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在 高校的作用

南京大学的陈竟教授于1993年在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民俗艺术”选修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目前已有一万多名中国学生、500多名外国学生选修了这门课。

  谈到为什么要开设“中国民俗艺术”课,陈竟对记者说,首先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民俗艺术素质,这是抢救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有力举措。他们经过学习了解后,会增强认识和热爱的思想感情,毕业后会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发展中外文化交流起到重大的影响与作用。其次,经过多年的教研实践,陈竟认为对大学生开展民俗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中国民俗艺术是历史最久、作者最多、流传最广、特色最浓、价值最大的本原艺术体系,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哲学、美学等多个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更能激发起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更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更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他认为,综合大学的民俗艺术素质教育目标,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了解了中国的民俗艺术后,学生们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下面就是学生对春节和圣诞节看法的论文摘录。

  2004级商学院经济学系刘梦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反对节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和社会效益,相反地,我们应该抱有这样的期望,那就是传统的节日将因为现代化的市场结合而被赋予新的活力,而这种新的活力将使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年”,使“年”的精髓重新走进人们的心里。

  记得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范毓周说过,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而文化传统的提倡,不是靠学者做研究、写文章,而是要让整个民族回味传统。传统节假日是很好的时间和空间,政府和社会应该利用这些节日来培养民族感情,重拾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认同感,实现文化上自然的传承。

  2004级外国语学院冯志尧:圣诞节对于我们,只是个可以放松一下的借口。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快期末考试了,在那么多作业、考试、论文中突然冒出个圣诞节,不管怎么说还是很让人兴奋的。从课业中松口气,谁不想呢,是吧?所以请不要把我们庆祝圣诞节和“忘记中国传统”相提并论好吗?相信我们,我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忘记春节。

  2003级软件学院黄宁:春节有着它不可抵抗的魅力,无论在何时,它都将是我们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我觉得,一些西方人喜欢上了中国春节,但并不妨碍他们继续钟情于圣诞节;一些国人喜欢上了圣诞节,也并不妨碍他们钟情于春节。我们根本无需担心传统春节会因洋节的冲击而消亡,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永远是无法替代的,而圣延节在中国至多只是年轻人的一个狂欢节罢了。

  2004级法学院刘丹丹:我们的“年文化”是代代相传的、骨子里的东西,因为年年见,可能有些不新鲜,但它与我们的根紧紧相连。一说到春节,我们立刻能想到的文化符号有很多,像饺子、汤圆、春联、鞭炮、压岁钱等,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内心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美好愿望。每一种文化和传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节日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帮助这种节日传统在文化中得以延续。

  2003级商学院工商管理系陈莹:在我的老家四川,春节前两三个月,家家户户就忙着制备香肠、腊肉这些年货了。大年三十那天,一大家子人都会穿得“红红火火”地聚到一起吃 圆饭……吃完团圆饭,便围在了电视机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俨然已成了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而言,我觉得中国的春节像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悠远而古朴;而西方的圣诞节则像个美丽的童话,浪漫而温馨。两者都刻有深深的文化烙印,各有各的色彩,和各自的文化背景相吻合。然而它们却共同孕育着对新一年的期盼,对新一年生活的向往。

  2003级数学系银芬妮: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日子,这是个团圆的日子,所有在外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跟父母过一个团圆年。有时看到一些人春节也不回家,会很奇怪,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还在外面而不是回家过年。我想或许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因为大家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春节我们要回家!

  不管怎样,传入中国的圣诞节,跟西方本土的圣诞节是不一样的,中国没有那样的文化底蕴,体会不到那种精髓。而春节,这么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节日,在中国将永远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春节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团圆日,就算再过多少个世纪也不会变!

  《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4日第4版

Hash:6cbe3ccf6e5d204ea3b1b562280d7f18dd9c7d2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