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历史上谁能称得上文武双全?
导读:你觉得历史上谁能称得上文武双全? 你心目中的历史十大文官都是哪些?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自古文武双全者,毛泽东主席为第一人。《毛泽东选集》洋洋洒洒,博大精深。同时毛泽东主席是一辈子没拿过枪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所以毛主席为自古文武双全的第一人选。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茫,照耀千秋万代。
历史上真正称得上文武双全、文治武功的伟人非伟大领袖毛主席莫属。
你心目中的历史十大文官都是哪些?
秦国丞相李斯,乃是千古第一文臣,无出其右者,萧何、王猛、李善长、诸葛亮等人,都不足以相比。只将李斯排在第一,其他人,则是各有特色,难分先后,大约便是如此安排吧。
一、大秦丞相李斯李斯的一生十分有传奇性,他本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一次上厕所时,发现了老鼠,见到人惊慌失措,而且比较瘦小,他回到仓库,又发现了老鼠,却十分硕大。
于是,李斯感慨万千,提出了著名的老鼠论,他认为同样是老鼠,仓库的老鼠生活显然比厕所老鼠的生活要好得多,这全然都是因为所处位置不同。于是乎,二十六岁的李斯思想开始转变,出外求学,向荀子学习。
这件事情,其实也给我们许多启发,时不我待,当下就出发,李斯二十六岁才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奋发向上,而我们,正当年轻,大有可为。
一代大儒荀子也是一个另类,他有两个十分著名的徒弟,一个叫韩非子,一个叫李斯,这两位都是跟随儒家大师学习,结果,最终都成了法家的集大成者,有人甚至说,自古明面圣人是孔子,另外一个圣人隐藏暗中,其实就是韩非子,被称为千古帝王之师。
李斯学业完成后,拿着荀子的推荐书,前往楚国,到了楚国之后,李斯觉得,此处并非自己可以展现才华之地,于是,又去了秦国,投入到了秦国当时丞相吕不韦的门下。
后来,由于秦国太强大,各国都有间者,导致秦始皇嬴政不太信任外来客卿,于是决定驱逐他国之人,李斯向秦始皇上了那一道著名的《谏逐客书》,从此进入秦始皇的视野,开始大展宏图。
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六国衰弱,唯秦经历几代明主奋发图强,积蓄了强大的力量,现在,灭六国的时机已经到了,该出手了。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先灭韩而恐他国,并且,采纳李斯建议,让人带着大量的财帛,去离间其他国家的君臣,为秦国用兵铺平了道路。
因此,秦灭六国,并非只是因为王翦父子这样的猛将太强,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李斯在用各种手段削弱六国。
如果只是这些,即便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李斯也不足以让我列入千古文臣之首,最为重要的是秦朝一统天下之后,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的建议:
1、废分封,设郡县。这成了后世所有朝代的基础,李斯明确提出,分封制,严重影响一统。
2、统一文字。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废除各国文字,统一文字,并且亲自写了《仓颉七篇》作为课本,后来,又采用当时一个小小官的字体,从此之后,隶书诞生。
3、统一度量衡。当时的天下,各国都有自己的度量衡,混乱不清,严重影响沟通来往,什么都不方便。李斯建议秦始皇,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度量衡。
4、统一货币。
5、修驰道,也就是古代版本的高速公路,在任何时代,修路这件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他要求车同轨,如此一来,方便行走。
总之,我个人觉得,这是秦朝最伟大的开创,也是李斯最为伟大的建议,为后期在大多数时间内,都能够保持一统的局面,奠定了一个非常坚 的基础。
二、萧何前几天,还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刘邦之所以将萧何名列为“汉初三杰”,只因萧何是自己人,其实,韩信和张良才是汉朝得以开创之功劳最大者,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而萧何这样的人,并不能算是人才,只因萧何只是一个管后勤的,像这样的人太多了,随便找一个人来,就未必比萧何差。
那么,萧何真的是可以被随意取代吗?显然是不能的。
1、萧何识人才: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著名的典故,便是萧何识人才的铁证,韩信郁郁不得志,唯有萧何识人才,并且大胆举荐,让韩信统领三军。
2、萧规曹随:这也是一个著名的成语,萧何之后,乃是曹参做了丞相,曹参这个丞相该怎么做呢?曹参有好办法,萧规曹随。
萧何真的是一个管后勤的吗?的确是一个管后勤的,只不过,萧何这个管后勤的,与一般的后勤不一样,他是行宰相之权,不仅仅是筹措粮草,还要保证不出乱子,还要保证兵源,还要保证粮草的按时送达,还要保证粮草的分派。
不仅仅如此,他还要处理各级的关系,斡旋各方,甚至还要考虑老板刘邦的想法,除了这些,刘邦所占领的地方,要不要管理?如何管理?等等,都是问题。在后方的萧何,其压力之大,或许比韩信还要大,动则数十万大军的出动,没有萧何后方的供给,难保不出乱子。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称赞李善长时说,李善长就是他的汉之萧何,只有根基打得足够牢稳,将军们在外出征,才有底气。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为何赵国急于出战?原因很简单,后勤不行了,耗不过秦国,若是他们后勤充足,慢慢耗,便也就算了。廉颇死守,的确没错,可是,赵国能耗下去吗?耗不下去了。
可见,萧何之重要。不说萧何需要处理的事情有多少,单单说筹措粮草这一项,便绝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粮食不是在那里存着,只要去搬运就行了,涉及了方方面面。
三、范仲淹单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话,范仲淹便可以名列千古十大文臣之一了。
更何况,范仲淹与一般文臣不同,这位可是真正的出将入相,他曾镇守边疆,对阵西夏,他发现了一代名将狄青,并劝说狄青想要更上发展,就要读书,后来,狄青以将之身份入朝为相,在重文轻武的宋朝,这是极为罕见的。
范仲淹去世后,虽为敌人,西夏却对范仲淹十分敬重,在交界处,遥祭范仲淹。
范仲淹乃是千古文人之典范,真正的上有家国,下有黎民苍生。
他是一个妙人,太后主政时期,他直接上书,让太后还政给仁宗,太后去世,群臣议论太后垂帘时的过失,他又上书,毕竟太后对仁宗有养护之恩,那些事情就不要计较了。然后,仁宗又要册封一个太后,范仲淹又说了,称太后就行了,不要册封,省得又出一个想要垂帘的太后,于是,仁宗又听从了。
范仲淹还主张大兴学校,改革科举,重视教育,首先在“育”,将道德一定要看重等等。范仲淹作为千古名臣,无论是军事、政治、文学、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成就,都是让后世文人所羡慕和推崇的,人称“文正公”。
四、王猛王猛,这个人很少被人提及,但是却又被人称为“功盖诸葛第一人”,或许,因为他服务的朝廷是前秦所导致的。
王猛,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堪称一代猛人,在历史上,一些猛人都是有着各种传说,比如张良,就被黄石公看上,传授了他太公兵法。而王猛也有类似的遭遇。
据说,当年王猛家里十分贫苦,靠着卖畚箕为生,一日,来了一个人要高价买他的畚箕,并且,主人还要见他 王猛一听,还有这好事,便跟着那人,进了山,却遇见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老翁传授了他一些书籍,便将王猛送走了,等王猛走出,忽然停足,回首时,那正是中岳嵩山。
且不管这些传说,是真是假,但是,王猛之后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的才能,王猛成名十分早,桓温北伐,一直打到洛阳,曾经与王猛讨论天下局势,而王猛一眼便看出,桓温并非真心北伐,一切只为自己利益,因此,便拒绝了桓温的邀请。
直到,苻坚前来寻他,他才答应出山,从此,辅助苻坚,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或者其他手腕,王猛都是登峰造极,当时的北方局势十分复杂,在王猛的辅助下,前秦一统北方,然而,五十一岁那年,王猛去世了,去世之前,告诉苻坚,千万不要攻打东晋。
东晋虽然看似不怎么样,混乱不堪,然而,东晋才是正统,前秦内部也没有彻底稳定。然而,苻坚并没有听从这位老臣的金玉良言,最终于淝水之战被击败,留下了一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
从此,前秦陷入内乱。
五、谢安东晋谢安,少有才名,拒绝出仕,隐居东山,常与王羲之等人来往。时人皆知谢安有宰相之才,可是他却高卧东山,于是,便有了那句“东山不出,将如苍生何?”大家,都觉得,谢安是来拯救东晋朝廷的。
四十岁那年,谢安终于答应,开始走出东山,人称“东山再起”。
谢安也的确不负众望,后来,前秦苻坚以百万大军南下,大军压境,东晋内部空虚,从朝堂到江湖,一片恐慌。
谢安开创北府军,任对抗前秦之总指挥,以八万对抗八十万大军,最终,前秦溃败,东晋大获全胜,从此,谢安之名,达到鼎盛,不过,谢安并没有贪恋,后来,再次远离了朝堂核心之地。
魏晋时期,多有清谈之风,好玄学,而谢安不一样,谢安是以“儒与道”并重,用互补之。其实,谢安才是真正的一代儒相。
只不过,他与王猛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无论是昙花一现的前秦,还是偏弱的东晋王朝,都并不被人所喜欢,因此,王猛和谢安一样,在普通人中,并不出名。
六、于谦此于谦,并非说相声的于老师,而大明王朝的于少保,很多人觉得,大明王朝,文臣前三甲,一定有于少保,与心学之祖王阳明并列。
在数年之前,普通人对于谦还不甚了解,但是,在如今,人们对于谦,那个拯救了大明王朝,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的于少保,可谓是非常熟悉了。
大明若无于谦,那一战之下,或许就要丢失半壁江山。
七、诸葛亮诸葛亮,历来备受推崇,然而,现在却遭遇到了一些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觉得,诸葛亮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声,实在是因为《三国演义》的虚构成分太多,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那就是“多智而近妖”,但是,鲁迅先生从未否定过历史上的诸葛亮。
在历朝历代,诸葛亮都是备受推崇和尊重的一代名相,唐朝时期,诸葛亮进入武庙,位置很高,《三国演义》成书在明清时代,因此,唐朝时期的人,绝不可能是看了《三国演义》,才对诸葛亮推崇的。
诸葛亮虽然是文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军事家,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之所以急吼吼地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是对诸葛亮不太了解,其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行,只是相对于他本身的政治才能来说,那是与他自身的对比。
而且,诸葛亮乃是千古忠臣的典范。
八、文天祥宋朝虽然比较弱小,重文轻武,但是,不得不说,宋朝的确出现了许多千古名臣,比如,晏殊、包拯、狄青、欧阳修、范仲淹等等。
文天 ,也是一代奇才,二十一岁便中了进士,无惧权贵,直斥宦官与奸相贾似道,屡遭贬斥,后来,蒙元南下,文天祥散尽家财,与其对抗,然而,南宋终究是烂到根儿了,文天祥也是无能为力,一次谈判被俘,押解北上途中逃走,另外一次,兵败被俘,这一次,文天祥却再也不能离开了。
蒙元十分欣赏文天祥,将文天祥囚禁起来,一直想将他劝降,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依旧无法说动文天祥,最终只能放弃文天祥,文天祥英勇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过零丁洋》的这一句诗,足以让他位列千古名臣之典范,试问人人若如此,天下何愁不兴?
文天祥才是读书人的典范,那一股气节,那一股豪迈,让人肃然起敬。
九、魏征唐朝时期,出现了许多知名的文臣,比如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等,但是,我却觉得,或许,魏征才更应该进入这个排名。
在《西游记》原著当中,魏征梦中斩泾河龙王,可见,即便是吴承恩也是比较喜欢魏征的,因为,且不管魏征能力如何,当然,魏征的确也很有能力,但是,作为一个谏臣,铁骨铮铮,或许才是被人所佩服和尊崇的缘由吧。
不过,魏征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魏征爱吃菠菜,唐太宗每天都让魏征怼,十分生气,又没有好的办法惩治魏征,忽然得知魏征爱吃菠菜,他老婆又不喜欢菠菜,因此,魏征对菠菜十分嘴馋,便故意在宫中请魏征吃菠菜。
魏征全无礼仪,引来了唐太宗等人的哈哈大笑。
魏征能够作为千古第一谏臣,并不仅仅是因为魏征遇见了唐太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魏征之谏,都是讲究方法的,他是一个智者。
十、东方朔在汉朝,东方朔并不在重要的职位,却深得汉武帝喜欢,汉武帝十分喜欢听东方朔说话,因此,相声界都奉东方朔为祖师。
东方朔为了引起汉武帝的注意,别人上书都是言简意赅,这家伙上书,要几个人抬,而且,开篇就是夸奖自己一番,说自己又高又帅,顿时引来了汉武帝的兴趣。
其实,东方朔并不仅仅是一个说相声的,经常会用说相声的方式,劝谏汉武帝,因为,汉武帝有时是喜怒无常的,太史公司马迁便因为劝谏汉武帝,为李陵说好话,被处以宫刑了。
之所以,将东方朔列入其中,只因为,东方朔非常独特,凭借说相声或者脱口秀,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大臣,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青衣客最后有话说历史悠悠,岁月漫漫,时间的长河之上,其实有许多千古名臣,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个人,而我觉得,十个肯定是不够的,只能权衡一番,写下这十个。
中国历史十大文官有不同的提法,我心目中的历史十大文官如下,以出生年排序。
▲霍光(?-前68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曾任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汉武帝临终时,授大将军、大司马,受命托孤。汉昭帝继位,册封博陆侯。汉昭帝去世,拥立汉宣帝即位,掌权摄政,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班固评价他是对匡扶汉室有功,但不学无术,大事糊涂,死后三年,宗族诛夷,悲乎哀哉!
▲诸葛亮(181年—234年),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于是出任刘备军师,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任益州牧,领军五伐中原,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却未能实 兴复汉室。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房玄龄(579年—648年),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一说今山东章丘)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在李世民秦王府中掌管军谋大事,后来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宫属,房玄龄与杜如晦被驱斥外任。“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入阁秘计,最终赞画计成。贞观元年,官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下曲阳县(今晋州市)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曾任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人镜”,故有“帝王人镜”之说,被世人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 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等,今存《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杜如晦(585年-630年),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为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授兵曹参军。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时,他筹谋划策,运筹帷幄,他与房玄龄一起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承帝位后,他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
▲寇凖(961年—1023年),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宰相(同平章事)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澶州等地,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在宫廷权力斗争中,他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包拯(999年—1062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曾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等职。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又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世称“包待制”、“包龙图”。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司马光(1019年—1086年),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作主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文天祥(1236年—1283年),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得罪宦官董宋臣和权相贾似道遭贬斥,37岁时辞官退休。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他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赴南剑州聚兵抗元。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被囚三年,誓死不屈,从容就义。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其著作经后人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张居正(1525年—1582年),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 曾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吏部尚书、阁首辅,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赠上柱国,谥文忠。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著有《张太 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Hash:674d78d1b935c613979915c43023dbd7798ab1a0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