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景点 唐朝有名的地方

导读:唐代著名景点 唐朝有名的地方 1. 唐朝有名的地方 2. 唐朝有名的地方有哪些 3. 唐朝著名的城市都在哪里? 4. 唐朝的地名有哪些 5. 唐朝哪些地方发达 6. 唐代的地方 7. 唐朝有名的地方都有哪些 8. 唐朝好的地方

1. 唐朝有名的地方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改州为郡﹐郡置太守。后又改回。自此﹐郡极少设置。至元﹐郡名完全废弃。当时出名的州有扬州、苏州、徐州等这些。

2. 唐朝有名的地方有哪些

 文学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美术

  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

  宗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因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科技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 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唐朝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严整,长安在盛唐年间的极盛时人口达到100万。不仅是当时的世界一流大都市之一,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当时周边国家的首都,如当时的:日本奈良平安京、京都、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

  经济

  货币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lěi),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juàn)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shī)、绮(qǐ)、缣(jiān)、紬(chōu)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唐朝的GDP在当时的世界为348亿美元,占世界GDP比重:58%

  户口

  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户,3714万余口。到了开元盛世740年,户841.2871万,口4814.3609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口达5288.0488万。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口1699.0386万,其中不课口1461.9587万。唐朝后期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数据较为混乱。

  赋税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一贯=一缗),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3. 唐朝著名的城市都在哪里?

主干道潞州渭谷道和长安--雍城--陇州道;支线便道:凤翔--平凉道、凤翔--灵台道。交通枢纽:敦煌、凤翔。

4. 唐朝的地名有哪些

一、长 安

楚汉争霸结束后,刘邦最初 为继承东周遗志,站在暴秦的对立面,将汉都选在了洛阳,出身山东的各位将领大臣们非常满意。但过了不久,平民娄敬求见刘邦,拿出东周衰落列国纷争说事。说在洛阳无险可守,而长安易守难攻,土壤肥沃、农业发达,而且一面朝东,对山东诸侯有极大的震慑作用。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先后有13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逾1,060年。在这些朝代中,曾经建都长安的汉朝与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代.

二、朝 歌

朝歌为中国商朝四代帝都和春秋時期卫国国度,两朝故都。 3000多年前,商朝第23个君王武丁将国都迁到了沬邑,商朝最后一个君王“殷纣王”帝辛将沬邑改名为“朝歌”。沬邑(朝歌)是商朝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君王的都城。沬邑,“沬"是沬河,沬邑是现在的钜桥镇。钜桥和其西边的“鹿台遗址”,是古都沬邑(朝歌城)所在地。

三、鎬 京

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和丰京一起并称为"丰镐两京",是西周时代的首都,京城,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称京的都城,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即位后,由丰迁都镐京,《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标志着西周的灭亡。

四、咸 阳

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咸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中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 咸阳位于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水北山南俱为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国家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剪灭的六国宫廷精华迁徙至咸阳,包括大量财富、人才和文化,一时达到鼎盛。可惜的是,一座繁华的都城被楚霸王项羽焚毁,火烧三个月不灭,化为一片焦土。

五、洛 阳

九朝古都特指洛阳,是乾隆帝御封的。"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洛阳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最重要的发祥地,是中华礼仪和中华民族的滥觞地;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故里。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自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00年以上,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六、建 康

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七、敦 煌

敦煌古城为汉敦煌郡治,位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唐立沙州、元置沙洲路、明设沙州卫,其城址一脉相沿,未曾他迁。 据西北师大敦煌所李并成研究员考证推测,可能是赵破奴从令居向西进军两千里,于汉元鼎六年(前11年),乃调集张掖、酒泉郡人力修筑敦煌城这一西陲要塞,并筑有敦煌绿洲外围的土河、塞城以及马圈口堰水利枢纽。

八、汴 京

又称“东京”“大梁”元明是也称“汴梁”汴水是汴京内的一条大河 它连接黄河 长江两条大河 航运便利 如同洛阳南临洛河而叫”洛阳“一样 汴京因汴水而得名北宋时期曾经迁过都城,原先都城是在洛阳,后来迁到了开封,也叫汴梁.所以后人称"东京汴梁",为的是和西京洛阳区 开来!

九、开封

开封是河南省地级市,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为八朝古都 。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和周口,北与新乡隔黄河相望。开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十、北 京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5. 唐朝哪些地方发达

中国的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其间最繁华的时期应当是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这个事情经济开始发展,到了武则天时期,则经济到达壮盛。

实际上,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已是唐代走下坡路的开始。衡量古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看百姓物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武则天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用现在话说,就是cpi指数很低,货币购买力很强。因此,不能不赞美武周时期的经济。

6. 唐代的地方

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间3万户者为上州;开元十八年规定4万户以上为上州,2.5万户为中州,不满2万户为下州。人口的多少,成为当时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极重要指标。  

唐朝前期,州有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当时全国共有327州,其中有上州(包括辅、雄、望、紧州)109个;中州有29个;下州有189个。

7. 唐朝有名的地方都有哪些

  王忠嗣  接下来这位可以说是唐军中战神级别的人物  王忠嗣(706—750),王训出身将门,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攻唐,朝廷以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等将领前去迎战,在武街之战中取得大捷。唐军乘胜追杀至洮水,吐蕃军见无退路,誓死抗争,王海宾身为前锋,冲入敌阵,与敌苦战,而其它唐将嫉其战功,迟不发兵增援,终至其战死沙场。薛讷率军赶到后,抓住有利时机,将吐蕃军分割包围,吐蕃全军覆没,横尸遍野,洮水为之不流,蕃将六指乡弥洪被擒。战后,唐玄宗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王海宾捐躯时,王训年仅九岁,唐玄宗见到他以后,好言相抚,并赐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因自幼便受到传统熏陶,加上经历坎坷,长大后的王忠嗣“雄言寡语,很有武略”,玄宗当面赞许他“尔后必为良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将军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他是玄宗养子的身份,当然,本身的军事才能也是灰常灰常的牛逼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马使,多次在河西、河东跟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同年,萧嵩入朝走后,王忠嗣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战役。此战前王忠嗣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决定率部攻其不备,但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王忠嗣坚持已见,于是率300精骑星夜出击,结果斩敌数千,吐蕃赞普 皇逃走。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忠嗣也与霍去病一样,只有18岁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谋攻新城。新城距西都300余里,唐军若想攻占新城,必需经过长途跋涉,所以领兵之将一定要善于用兵,这时有人向杜希望推荐了王忠嗣,说只有让他担此任,必能取胜,旁人非败不可。杜希望遂奏请玄宗,将王忠嗣调来。三月,唐军向吐蕃军发起突然攻击,守城的吐蕃军匆忙应战,被唐军打败。唐朝即将此城易名为威戎军,屯兵驻守。战后论功,王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七月,杜希望率所部兵马攻占吐蕃盘踞的黄河大桥,并于黄河左岸修建了盐泉城。吐蕃欲报新城之败,随即发兵三万向盐泉城发起反攻。唐军兵少势单,将士皆害怕。王忠嗣见形势危急,如不做背水一战,唐军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王忠嗣趁吐蕃军立足未稳之际,率领部下率先杀入敌阵,吐蕃军阵脚顿时大乱。杜希望见状,也趁势纵兵突入阵中,经过激战,唐军大获全胜。此战,唐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多亏王忠嗣在危难之际,主动出击,方转危为安。战后,唐廷拜王忠嗣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以表其彰。此后王忠嗣官职扶摇直上,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  同年,王忠嗣指挥了北伐契丹之战。  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契丹已成唐之大患。为此,朝廷委以王忠嗣北击契丹重任。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的奚契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王忠嗣率军威行漠北。  此后,王忠嗣担任陇右、河西节度史,身处抗击吐蕃的最前线。他首先考虑到吐蕃等国骑兵强盛,对唐军威胁极大。于是在朔方、河东之时,便在边境地区高抬马价,各地胡人争着把马卖给唐朝,王忠嗣将马尽数买下。王忠嗣到了陇右、河西之后,便奏请将朔方、河东战马充实到陇右、河西。从此,此二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并俘虏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这次作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此战是对吐蕃的沉重打击,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之后,王忠嗣行军千里增援小勃律,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和郭子仪,后虽小勃律再次叛乱,但大食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  天宝元年(742)年,后突厥立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唐玄宗谴使谕令乌苏米施内附于唐,乌苏米施不从,王忠嗣随即屯兵于碛口以威胁后突厥。乌苏米施逐谴使诈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于是结营于木刺、兰山以探虚实,随后有向玄宗进献《平戎十八策》。一切准备就续后,王忠嗣谴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向后突厥发动进攻,结果,后突厥兵败国中大乱,王忠嗣乘机出兵北击,后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衰落。  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宝三年(744)年,拔悉密向后突厥发动进攻,斩乌苏可汗,传首京师。后突厥余众又立乌苏 弟白眉特勒为可汗,是为白眉可汗。为除掉威胁唐朝北部边境以久的后突厥汗国,唐玄宗诏令王忠嗣乘机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萨河内山与后突厥阿波达干等十一部激战,大破其众,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王忠嗣做为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军事将领,军事生涯战必破、攻必克,料敌如神,深谋远虑,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军事思想。他不仅战绩辉煌,成为大唐的擎天之柱,还栽培出歌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和李晟等名将,可谓是一代名将宗师  王忠嗣在军事生涯的巅峰时期,身兼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万7700人!注意,安禄山在巅峰也不过兼任3镇节度使。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不可谓不令人惊奇。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玄宗不以为然。后董延光请攻石堡城,玄宗诏忠嗣出兵接应。他按不动,并对李光弼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上言切谏。玄宗不听,王忠嗣只得出兵,结果大败而回。  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对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一路追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深受感动,遂贬忠嗣为汉阳(今湖北)太守,一年后抑郁崔希逸,唐玄宗开元年间名臣名将,一生政绩卓著,在唐王朝对吐蕃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执掌一方兵权。但是,在两《唐书》中都没有为其立传,这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情。  其一,崔氏在隋唐时期是很有影响的名门望族,有唐一代,崔姓之人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郑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宰相二十三人。” 但是,查阅所有现在能见到的各种史书、家谱以及姓氏录,都未发现对崔希逸家世的任何记载。按照常理来说,有官至如此高品(凉州都督为从二品官)的族人,谱牒应该是记著其人的。但是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任何史料都没有相关记载,崔希逸的家世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疑问。  其二,河西节度使使所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上的咽喉部位,是唐代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联系和交往的必经之路,也是切断唐王朝两大边患——吐蕃和突厥联系的最重要的闸门。“节度使”的职官名号也肇始于河西。 唐代中央政府对河西节度使(惯例皆兼任凉州都督)的选任是非常慎重的,出任此职的一般都是一代名将。检《唐方镇年表》,有史可载的河西节度使共二十六人,其中两《唐书》有传者十六人,除遥领其职的李林甫外,其余皆为骁勇善战之人。  根据以上所述,史料中事迹并不少的崔希逸在两《唐书》中无传,确实是一件很值得探究的事情,我们也只能从各种史书零碎的记载中去探究崔希逸其人其事了。  一、  史书中崔希逸出现的最早年代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他是作为当时的名士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载:  (开元)九年,(张说)入为相 (李)憕又为长安尉。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知名之士崔希逸、咸廙业、宇文顺、于孺卿、李宙及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课并迁监察御史。  《唐会要》中也有载:  开元九年正月,监察御史宇文融奏万年县尉崔希逸充劝农判官。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仅能看出,崔希逸在开元九年被辟为劝农判官,摄监察御史之前为京城长安的万年县尉(从八品下),并且因为某种良好的品行被人看作是当时的“知名之士”。在此之前的事迹根据现有的史料就不大可考了。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条……上大悦。寻以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河南转运都使。以郑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炅为副。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  这时的崔希逸已经官至郑州刺史(从三品),由御史台职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乣视刑狱,肃整朝仪” 的监察御史,变成了一个地方大员。郑州,州治即在今天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在唐代是连通两京与河北道、河南道以及江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冲。开元时全州有户六万四千六百一十九,乡一百二十四。 郑州当时也是漕运所经过的重要州郡之一,正因如此,玄宗在采纳了裴耀卿的建议之后任命了崔希逸为河南转运副使。崔希逸也不辱使命,三年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裴耀卿入相后,崔希逸接任了河南转运使,卓有成绩,“岁运百八十万石。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漕数十万石”。  在此之后,崔希逸的生平再次出现了一段空白,直到开元二十四年开始的与吐蕃的战争。开元二十四年秋,崔希逸以中书省重要官员(右散骑常侍)的身份接任牛仙客为河西节度使, 开始了他最为煊赫也最为怅恨的戎马生涯。  唐与吐蕃这次冲突缘起于吐蕃对唐在西域的藩属勃律的占领。《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载:  其年(开元二十四年),吐蕃西击勃律,遣使来告急。上使报吐蕃,令其罢兵。吐蕃不受诏,遂攻破勃律国,上甚怒之。  吐蕃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边患之一,一直威胁着中原地区和西域的正常联系,并在后来最终切断了这种联系。开元年间,吐蕃一直在陇右地区进行骚扰,意图截断河西走廊,切断唐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并联合突厥来威胁唐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河西走廊心脏部位的河西节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具体到这一时间,吐蕃当时并没有对唐进行主动的进攻,两国边境保持着相对的和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崔希逸才做出了一件让自己愧恨终身的事情。《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记载:  时吐蕃与汉树栅为界,置守捉使。希逸谓吐蕃将乞力徐曰:“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乞力徐报曰:“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希逸固请之,遂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  在当时两国相对和平等情况下,为方便百姓考虑,崔希逸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也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出人意料的。第二年,崔希逸侍官孙诲入朝奏事,为了取悦皇帝,他妄言建议趁吐蕃不备掩杀之。处在吐蕃攻灭勃律气头上的玄宗听信了孙诲的话,派了一个太监赵惠琮和他一起回了凉州(河西节度使驻所)。到凉州后,两人矫旨要崔希逸发兵掩袭吐蕃。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只好听命,在青海(今青海湖)大败吐蕃,杀伤无数,乞力徐逃归本国。 吐 因此大怒,两国关系从此开始恶化,战乱不断。  开元二十六年,吐蕃大兵入寇河西,崔希逸出于职责所在,领兵拒战,并大败吐蕃。但此时他的心里是痛苦的,失信于人,尤其是失信于一个如此信赖自己的敌方将领(“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令他愧疚难当。不久之后他就被迁官内地,任河南尹(从三品)。这其中原委,可能也正缘于此。 没过多久,崔希逸就郁郁而终了。对于他的死,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不尽相同。《新唐书》载:  新旧《唐书》的记载比较离奇,但符合古时人们的那种宿命心理。不管见没见到白狗作祟,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崔希逸是由于对失信于人的愧疚郁郁而终的,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古代人的观念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周边的少数民族被视为蛮夷戎狄,与汉人相比,是低一等的。对待这些少数民族自然就可以不择手段,历史上的这种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崔希逸这种“迂腐”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被别人所理解的,在史官的眼里,他的死也是不值得去同情的。这可能就是正史中都没有为其立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这一点也可以从正史对这场战役的记载中得到佐证。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唐书》吐蕃传的记载较为详尽外,其他几处对这次战役只是寥寥几笔提过,绝口未提这次战役发生的原因何在。甚至在记载中对这次掩袭的成功带有明显的炫耀口气:  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这里面就明显的带有中原汉族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崔希逸的那点信义也就不足为提了。  从正史中这些零散的崔希逸的生平事迹来看,他是一个才能卓越、文武兼备的人。从其他史料中对他其他一些事迹的记载来看,在人品上,他也是值得为人称道的。《大唐新语》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牛仙客为凉州都督,节财省费,军储所积万计。崔希逸代之,具以闻。诏刑部尚书张利贞覆之,有实。玄宗大悦,将拜为尚书。  提到崔希逸,最著名的或许不是他的人,而是王维的一首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终,年仅四十五岁。  盖嘉运,两唐书都没有给他立传,盖嘉运最早出现在史书时是在开元(713—741年)中期,当时已官至北庭都护,北庭都护府设置于武后长安二年(702年),统辖西突厥十姓部落诸羁縻府州。唐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唐朝又设北庭伊西节度使,由北庭都护兼领,统瀚侮、天山(驻西州)、伊吾三军共20000人,用以防制突骑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当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热海以东)  、 处木昆等部落。庭州(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城中除府邸军衙外,还有佛寺道观、贸贩市场等。所以庭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盖嘉运鉴于庭州的重要性和庭州城墙年久失  修,一旦 战争爆发,庭州很难坚守。于是他在北庭都护府城内置瀚海军,并对城墙重加修筑,完善工事。常备守军 也达到了12000人,马4200匹。经过这次整修,庭州的防御能力大为提高,  直到唐德宗贞 元六年(790年)才被吐蕃攻占。  开元二十三年(725年)十月,突骑施军侵扰北庭及安西的拔换城(又名威戎城,今新疆阿克苏)。盖嘉运于二十四年(736年)正月率兵出击,于二十六日,大败突骑施军,得胜而归。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莫贺达干和都摩度率两部兵马夜袭苏禄,苏禄兵败被杀。但时隔不久,两部酋长又因汗位继承问题发生离异。莫贺达干立尔微特勒为黑姓可汗,都摩度立苏  禄之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双方互相攻战。莫贺达干部抵挡不住都摩度部的进攻,向盖嘉运求援,盖嘉运闻讯后,立即上奏朝廷。唐玄宗诏令 盖嘉运率突骑施、拔汗那以西诸国军队讨伐。在  唐军和碎叶以西诸国的强大攻势下,形势忽然发生了变化。吐火仙可汗与黑姓可汗由相互对立变成相互联合:吐火仙与都摩度据碎叶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  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黑姓可汗尔微特勒据怛罗斯城(又称咀罗私,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相互连兵以拒唐军。面对突变的局面,盖嘉运于 开元二十  七年(739年)八月, 率唐军及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王莫贺咄吐屯及史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南)王斯谨提两国之兵,协助莫贺达干向碎叶发起进攻。吐火仙可汗出兵迎  战,被击败后逃走,在贺逻岭(碎叶城东南)被抓获。接著,盖嘉运命令北庭节度副使夫蒙灵察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潜兵偷袭怛罗斯城,生擒黑姓可汗尔微特勒,并乘胜占领曳建城,取金河  公主,将所俘获的突骑施数万之众全部交给了拔汗那王。  唐军经此一战,威震西陲。同年九月,原隶属于突骑施汗国的西域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 率众内附,仍请徙于安西都护府境内。至此,西域地区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盖嘉运立此战功,被封为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负责经略吐蕃,其兵力达14.8万人。但盖嘉运却自恃屡立边功,沉溺酒色,不思防务,一再拖延赴任时间,结果遭到左丞相裴耀卿的  弹劾。到任后,盖嘉运终日饮酒作乐,不再关注于边防事物,渐渐满足于昔日的战功。  盖嘉运的胡作非为,终于酿成了大祸。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六月,吐蕃出动40万大军,西入长宁桥,经河源军所(今青海西宁),向安西军发起大规模进攻。但被浑崖峰骑将臧希液所率  5000唐军击败。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重新调集兵马,攻陷了廓州达化县(今青海贵德东),尽杀城内军民。随后向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发起进攻。石堡城本是易守难攻之地,但由于盖嘉  运放松了警惕,结果轻易地就被吐蕃军攻占。盖嘉运不能御,只得退走,使唐军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要点。  石堡城的失守,使唐玄宗大为震怒,将盖嘉运罢官,从此盖嘉运便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8. 唐朝好的地方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唐朝,以唐朝为荣?其实这个现象是挺正常的,因为虽然如果单独挑出某个个别领域,唐朝未必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朝代,但在总体上,唐朝的综合国力无疑明显超过了所有其它中国古代朝代。而且唐朝对后世世界的影响也远远超过多数人的想像。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唐朝在当时强在哪里,现代又有何影响。

无可匹敌的政军实力

说到一个古代王朝的综合国力,当然最为核心的还是其政治与军事实力。在这方面唐朝在中国古代绝对是排名前列的。当然,客观地说,唐朝的强盛是建立在之前隋朝乃至北朝的积累之上的。但经过隋朝对高句丽几次不成功的战争,以及随之而起的隋末民变,可以 在初唐时期,中原王朝相对于周边游牧政权的实力又进入了一个相对的低谷。

(李世民也曾被迫在渭水边订立城下之盟)

所以在公元626年,才出现了东突厥借唐朝玄武门之变后政局不稳时突袭唐朝,进军到距离长安仅仅40里的泾阳的危急局面。所以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被迫亲自到渭水与东突厥可汗颉利对话,与其达成了被称为《渭水之盟》的和约。而这个《渭水之盟》其实在当时堪称城下之盟,也就是被人打到了家门口,不得已之下答应对方条件,以换得对方的撤军。

但在订立了这个城下之盟之后,唐朝却仅仅用了两年就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在公元629年对东突厥转入反攻。当年11月,唐朝分兵6路进击东突厥。仅仅6个月后,在公元630年的5月2日,唐军就俘虏了颉利可汗,灭亡了东突厥。而此后原本臣服于东突厥的周边各部纷纷转而向唐朝称臣,唐太宗也获得了“天可汗”这个称号。此后,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及至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和唐代宗都曾被尊为天可汗。当时大量周边政权和部族都被纳入了天可汗体系之中,其新首领继位都要由天可汗下诏册立,部族之间的争端也会由天可汗调解仲裁,同时天可汗还负有保护周边部族的职责,而周边部族则有义务在天可汗征调时按要求派兵。这也是唐朝对周边政权政治影响力的最直观体现了。

(后世欧洲人想像的东罗马使臣面见唐朝皇帝场景)

除了东突厥,唐朝还有公元657年灭亡了西突厥。而就在几十年前,西突厥的远征军还曾经远征克里米亚,大败过驻守当地的东罗马军队。而这恐怕也是东罗马(汉文史籍中称拂菻)会与唐朝建立直接联系,多次遣使来到长安联络唐朝的原因之一:因为唐朝为他们清除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对手。同时,通过唐太宗和唐高宗两朝对高句丽的持续用兵,最终在公元668年灭亡了高句丽这个已经与汉、北魏、隋等历代中原王朝激战了600多年的东北强敌。在40年内接连攻灭东西突厥和高句丽这样的强敌,也是唐朝政军实力的最好体现了。

唐朝的世界地位与社会超前性

而唐朝之所以显得在历史上地位尤其重要,跟它当时在世界上一枝独秀的地位也有一定关系。唐朝建立时,西罗马帝国已经灰飞烟灭了100多年。东罗马帝国在与日耳曼人的争斗中越来越被动,而且与波斯的长期消耗战已经形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在欧洲的新霸主日耳曼人中,虽然法兰克王朝在此时也在崛起,但其经济实力与唐朝有着天壤之别。

而阿拉伯帝国不久之后趁虚崛起,很快灭亡了波斯帝国,并将东罗马最为富庶的埃及和叙利亚等地夺走。但阿拉伯帝国在此时还处在其征服的初期,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政实力和唐朝的差距也都还比较明显。在古代世界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地区印度,曾经也比较强盛的笈多王朝也在几十年前崩溃,南亚次大陆此时已经陷入了比较彻底的分裂状态之中。

(盛唐时期的疆域)

但唐朝却在隋末民变的乱局中迅速重建了统一的大帝国,而且在很短时间内就将东西突厥这两个曾经震撼欧亚的政权灭亡。所以至少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初这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头号强国。

唐朝能有这种地位,除了前面提到的政军实力之外,还跟初唐到盛唐长期比较清明的政治环境有关。唐朝初年就开始实施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租庸调制,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了一个整体相对富足的社会。当时唐朝虽然也曾发生多次宫廷政变,但其影响基本局限在少数核心政治人物身上,没有扩散到民间,形成大规模 乱。这一点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唐朝整个统治集团的相对开明,即在这个统治集团内部,恐怕有将宫廷权斗局限在宫廷的共识。同时也说明当时社会整体上安居乐业,宫廷冲突结合民间矛盾形成大规模的社会冲突的基础。

(唐朝前期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社会)

而唐朝基于自己强盛的国力,也建立起了超越时代的开放体制。不但来自突厥、高句丽、百济和契丹等臣服族群的阿史那家族、哥舒翰、黑齿常之、高仙芝、李光弼等臣子曾为唐朝立下不同的功勋,而且像阿罗憾和阿倍仲麻吕这样来自波斯和日本的“纯外国人”也能因其才能而得到重用。虽然这种体制在当时确实过于超前,可以说安史之乱的部分原因也与其有关。但它在前期确实起到了促进唐朝国力提升,以及在多民族共存的环境中促进社会安定的作用。从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乱,在长达137年的时间里,唐朝可以说始终处于“盛世”之中,而这在整个世界古代史上都不常见,在中国古代史上更是罕见。

唐朝留给近代世界的最大遗产

而桃花石杂谈在刚才介绍唐朝的辉煌之处时,故意回避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制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其实是远远超过多数国人想像的。科举制度虽然首创于隋朝,但在当时没有严格的选拔程序,考生多由各郡县推荐,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察举制的修正。但唐朝制定了从最基层开始高度规范的科举制度,并长期坚持实施,使其成为中国政治体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时的科举考生)

但科举制度又是如何影响到了现代各国通行的文官制度呢?现代世界各国主流的文官制度源自英国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则诞生于公元1854年,而学习与模仿中国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可以说贯穿了这一制度诞生的整个过程。

在公元18世纪,随着英国殖民体系的扩张,其官僚体系也随之迅速扩张。但当时英国的官员则仍然延续了中世纪的传统,主要由世袭贵族、贵族任命的亲信和通过明码标价购得官衔的人所构成。而这种体制在当时开始遭到越来越多英国人的厌恶,而且也明显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所以当时有很多英国人开始发表文章,赞颂中国的科举体制,甚至有人开始提议英国应将科举体制移植到本国。公元180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伦敦设立了一个名为东印度书院的机构,通过其为自己选拔人才。而倡议设立这个机构的就是东印度公司一些专门往来广州与清朝进行商务往来的官员,东印度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中国传统书院建立起来的。

在鸦片战争之后,虽然英国对中国取得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但许多英国人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尊崇却没有任何改变。公元1847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托马斯·泰勒·梅多斯(Thomas Taylor Meadows)出版了《中国政府与民众散记》一书,在其中他公开表示,中华帝国的长命完全是因为中国政府在历史上是由基于才华择优录取的人才所组成(指中国古代的科举体系),而英国必须对其官僚体系进行类似改革,建立起能够选贤任能的文官体系。

(参考中国科举制度为英国制定了文官制度蓝图的查尔斯·特雷维利安)

公元1853年,英国财政部委托斯坦福·诺斯考特(Stafford Northcote)和查尔斯·特雷维利安(Charles Trevelyan)着手制定英国的文官体制。一年之后,这两人提出了一份报告,即《诺斯考特-特雷维利安报告》,这份报告确定了英国文官体制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核心的两项是政府官员须参加竞争性考试,择优录取,同时所有候选人都需要接受过完善的教育。而从当时到现代,英国人都普遍认可这两 在制定这些原则时受到了中国科举制度和文官体系的深入影响。

之后英国政府立即依据这份报告所确定的原则建立了英国文官制度,次年又建立了文官委员会,并很快将其推广至印度等英国殖民地。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后,又逐渐推广到了其它世界主要国家,成为了国际通行的近代文官制度。所以这一制度从一开始就与科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唐朝在科举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因此从这个角度,唐朝的影响在今天也仍然渗透在世界各地,而这也是唐朝历史地位的另一个闪亮注脚了。

Hash:c83580062829356521f920d7a93f824c6f3e2dd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