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何选择?发力

第2037期文化产业评论

在全域文化 旅游 和乡村振兴的引领下,农业、林业、水利、工业、 体育 、教育等越来越多的领域纷纷“+ 旅游 ”,为文化 旅游 产业发展拓展了全新空间。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可以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实现 旅游 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国入境 旅游 发展年度报告2018》指出,2017年入境 旅游 人数为1.39亿人次,同比增长0.8%,其中外国人入境市场同比增长3.6%。推动文化 旅游 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文化与 旅游 攥成“拳头”,以统筹全局的视野加快推进“三个融合”,是充实完善 旅游 产业内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旅游 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 旅游 业高速发展,成为我国文化 旅游 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专家预测:未来,文化 旅游 的市场空间将有望达到2万亿元。在这个背景下,把文化与 旅游 攥成“拳头”,既抓住了文化与 旅游 的内在联系,又顺应了文化产业与 旅游 产业相融合的规律。就当下而言,笔者认为,推动文化 旅游 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聚焦“大融合”,在统筹兼顾上发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 旅游 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文化 旅游 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和增强。作为一项综合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文化 旅游 已明显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和多区域融合式发展势头。为此,推动文化 旅游 产业提速增效,必须以统筹全局的视野加快推进“三个融合”,充实完善 旅游 产业内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

文化 旅游 产业既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链条,也是 旅游 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 旅游 业而言,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可有效提升 旅游 产业的品位与档次,促进 旅游 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文化产业而言, 旅游 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 可以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 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和 旅游 经济的共生共赢。

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区域重要的文化 旅游 目的地或首选地,发挥着文化 旅游 集散中心的重要功能。两者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文化引领带动城市建设发展,把文化作为城市的“魂”和“根”, 着重在“文城一体”“景城一体”“产城一体”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商贸业态和文化 旅游 无缝对接、协调发展 ,完善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打造极具影响力的文化 旅游 城市。

文化 旅游 产业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正由封闭的自循环发展模式向开放的“大循环”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发挥文化 旅游 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提供了多元立体的发展平台,使其借助“ 旅游 ”阵地形成新业态。尤其是, 在全域文化 旅游 和乡村振兴的引领下,农业、林业、水利、工业、 体育 、教育等越来越多的领域纷纷“+ 旅游 ” ,为文化 旅游 产业发展拓展了全新空间,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

规划“大项目”,在强化支撑上发力

文化 旅游 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支撑。当前,正从点状开发、线路统筹向区域联动转变,必须通过区域内规划布局和实施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优化结构中的强大引擎作用,推进文化 旅游 产业聚集发展, 更大时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发休闲、体验和度假型产品。

要在地区 旅游 规划一盘棋的格局下,加强与省际经济圈各区域文化、 旅游 、交通等规划的衔接,对重点区域 旅游 发展、重大 旅游 项目建设、精品线路培育、智慧 旅游 建设等作出统筹考虑和安排。同时,要着眼项目的 社会 效应和经济效应,科学统筹区位优势和文化 旅游 资源优势, 建立 旅游 规划专家评估与 社会 公示征求意见机制, 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人虚我实,最大限度满足各类游客需求。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 旅游 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在重大项目落地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加大服务力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干扰和问题,加快推进项目生成速度, 确保规划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切实避免因“好事多磨”影响项目预期。

一分规划,九分实施。在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中必须,紧紧围绕推动文化 旅游 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进一步细化项目建设监理标准和程序,用更严格的标准、更灵活的机制规范和保障项目精准实施。要坚持 “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环境质量的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力争把每一个文化 旅游 项目都建成 “今日之精品、明日之文物”, 真正经得起 历史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开发“大产品”,在有效供给上发力

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引领消费。当前,我国文化 旅游 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 旅游 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以“用户为王、体验至上”为核心,充实完善 旅游 产品供给、优化 旅游 产品结构,更好地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快速增长的大众化、个性化 旅游 消费需求。

近年来,我国文化 旅游 业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挣钱国外花”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是国人“有钱任性”“崇洋媚外”,而是国内 旅游 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能见度和吸引力。 旅游 品牌,是新时代 旅游 的一个重要特质。如,“山水浙江”“好客山东”“老家河南”等区域 旅游 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采取大营销理念整合区域资源优势 ,通过整体包装、统一设计和宣传营销,做大做强区域品牌。

随着全民 旅游 时代的到来,我国文化 旅游 正在由“一条主线走到底”向“一干多支自由行”转变,人们对文化 旅游 产品的需求度正悄然打破 旅游 的区域壁垒。当前,无论各地“一点多极”城市经济群,还是“一干多支”区域产业带,都离不开“主线”和“主干”的中心作用。为此,文化 旅游 产品的开发和供给,必须强化省会中心城市吸附力和辐射力,以区域“大主干”和各支点城市 旅游 产业品有效组合和精准供给,从产品质量和总量上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刚发布的 《中国入境 旅游 发展年度报告2018》指出,2017年入境 旅游 人数为1.39亿人次,同比增长0.8%,其中外国人入境市场同比增长3.6%。 外国人入境游排名前十的旅华客源国分别是:缅甸、越南、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综合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入境游市场中的活跃度正持续上升,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文化艺术、 美食 烹调等是入境游客最为喜爱的 旅游 项目。为此,突出入境游和国内游“两大市场”,盘活升级 旅游 资源的存量,激活入境游客和消费增量,依然是文化 旅游 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

优化“大环境”,在精细管理上发力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就是竞争力。文化 旅游 业是一项对环境依赖程度相当高的产业,环境质量的高低会对 旅游 业产生显著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高水平 旅游 业,要抓硬件,更要抓软件,特别要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精细化管理,以优质服务赢得旅客的笑脸和称赞,赢得持久的人气和效益。”

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是 旅游 产业发展的凭借,也是 旅游 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要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口,重点建设 旅游 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 旅游 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强车站、码头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提高 旅游 目的地可进入性和可容纳性,力争所有A级景区 旅游 交通基本畅通, 旅游 标识系统基本完善, 旅游 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随着 旅游 业大众化、产业化发展,游客更加注重 旅游 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健全 旅游 配套服务体系已经成为适应 旅游 业新形势的必然选择。要按照 旅游 六要素的要求,加快建设游客集散服务体系,在机场、车站、码头及游客集中的窗口设立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在重点景区布设金融网点,不断完善全市 旅游 综合配套服务支撑体系,提高 旅游 接待能力,形成以服务游客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要把 旅游 市场秩序作为衡量文化 旅游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坚持依法治旅,建立健全 旅游 综合执法机制,加强 旅游 质监执法机构建设,加强 旅游 市场综合执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 ,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文明有序的 旅游 市场环境 。同时,要强化 社会 文明 旅游 意识和自律意识,让游客在 旅游 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结 语

文化因 旅游 而兴盛, 旅游 因文化而精彩。文化 旅游 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开发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丰富和完善 旅游 产品的内涵和价值,还对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希望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立足新时代,抓住新机遇,莫负好时光!

Hash:44615dff79f6ac87ff6dc7b1167fdc3f111cd10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