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景点有趣的故事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

导读:有些景点有趣的故事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 1.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 2.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书 3.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名字 4. 与民间故事有关的景点 5. 关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 6.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7. 你还知道哪些与旅游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

1.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

胭脂湖地处沅江市西南,距城区19公里,距益阳市25公里。相传因西施随范蠡泛舟五湖时,见此处山清水秀,欣然沐浴而得名。

历史沿革

胭脂湖的由来有说是当年范蠡偕西施泛舟湖中,玉人临湖妆扮,滑落胭脂,遂得名。

胭脂湖

胭脂湖象一个张开五指的巨大手掌,常年水域面积1430余公顷,流域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水质达国家Ⅰ级标准。环湖丘岗桔、桃、茶、竹葱郁,赤红色的湖岸线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胭脂湖现已列入湖南省旅游业“十五”计划十大水体景观区之一,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知青之家、沙滩泳场、农家乐、二龟拜美、晒羞坪。知青之家由湖南友华集团投资700多万元,仿照七十年代知青下放沅江时居住的农居新建,知青用品陈列室100多件陈列品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

2.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书

嘉兴南湖的湖心岛,我们小时候叫湖心岛为大南湖,南湖里的另一个小岛叫小南湖。小时候渡船只要几毛钱,不用门票,后来南湖周边一圈建起来后开始收门票了,收门票后只来过一次,南湖周边也是越建越漂亮。

今年七月一号后南湖景区不用门票了,只需付20元渡船费就可以了,所以我又再来看看南湖了,这里从小到大来过真的很多次,每一次都会有点变化,不变是的这个烟雨楼和烟雨楼正对着的这只船。

南湖里湖来是没有岛的,烟雨楼是很早就有的,烟雨楼初建于五代,滨原来是建在南湖畔的"登眺之所"。南湖湖心岛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嘉兴知府赵瀛主持疏浚城河时在湖中堆土而成,湖心岛是个人工岛,第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 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

烟雨楼正楼,楼两层,高约20米,建筑面积640余平方米,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

烟雨楼南湖红船,南湖历来是江南著名的游览胜地,以前湖中多画舫、精舫、唱曲船、丝网船、网船、挡板船、赤壁(膊)船、小洋船、公渡船数种,以供载游客游湖。

这只红船可不是一般的红船,应该不用我介绍大家都知道的,1921年中共一大先在上海新天地开会,后来转移到了这只船上开了,然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碰到一个游客一起聊了一会,他知道我是嘉兴人,就问我,说他们一行人是来嘉兴做党建活动的,看图片上的红船是红色的,这只给船怎么不是红色的。我说其实这就船的本来颜色,红色我是看到过的,有一次在南湖吃船餐,大概五点多路过红船时就是红色的,通体的红色,那是给船打了红光,白天是看不到的。

现在这只船已经不让上去了很幸运,我小时候上去过,原来游客不多,船到岸边有一块跳板的,是可以上船参观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能上船了,那时,很多年前,周末会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南湖玩,也会去船里玩一会儿,中间就是两张桌子,两圈椅子,一侧有个小仓室放了一张小床,还可以在小床上坐坐的,有风的时候船会摇啊摇,到现在还有印象的。

烟雨楼的前几百年的银杏,和岛同龄,很大很粗,已经柱起了拐杖,再过一个月就会变黄了,那时一定很惊艳,希望它可以再多活几年。

现在可以到烟雨楼里去看看的,站到二楼可以俯瞰南湖的风景,还有正前方的那只开天辟地的红船。

在船上看湖心岛的全景,不大的,随便走走也就半个小时搞定了,她在我们嘉兴人的心目中一直没变过,没有你就没有嘉兴现在这么好的生活,真的从心 里感谢你的存在,有了你才有我们嘉兴现在的繁荣。

3.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名字

鸿山十八景

鸿山自古就有著名的“鸿山十八景”。十八景除天然景色外,多数是泰伯与梁鸿的遗迹,民间传说甚多。

鸿山十八景的故事:

泰伯墓

泰伯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吴地志》与《南徐记》载:泰伯死后葬在离梅里(今梅村、原“句吴”都城)东北正九里之遥的铁山尾南麓,从此铁山更名为“古皇山”。墓系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敕建,吴郡太守糜豹作有《泰伯墓碑记》载其事迹。

墓前的照池作月牙形,周围墙蜿蜒而上,面积约三亩左右,照池北面为石牌坊即垣墉门,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上镌楷书“至德墓道”四个大字,顶的正中立有“古皇山”篆体字的火焰牌,两边刻有龙云飞舞、日月普照的图案,气势磅礴。进垣墉门向上是泰伯享堂。

正门檐柱上是邑令齐彦槐写的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万古江南。五华门上去是明代建筑的“四棱碑”。里边有青石砌城,即是泰伯墓墩,高二米多,直径三米有余。1983年由江苏省、无锡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

鸿隐堂

鸿隐堂,在鸿山南麓铁山岭下。原是东汉高土梁鸿的故宅。山门至后堂原有四进,堂上塑有梁鸿与孟光夫妻像。“鸿隐堂”三字的堂匾,是明代文徵明题写的。两边柱子上刻有北宋大诗人欧阳修对联: “隐德著句吴,千古溪山成胜地,名贤遗大汉,一室琴书乐性天。”鸿隐堂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该堂年久失修,墙坍壁倒,梁鸿夫妇塑像在文革中被毁。1989年江苏省太湖风景区建设委员会,无锡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

鸿泉井

鸿泉井在鸿山鸿隐堂前天井中。相传梁鸿夫妻隐居铁山后,带领乡民开垦荒地,后无水灌田。在当地老农建议下,梁鸿上山找泉。他在铁山岭半山找到一块湿地,随即挖掘,突然冒出清泉,灌溉了土地。种下禾苗获得丰收。唐高宗永徽元年将古皇山改名为鸿山时,此泉也命名为鸿泉。

明天启六年(1626年),高攀龙同徵士浦凌云偕弟仲汉和本邑名士吴桂森、华贞元等人避居鸿山,在此讲学。

读书处

读书处是梁鸿读书的地方,位于鸿山铁山岭下鸿隐堂后殿,又名香宝堂。

梁鸿夫妻隐居古皇山,住在铁山岭下草棚之中,白天与乡民一起下山垦荒,晚上同在草棚之内读书。

不久梁鸿在乡亲帮助下,在住处搭了座草房。后来,梁鸿积劳成疾,服药无效,命归道山。

梁鸿的学生皋成龙高中后,为长洲县令,来鸿山祭祀梁鸿。为了纪念师尊,把草房改建成二进石房。后进梁鸿读书处,题名为香宝堂。清乾嘉年间,堂内除正中供奉梁鸿在北邙山题写的《五噫歌》之外,左右还壁录(石刻)唐人梁肃写的《梁鸿传赞》和欧阳修著作的《迎神歌》。

涤砚池

涤砚池在鸿隐堂头山门外左边。此池用岩石驳成,池边短草丛中耸立各种不同姿态的奇峰异石,池中还养许多墨鱼。又因梁鸿在山巅上获得宝剑,常蹲池磨之,故又名剑池。

池边有一亭,亭中横卧着古琴石。有时孟光见丈夫心中不悦,即到亭中古琴石上去弹琴,为丈夫解闷。这时水声潺潺、琴声悠扬,池内墨鱼欢腾,池边的奇峰异石也在云雾中颠簸,犹如罗汉降临。

洗心轩

洗心轩在鸿山东岭下原茅君行祠内。此祠是西汉元帝时茅山的茅勇、茅固、茅衷三兄弟传道到此山建造的。祠中东有迎晖阁、西有拱秀轩。轩前梁孟池是梁鸿与孟光夫妻生前用水之池。池内清泉质淳可口,池上紫藤盘盖犹如凉棚,故 间又称凉棚池。后因南沙莫止诗改为洗心轩。

游客站立此处,可观赏东山秀丽美景。池内养着各色名贵金鱼。两边耳房供应当地的土特产。从此,洗心轩成了游客购物、纳凉品茗、观鱼、吟诗作对的胜地。

朱砂潭

朱砂潭位于鸿山东岭下,用岩石驳成的古老水潭。朱砂潭又称山阴潭。《铁山情响》载:“上有实赭石,下有山阴潭朱砂”。潭中有零石朱色而软,磨之少倾,略浮黄色。

相传每年初夏梁鸿到朱砂潭中采砂取水浸种,以防谷物病虫之害。当地民间因此流传道:“朱砂潭中朱砂红,立夏采集浸稻种,禾苗发育健又壮,既可防病又除虫。”

石滩

东山顶上有垛石滩,气势雄伟,如同飞云,故称飞云峰。峰下平旷可坐百人。以前有茂盛的梧桐和竹子,即是《梅里志》所载的梧竹坡。坡中有块长方石,即 卧龙石,夏令游客常到此纳凉,卧石休息。

相传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避难鸿山,常在此卧石休息。一天刘伯温上山看见朱睡姿象“天子”两字,知是真命天子,随即上前朝见。有人就称此石为卧龙石。

实赭石

实赭石是鸿山镇山之宝。《梁高士祠堂记》:“山上有赭,山下产铁。”故鸿山原名铁山。山顶有块巨石,即实赭石。石上面有两个人印。相传是吕纯阳和铁拐李两人留下的痕迹。故乡人称之为仙人石。

后梁鸿上山得到吕纯阳遗下的宝剑。劈石试之,故实赭石又得名为试剑石。《泰伯梅里志》载:“山有巨石,断为两截,宛如剑痕。”此痕至今尚可供人观赏。

月影石

月影石,位于鸿山东山顶山咀上,靠近实赭石。这块巨石,是一只神虎修道之处。后虽离去,可石上留有虎迹,故民间称此石为老虎石。

虎迹中常有积水,夜间积水中有月影,所以又称月影石。月影石是块磨砺之石,在该石上磨砺的刀剑非常锋利。相传义侠要离将铸剑高手干将送给他的一柄未出口的青锋宝剑在此石上磨砺,出口时削铁如泥

白龙洞

白龙洞在鸿山铁山岭北边。原是鸟兽栖宿之处,故原名栖云洞。因吕纯阳和铁拐李到过此洞,故乡民称仙人洞。后梁鸿(伯鸾)隐居该山,常游此洞,又更名为鸾游洞。《邵文庄公宝鸿山吊古诗》曰:“登山山路转,北归鸾游洞。”相传很久以前,,鸿山山北山凹下,有个养媳妇上山砍柴时,误食野杨梅上的龙涎而受孕。

不久在此洞中产一条白龙。故该洞又称白龙洞。至今在洞口石上白龙洞三个篆体字隐约可见。

眼空台

眼空台是梁鸿为了便于耕耘,筑台观察气象留下的遗迹。鸿山高峰上有座青石筑成的四方形双层高台即是眼空台。底层东西向有出入门,门框上面有望天台三字的匾额,两门的门口左右有守门石狮一对。台内堂壁上有梁鸿生前的事迹碑刻。墙壁周边设有石凳,供游客休息。

台外南北向有石阶,高台四周建着石栏板,石栏板中按十二个生肖竖着十二根石柱。游客们登上高台,可观赏远近山水及田园风光。据《梅里志》载:“与放鹤台东西并峙”。

上天河

从望天台往西坡上花园山,山路崎岖,怪石成林,洼处一潭,即是天泉池,又名上天河。池边山花香气袭人,池水清澈,美如仙境。

相传刘伯温登花园山岭,见天泉池中池水清澈,就想到观音大士庵有尊白玉滴水观音是稀少的珍品,就要求当地乡绅把这尊观音移上山来,安装在这天泉池中。

上天河内这尊白玉滴水观音,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倭寇侵袭泰伯墓时,同时被劫走,该河后成了废水潭。1999年,原鸿声镇人民政府在修扩建泰伯墓时,顺民心,按原貌修复了这 ,并请著名石刻家雕刻了一尊青石滴水观音,2000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照原方位安装在上天河中。

梁鸿墓

梁鸿墓是无锡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位在花园山岭杨梅坞中,在义侠要离冢旁。墓为一土墩,墩高约三米,直径三米左右,墓前有梁鸿后裔梁燮永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所立的墓碑一块。碑高1.6米,宽0.46米,厚0.2米。

碑正面镌刻正楷“汉高士梁伯鸾暨夫人孟夫人之墓”十四个大字。碑侧有“五噫仰清风,德邻恰近让皇墓;一抔留古迹,旧地重新高士冢”对联一副,碑阴刻着“近让皇墓”等字样。

1999年,原鸿声镇人民政府,在修扩建泰伯墓时同时修复梁鸿墓。

龙娘庙

龙娘即是腹中饥饿误食龙涎而受孕,后在栖云洞产下白龙而死的养媳妇。后人为了纪念她,在山凹北坡下造了一座小庙,前后两进,即是龙娘庙。庙中供奉着颈项盘着白龙的龙娘塑像。庙的周围有条环形河,河边畸形古松似眠于河上。

石壁

龙娘庙前山坡上,有丈余峭壁,即石壁也。《泰伯梅里志》载:“峭立丈余,上有平境,可容数十人,下临白龙母庙”。站在高处平境,足下遍地青松,可盼远近十二山峰,纵横的河流和遍地庄稼。它与东岭石幢对峙,中间山凹中一条山路,名石径。

石径顶端有座双角亭,又称半山亭,供翻山过路人和游客休息。石径与双角亭联在一起,形似一条卧龙,伏在山凹望着山北的龙娘庙,形似“白龙瞟蛟娘”。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十九日是白龙瞟姣娘之日。到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山凹中出现一条白龙,对着龙娘庙频频点头。其实非白龙,是两边山峰中间出现的一条气带,风吹后频频摆动。

望虞亭

望虞是望“海虞”(今常熟)。所以鸿山有望虞亭,虞山有望鸿墩。该亭周围景色如画,故称画中亭。唐大诗人皮日休诗曰:“盘回曲浊数峰青,云护皇山一古亭,千里明月回首望,飞烟冲起海虞滨。”

放鹤台

放鹤台地处在鸿山之尾。《仿聂中田家苦》载:“江南原是荆蛮之地,生产落后于中原。遇到天灾颗粒无收,因此山民常常受饥挨饿。”相传离鸿山西三里之遥,有西仓大户蔡穉山粮堆积如山。其时,有个辞官返乡的杨文,见乡民苦不尽言,卖掉祖上田地房产救济百姓。

最后三次出首向西仓蔡穉山求借,可是蔡穉山借故推托不见,杨文气愤之下,筑台山尾放白鹤去西仓衔粮。

后人为了纪念这事,在放鹤台原处建造一亭,亭顶塑着白鹤,故又名白鹤亭。鸿山老伶云:“东山耕夫无米饭,西仓大户粮成山。救济难过塘界桥,杨文养鹤把粮衔。放鹤放在山尾巴,衔粮衔在乡山湾。”

4. 与民间故事有关的景点

美丽的升仙村传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美丽富饶的秦岭南麓有一座桥叫望仙桥,有个村子叫升仙村。传说从前有个年轻媳妇梦到胖娃娃天天来吃奶,经人指点找到胖娃娃真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年轻媳妇天天梦到胖娃娃吃奶

老人世代相传,在古代,这个村里有一个年轻媳妇,是个苦命人。婚后不久就死了丈夫,后来,公公瘫痪、婆婆双目失明。

年轻媳妇一人撑起整个家,为了照顾公公和婆婆,她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白天下地牛马一样下力气干农活,晚上在家纺线纺到鸡叫才睡,天还不亮又得起床干活,日子过得清苦之极,但年轻媳妇始终积极乐观,辛勤劳作,侍奉公婆。

有一段时间,她突然梦见一个红胖红胖的娃娃钻进她怀里吃奶。神奇的是,每天晚上她睡着了,梦里这个胖娃娃就来吃奶。

年轻媳妇儿白天干重活, 上又睡不好觉,做的这个梦也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人就这样一天天的消瘦了。

大半年后,年轻媳妇的亲妈来看她,问起她的生活。她才把每天梦见娃娃吃奶的事儿说了出来。她妈听了十分惊奇,第二天请了个老奶奶来解梦。

老奶奶听后,深思一会儿,说,你准备一个红线卷,线头上带一根针,晚上再等到红胖娃娃来吃奶,就把针插在胖娃娃的裹肚后襟上,天亮后再沿着红线去找,看看针落在啥地方,如果发现是能吃的东西,你把它弄来煮熟吃了,这个梦就解除了。

年轻媳妇按老奶奶的话准备好了红线卷和针。这天晚上,红胖娃娃竟没有来,她以为这梦就这么解除了。

二、红线细针找到胖娃娃真身

但第二天夜里,梦里红胖娃娃又来吃奶了。年轻媳妇一边哄着娃娃,一边照老奶奶教的办法把针悄悄插在胖娃娃的裹肚后襟上。

等天亮了,年轻媳妇从梦中醒来,果然发现红线卷不见了。她沿着红线一路寻找,找到村外河边的一口枯井里,红线针插在枯井里长出来的一株很大很大的红萝卜叶子上面。

年轻媳妇暗暗称奇,觉得老奶奶果然料事如神。她把红萝卜拔回家煮成一锅汤,尝了一口十分香甜,就先给公公舀了一碗,后给婆婆舀了一碗,最后自己舀了一碗。

锅里剩下半碗,等到一家三人都喝完汤时,年轻媳妇的娘家两个十多岁的侄儿侄女来了,走得口渴,想喝水,年轻媳妇连忙把锅里剩的半碗红萝卜汤给侄儿侄女喝了,又接着洗锅做饭。

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年轻媳妇刚刚把米倒进锅里,突然看见瘫痪的公公,步伐轻盈、喜笑颜开走出了门,失明多年的婆婆也睁开眼看见东西了!

年轻媳妇正在惊诧,忽然感觉自己身体越来越轻,站立不稳,慢慢飘了起来,升向半空。很快,公公和婆婆一同跟她升天了。侄儿侄女急忙追赶姑姑,他们的身子也开始上升。但侄女只升到屋顶就升不动,停下了。

侄女急的连声大喊:“姑姑!姑姑!”

侄儿升的稍微高点,但到了山顶也升不上去了,急忙喊着:“姑姑等我!姑姑等我!”

年轻媳妇在天空听见侄儿侄女叫唤,就说,你们自己长翅膀飞吧!从此,侄女变成了鸽子,站在屋脊上叫:“姑姑”。侄儿变成了斑鸠,在山上飞来飞去的叫:“姑姑等我”。

不光这一家子升天了,家里的鸡偷吃了红萝卜叶子,狗喝了煮萝卜汤的洗锅水,也都跟着升了天,这就是传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由来。

年轻媳妇升天飞过家乡时,很想念妈妈,低头一看,妈妈正站在村头的石桥上望着她呢,她叫了一声“妈!”

妈妈抬头看见了她,惊喜地流着泪说: “我女儿成了仙了!”望仙桥由此得名。

年轻媳妇想给妈妈留个纪念物,摸遍全身只带着一个红线卷,就顺手从天上仍了下来,落在了一棵桔树上变成了一个又红又大的桔子。

老妈妈握在手心里舍不得吃,来年把桔子种在门前。桔子长出了苗,年复一年,桔柑成林,桔子又红又大,香甜无比,美名传遍秦岭南北,村子从此得名升仙村,城固县也被誉为“神奇桔乡”。

5. 关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

鲤鱼湖传说

楚地有歌:“一江渠一湖水,皇城深幽凤凰飞。宋玉赋辞长山血,楚歌醉晚细腰美…”歌中所说的江是汉江,渠是百里长渠,湖便是宜城市区西南角的鲤鱼湖。这鲤鱼湖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风格各异的美丽故事。

一、凤翔鲤鱼湖

相传,楚庄王决心“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当天晚上,郢都紫金城突然腾起了神奇的大鸟。那大鸟鸡冠雕嘴鹤颈雉身,鲲鹏之翅孔雀之尾 苍膺之爪,被后人称为凤凰。当腾之时,金光万道,云蒸雾缭,翅击蛮河起浪,尾搏汉江卷潮,挟起飞溅的浪潮,在郢都方圆数百里化成了九九八十一处湖泊和六六三百六十口池塘。于是,荆楚大地只要不遇大的灾害,便地肥水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莲荷鱼盈。郢都所在地宜城更成为江汉平原有名的小胖子­­­­——鱼米之乡。

那八十一处湖泊中,有一处恰在后来的辞赋大家宋玉出生地腊树园村旁。蛮河和汉江各有一条鲤鱼,当时被凤凰的翅尾所卷,落入此湖泊。也可能搭承了火凤凰的仙气,两条鲤鱼竟慢慢地修成精了。

  一年,楚地遇到大旱,庄稼干枯麦粟无收,人们吃树皮草根,悲苦日甚。百鸟飞向凤凰山朝拜凤凰求雨。两个鲤鱼精恨无双翅,便托梦给凤凰,言道:“我们身为水族,不能飞来朝拜。楚人崇凤,凤凰图腾,乞神鸟施法济救苍生。”凤凰知道后,立即振翅飞到郢都,在两个鲤鱼精所在湖泊上空翱翔,对它们说:“二精善贤,心系兴楚,欲救楚人,可如此这般。”两个鲤鱼精听后大喜,当即灵化、繁育出无数的鲤儿鲤孙,引来楚人在湖中下网捕捞。同时,招令水族在湖边的池塘、河沟滋泣莲藕,壮肥鸭鹅,连鳝鱼、大虾也尽其薄力……鲤鱼湖水承仙气化琼浆,地搭精凝出佳物。日移星转,宜城的板鸭、皮蛋、鲜鱼、莲藕、稻麦、水果都城为价廉物美名品,宜城的酒成了贡品,以小鳝、大虾为料而制的盘龙鳝和楚味大虾,也驰名襄、荆、豫、湘……

  两条鲤鱼精积善济民,被楚人广为赞颂。颂歌赞语传到凤凰山,凤凰大喜,传召它们“鲲鹏者,鱼中之龙也,你们可经长渠入蛮河,下汉江至长江,然后入大海,展翅万里”。二精得令,便游至“龙门”,飞跃而过,然而,它们仍对郢都、对宜城、对楚人和生繁之湖泊恋恋不舍,临飞之时魂去躯留,一个在湖泊北边化为”龙门桥”,一个在湖泊的南边化为“鲤鱼桥”。

  人们怀念凤凰和两个鲤鱼精,便把此湖称为“鲤鱼湖”,也称为“凤翔湖”。

二、鲤鱼跳龙门

从前,宜城西门的鲤鱼湖有两座桥墩,上游处的一座叫龙门桥,下游处一座叫鲤鱼桥,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由这两座桥产生的。

  传说,鲤鱼湖附近的腊树村有一对年老的夫妇,盼子心切,日日焚香拜鲤鱼仙姑赐他们一子。鲤鱼仙姑见他们心急心诚,便令一鲤鱼精化入人胎,使他们得一儿子。

  一年,宜城遇旱,田野枯干,万民疾苦。那鲤鱼精化的小孩便四处寻水,心饥肚渴,在一个田沟里找东西吃。好容易发现一个大蛋,慌忙拣起来吞下。一会儿浑身澡热,便奋力奔跑。跑到一个大彩门下,只见门上写有“龙门”二字,彩门紧闭,却听得门那边涛声不断,流水潺潺。他大叫:“我要寻水,我要救田里的庄稼,我要解楚人受旱之苦!”远处传来鲤鱼仙姑的声音:“你是鱼身,可还原乘水势而跃,我且派鲤鱼将军助你。”小孩听后,就地一滚,恢复鱼形。一会,鲤鱼将军在后边兴风作浪,推动小鲤鱼纵身飞起,跃过彩门。

  原来,这鱼化小孩刚才拣的是个龙蛋,吃入肚里化成小龙。它跳过龙门,游入水晶宫,老龙王问他从何而来,怎么成了鱼头龙尾的模样?他把经过讲了一遍,老龙王说:“你原来是条小鲤鱼精,心地善良,欲救苍生,天廷故赐你龙蛋,鲤鱼跳龙门,跳过而成龙,你可子时布云,丑时起风,寅时打雷,卯时成雨,滋润大地。”于是鱼而人人而龙便行云播雨,甘露宜城。

  那鲤鱼将军帮助小鱼跳过龙门后,已身体疲倦。但它知道小鲤鱼跳过龙 ,便也想成龙。它躺在大沟里喘着气,攒劲地飞起腾跃,哪知连跳三次都没跳过。它心不甘,一口气跳了九九八十一次仍跳不过,最后竟被水冲下里把路,躺在鲤鱼湖南边的大沟里不动了。此时,忽听得鲤鱼仙姑的声音:“鲤鱼将军,你想成龙,却没有小鲤鱼求水救民的心地。你与龙无缘,然而总算助他有功,可继续修炼,并慈悲济救众生。”鲤鱼将军听后,羞愧得头红眼红尾巴红。所以,人把这种鲤鱼称为红鱼。羞愧的鲤鱼将军左思右想,索性把自身化为一座石桥,方便过大沟的行人行走。那桥长拱弯身,头东尾西,既渡路人,又成为一个景点,人们把此桥称为“鲤鱼桥”。而那个写有“龙门”的大彩门后来也化为一座桥,人们怀念那个求水救田的小鲤鱼,把此桥称为“龙门桥”。

三、鱼姑助书生

  很久以前,宜城西边有条小河,河边的村子里住着一个书生。他幼年丧你,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常乘小船过河打柴或读书。同村有个双目失明的孤老婆子无人赡养,他便与母亲商量把瞎老妪接到家里,奉为祖母。书生原本家穷,又添了个双目失明的老人,生计越发艰难。于是,母亲纺线织布,他白天打柴卖钱晚上苦读,时常饿着肚子,面黄肌瘦。

  一天,书生赶到小河边,渡船艄公却换成了个姑娘。那姑娘拿着菱角,害羞地对他说:“公子一定又挨饿了,赶忙道谢,接过菱角狼吞虎咽。此后,书生过河常吃姑娘的菱角,日渐满面红光,读书也大有长进。一个秋天的傍晚,书生打柴卖柴读书,忙到月亮上树梢才回家。摆渡的姑娘问:“公子,进京赶考的日期快到了,你怎么不抓紧功课,准备赴京。”书生为难地说:“赴京没有盘缠,而且祖母和母亲无人养活。”随后不禁叹咏起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姑娘犹豫片刻,从腰里掏出一颗亮闪闪地朱红色宝丹说:“公子不必悲忧。我这时有颗朱砂送给你,你含在嘴里可解除饥渴,生劲醒脑。一来打柴成倍,笔下生花。”书生惊疑不解地问:“姑娘大恩,可你是何人,为啥要帮我,我将如何报答?”姑娘含羞地说:“我是这鲤鱼湖的鲤鱼姑,代替年迈的艄公为路人摆渡。我不要报答,只是见你勤劳苦读,有才有德,家境艰难还接养双目失明的孤老,很是感动,故来助你一臂之力。”书生连忙打躬施礼。姑娘又说:“但这宝丹务必在满一百天的那天此时还我。那时你必须来到这河边,先拍三巴掌再唤三声鲤鱼姑,我们就会见面,倘若错过时辰,我就要受到惩罚。”

  书生表示决不失信,道谢后即按姑娘所言,含宝丹于口内,拼命打柴卖钱,拼命复习功课。然后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他急速起程返乡,可不知是赴京前打柴攒钱耽搁,还是心急力竭患病,竟误了还朱砂宝丹的日期。他来到河边先拍三巴掌,再喊三声鲤鱼姑,虽见河中翻泥,却不见姑娘露面。他嚎啕大哭,连哭三天三夜,泪水与河水汇合在一起,竟在小河北边汇成一片湖泊。接着,小河上立起一座鲤鱼形状的石拱桥。人们说,这桥墩是鲤鱼姑变的,便在桥上竖起一块石碑,上刻“鲤鱼桥”三个大字,又把书生泪水少河水汇成的湖泊称为“鲤鱼湖”。

6. 和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1. 龙头山文峰塔

在林州城东的龙头山顶,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7层古塔,这就是龙头山文峰塔。

此塔建于何时?为何建于此地?又为何以“文峰”命名?查阅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难找到答案。

在从明崇祯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间,林州先后有杨汝经、刘远芳、牛应征、阎鹤 、王辅远、牛君藩、王鼐、刘泽博8人考中了进士。也就是说,在这30年中,平均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题名。然而,自刘泽溥之后的140余年间,林州却再也没出过一个进士。这一反常现象,在当时的林州各界引发了许多猜测。

林州城西山名曰“林虑”,峰峦耸矗,壁立千仞,在《地理经》中谓之“虎山”。城东山矮势缓,绵延起伏,谓之“龙山”。左右两山高程的悬殊及山形的差异,造成了右高左低,虎强龙弱的不平衡态势。这时有人便认为,林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因“地利”因素缺失,才造成域内人才难以成名。清乾隆11年(1746),伏羌举人巩敬绪,调任林县知县。他上任后,听信这些风水专家的意见,认为林县要想出人才,必须培弱抗强,补东抑西。经过实地考察,最终拟定在城东龙头山顶建座石塔重振“文风”。

乾隆12年,工程正式开工,数月之后,一座三层高的石塔便告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时任知县袁铭泰又继而续之,将3层改建为7层,并将此塔命名为“文峰塔”。

因为这座塔建在众目睽睽的龙头山顶,所以,在后来的林州,便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其中有个故事说,龙头山原是一条青龙变的活山,不但能长高,还会昼伏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南关大池里的水,林县就会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有一天,一“南蛮子”路过此地,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便说龙头山是条恶龙变的。如不把它镇住,将后患无穷。县官信以为真,便依照“蛮人”的指点,在龙头山上建起了这座石塔,把青龙压死在了塔下。原来说林县能出一斗芝麻数量的官,结果出了一斗芝麻数量的建筑工匠。

传说终归传说,它原本就没打算承担历史责任。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故事和林州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在此后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绪癸卯间的55年中,从林州这块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刘曦、田景瀛、李诗濂、吕慎修、董应遴、李祖光、李仲鸾、逯懿、李见荃、吕慰增、张家骏12位进士和50多名举人。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成绩如实记载了一邹(邹蔚祖)二周(周百顺、周起滨)等几任知县尊师重教之功。至于“林州工匠”一说,据史料记载,远在明朝初年,林州工匠就已名扬全国了。

文峰塔始建至今,已经260个春秋,重修至今又170余年。在此期间,它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暴风骤雨的考验,仍安然无恙地傲立在龙头山颠。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腾飞的历史物证,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份宝贵史料。1979年11月,此塔被公布为“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刘秀和林州村名

刘秀是我国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9岁父母双亡,靠叔父刘良抚养长大。公元22年,27岁的刘秀在南阳加入刘玄领导的起义军。次年二月刘玄称帝,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当年刘秀领兵连克叶县、郾城,将王莽10万大军杀得尸横百里血流成河,从此以后,王莽政权一蹶不振,丧失了对全国的控制能力。

刘玄看时机已到,便加封刘秀为萧王,派他到黄河以北地区游说招抚各地官吏。当时河北邯郸有个名叫王郎的风水先生,他看到天下民心思汉,便诡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是正宗皇族后代,应该继承皇位。当地州县官吏有的信以为真便投靠了他。刘秀到邯郸不久,便被王郎发现了,他生怕老底被揭,便立即发令通缉,并亲自带兵捉拿。刘秀见势不妙,便沿太行山东麓向南逃奔。这便是《二十四史》中所说的“王郎撵刘秀”。当刘秀途径武安、涉县进入林州地界后,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村名故事。

3.马 刨 泉

马刨泉位于豫 晋、冀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境内。当刘秀越过漳河逃到此地时,已是人困马乏饥渴难忍。他将马拴在一棵树上,想休息片刻再向前赶路。没想到他骑的马此时也是舌干口渴,右前蹄在地上乱刨不止。不一会,马蹄刨的坑内便流出了水。刘秀护兵发现后,便用兵器挖掘,一股股清泉当即喷涌而出。刘秀一行连人带马饮了个痛快,稍加休息便继续向南逃去。

刘秀走后,此泉一直喷涌不止,人们称它为“马刨泉”。由于这里有了水,山民们便纷纷来此地定居,并把泉名定为村名,称作“马刨泉”村。

4.骡 子 断

刘秀离开马刨泉后,由于连续赶路,于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他的马便被活活累死了,刘秀痛心至极,牢牢记住了这个忌日。因急于逃命,只好换了头骡子当坐骑。

当逃至林州市西北部的深山老林之后,他换乘的骡子,速度又渐渐慢了下来。眼看王郎的追兵越来越近,在刘秀万分着急之时,骡子突然倒在了地上。刘秀从地上爬起,正要提鞭抽打,忽然发现骡子要临产生驹了。他无可奈何地说:“早能下,晚能下,千万不能现在下,你赶快让他化在肚子里不要下。”这原本是刘秀的几句着急话,没想到他的话音刚落,骡子肚就像放了气的皮球,变得越来越扁了。片刻功夫,骡子便从地上站起来,像刚才没发生这事一样,驮着刘秀匆匆往前走了。

从此以后,骡子就永远丧失了生育能力,只能依靠马、驴杂交传宗接代。这个当初断绝骡子生驹的地方,后来渐渐发展成了一个小山村,它就是今日的“骡子断”村。

5.丝 空 洞

刘秀离开骡子断后继续南逃,因山高路险,被迫丢弃坐骑徒步前行,一路上翻山越岭受尽了艰辛。当逃至林虑山鲁班豁下的一个山洞时,刘秀见洞口蛛网密布,便想进洞休息躲藏一时。说也奇怪,刘秀刚一进洞,一群蜘蛛便又迅速吐丝结网,封住了洞口。王郎追兵至此,见洞口蛛网密结,完好无损,正想绕洞而去,这时,洞旁的一棵大树上有几只喜鹊,一看来了这么多人,便“喳喳喳”地叫了起来,王郎把“喳喳喳”听成了“在在在”,便要派人进洞查看。此时,落在另一棵树上的一群老鸹又“哇哇哇”地叫起来,王郎又把这“哇哇”声听成了是“瞎话瞎话”。于是,他把手一挥,手下的人便绕过洞口向前走了。

公元25年,刘秀当了皇帝。当地人听说当年在此避难之人就是当今皇上,便称此洞为“丝空洞”。后来有一司姓人家在此建房立村,又把“丝空洞”改成了“司空洞”村。

6.风水宝地石门寺

石门寺坐落在林州市万泉湖旁的万泉山上。说他是风水宝地,是说这里的山水和泉城济南相比毫不逊色。山上山下泉眼众多,一股股泉水从坡间喷涌而出,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筷子,有的喷水成柱,有的如吐珍珠,有的依地浸漫,有的滴答作响,有的旋流成涡,也有的独辟成溪,最终汇成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万泉湖,成了风景秀丽的旅游观光胜地。

万泉山原名“石门山”,因当地山势壁立如门而得名。关于石门寺的起源,据石晋开运二年(945)所遗古碑证实,它至少也有千余年以上历史了。

对于石门寺,当地还流传有一个神话故事,说在很早以前,庙里就住有许多和尚,寺前的山泉,每年都要流出一捧沙金,把这些金子卖掉,足够寺庙里一年开支。后来换了个贪心的方丈,他让和尚们挥钎淘金,结果金子没有挖出,淌金的泉水也不流了。

此故事耐人寻味,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7. 你还知道哪些与旅游景点有关的民间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 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 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可是盘古也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盘古的头化做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肌肤都变成了花草,呼吸变成了风,喊声变成了雷,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着大地。 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采,盘古成为了最伟大的神。

精卫填海

女娃,是炎帝的女儿。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女娃被大海吞没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大海夺去了自己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一直飞到东海,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后羿射日

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强烈的阳光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萎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妖怪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闷热的大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

人类的灾难惊动了天帝,天帝命令箭神后羿下凡到人间,救助人类脱离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到人间后,后羿先是劝说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出来一个,这样既给大地温暖、给人类光明,又避免把大地烤得太热,但是太阳们并不听从后羿的劝说。被激怒的后羿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向骄横的太阳们射去,不久,十个太阳便被射下九个。天上只剩下了一个太阳,人类可以安居乐业了,因此他们非常感谢后羿的帮助。

嫦娥奔月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狩猎,巧遇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给了他一枚仙药。据服下此药,能成仙。后羿不舍妻子,只好暂时交给嫦娥保管。嫦娥将药藏进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仙药成仙。

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闯入嫦娥屋内,威逼嫦娥交出药。嫦娥担心蓬蒙夺取仙药,她当机立断,打开百宝匣,拿出药吞了下去。她身子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到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女娲补天

在很古老的时代里,那时还没有人。有一位叫女娲的女神,她用大地上的黄土捏了很多 人,这些小人慢慢变成了真的能说能动的人,这就是人的来历。那时,有一位叫共工的恶神,他生得人面蛇身,红头发,面目狰狞可怕,而且力大无比。一次,共工和一位叫颛顼(zhuān xū)的神争夺统治天下的权力。共工没有取胜,他十分恼怒,就一头撞在不周山上。结果把不周山(不周山是支撑天地间的柱子)撞倒了,天漏了个大洞,地裂了道大缝。结果,森林里起了大火,江河里水患成灾;那些豺狼虎豹,也跑出来伤害人类;老鹰在天空盘旋,看到小孩就抓。女娲看到这种情况心想,要不赶快想办法补住天上的洞,再填平地上的袭口,自己亲手做的这些黄土人就没命了。于是,她在中凰山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制了一块五彩斑斓的石头,用它把天上的洞补好了。这块五彩石留在天上,于是就有了星星、月亮和彩虹。她又砍下大海中神龟的四只脚,立在四方当作柱子,把天地间分开。这四根柱子的方向,就是后来的东西南北。女娲又杀死了江河里兴风作浪的黑龙,止住了风雨。她还用许多芦苇烧起熊熊大火,大火赶走了猛兽,用芦苇的灰堵住了四处泛滥的洪水。这样一来,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人们可以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了。

牛郎织女

有个叫牛郎的小伙子在老牛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织女偷偷下凡,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织女结婚后,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王母娘娘要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追织女,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道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他们感动了喜鹊,喜鹊飞来,搭成鹊桥,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神农尝百草

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为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 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中毒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可是凭着他的强壮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神农就根据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治疗便秘,黄莲可以消肿等等。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原,也叫药草山。

法厄同驾太阳车:

日神的儿子法厄同纠缠他的父亲,要求驾着日神的飞马在空中驰聘一天。慈爱的父亲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你的要求太过份了,你的力气和年纪都办不到,它的名字叫作「灾难」。但是法厄同不听他的话,还是提出原来的要求。无奈的父亲只好引他到乌尔冈所造的高大的车辇前面。

年轻的法厄登上了轻车,兴高采烈地握住缰绳。日神的四匹快马感到车辇的载重和往常不同,就乱奔起来,离开了原来的轨道。发愁的法厄同从天顶往下看,脸色发白,两膝发软,后悔不该驾他父亲的马。太阳车一直向前冲去,就像风中的船,船上的舵手把不住舵,索性放了手,让神去摆布。

最后轴脱辐散,破车的残躯断片散落一地。法厄同,火焰烧着了他的赤金色的头发,头朝下栽下去,拖着一条长尾巴在空中陨落。远离故乡,在天的另一边的厄里达诺斯河收容了他,洗净了他余烟未息的脸。

民间故事

花木兰

花木兰。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她婉言推辞。

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让王爷下轿

一次,王爷出门,坐的是八抬大轿,跟的是前后随从、卫士,开道锣,助威鼓,人喊马叫,真是威风凛凛,神气十足,没想到半路遇上了巴拉根仓。 “谁这样大胆,看着王爷还不闪在路旁跪下!”王爷气得吹胡子瞪眼,粗声粗气地喊。“报告王爷!”随从把巴拉根仓抓到轿前说,“这 是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巴拉根仓。”

Hash:e057891d73986bb06c669fe88dc17435635433d1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