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的评价秦桧?

导读:如何客观的评价秦桧? 历史上对商鞅评价如何?请各抒己见?

问这个问题的人就是有病,是不是过了几百年,今天的抗日英雄几变成了不识时务的家伙,汪精卫这样的败类到成了英雄,真是可耻,可恨,该诛九族。那些为秦桧翻案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无耻。好让这个国家,和民族没有英雄,成了软骨头。要客观,可以看一下历史对他的评价,足够客观。不管是对手,还是同胞,对背叛自己的同胞,族人的人都是看不起的,否则抗日战争胜利后,那些汉奸败类为什么不跑去日本,或者第三国。还等着自己族人,同胞来审判。从古至今,世界所有的名族都尊重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坚定不移的人,那怕对方是敌人,像秦桧这样的人,只知道讨皇帝喜欢,不知道为民族奉献的家伙,尽然还有人为他翻案。一朝天子一朝臣,连清朝都不为他翻案,我们今天尽然还有人为他翻案,实在无语了。

秦桧历代早有定论,无需当代人评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才形成这泱泱大国和民族精神,忠奸善恶,是非曲直的判断,早已形成这个民族的共识,。当代人不可能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企图颠覆历史人物,兜售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历史上对商鞅评价如何?请各抒己见?

商鞅变法

战国的时候,出现了七个强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国在秦穆公逝世后,国势有些衰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是个有为之君,即位之初就下了一道求贤令,网罗各地的人才。当时,卫国的贵族卫鞅来到秦国,经大臣景监的举荐,与秦孝公相见。

卫鞅与孝公见了三次面,谈论了先王治国之道。秦孝公对他所说的话题一点也不感兴趣,等他走后直向景监埋怨。但是第四次卫鞅却说动了他。卫鞅说“要想使秦国走上富强之路,必须改变先君留下的法令,重视农业、重视作战、重视刑罚。”

秦孝公忙问:“变法图强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请您给我详细说说。”卫鞅说道:“首先重视农业,可以奖励耕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勤于耕种,不再游手好闲。其次重视作战,凡立下军功的将士,都要给予重赏,这样他们才能奋勇杀敌。”

秦效公又问:“那么,重视刑罚的好处在哪里呢?”

卫鞅侃侃而谈:“进行改革,必须重视刑罚。如果赏罚不分明,朝廷的威信就树立不起来。”秦孝公越听越高兴,连吃饭都忘了。他与卫鞅谈了几天几夜,一点也不感到疲倦。

公元前356年,秦孝么封卫鞅为左庶长,让他主持变法。于是,他与卫鞅制定了新的法令:

实行连坐法,鼓励告奸;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限制贵族特权;

鼓励民户分居;

奖励耕织,抑制工商业;

焚烧诗书,禁止游说之人。

一开始,卫鞅怕老百姓不遵守自己制定们新法令,就命人在都城的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然后传下一道命令:“如果有人将南门的那根木杆移到北门,可以得到10两金子的赏赐。”

都城的居民得知这道命令,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围在南门外想看这件事如何收场。大多数人不相信有这等好事,认为左庶长闲着没事,欺骗老百姓。

卫鞅一看老百姓不把他的命令当回事,就再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正当人们对这两道法令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个壮汉走近木杆,说:“既然大家都不愿移动这根木头,那我就来试试。”说着,他将那根木头扛在肩头,向北门走去。

这壮汉真的把木杆移到了北门,这时有差役将此事报告卫鞅。卫鞅见终于有人相信自己的命令了,就真的赏给扛木头的壮汉五十两金子。人们 见卫鞅的法令真的管用,从此相信新法,愿意依法办事。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卫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在境内实行郡县制。经过两次变法,秦国发展很快,已经国富兵强。公元前340年,卫鞅被封为大良造,率领军队与魏军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孝公见变法已见成效,封卫鞅为商君,从此卫鞅就被人们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即位。惠文王不喜欢商鞅,就以谋反的罪名将商鞅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虽然死了,但他制定的新法却依然得到贯彻。

读《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掩卷思之,实感被一些古今学人推崇备至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商鞅是个一言难尽的悲剧性人物。

商鞅是战国时期出身于卫国宗室的少年才俊,喜好刑名之学,在魏国当差,怀才不遇,离魏入秦,走宠臣景监的门子,得到秦孝公的多次召见。商鞅察言观色,多方试探,以三寸不烂之舌,极力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于获得秦孝公的首肯,遂被秦孝公任用为左庶长,开始着手实施变法。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力行法制,其特点是轻罪重判,刑罚严酷。他首开连坐的法律先河,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互监视,彼此检举,对作奸犯科者处以腰斩,藏匿者给以和投降叛变分子相同的严厉处罚。凡打架斗殴的,均按情节轻重一律科刑。不从事农耕而专事工商末利者和因懒惰而贪者,一律拘捕,妻子没为官奴。商鞅变法实行一年,受到官民强烈抵制,百姓纷纷到国都“上访”反对新法。商鞅认为新法难以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作梗。太子违制,商鞅欲惩处太子,杀鸡儆猴,但“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只好拿太子师公子虔、太子师公孙贾垫背,对公子虔行刑(后又处以劓刑),处公孙贾以黥刑。这一招很灵,慢慢没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那些原来认为新法不好的臣民也都表示赞成,可是商鞅确认为“此皆乱化之民也”,将他们全部发配到边城里去。“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鞅任秦国相,大力推行强行变法,积怨甚深。有识之士赵良曾谴责商鞅,用严刑酷法残害民众,积怨结恨、埋下隐患,并历数商鞅种种不得人心的做法。赵良直言不讳警告商鞅:有朝一日,秦王会收拾你,你的死期指日可待。肺腑之言,被商鞅当作了耳边风。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欲报仇雪恨,罗织罪名,告发商鞅谋反。国君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遁,亡死边关。他打算在客栈住下,但身无有效证件,店家不知他是商鞅,说:商鞅法令规定,留宿没有证件的人要治罪。商鞅不禁喟然叹曰:“嗟呼,为法之敝一至此哉!”他何曾想到,其苦心孤诣推行的法律如今被用来对付自己了。无栖身之所,商鞅只好逃往魏国,但魏国认为他是秦国的窃贼,拒绝收留他。走投无路,商鞅再次入秦,回到封地商邑,纠集党羽攻打郑地,被秦惠王发兵打败,车裂示众,灭了家族,应验了赵良的话。

当代的一些史家和法学家,评价商鞅的历史功过,认为他代表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推行变法,遭到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反对,最后被残害。并认为商鞅变法对秦的国势强盛,进而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天下的秦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沿袭商鞅的法律思想,以严刑峻法维系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秦二世愈加残暴,登峰造极,人心尽丧,最后走向灭亡。如果说战国时诸侯争霸,天下大乱,“乱世用重典”,商鞅之法有一定的存在理由,那么在秦王朝“天下大治”之后,依然崇信法令繁密,刑罚严酷,迷信杀戮,就不能不说是失 之举了。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一系列新的政策法律,特别是汉孝文帝对司法进行改革,废除连坐法,禁止残酷的黥、劓、刖之刑,实行相对的“治世用轻典”,以致有了史称的“文景之治”。

商鞅是秦国推行严刑峻法的始作俑者,如果说他的新法对秦国统一六国有积极意义的话,那么是否也可以说对秦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呢?

Hash:f2b36531ed8361d53f874f6fe83a47b409f7c29b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