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旅游景点 - 司马迁旅游景点

导读:司马懿旅游景点 - 司马迁旅游景点 1. 司马迁旅游景点 2. 司马迁故里游攻略 3. 司马迁景点门票 4. 司马迁旅游景点在哪里 5. 司马迁旅游路线图 6. 司马迁的游历路线 7. 司马迁旅游景点介绍 8. 司马迁游历了哪些地方 9. 司马迁风景区

1. 司马迁旅游景点

韩城景点有

  ①党家村古建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建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初名东阳湾,后更名党家湾、党家村。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起扩建,划出民门、二门、三门住区与发展区,清代扩建,为防匪盗,筑上寨沁阳堡。

  ②韩城市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古城区东部的文庙、东营庙及城隍庙。

  ③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

  ④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在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遗址基础上建成,2018年2月14日正式开放。对外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等798件珍贵文物。韩城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从2004年考古发掘以来,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300座,其中诸侯墓8座,出土2万多件。

  ⑤龙钢公全域旅游和集团建设美丽幸福新陕钢的战略部署,精心打造了以“一馆两中心三景点”为核心的龙门钢铁景区旅游区,一馆——龙钢展览馆,两中心——质检中心、生产指挥控制中心环保智慧大厅,三景点。

  ⑥北营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办金城大街北段西侧。金兵入陕,驻兵于此,共设五营,此为北营,故名之。庙为金代所建。戏楼亦初建于金,经历代重修,基本形制如初,仍保留有金元大额枋,覆盆式柱础等早期形体。枋额及斗拱等部构架多为清代重修所改制。北营庙为主祀关帝的庙宇,坐北面。

  ⑦韩城市状元府博物馆位于韩城古城金城大街中段路西,是清乾隆年间、状元王杰归里居住地。状元府博物馆八院相连,古色古香,保留着状元府的基本格局和状元楼等古建遗迹,馆藏明清至民国名人字画三百余幅,石雕、木刻千余件,是一座“园林式”博物馆。状元府博物馆现址是王杰荣归故里。

  ⑧韩城王村晋公山滑雪场雪场作为国家3A级景区,位于素有“韩城后花园”的板桥镇境内,是集滑雪、戏雪等冬季休闲项目为一体的冬季旅游度假地,这里雪质优良、风景优美、视野开阔。滑雪场拥有全新雪具1300套,雪圈200个,戏雪设备10多种。另配有700平米餐厅,600平米。

  ⑨法王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北十公里的西庄镇。法王庙建于宋真宗乾兴之末(公元1022年),历经各代重修。现存寝宫,为清代重修,富丽堂皇。献殿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格,朴素大方。

  ⑩韩城欣沐阳温泉酒店是以温泉、水文化为主题,集住宿、餐饮、会议、洗浴、娱乐、养生为一体的高档温泉度假酒店。 温泉中心由室内、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内有桑拿、健身、汗蒸窑、岩盘浴等服务项目。 室外36个大小功能不同、风格各异的露天汤池环抱在绿树成荫的园林之中。

2. 司马迁故里游攻略

生产厂家最著名的有:韩城市金太阳花椒油脂药料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中国花椒之乡、历史文化名城、司马迁故里—韩城市。

主要产品:油脂产品;花椒籽油、椒目仁油及各种食用油。花椒系列产品;系列精包装大红袍花椒、花椒粉、花椒油及花椒礼盒。辣酱产品; 花椒芽菜辣酱、香椿芽菜辣酱、洋槐花辣酱、香菇丝辣酱。"韩塬金太阳"牌花椒芽菜辣酱的生产及开发,独臂花椒产业溪径,独领辣酱行业风骚,以其绿色新鲜木本生芽菜为特征,以独具天然玫瑰香型风味为特色,传承历史,开拓创新,把昔日清廷贡品和多年来人们梦想开发的花椒嫩芽以新鲜辣酱产品打入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荣获西部名优消费产品"名优产品"奖, 西省著名商标。

3. 司马迁景点门票

我是宁夏人,作为一个宁夏的居民,我只知道宁夏老年人免景点的门票,有这些中山公园,南门广场,解放广场南关清真寺西夏公园锦城公园,还有就是黄河军事博物馆的首道门票动物园,这些都是老年人免门票的,都可以去,青铜峡的黄鹤楼老年人免门票,所以大家吃老年证和身份证都可以去,这些景点旅游

4. 司马迁旅游景点在哪里

临兴高速从临潼区零口镇至鄠邑区秦渡镇,沿途景点: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骊山风景区,大雁塔景区,西安古城墙,大唐不夜城等,咸阳的昆明湖,秦始皇地宫等,渭南华阴县华山,少华山森林公园,司马迁祠,合阳洽川风景区,潼关古城遗址等,欢迎到陕西旅游。

5. 司马迁旅游路线图

1.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所开创和拥有的自费旅行模式和旅行思想一直影响至今。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推算,孔子年轻时去过周、齐,晚年周游列国又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地。在他前后14年的旅行生涯中,累计行程达万里。

2.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大旅行家,20岁左右就几乎走遍了当时汉文化覆盖的所有地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天,35岁的司马迁被汉武帝委派为特使郎中将,取道褒斜入汉中,先到巴郡、蜀郡;再跋山涉水来到朝廷新设的沈犁郡、越隽郡等地,抵达今贵州、云南等西南腹地,考察了少数民族的社会治安和民族风情,为其巨著《史记》的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法显

  法显,东晋僧人。他于隆安三年(399)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以西的沙漠到焉夷,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达天竺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首都巴达弗邑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后来他取海路回国,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印度加尔各答)乘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留住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于义熙九年(413)到达建康,西行历时15年。作为第一个抵达印度的中国人,法显的著作《佛国记》详细记录了一千五六百年以前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和宗教等方面的信息,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4.玄奘

  玄奘,即小说《西游记》唐僧的原型。为求取真经,他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历尽艰险,终达那烂陀寺。在佛国印度,他被奉为先知。19年中,他行走5万里路程,行经110多个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大旅行家。他的著作和由弟子整理的回忆录《大唐西域记》与《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成为印度历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最为重要的史料。在玄奘西行天竺的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大唐西域记》在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相继发掘楚鹿野苑、菩提迦耶、库什那迦、蓝毗尼花园等遗址,中印度的历史得以重见天日。

 5.丘处机

  丘处机,号长春真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高徒之一。金兴定三年(1219),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听随行的中原人介绍丘处机法术超人,便遣使相召。1220年秋,73岁高龄的丘处机率弟子从山东莱州动身,行经万里,于1222年夏在大雪山(今阿富汗)与成吉思汗会见。他进言“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被成吉思汗尊称神仙。经他口述,弟子李志常整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流传千古。这本书记述了长春真人西行一路山川道里及沿途所见风俗人情,是研究13世纪漠北、西域史地及全真道历史的重要资料。

6.周 观

  周达观,元代地理学家。元贞元年(1295),其奉命随使团出访真腊(今柬埔寨),他从温州港出发,南行广州,经占城(越南中部)、真蒲、查南等南洋多国,在海上航行3个月后抵达吴哥国。周达观在吴哥逗留约1年后回国,写下了著名的《真腊风土记》一书,成为研究柬埔寨古代文化极为重要的资料。1861年,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在热带雨林中重新找到吴哥窟。

 7.汪大渊

  汪大渊,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其生卒年代略晚于周达观。史载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苏门答腊、印度、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后又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休整两年后,他再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回国后他写出《岛夷志略》一书,记录了他前往的220余个国家和地区,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8.徐霞客

  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出发,三十多年时间里,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十四省。他的《徐霞客游记》长达60余万字,其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系统记述,是世界上最早关于这种地貌的研究考察记录,对民俗和地方历史的考察也独具新意。

6. 司马迁的游历路线

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著作史记做了准备。

7. 司马迁旅游景点介绍

鸿门宴遗址位于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距秦兵马俑博物馆2.5公里,是骊山风景中最北的旅游点。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长安之要道,遗址前横着一公里长的峭塬,中间象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因此而得名。

1985年当地政府在鸿门宴原址上建成了“鸿门宴文物管理所”,修复了“古宴台”,仿置了军帐,建筑了南北展厅和标志碑等。现存遗址用青砖砌成,十米高的旗杆上飘扬着杏黄色的帅旗,台子北面建了一座蒙古包似的军帐,门口高挂“楚高军旗”,帐内模拟当时的宴会场面,军帐用玻璃钢制成,里面塑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逃席、范曾长叹”等场面,将鸿门的紧张气氛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传,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刘邦先进关中,打败秦军,俘虏子婴,驻军灞上;而势力强大的项羽后进关中,驻军鸿门。项羽从谋士范曾之计,在鸿门设宴,企图借机杀掉刘邦,于是演出了一幕“鸿门宴”,著名的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指这段故事。

景区有“项王营”,项王营因项羽兵驻鸿门而得名。关于项王营最早记载见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中——涵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戏西,即现在的鸿门堡。这里对楚汉争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扣人心弦的酒宴之后,项羽坐失良机,一步步酿成了不可扭转的历史性悲剧。2000多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这里依然传说着项王营、跑马岗、饮马泉的故事。

景区有还有一座巨型雕塑《项王举鼎》引人注目,雕塑后景是一棵百年空心大皂角树,在苍老弯曲的古 衬托下,雕塑显得格外古朴古远。整个雕塑工艺精细,比例适中,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青铜大鼎力不可撼和项王的力大无比。《项王举鼎》雕塑底座右侧有北宋大诗人李清照的名作:“活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底坐背面介绍了项王举鼎的真实含意。

景区内除了反映这些著名历史典故的景点之外,还有霸王井、虞姬井、血色草等美丽的传说,那曾经的鸿门设宴、剑拔弩张都已离我们远去,唯有这鸿门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还依然静静的存在着,似乎在证明着曾经的喧闹与辉煌。

8. 司马迁游历了哪些地方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司马迁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市)。龙门又名禹门,相传为大禹导水所凿。禹门凿成,因有神龙宾看,大禹便于门上刻一"龙"字,遂称"龙门"。每年三月,冰雪消融,几千条鲤鱼集于龙门之下,竞相跳跃,登上龙门飞暇升天,登不上的碰壁而返。

  司马氏为黄帝时期重黎氏之后。重黎是兄弟俩,当年共工颛顼争正统,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石补天,颛顼命重黎二人“绝天地通”,重掌管天上三十三重诸神,黎掌管天下黎民百姓,从此人神殊途。当然这是神话传说,按照世俗理解,重黎都是颛顼史官,专门记录百官(诸神)和百姓纷杂人事的。

  司马氏世代担任史官一职。周室变乱,跑到晋国,晋室再乱,族人各奔东西,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司马迁便是入秦一支后裔。司马迁祖上出了位名将,便是秦国蜀郡太守司马错。秦亡汉兴,司马家族渐趋衰落。

  读书改变命运,自古已然。司马迁父亲司马谈为了重振家族荣耀,遂潜心苦读,学天官(即祖上重的职业)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颁布招贤令,司马谈踊跃应诏,深受窦太后赏识,被封太史丞(太史令副官),“掌天官,不治民”。不久升任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撰史)。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司马迁10岁,在老家熟读《春秋》。《春秋》是孔子纂改的一部历史书,意在伸张王权,阐明尊卑上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本书对司马迁影响极大,后来司马迁写《史记》,好多事件和思想都用了《春秋》笔法。少年时期的司马迁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并不养尊处优,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跟贫贱饥寒的小伙伴打成一片,深谙人间疾苦。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司马迁随家迁于茂陵。同时迁来的还有一位名震天下的道上大佬,名叫郭解,此公"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然而"关中贤豪(无论)知与不知,闻其声争相交欢"。后来司马迁把郭解写在《游侠列传》中,并且评价:"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司马迁百思不得其解,这种看上去庸凡平常掉进人堆找不见的大佬究竟哪来这么大魅力啊。但是道上混,好像就是这种人才有魅力,《水浒传》中的宋江,便是又黑又矮的猥琐之相,近人杜月笙,长得也不咋地,都不会吹牛逼,可是偏偏有人跟着混啊。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年),司马迁心怀大志,仗剑远游,"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跨越陕、鄂、湘、赣、苏、浙、皖、鲁、豫九省,行程近三万里,历时近三年。去了孔庙,"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祗回留之不能去"。去了屈原纵身一跃的汨罗江,"未尝不垂涕 想见其为人"。还去了韩信钻裤裆的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葬母,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意思是说,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死的,现实中的知识才是活的。许多知识书本上并不记载,但却流传于乡里民间,需要我们去采撷,去整理,进行再创作。自古以来的写作者都提倡“采风”,提倡“体验生活”,说的就是这个理。司马迁在三年的游历中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未曾记载的见闻,比如汉高祖刘邦少年无赖,樊哙屠狗卖肉,张良给下邳黄石公提鞋,陈平跟嫂子不清不楚等等书本上“为尊者讳”的知识点。

  游山玩水还有个功能,便是开阔眼界,壮大胸怀。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一个人只有见惯了大自然的雄浑壮丽,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无用,从而产生谦卑自抑的心态,做个正常人。否则便是井底的蛤蟆,罐子里的王八,整日看到巴掌大一片天,却胡吹大气,其实根本养不大。宋代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其气充乎其中,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

  所以大家如若有机会的话,我建议尽量出去走走看看。现在交通方便了,想去哪儿开上汽车,坐上飞机火车,“说走就走”,毫不费力。出去了,才知人世间有无数精彩。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司马迁始靠父亲荫庇,得仕为郎中,时年已经28岁。西汉初年,青年才俊们出仕的主要途径为举贤良和举孝廉,两者都要从乡曲(基层)往上逐级选拔,选拔前提是需在基层积累起巨大声誉,得到乡里三老一致认可。司马迁常年游历江湖,没在积累声望上下功夫,"长无乡曲之誉",没有基层经验,所以仕途上进展缓慢,只能凭借父荫入仕。

  这就叫“上帝关了一扇门,便会再开一扇窗”。如果换了别人,举不了贤良孝廉,便只能老死沟壑,像同时期“覆水难收”的主人公朱买臣一样,差点活生生饿死,老婆都跟人跑了,只好靠乞讨为生,去死人坟头吃供品。但是司马迁有个当官的父亲,这就“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了。所以一个人的命运啊,不仅要靠自己努力奋斗,还得靠父祖们努力奋斗。

  郎中乃皇帝侍卫,执戟扈从,随时以备差遣,秩比三百石。司马迁由于学识渊博,身手敏捷(青年时游历大江南北,结识了好多英雄豪杰,练了一身武艺,跟孔子青年时差不多),深得汉武帝青睐,派他执行了好多重要任务。汉武帝跟秦始皇一样,喜欢巡游天下,一生巡幸二十八次,平均每年一次,司马迁基本上每次都扈从在侧。这些巡游经历为他日后写作《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司马迁入仕后拜了一位名师,便是儒家大佬董仲舒。司马迁本来学的是道家,自从跟着董仲舒学了儒家之后,便对孔子推崇备至,自许为孔子“私淑弟子”(就是孔子没教过他,但是自认为孔子学生),后来给孔子作传,将孔子推崇为"至圣"。他的《史记》跟孔子的《春秋》一脉传承。

  孔子本来只是个开课外补习班的一介布衣,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就是“六艺”玩的挺溜,教了很多有出息的学生。即使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地位也就尔尔(汉武帝以前一直是尊崇道家的)。但是司马迁不仅把孔子编入《世家》,而且用孔子的很多言论给各位历史人物定性,作为权威性注解。孔子后来成为千古一圣,司马迁功不可没。

  司马谈担任太史令期间,立志写 部可与孔子《春秋》媲美的史家绝唱,奈何天不假年,没写完便去世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和顾颉刚等人考证,《史记》中《赵世家》、《刺客列传》、《樊郦滕灌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游侠列传》等篇为司马迁"追纪父谈语也"。明朝学问大家方苞亦曰:"秦灭汉兴,文景以前,凡所论述皆其父所次旧闻"。

  司马谈临终拉着司马迁的手满含热泪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我没写完的史书,你一定要帮我写完,重振祖上荣耀。司马迁痛哭流涕答应了。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守孝期满,向汉武帝提出想继承先父遗志,把父亲写半截的史书写完。汉武帝非常支持他,马上封他为太史令。司马迁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瀚如烟海的资料,着手《太史公书》的写作。《史记》最早一直叫《太史公书》,直到东汉中期才改称《史记》。如果一切顺遂,我们将看到一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史记》。因为司马迁的前半生一直顺风顺水,深受汉武帝宠幸,对人生充满理想和激情。换言之,没有经受过社会残酷的捶打。

  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兵败被俘,朝堂上一片落井下石之声。汉武帝问司马迁,你怎么看。司马迁一直以来深受汉武帝宠幸,所以抱着对汉武帝的一腔"拳拳之忠"坦率地说,李陵是个忠孝之人,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虽然战败降敌,但是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想活下来找机会再回来,像苏武一样。汉武帝听取了司马迁意见,力排众议,没对李陵下手。

  但是李陵让汉武帝和司马迁失望了。很快匈奴传来消息,李陵娶了单于女儿,“教单于兵以备汉"。汉武帝闻知大怒,族灭李陵一家。司马迁因替李陵说话而受株连,被判"诬罔"罪。汉律,"诬罔"罪是"大不敬"的欺君之罪,论罪当死。但有两种办法可以免死,一是“入钱五十万赎死”,一是"死罪欲腐者许之"。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所以只能在死刑与腐刑之间做选择。

  汉朝还是个“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刑不上大夫”不是说大夫犯罪啥事没有,而是说不给大夫动刑,给他留点体面,让他自己了断。李陵的爷爷飞将军李广便是不想下狱受刑,“无颜对狱吏”,拔剑自刎了。汉文帝舅舅薄昭犯了罪,汉文帝让他自杀,他不干,汉文帝便派了一帮人堵在薄昭府门前,披麻戴孝每天哭,薄昭无奈,只好上吊完事。

  因此按照正常情况,司马迁最体面的选择,便是自杀,以死明志,留个清白身名。司马迁最初也想一死了之,可是经过痛苦抉择,他放弃了轻易地死,选择了屈辱的生。让他活下去的信念便是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如果他死了,父子二人毕生心血便会付水东流,九泉之下见到父亲,他会羞愧难当。他不仅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父亲活着,为司马氏列祖列宗活着。

  他顿悟,人活着,有小孝,有大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也"。立身扬名,光宗耀祖,这是大孝,个人荣辱得失,这是小孝,不能因小失大。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人的一生不能扬名显荣,仅用一死抗争不公,便"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想通之后,他“坦然受刑,面无愠色”。

  但是凡事下决心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受刑之后,他跟李陵一样成为世人 柄,被世人唾弃,清明节都不敢给父母上坟扫墓。幸运的是汉武帝并没有放弃他,雷霆雨露,皆是天恩,虽然他犯了罪,但是已经受到了惩罚,一码归一码。伤好之后,汉武帝很快任命他为中书令。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侍从左右,出纳章奏,位卑权重,相当于明朝的“秉笔太监”。秦始皇身边的红人赵高,便是中书令。

  但是司马迁并非太监,只是受了宫刑而已,他从心理上接受不了这个职务,不想把自己跟太监相提并论(虽然在别人看来没啥区别)。于是他绝意仕途,每天除了应付公务,便是闭门作史。经此一劫,他的三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最初写史,是想光宗耀祖,像孔子作《春秋》一样“让乱臣贼子惧”。受刑之后,光宗耀祖不想了(死后都没脸进祖坟,谈啥光宗耀祖啊),也不想让乱臣贼子惧了(自己因为替乱臣贼子说话都被废掉了,还能吓唬谁啊)。这些雄心壮志完全破灭了,他的心态跟以前完全不同了。

  他想写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遭遇得失,是每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何面对和选择。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荆轲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饿死首阳山,屈原宁可跳河,也不同流合污,勾践卧薪尝胆,伍子胥一夜白头。他把贩夫走卒和刺客游侠都写入列传,褒扬他们能够活出自己的风采。

  他把自己比作诸位前贤: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便是司马迁一部“发愤”之作。一个人生于世间,活的太过憋屈,胸怀一腔忧愤,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跟谁说,不知从何说起,只好写下来给后人看。鲁迅写了一辈子文章,对此深有体会,他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便是屈原的忧愤之作,可见鲁迅是读懂了《史记》,也读懂了司马迁的。

  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 ,《史记》完稿。"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司马迁盍然而逝,享年六十岁(这是王国维先生的考证。司马迁生卒年皆不确,本文所有时间皆为后人考证时间)。

  司马迁祖茔在韩城西南十七里的鬼东乡华池、高门两村,但是司马迁伺墓却在韩城南二十二里的司马坡上,今属芝川镇,在镇南二里。就是说,司马迁去世后,并未埋入祖莹。究其本因,便是司马迁因受宫刑体肤不全,自愧于见祖先,于是归葬在先人墓冢之侧,西望祖茔。

9. 司马迁风景区

在陕西韩城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有一座依山就势构筑的古老祠堂,这就是司马迁祠。司马迁在中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他的一部《史记》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他在《报任安书》中的著名语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被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其高尚思想至今仍为国人所推崇。

司马迁像

司马迁为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征和三年(前90年)病故,葬于何地史无确载。韩城的司马迁祠并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也就是司马迁亡故后的400年,此后历代多有修缮和增建。近年,围绕原有的司马迁祠,按照《史记》本纪部分的内容添建了五帝园、孝武园、文景园等,使整个景区的游览面积大幅度增加、内容更加丰富。

本纪园

诸本纪园以大型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一组组雕塑再现了汉五帝之前历代帝王的代表性场景,堪称一部形象生动的《史记》帝王全景画。

司马迁祠第一座牌坊

司马迁祠的起始点是一座两柱歇山顶砖木牌坊,坊额“汉太史司马祠”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该牌坊为清代建筑,从其所在的位置看,应为移建而来。据报道,韩城为了增加司马迁祠的历史感,曾经有计划地从韩城城区迁建了几座古建筑,这座牌坊估计就是该计划的一个落实者。

司马迁祠头道门

攀上一段台阶,即来到祠堂的头道门。头道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门内悬“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匾额。至此才知道,这里不仅有司马迁的祠堂,还有他的墓冢。

司马迁祠第二座牌坊

沿山坡向上,又一座两柱砖木结构的牌坊出现在甬道上。该牌坊为悬山顶,和第一座牌坊一样构筑在高高的砖台之上,此等建筑形制还是第一次见到。两面坊额“高山仰止”和“既景廼岗”应该是对司马迁人品的至上评价。该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坊额则由韩城籍书法家强汉山在1944年题写。

司马迁祠二道门

走过一条长长的石铺甬道,即来到祠堂的二道门。二道门为单檐悬山顶,两侧有很短的八字照壁,门楣上悬“史笔昭世”白底黑字匾额。

司马迁祠第三座牌坊

过二道门,继续拾阶而上,是一座砖雕门楼式牌坊。坊额“河山之阳”语句源自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身世的描写“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这句话,让后世始有司马迁祖籍究竟是陕西韩城还是河南洛阳之争。依愚见,司马迁的祖籍应该是在韩城,但他的出生地可能是洛阳。牌坊上的砖雕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将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圣人的经典相提并论,其评价不可谓不高。

司马迁祠第三道门

穿过“河山之阳”牌坊,即是司马迁祠的核心区域——一座以墙垣围合而成的山顶小城。小城大门上的“太史祠”匾额由时任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字迹雄浑、洒脱,非今人所谓能书者可及。

司马迁祠献殿和寝殿

小城内只有前后两进,头一进为献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殿内梁枋上悬“文史祖宗”匾额,梁柱上有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把司马迁誉为“文史祖宗”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其《史记》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都堪称扛鼎之作。献殿后面的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是司马迁祠现有建筑中仅有的宋代遗构。明间檐下及门楣上所悬的“史圣千秋”和“君子万年”匾额,应该是对司马迁光辉一生的充分肯定。殿内正中神龛上供奉司马迁坐像,龛上有匾“穆然清风”。

司马迁墓冢

寝殿背后即是蒙古包状的司马迁墓冢,冢上生长着一株古柏。相传,忽必烈时曾经大规模修缮司马迁祠,墓冢故有蒙古风格。冢前石碑上书“汉太史司马公墓”,题写者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

Hash:932f69324ef47080332c61952a71d5732c76f261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