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燕王扫北”这回事?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建文帝为了加强皇权,进行了削藩,燕王朱棣此时感到了威胁,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变,最后取代了建文帝,自立为皇帝。而燕王扫北,就是在这个时候流传开来的。我们从历史中各个说法来探索,历史上有没有燕王扫北这回事。

关于燕王扫北,民间流传,有两个主要的说法,分别是战争杀人说,和报复杀人说。

一,战争杀人说①战争说的内容

这一说法,是说燕王朱棣在靖难一战中,为了一路取得胜利,将前面的障碍全部清除,把一路上的城墙都夺取了,把一路上的平民都杀了,因此就杀了很多无辜之人。

②战争说是否属实

在史料中,确实记载了在靖难之战中的杀戮情况,《明史·成祖一》记载的“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明史·谭渊传》记载的“沧州破,成祖命给牒散降卒。未遣者三千余人,待明给牒。渊一夜尽杀之”。

可以看出,在靖难之战中,确实屠杀了很多无辜的老百姓,然而这也不是燕王朱棣的本意,因为杀戮这些无辜的平民百姓对他夺取皇位帝没有好处的,所以他才会对谭渊一夜杀了三千人感到生气,并训诫了谭渊。

然而,无论朱棣是否有意这样做,他始终是做过这样的事情,因此战争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二,报复杀人说①报复说的内容

这一说法,是说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变时,在济南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朱棣战胜了建文帝,登基为皇帝后,派兵回去报复,杀戮那里的人,销毁那里的城墙等,使得那里片甲不留。

②报复说是否属实

在史料中,并没有朱棣报复这些抵抗之人的记载,不仅如此,朱棣继位后,还对这些战乱地区的人多加抚恤。

《明史·成祖二》记载:河南蝗,免今年夏税。《明史·成祖一》记载:山东、北平、河南被兵州县,复徭役三年。可以看出,燕王朱棣知道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正,尽力安抚各地战乱的民众,因此来取得民心,这也可以算是朱棣的策略了。

因此,报复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应当是野史茶余饭后乱说的。

以上两个说法,都是民间流传,人民用自己的记忆给后人讲着祖先的故事,缺乏可信度,因此随着历史的沉淀,现在我们对于燕王扫北这件事,也有了其他的看法,我们今天主要来讲移民说。

移民说①移民说的内容

这一说法,是说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变中,缺乏兵源,因此强制性地大规模进行移民,将这些民众迁移到他的地方。

②移民说是否属实

在史料中,确实有关于燕王朱棣在靖难之战中,迁徙民众的记载。

《明史·成祖一》记载:以计入其城,居七日,挟宁王权,拔大宁之众及朵颜三卫卒俱南。因此,这一说法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朱棣当时确实兵源,于是从别的地方将大量的平民驱赶到自己的地方,充实自己的军队,这种做法朱元璋当时也曾经做过。

结语从这三种说法看,历史上是有燕王扫北这回事的,只是对于燕王扫北的理解众说纷纭,其中战争杀人说和移民说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你们觉得是哪一种说法呢?

历史上有“燕王扫北”这回事。“燕王扫北”就是“靖难之役”的民间说法。明朝前期国都为南京,以南京为中心,朱棣与朝廷军队在北方展开激战,最终获得全胜。“燕王扫北”的“北”字就是从这里体现出来的。

燕王起兵

“靖难之役”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朱元璋去世之前,由于太子朱标病逝,悲痛欲绝。之后又册立了皇太孙朱允炆。说到这里,笔者不禁要为朱元璋感到悲痛,先是丧妻又是丧子, 朱元璋的那几年过得实在是烦恼悲痛。有一段时间,朱元璋一度认为这是蒙古人在诅咒他。一个人被精神折磨到如此境界,不是我们这些非当事人所能感受的。

朱允炆即位之后,还算是有些成效,笔者也敢断言,如果朱允炆能够长期执政,那大明江山不见得就会比永乐年间过的差。朱允炆能够深的朱元璋喜爱,一方面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更重要的是朱允炆继承了朱标的宅心仁厚,治国有方。

只可惜,宅心压不住贪欲。朱棣在朱允炆继位之后就感到不满。按照序齿,皇太子、皇二子、皇三子皆病故,朱棣成为序齿最高的皇子。再加上自己从小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到头来却让一个从书斋中长大的朱允炆君临天下。其中滋味,着实不好受。

朱允炆似乎也并没有给他叔叔们面子,上台伊始,便开始了早已预谋的削藩运动。那些小的藩王基本上都是按照“问罪、下狱、抄家、处死”的处理办法,一一被朱允炆搞定。最终,这把刀架在了朱棣的脖子上。朱允炆调防了朱棣的亲军,把朝廷的军队安排在大都(北京)周围,时时刻刻准备除掉四叔。

只可惜,朱棣也不是软柿子。他知道这些注意都是朱允炆的近臣为他策划的,于是便打起了“诛奸臣,清君侧”的旗号,与朱允炆的大明朝廷翻脸。朱棣先是把朱允炆安插在大都的监督朱棣的官员杀了,而后利用手段将亲军调回,“靖难之变”一触即发。

滹沱河之战

朱允炆见朱棣造反,急忙调遣山东、山西、河南军队约30万,由耿炳文(淮西党,耿君用之子)挂帅,屯兵滹沱河,与朱棣展开了近一年的拉锯战,爆发战役若干次,统称为滹沱河之战。结果是耿炳文逃往正定,朱棣大获全胜。

此一战,朱棣将北方明军的正规军消灭了一半,朱允炆想要阻止朱棣南下的企图宣告破产。同时也为朱棣二次作战提供了基础。

平定北隅

耿炳文败退之后,朱允炆感觉到了危险,急忙派遣李景隆为大将军,节制全国兵力,统兵50万,北上挽救败局。但是李景隆的50万部队大多为临时拼凑,将领们也是临时调遣,军令不能得以贯彻,行动能力极差。这样的部队华而无实,说难听点就是乌合之众,根本不能抵挡朱棣。

朱棣挥师南下,遇到的阻碍比滹沱河之战小很多,最终打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焚城而亡,朱棣占领南京,随后继续作战,扫清朱允炆余部,定鼎天下。

1403年,朱棣祭天告祖,与南京称帝,年号永乐,后迁都北京。朱棣在祭天告祖之时,言道自己是继承朱元璋的正统衣钵,等于是将朱允炆从大明历史上抹去。至此,“靖难之役”从1400年4月6日起兵,到1403年朱棣称帝,历时2年零8个月,以朱棣的全胜而告终。

这也就是民间流传的“燕王扫北”的故事。

在这里,笔者为大家拓展一个知识,那就是为什么很多北方人都会说自己是“山西大槐树下的子孙”?

“燕王扫北”之后,由于主要战场集中在北方地区,导致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人丁稀少、十室九空。一方面是朱允炆朝廷的强制征兵,另一方面这是朱棣的屠杀。朱棣称帝之后,强行将人丁富庶的山西人口外迁至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被迁移的人都要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办理完手续,领完川资之后便要背井离乡。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方人有很多都是“山西大槐树下的子孙”的原因。这与“靖难之役”密不可分。

结束语:对于“燕王扫北”,人们的态度与看法是并不统一的。有人认为朱棣权欲熏心,违背道义。也有人为朱棣摇旗呐喊,认为发生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两家争执不下,时 常引起骂战。在笔者来看,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千万不能道德化。朱棣也好,朱允炆也罢,所作所为都是他们的抉择。好在朱棣建立了永乐王朝,不失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对于百姓来说,这就足够了。至于谁做皇帝,这是老朱家的家事,我们还能如何多言?

【文/楚南青史君】

【若有其他看法,欢迎评论!】

Hash:ff88225f0fbe89a902f911038326b58cb282e975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