜神、接财神,拜庙,拜年贺正、耍社火等。
2. 清明节 清明节的节日仪式活动主要集中在悼亡仪式与踏青活动中,如上墓祭扫、祠堂祭祀、游春戴柳等。
3. 端午节 龙舟竞渡、凭吊屈原的仪式,既有助于社群的团结,也有利于国民在礼敬先贤的仪式过程中爱国情感的培养。
4. 七夕节 乞巧的仪式,有占卜与比试才艺两种功用,人们在这样的仪式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5. 中秋节 家人团聚、祭月拜月等都具有明显的仪式结构与活动特色。 :人民网-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2. 节日民俗旅游课件
6月8日晚,国际学院举办“浓情端午,粽香心间”端午节座谈会,留学生们一起迎接中国传统佳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以独特魅力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走过了浩瀚历史的云烟,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汉语老师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留学生们讲述了端午节的悠久历史、发展及传承,一张张图片的展示,仿佛在向留学生们娓娓道来那一段段历史长河中不尽的故事;一个个民间故事的叙述,仿佛引领留学生们回溯到了当时的时空。
知识竞猜
辅导员老师围绕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组织了别开生面的文化知识竞猜环节,留学生们一边品尝着香甜的粽子,一边回忆自己所学过的中国文化知识,同时和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作对比,积极踊跃、热烈抢答。在欢乐的氛围中,不仅共享了端午佳节,同时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理解,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老师们还为留学生们播放了制作粽子的相关视频,嫩绿的粽叶包裹着清香的糯米,作为端午节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粽子的制作过程引得留学生们一阵惊叹,纷纷表示一定要亲手尝试包个粽子体验一下。
3. 节日民俗旅游开发与人类学
民俗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旅游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市场开发价值两个方面。
附: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法定批准的能代表某个群体或民族的独特文化积淀和地域精神其自身蕴含丰富的价值
①历史性基本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②共时性基本价值:科学价值、社会和谐价值、审美价值
③现实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完全符合旅游资源所应体现的价值特征,其次从市场需求来看旅游需求产生的根源在于差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者展现了一部活态的民族史,使其更直观和深刻地了解某一文化空间的独特精神内涵,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数随着现代化发展可能濒临灭绝的人类文化于人类学角度分析“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存在旅游开发的价值。
4. 节日民俗旅游的定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按农历来标记的,一共有16个,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 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5. 节日民俗旅游开发的看法
优点没有传统新年过节的繁琐【小时候过节好早就要准备像糖瓜、腊八醋、八宝粥、吊钱、还要准备鱼呀肉呀供神】缺点 缺少了咱们中国人传统新年时合家团圆的过节气氛我个人认为还是传统新年好 虽然有些觉得麻烦但是现在我想这样过也因为时间原因没法准备还是很怀念的我认为新的新年在方便也没有和家人在一起准备好久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要好传统新年就像非遗一样是值得我们去继续传承和保护的
6. 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中秋节为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
7. 节日民俗旅游的开发以春节为例
过春节是临沂的民风民俗也是中国的民风民俗,是中国每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也叫“过大年”。中国农历的12月23日,叫做“腊月二十三”,算是春节的“预备演习”,称作“过小年”。这一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钦差大臣,得罪不起,需要恭而敬之的送他“上天言好事”。
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宰猪杀羊,蒸馍馍,做豆腐,赶制新衣,剪窗花,写对联,买年货,请门神,离家在外的人要千里迢迢赶回家……
除夕之夜饺子香
饺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但春节期间的饺子却别有寓意,象征着团圆、祥和。
中国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做“腊月三十”。这天下午,家庭主妇便开始准备包饺子。饺子的馅有猪肉、羊肉、海鲜、鸡蛋和素菜馅等几十个品种。腊月三十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以吃最好的菜、喝最好的酒的吃喝形式辞旧迎新。
传统的除夕夜饺子,必须等到午夜时分才吃,也就是新的一年的零点钟声敲响之后。人们燃放过爆竹、礼花,高高兴兴吃饺子。除夕夜的饺子有很多名堂,比如在几个饺子里包进消过毒的硬币,有幸吃到的人,被认为在新的一年中财运好;新婚夫妻如果能吃到包有大枣、花生、栗子的饺子,寓意新的一年中会早生贵子……
8. 节日民俗旅游有哪些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2、春节(正月初一)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3、元宵节(正月十五)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 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主要习俗有祭神,斋戒,沐浴用兰汤。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8、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10、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除此之外还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等习俗。
11、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12、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13、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9. 节日民俗旅游开发
结合。
10. 节日民俗旅游开发建议
一、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对于传统节日,立法者怀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的。传统节日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节日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主题、固定的形式。它的形成,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他的兴衰也许是由历代的政府提倡和反对决定的。就看政府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节日文化里面应该有什么东西,不应该有什么东西。政府在这个过程里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应该扶植,因为它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在政策上要明白地表明,可以这样过下去。另外,政府应该注意文化的保护。人们在过这个节,那就要通过研究看看这个节日形成的历史、它的发展和对这个民族起到的作用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样把它的历史来源搞清楚 把每次活动都记录下来。
二、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其实,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
三、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他。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么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都是文化上的积累。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传媒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的进行宣传。首先要介绍传统民俗文化,然后请嘉宾来讲,有研究的人来讲,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年轻人。
四、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我们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去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有的保存得还很好,我们民间还保存了很多东西,我们不要盲目地抛弃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回过头往后看一看,看看我们的传统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少通过传统文化应该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社会正是发展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它又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11. 节日民俗旅游案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的是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时,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际,宜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在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此节。到汉代,逐渐盛行。《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一次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事情。《续齐谐纪》则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Hash:4fd58015c34d22f924c4e590cc8309a4a95d691d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