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阿蛮来回答。晋人风韵这个词相对用的少,魏晋风度的说法现在更为普遍。

魏晋风度,分开来说。魏晋,即曹魏和两晋时期,之后南北朝也有一部分人可以加进来。风度,粗略来说,风是风韵,形象和气质这块内容;度,气度,性情加人生观这块内容。

分几点来说:

第一点,不用长的多帅,但是得说的过去,不能太丑。比如嵇康,帅不帅?反正肯定不丑。《世说新语》里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这个身高得是一米八以上!而且还长得“特秀”,秀是什么意思?小麦抽穗叫秀,就是非常突出。人群里一站,嵇康就是C位。大家可以想一下。至于长的太丑,先天条件不具备,对不起,你就不具备魏晋风度。《世说新语》里记载一个叫康僧渊的,是一个和尚,长相奇丑,目深鼻高,遭到世人一致嘲笑。这种人,要想有风度,得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弥补。

第二点,性格得爽直,得豪放,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魏晋那些名人,各个独立特行,追求独立人格。竹林七贤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不必多说。另举一例,王子猷,王羲之的儿子,世家子弟,家里有钱有地位,人又长得好,当时很多人都要他的签名呢,但有一个人就不买账,谁?桓子野。桓子野这个人笛子吹的特别好,王子猷特别想听。有一次两人恰好碰到了,王子猷就让桓子野吹给他听。这时候要换作其他人,那还不得跪舔。但人家桓子野不!他吹完笛子,一句话也不和王子猷,拜拜啦您吶!这就是魏晋风度,不巴结,不拍马屁,要的是自尊心,人格独立。

第三点,向往逍遥、闲适、自在的生活。真假与否,咱不知道。反正魏晋那拨人,大部分都是当着官,然后心里惦记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比如上面那个王子猷,王家子弟,世家大族,当着官,但是好山水田园生活。

第四点,爱说很玄乎的话,最好是说出来没人能听得懂。所谓玄学、清谈是也。当然这和大的政治气候有关。政治很很暗,一说真话就没命,所以大家就去谈论别的,怎么修仙,什么是气这类东西,儒家的积极入世不再讨论,老庄的玄学受到追捧。这是要保命,不能怪他们。

第五点,得爱喝酒,喝到烂醉最好;要怪诞,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越怪异越棒。还有很多人,寻仙,服药等等,这些都是魏晋风度里面的内容。

以上五点,大家可以拿过去对照一下李白的性格,看它像不像。我觉得是挺像。

我是小阿蛮,天文地理都爱。并且喜欢用大白话来讲自己所知道的。喜欢的朋友请多支持,不喜欢的朋友请路过。

魏晋时期,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涌现出了特别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知名人物,比如竹林七贤里的嵇康、阮籍、山涛、以及大诗人陶渊明,书法家王羲之等人。

魏晋时期的名士们,身上都具有一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

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那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一派“风流自赏”的气度,为后世所景仰。

魏晋是一个特别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因为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这时候的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于是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世说新语》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风度的最好画像。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行霈在《陶渊 明与魏晋风流》中解释说:“所谓‘魏晋风流’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形成的人物审美的范畴,它伴随着魏晋玄学而兴起,与玄学所倡导的玄远精神相表里,是精神上臻于玄远之境的士人气质的外观……更多地表现为言谈、举止、趣味、习尚,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准则。”

简单地说,“魏晋风流’是指魏晋那一代名士们所追求的一种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其形成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本质是追求艺术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的人生。

晋人风韵,既是书法美的源泉,也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所以才能孕育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种传世之作。

李白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

古人一般不理发,头发很长,所以在正式的场合下,都要把头发在头顶束起来,文人儒生更要求使用头巾包起来,贵族和高官还要使用不同规格的冠扎在头发上表身份。

散发就是把头发披散着,这是一种很随意的姿态,很逍遥的姿态,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既然人生不如意,那就不要苦了自己,还不如抛开世俗规矩,去逍遥自在吧。

字里行间,确实有股魏晋时期洒脱不羁的风流气韵在里面。

Hash:53c50b61e146c04530f6b61f01c2911d6cc160ac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