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文化代表景点 蜀汉文化发源地

导读:蜀汉文化代表景点 蜀汉文化发源地 1. 蜀汉文化发源地 2. 蜀汉文化的代表 3. 巴蜀文明的起源 4. 巴蜀文化发源地 5. 蜀文化起源 6. 蜀文化的发源地 7. 四川成都的蜀汉文化 8. 古蜀文化的起源

1. 蜀汉文化发源地

蜀江至此分支得名的地方湖北省枝江市。

枝江市属湖北省宜昌市代管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西缘,境内地势由西北丘陵高岗,逐渐倾斜至东南部平原,有平原、岗地和低丘三种基本地貌形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枝江历史悠久,周称丹阳,属楚,秦因“蜀江至此如乔木分枝”而得名,西汉元年始设县治,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2. 蜀汉文化的代表

历史上的三星堆文化只延续到了公元前800年左右,即使是其继承者金沙古城也只到了公元前600年,之后这个文明就销声匿迹。

3. 巴蜀文明的起源

巴蜀教育有四个亮点,包括文翁兴学、蜀石经、宋代书院、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等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巴蜀文化以其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育是文化的生机,要说文化,先谈教育。巴蜀教育有四个亮点:第一,文翁兴学。汉景帝、武帝年间,文翁在蜀兴学,开全国地方官办学校的风气之先。到汉武帝时,朝廷在全国推广文翁的作法,下令天下各郡国建立官办学校。第二,蜀石经。后蜀时期用石数千块,先后刻成《孝经》《论语》《尔雅》等立于益州州学(文翁石室故址)。至北宋又补刻《春秋经传集解》等,共有15部,统称为“蜀石经”,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和唯一有注文的儒家经典石经。第三,宋代书院。宋代四川的书院盛极一时,其中鹤山书院最负盛名,由著名理学家蒲江人魏了翁在蒲江城北大鹤山创办,“开门授徒,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四川书院对推动四川学术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巴蜀学者张栻、魏了翁等不少到湖南讲学,对开创湖湘学派起到重要作用。第四,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尊经书院与锦江书院合并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成为四川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后来四川大学的前身。

4. 巴蜀文化发源地

72柺是在川藏线上。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川藏线不仅仅是一条公路,更是通往天堂极致美景的通道,从巴蜀文化的发源地成都出发,经跑马溜溜的康定、摄影天堂新都桥、世界高城理塘、色彩斑斓的然乌湖、辽阔的邦达草原,抵达拉萨。

川藏南线芒康到如美过澜沧江大桥后,翻觉巴山和东达山到左贡,左贡一马平川到邦达,然后就开始翻业拉山了,下业拉山的路就是72拐,业拉山山顶有当地宣传72拐的牌子,牌子上写的是108拐。

5. 蜀文化起源

蜀崇文 巴尚武 巴图腾:白虎、巴蛇 蜀图腾:太阳神鸟 文明形态: 巴文化区多山,狩猎文明 蜀文化区平原,农耕文明 古代历史名人: 巴文化:巴蔓子(救国将军)、甘宁(重庆忠县人),司马相如(南充人) 蜀文化:杨慎、花蕊夫人、卓文君(成都人),武则天(广元人),李白、欧阳修(绵阳人),三苏(眉山人),陈子昂(遂宁人) 近代历史名人: 巴文化:军魂朱德(南充人),刘伯承(重庆开县人),聂荣臻(重庆人),邓小平(广安人),张爱萍(达州人) 蜀文化:巴金、刘湘(成都人),郭沫若(乐山人),茂戌六君子之一杨锐(德阳人),茂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自贡人) 你会发现,蜀文化区文人墨客甚多,巴文化区忠勇良将甚广。

6. 蜀文化的发源地

龙门山景区好玩的有龙门山十二景”等

龙门山,又名白龙山,高185米,在转塘西,牛山西北,西抵午潮山,东邻龙门坎村。

《万历钱塘县志》载:“焦山之支西北行,为龙门山。”《钱塘县志》载:“龙门山在粟山西北,地高峻,上有龙门。”

《杭州府志》载:“在县西南四十里,高百丈,长五里,海拔300余米。龙门山上有龙门岭,山坞有白龙潭瀑布。两岸中劈,峥嵘如牛角、虎牙,齿齿相峙,斧凿剑削,瀑布奔流下注,如泼万斛珠玑于碧玉峡,为龙门八景之一。其他尚有石关、鱼石、四顾平、盘谷、鹦鹉石、鹦鹉峰。旁有九曲岭、虾埭兜、冷水孔。山南有倒吊岭。又,南为千丈岩,下有三眼岩洞。

山东面为小和山,山下为龙门坑,在牛滑岭。山西为龙门岭,有狮子岩。

龙门山西为白龙山,有白龙潭。又西为午潮山。

“龙门山十二景”分别是半山亭;九曲岭;石壁土地;鹦鹉峰;积雪泉;钓岭;千丈崖;伏虎洞;瀑布;石关;杂花居;龙潭庵。其中,鹦鹉峰、千丈岸、石关三景在“龙门八景”中已经有了。

半山亭

半山亭,其诗有:

信是来时道,忘来知几年?

涧分蛮暑外,桥度早秋边;

瘦策支还歇,枯藤断复牵;

踌躇当进止,崖背一亭悬。

九曲岭

九曲岭,在白龙潭景区内,下有小龙潭,,岭倚悬崖绝壁,极为险峻,须攀藤沿岩而行,可出白龙潭下山,上可达“石关”,达龙门岭下山,也可能发风岭沿留和路到杭州,因岭有九曲而得名。其诗有:

一歌登一曲,汗漫不为遥;

逼面云连石,过头丈没腰;

竹疏生就懒,松老养成骄;

锁得溪声住,流泉不可招。

石壁土地

石壁土地,其诗有:

伊谁怀巨灵,一削开青壁;

老树已栖神,岑楼方题额;

蛟龙信有门,狼虎岂无宅;

樵牧所避趋,愿言仗威德。

鹦鹉峰

鹦鹉峰,其诗有:

名自何年命?凌风势欲飞;

无情能说法,有恨复谁归?

立雪怀西陇,披云学舞衣;

老僧禅定久,尔亦竟忘机。

积雪泉

积雪泉,其诗有:

洗出泉出雪,玲珑石罅中;

神功归造化,古迹见宗风;

照影谁无愧,论心我未空;

难将妖怪胆,似镜得含容。

钓岭

钓岭,其诗有:

霁色添飞瀑,山僧徙倚时;

宜亭茆未剪,拟钓竹先垂;

负命鱼难得,直钩人正疑;

何如卷丝去,名利不吾欺。

千丈(岩)崖

千丈(岩)崖,亦名千仞岩,近白龙潭,位于倒吊岭东南,巍石矗立,气凌卷空,势欲压人。其石色类紫玉,其为状类琼台,可望而不可及。

下有三洞:大眼、小眼、中眼。

7. 四川成都的蜀汉文化

古蜀文明,是指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产生于我国今四川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目前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有关蚕丛纵目、鱼凫成神、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的生动传说散见于《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文献里,但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这是历史,虚无缥缈的传说故事,还没能与真实存在的古蜀王国发生联系。直到近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相继发现三星堆、金沙、宝墩等重要文明遗址,才基本确定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这是一个把神话变成历史的过程。

古蜀国的考古学 化序列已经建立,它们就是公元前2600年至2000年之间的新津宝墩村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1800年的温江鱼凫村文化、公元前1800年至1200年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200年至900年的十二桥文化、公元前900年至500年的新一村文化,以及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00年的青羊宫文化,也即晚期巴蜀文化。这个文化序列的建立,将古蜀的历史从战国上溯到夏代晚期。不仅如此,古蜀王国的朝代与考古文化发展阶段也得到了部分印证,“比如三星堆对应的是柏灌、十二桥时期对应的是鱼凫、青羊宫时期对应的是开明王朝。”孙华说,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以及成都商业街遗址,已经可以确认是古蜀都城遗址,而新一村文化时期的都城遗址尚未找到。

8. 古蜀文化的起源

四川省,简称川、蜀,省会成都市,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东边是重庆市,南边是云南省、贵州省,西边是西藏自治区,北边是青海省、陕西省、甘肃省。全省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关于四川的名称来历,一般认为因四川境内有四条大江。具体哪四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乌江等,说法不一。其实,四川得名缘于北宋时建制沿革,与江河无关。

宋朝时在今四川地区置川峡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四川,古为梁州之地。夏时为百濮地,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因此,四川地区古称蜀。

西周初期,古蜀国杜宇王朝建立,定都于鱼凫(今成都温江区),后迁至郫邑(今成都郫都区),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

春秋早期,杜宇氏禅位于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兼并蜀国、巴国,置巴、蜀二郡。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西汉时期,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整个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

新莽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占据益州并在成都称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国号成家。

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后为刘备所灭。曹丕篡汉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汉灭亡后,蜀汉故地为益州、梁州,各领八郡。

西晋后期,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后来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

成汉灭亡后,四川地区先后受东晋,前秦,谯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个政权的统治。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一益二”之说。唐朝时期,四川地区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今凉山地区,则属南诏割据政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之后唐德宗避朱泚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都是入蜀避难。

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划分为四路,即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南宋后期,宋蒙双方围绕四川进行了长 半个世纪(1227年—1279年)的争夺。

四川形成一个整体的行政区划始于元代,元朝时期,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

为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元朝在汉中设兴元路,划归陕西管辖。元朝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

明朝时期,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在成都建蜀王府。明朝末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政权,国号大西。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朝廷在明初与清初两次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历称湖广填四川。

清朝时期,置四川省。

民国时期,川内军阀混战,从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战争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军阀各霸一方,各自为政。

1929年,刘湘击败杨森,占据杨森全部防地。刘文辉因援助刘湘得到刘湘永川以西防地,又兼并赖心辉的地盘。至此,四川成为“二刘”的天下。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

1954年,重庆市再次并入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划归四川省。

1997年,组建重庆直辖市,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截至2019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8375万人,下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

分别为成都市、绵阳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资阳市、宜宾市、南充市、达州市、雅安市、广安市、巴中市、眉山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

Hash:72fe1a8c3286bc1ddd923a1bec0d924c4766fb6a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