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一场雪 人教版预习资料
18.第一场雪字词学习 【发布】 宣布(命令、指示、新闻等)。如:外交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阳春】 指春天。如:阳春三月,是旅游的大好时节。【凛冽】 刺骨的寒冷。如:我冒着凛冽的寒风,按时赶到了学校。【彤云密布】 彤云,密布的阴云。彤云密布指很厚的阴云密集着,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如:寒风凛冽,彤云密布,眼见要下雪了。【簌簌】 本课形容雪末儿降落迸发出的声音。如:北风劲吹,竹叶发出簌簌的声响。【粉妆玉砌】 用白粉装饰,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如:一夜大雪把整座城市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瑞雪兆丰年】 及时的好雪预示着丰收年。瑞,吉祥;兆:预示。如:“瑞雪兆丰年”这句俗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分段段意 第一段(1~3自然段):写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第一场雪的景象。 第二段(4~5自然段):描述放晴后美丽的雪景。 第三段(6~7自然段):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表达了作者预见到小麦丰收的喜悦心情。 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即将——马上 黄昏——傍晚 辽远——遥远 消息——信息 俗话——俗语 发布——宣布 偶尔——偶然、经常 寂静——宁静、喧闹 骤然——突然、逐渐【近义词】 暖和——寒冷 科学——迷信 侵入——侵略 凛冽——和煦 偶尔——经常 及时——误期 摇晃——摇动、晃动 即将——马上、将要 骤然——突然、忽然 发布——公布、宣布句子解析 【难句讲解】 1、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 〖解析〗 这是说一场大雪。这句话在课文这一节中起提示的作用,下面的话是围绕这句话作详细叙述的。 2、瑞雪兆丰年。 〖解析〗 及时的好雪预示着丰收年。“瑞”,吉祥的意思。在这一节中,主要讲“瑞雪兆丰年”是有科学根据的。 3、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解析〗 这句话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孩子们叫喊声之大。第一场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新奇感,他们在雪地上尽情地嬉戏玩耍,高兴得大喊大叫,一派热闹、欢乐的景象。这句话中也蕴含着作者的欣喜之情。 4、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解析〗 这句话里的“所以”表示的是结果。这结果是用谚语表述出来的,“麦盖三层被”是冬天下三场雪,如同给麦子盖了三层被子;“来年”,第二年,“枕着馒头睡”,意思是:放心吧,吃的不会有问题。 为什么“麦盖三层被”就会有不愁吃的结果?上一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雪可以冻死害虫并且为小麦提供了所需的水分。另外,厚雪还能保护麦苗过冬。 5、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解析〗 这句话中的“毛茸茸”、“亮晶晶”、“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雪球”这几个词从形态、色彩、质地几方面来描绘了雪后柳、松、柏树被大雪覆盖了一层后的美丽景象,它着重体现的是雪后的静态美。 6、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解析〗 风中树枝一摇晃,树上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那雪花像玉屑似的在空中飞舞,美极了。每片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反衬出五彩的光芒。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更是灿烂夺目。这句话着重展现了雪的动态美。【佳句赏析】 1、冬天 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籁籁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这一句描写了雪中的声音——“簌簌”、“咯吱”声,将雪中的景象描写得很细致。 2、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这句中,用“毛茸茸”绘形,“亮晶晶”绘色,生动传神地描绘出雪落柳枝的美景;用“蓬松松”、“沉甸甸”紧扣雪落松柏枝叶上的特点,形象贴切地描绘出“雪球儿”的形态。这里用叠词来绘形绘色。 3、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作者称银条儿和雪球儿是“美丽”的,称雪末儿为“玉屑”,还说雪末飘扬,映着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作者通过描写雪景美丽,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喜悦。【句式变化】一、缩句: 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银条儿和雪球儿落下来。二、扩句: 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 昨天,从辽远的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就侵入了胶东半岛。三、将“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积雪把树木的枯枝压断了。四、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树枝上的雪部被那欢乐的叫喊声震落下来了。背景简介 《第一场雪》一文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图》,本文写于1962年。1960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 作者简介:峻青,原名孙俊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22年。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人。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即做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1941年写了第一篇作品。1944年后。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春,随军南下,作中原新华记者。后调《中原日报》、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2年,调中南文艺界联合会从事专业创作。后调上海,任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1957年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1960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怒涛》;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秋色赋》、《欧行书简》。此外,还有与人合写的论文集《谈谈短篇小说的写作》。
**********雪的资料**************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 ,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医药养生保健报》 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雪的保温作用 积雪,好象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为什么物体里贮藏的空气越多,保温效果越强呢? 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的缘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由于积雪里所能容纳的空气量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积雪的导热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 雪蚀作用 冰缘气候条件下积雪场频繁的消融和冻胀所产生的一种侵蚀作用。产生雪蚀作用的地区分布在没有冰盖的极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树线以上的高山带。那里年均气温为0℃左右,属于永久冻土带。雪场边缘的交替冻融,一方面通过冰劈作用使地表物质破碎;一方面雪融水将 碎的细粒物质带走,故雪蚀作用包括剥蚀和搬运两种作用。随着雪场底部加深,周边扩大,山坡上逐渐形成周边坡度小的宽浅盆状凹地,即雪融凹地。其形态、成因和空间分布均不同于冰斗,但两者又有联系。当气候进一步变冷、雪线下降时,雪蚀凹地可发育成冰斗;反之,气候转暖、冰川消退时,冰斗可退化为雪融凹地。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雪蚀作用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在纬度较低、降水量大、年冻融日数多的地方,雪蚀作用速率较快,雪蚀凹地深、面积大。如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雪蚀凹地十分普遍。反之,在纬度高、降水量少、夏温低的地方,雪蚀作用就弱。地面坡度的影响是:坡陡>40°,雪场不易存在;平地上雪蚀作用极慢;30°左右的坡地上,雪蚀作用最为活跃。参考资料:知道!!回答者:qwe55808 - 秀才 二级 12-15 20:23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支持百度,尽管是一样的,但是第2个却有参考资料!再问下,怎么一会的工夫就有那么多的人啊!!!
Hash:3f77159fecf22405e6adcfb29ee2e567fcca8492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