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景点对越牌坊介绍 晋祠对越坊导游词

导读:晋祠景点对越牌坊介绍 晋祠对越坊导游词 1. 晋祠对越坊导游词 2. 晋祠广告词 3. 晋祠详细导游词解说词 4. 晋祠旅游讲解 5. 晋祠对越坊简介 6. 还有晋祠词的 7. 晋祠对越牌坊 8. 晋祠 导游词 9. 关于晋祠的导游词 10. 晋祠鱼沼飞梁导游词

1. 晋祠对越坊导游词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2. 晋祠广告词

三晋之胜,晋阳为最,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3. 晋祠详细导游词解说词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成王继位,由其叔父周公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晋祠是太原的标志,与其身处同一城市,光顾并不多。随单位再游晋祠,时光转眼已过十余年,她的变化让我惊叹,历经多少年岁月的洗礼,更加的熠熠生辉。晋祠周边道路变的宽阔通达,不雅的违建都被拆除,全面升级改造了晋祠公园入口广场,园区内的文物得到了更为妥善的保护。

清明时节,气候怡人,前夜一场小雨,让今日晋祠的空气清新宁静。游人不多,仿佛可以安静的在一个角落里和这里的历史对话。童年的记忆再次浮现,那些熟悉的景观依旧矗立在那里,时间愈久愈有灵气。條萊垍頭

那标志性的四尊铁人依旧矗立在金人台上,这么多年来,看不出有何改变。西南角那尊号称“山西第一美男子”的铁人销明甲亮,栩栩如生。八百多年的历史,

未有任何锈迹,是四尊铁人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尊。来此游览的人们,会用手去摸一摸他的手和腹部,还会用脚去踩踩他的足部。以这样的方式,去沾染铁人身上历頭條萊垍

经岁月洗礼所蕴含的灵气,用一刻赤诚之心祈求着自己生活中的美好。铁人被人抚摸和踩踏过的地方,明显的明亮洁净,如明镜一般印耀着世间百态。頭條萊垍

前行直圣母殿,双层屋顶用黄绿色琉璃瓦修饰,廊内大殿庄严古朴。殿前廊柱上有八条手工雕刻的木质蛟龙盘旋而上,寻龙望去,似真龙一般威严,让人为之敬

重。大殿内无一立柱,空间宽阔,更能映衬出圣母的威严。大殿正中供奉有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即这里的主人——圣母。其周围分布有四十多尊侍女塑像,她们个个

被宋朝的修筑者赋予不同的职责,侍侯着圣母。其形态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或许,每个人去日落的晚上,她们都会有如生命般苏

醒,嬉笑怒骂,喜怒哀乐,在一起说说悄悄话。今日的晋祠圣母殿用木栅栏与游人相隔,那是因为许多游人会无意中破坏那些殿内的泥塑人物,导致今日再难有近身

相观的际遇。

在圣母殿殿前的北侧种植有一棵周柏,树龄近三千年的历史。杆粗枝繁,形态如伏睡一般,向南倾斜生长,谓为雄壮。历史的悠久,会使人们为其赋予了美丽的頭條萊垍

传说,这里便有一段有关周柏的“爱情故事”。相传在圣母殿南北两侧栽种有“公母”两棵周柏,南侧为“母”,一日,不知何故突然死去。北侧的周柏在传说中被

化身为“公”,它看到所爱之人死后,一直向爱人所在的殿南生长。越长越倾斜,以至于即将跌倒倾覆。后来的一天,在这颗“公”周柏的下方,生长出一棵小周柏

支撑住了它,而这颗小周柏被人们看成了“母”周柏的化身,日后便形成了今日的形态。古代大批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句,欧阳修曾以“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

苍烟”的诗句来赞叹它。周柏历经三千年的苍生烟火,百转千回之间,世间之事早已坦然于心,爱意却历久愈浓。條萊垍頭

圣母殿再往南,就能看到有“三晋第一泉 美誉的难老泉。今日的难老泉依旧源源不断的涌出,只是这曾经养育了晋源儿女的神泉在九四年早已断流,我们现在

看到的汹涌而出的泉水是用水泵抽出来的。难老泉,未曾改变的是,如李白诗中所描述的“晋祠流水如碧玉”的景象。手捧清凉的泉水送入口中,惊喜的发现,泉水

的口感依旧如童年记忆中的一样,甘甜可口。只愿难老泉,真如其名一般,永远“难老”。

庆幸如今的晋祠得到了更为良好的保护,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晋祠公园的入口广场。这里彷皇家园林般重新经行了升级改造,置身其中如同身处于皇宫后花园,亭台垍頭條萊

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印湖,树繁草茂。这里也成了人们进入晋祠公园前和出园后,修身养息之地。广场上塑有为纪念太原建成两千五百年而铜铸的以唐太宗李世民

为中心的贞观勋臣塑像,名为“龙兴晋阳”。塑像整体气势恢宏,其中的人物马踏青山,凝眸远眺;风掠斗篷,气宇轩昂,成为晋祠的又一处人文景观。條萊垍頭

如今晋祠公园的游览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曾经那些漫天要价的黑导游和照相人都得到了很好的整治,虽仍有留存,但其自身的素质都有所提高,收费更趋于合理。垍頭條萊

一直很喜欢行走在历史遗迹中的感觉,时光的穿梭让人欣喜。赞叹古代工匠们的精巧手艺,让我们在现代化的都市中还能感受到不同于平日生活的美轮美奂。这些遗條萊垍頭

存,让我可以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中,寻找到一丝惬意和安详;让我在光阴的流逝中,看到曾经繁华的市井和一个未知的自己。古迹的灵气与人心相连,如同两者灵

魂之间的交往,盛大,灿烂。


4. 晋祠旅游讲解

晋祠博物馆以前的门票价格与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本体的价值及与省内外旅游景点相比,均处在较低的水平。这既与晋祠在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地位不符,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物保护和景区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晋祠博物馆为了提高文物本体的保护水平,改善景区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对晋祠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目前,已实际完成投资6.8亿余元。经测算,已投资金增加的单位成本为31.79元/人。

由于上述原因,晋祠博物馆运营成本大幅提高。晋祠根据国家关于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调整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晋祠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现在的门票价格。


5. 晋祠对越坊简介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


6. 还有晋祠词的

晋祠公园是近年来以晋祠国宾馆和晋祠博物馆为依托的休闲游地,在太原市西南方向的晋源区悬瓮山下。严格意义上晋祠公园并没有被称为龙城,被称为龙城的是公元979年被宋赵光义毁掉的晋阳城。晋阳城为春秋年间所建,在这里发生了春秋结束,战国开始的著名事件“三家分晋”,这里是 李渊起兵建唐的发源地,史称龙兴之地,五代十国时间短短百年时间走马灯般的朝庭更替均在此地发生,因产生了诸多皇帝被称为龙城。


7. 晋祠对越牌坊

在晋祠博物馆内“对越访”东南方位有一座金人台,台上立有四尊铁人,四个铁人站在四个角度——东西南北。最早的铁人铸造于宋朝,迄今已有千年历史。一直以来都在此流传着一种说法,台子上的金人是用来镇水的,宋朝时期这个地区洪水泛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人们以为只有金神可以镇住,所以塑了四尊铁人。


8. 晋祠 导游词

汉书.地理志》中在“晋阳”条下作出注:“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将唐地和晋国的始封地定位在山西太原。

在太原城西南25公里的晋祠内,为晋水之源。于是后世诸多著作以及关于晋祠的介绍、导游词等,都把“桐叶封唐”故事定格在晋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因此地为晋水之源,唐叔虞之子爕父才将“唐”改为“晋”。晋祠的创建年代至今没有定论,但为“唐叔虞祠”,内所供奉为“圣母”邑姜,虽为后世所建,但毕竟为纪念爕父之父叔虞和其祖母。加上当年唐国公李渊在此起兵建立大唐王朝,晋阳就是古唐国。

这一说法一直为人所认同,著名散文家吴伯萧的《难老泉》曾经作为中学课文,这篇描写晋祠景致的文章更是将“桐叶封唐”作为了晋祠的产生历史。

真正的桐叶封唐地,以及晋国之源头,另有不同说法,却是在山西南部的翼城。


9. 关于晋祠的导游词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10. 晋祠鱼沼飞梁导游词

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记载着自西周至明清几千年来被尘封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堪称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对于晋祠名胜古迹怎样赞美都不过分。然而论及晋祠的历史价值与文化特色,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时至今日依然众说纷纭。林林总总的见解似乎多钟情于晋祠风物景致的神韵,或濡染于历代名家的赞誉,于是常在旅游观赏层面加以评析,而忽视对其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入发掘,以至许多到过晋祠的人感慨之余却茫然不知其历史价值所在,对它的文化特色难能清晰。有鉴于此,笔者试从晋祠的文化遗产中探寻其绵长的历史文脉。  我国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  晋祠乃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宗祠。它的建造缘于西周的宗法制度。西周是继夏、商两代之后建立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武王克商纣后,不仅推翻了殷商的政治统治,而且将土地收归“王”有,消灭了商朝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其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为了维护周族的统治秩序,周王自称天子,通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等级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将原始的氏族血缘传承关系变为政治统治上世袭继承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家国同一的权力结构和周族的“家天下”。根据宗法制度,王位须由嫡长子继承,称作天下大宗,既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天下共同的政治领袖。其他嫡出诸子与庶子均称作小宗,分封为诸侯,在本国又为大宗,其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以国名为姓氏。于是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尊君抑臣”礼治 想和“尊卑、贵贱、亲疏”有序的等级关系。《左传》云:西周初期采取“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人有贰宗,士有隶弟子”的办法大举分封,将征服的土地和贵族分封给同姓宗族和异姓诸侯,令其建立诸侯国;诸侯可设采邑分封给卿大夫;卿按同一方式设采地分封给其下的卿或大夫;大夫与士以此类推。而受封的诸侯、卿、大夫和士则逐级向上纳贡和出兵保卫其利益。  周族原本非常重视宗庙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后,为了加强宗族内的凝聚力,更是将氏族社会对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极至。  晋祠奉祀的唐叔虞即属于西周初期周成王的嫡亲兄弟。《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1042年“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这里所说的唐国,乃是古帝尧陶唐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唐叔虞死后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曾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晋世家传位35代,由于韩、赵、魏三卿分晋,公元前369年晋国陨没,历时共约670年,历史不可谓不长。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应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峦而际晋水,晋祠也便由此而得名。  《史记》中这段颇具戏剧性的“削桐封弟”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唐叔虞就没有晋,就没有晋文化,也就没有今天的山西。所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绝不可忽视了唐叔虞祠的意义。晋祠固然有着宗庙祭祀、以求晋祚延年的功能。然而焉能不说它传承着西周社会演进的特殊内涵?封建社会的原始结构形态可以说缘自这一时期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封侯而建国,封地而建国,是谓封建也。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莫如说西周分封制所孕育的质的变化,催生了人类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沿革。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晋祠作为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在中国现存的祠庙建筑中仅此而已。这就使得晋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突出而又普遍的历史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尤为珍贵。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  论及晋祠的文化特色,可从现存祠庙、碑刻和历史文献的研究中加以评说。在清末刘大鹏编撰的《晋祠志》里记述,光绪年间在悬瓮山麓南北延袤三里、东西不过半里的晋祠镇竟建有各种祠宇亭榭百余座。这些琳琅满目的建筑虽为历代建造,但专事祭祀的祠庙便多达五、六十座,就连塑像、壁画和碑刻也都围绕着祭祀这个主题。而且把对祖先、圣贤和名人的尊崇纪念与对自然神灵祭祀崇拜的祠庙集中建造在同一处,祭天,祭地,祭人,祭物,祭神灵,包容如此之广,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在我国实属罕见。其中祭祀年代最久远的宗主是西周初期的晋国始祖唐叔虞,而修葺、扩建和重建年代最近的祠庙又在晚清。同一处祠庙和碑刻所蕴含的祭祀文化囊括了上自西周下至清末的各个历史时期,贯穿的时空跨度达三千年之久。如今像晋祠这样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也仅此一例,堪称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缩影。  祭祀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渊源至深。同世界各原始民族一样,中国的先民也经过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与神灵崇拜的阶段。但是把这些原始崇拜通过祠庙与社稷的祭祀活动固定下来,纳入国家礼仪典范强制克守,却是中国的独创。尤其西周初期的宗庙祭 祀已经成为宗法制度的第一要务,为了治国安邦,维护统治秩序,随之又将各种行为加以规范,融入了儒家的礼治思想,形成非常严密完整的制度化的礼仪,即礼仪制度,在西周以后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长期保存下来,对于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晋祠的祭祀文化特色正是对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晋祠志卷第七.祭赛》曾经这样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晋祠祭祀活动的盛况:“晋祠神庙虽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岁时飨者,惟圣母庙、唐叔虞祠、水母庙、王恭襄公祠而已。”“每届祭期正若思之念,貌仰如在之神。列黍稷而馨感明灵,奏合乐而声闻霄汉。由是丁男子妇,攘往熙来,壤叟衢童,趋前逐后,献酒、献帛、献牲之众,不一其人。夫晋阳胜景,全在晋祠,更兼四时景色,极其鲜妍。非但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心乐事,必于此而放浪其形骸,即诸贫穷亦多解质借兑,扶老携幼,竟日嬉游,从古而然,至今不改也。”每年春夏秋冬四时晋祠均有祭祀,香火不绝。祭祀的神灵、祖先和圣贤有玉帝、日月、文昌、东狱、山神、台骀神、水母、河神、井神、龙神、土地神、财神、苗裔神、五谷神、药王、圣母、唐侯、至圣孔子、晋圣孟子、老子、关帝、公输子、王恭襄公、晋水七贤等数十种,宛如神祗的世界。正所谓“包阴阳之变化,含元气之氤氲,地望之重,他莫敢比矣!”  晋祠的祭祀如此频繁兴盛,与晋阳古城的命运和宗教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晋阳古城“乃霸府所在”,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北扼幽燕,南瞰中原”,“紧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在中国古代史上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个舞台。深受战火涂炭和天灾袭扰的晋阳公子王孙和官宦庶民,比任何时候、任何地区的人都更加期盼求吉纳福,安土重迁。而久负盛名的晋祠距晋阳古城仅有十里之遥,风景秀美,清旷静谧,超然世外而独居,处处透着灵气,实为寄情山水、祭祖尊神的理想所在。  况且隋唐以来佛教开始世俗化,儒释道思想逐渐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祭祀文化的发展,也使祭祀文化融入了宗教的色彩。这一时期忻、并、汾三州地区以五台山佛教圣地为中心盛兴佛事,也使晋祠的祭祀文化深受影响。特别是悬瓮山两侧自北魏大规模凿建天龙山佛教石窟和唐宋始建龙山道教石窟后,晋祠祠内便广修寺庙道观,兴起宗教祭祀,与传统的吉礼活动相辅相成,才有了经久不衰的祠庙祭祀之举。  在晋祠的祭祀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天圣至景佑年间本因唐叔虞祠而闻名于世的晋祠,却在宗祠原址大兴土木建造了圣母殿,将叔虞祠偏安于北侧配殿位置,自此从根本上改变了晋祠祭祀晋国始祖的主题。  按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唐叔虞祠最初就在今圣母殿的位置。北宋赵昌言《新修晋祠碑铭并序》也印证了叔虞祠的方位。另从圣母殿两侧现存的千年周柏分析,唐叔虞的宗庙似乎也应始建在周代。因为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寓意长生不老的苍松翠柏依山傍水只栽植于宗庙、佛寺和道观庭院。而周代尚无佛教和道教建筑,那么周柏的存在而且分列大殿两侧栽植,说明这里极有可能是始建唐叔虞宗庙的位置所在。  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赵光义命“毁晋阳城,改置平晋县,以榆次为并州”。太平兴国七年又移并州治于唐明监(今太原市庙前街一带),由政治军事中心降为紧州,专司军事,领河东路经略。目的在于根除这一“龙兴之地”和 “霸府所在”,从源头上防止再度发生动乱,形成藩镇割据。这完全符合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晋祠渐渐淡化晋始祖唐叔虞的祭祀之礼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政治的需要。当时晋祠离并州城已有四十余里,地处偏远,祭祀也不如往昔方便。而在晋祠结庐而居的民众却有感于晋水赐给的恩惠,更崇拜晋泉神水源源不绝绵亘千年的灵性,于是基于对阴阳五行中水、女同属阴、同样能够延续着生命的认识,把水神想象成女郎、水母和圣母。及至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至1032年)并州遭到大旱,祈雨者甚众,遂将女郎与唐叔虞合祠祀奉,殿名女郎祠。同时将唐叔虞改封汾东王,并在其始封地翼城重新修建了祭祀唐叔虞的宗庙。晋祠的女郎祠“一祀晋水之神,一祀晋始封之君,后人或以加封圣母,题为叔姜。”此后敬水神、祈雨和求子的民间祭祀日盛。唐叔虞祠几经重修和改建,最终竟被改成了圣母殿。至今虽无史料表明圣母殿为宋仁宗诏令敕建,但唐叔虞祠在晋祠受到赵宋王朝冷落却是事实。到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时殿内所奉主神不仅完全变成了圣母,而且还彩塑了数十尊侍女像。辅以大殿前鱼沼飞梁、金人台、赤桥等建造,延伸和强化了建筑群的主轴线,更加突出了圣母殿巍峨壮观,把对圣母邑姜的奉祀推动了至尊的地位。从此晋祠的祭祀主题由宗庙祭祀改为对水神的祭祀。圣母也因传说祈雨屡应,泽惠民生,故累年奉祀不衰。乃至后人大都只知圣母,不知叔虞,丢了三晋之根。晋祠也因此似乎由西周初期至今三千多年的历史缩短为宋、元以来的一千多年。不过倘若我们换个角度观察思考,这种民间祭祀融于风景秀丽的山水园林环境,与旅游观赏结合在一起,无疑会使晋祠的祭祀文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更加丰富多彩。  祠庙建筑作为祭祀文化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得以延续,而且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仅次于帝王宫殿和大型佛寺道观,正因为统治阶级对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的政治需要,并极力推崇这类礼制建筑的结果。晋祠便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它的存在自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Hash:c41cb9ab3ea7693c3e4e0c0acbcf1428cd0e4cd6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