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繁镇的历史古迹
导读:新繁镇的历史古迹 一、新繁镇的历史古迹 二、昙石山文化遗址的遗址价值 三、源潭镇的历史文化
一、新繁镇的历史古迹
新繁镇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自古就有“川西碧玉”之美誉,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名人荟萃,商贾云集,梅挚、费密、吴虞、哈华、艾芜、任末、袁珂的故乡,现保存有文化和旅游价值的古迹有13处,其中以龙藏寺和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园林——东湖公园为典型。唐代东湖(含东湖碑馆、三贤堂)、明代宣德年间的龙藏寺和华林寺、清代时期的观音寺等保存完好,由于城建规划拆除的黄公馆、三会院、沈家祠、哈华故居、吴虞故居都在积极筹划复建中。陕西馆、孔庙、文昌宫等已拆除。很可惜始建于清乾隆29年,占地50000平方米的繁江书院,现已被拆除。
二、昙石山文化遗址的遗址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昙石山遗址是福建境内第一个经确立的考古学文化, 为福建新石器时代区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建立奠定了标尺。昙石山文化的考古资料,除标志性的昙石山遗址外, 还有闽侯庄边山、溪头遗址和福清东张下层等遗址作为补充, 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福建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 极大地充实了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社会文化价值
通过对昙石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开展以聚落社会性质、经济生活、意识形态和埋葬制度等为内容的考古研究、学术交流活动, 不仅可以增长追根溯源的历史进程意识, 增强民族自信心, 还有助于恢复昔日繁荣和美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昙石山遗址依托山体, 临傍闽江, 整体景观不仅宏伟, 而且还埋藏有丰富的遗物和遗迹。其社会价值是其他单体遗址所无法代替的, 构成了闽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保护和展出的基础。昙石山遗址及有关生态环境是历史发展、环境演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忠实记录, 不仅是考古学研究对象, 而且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领域间接和直接的研究对象, 因而是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生态恢复的重要借鉴。当然昙石山遗址更是重要的环境遗产和观光旅游资源。
科学研究价值
昙石山遗址以墓葬为大宗, 且伴出野生动物遗骸、贝类、植物标本等遗物,均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人种和生态环境。据遗址的堆积情况及出土生产、生活用具等遗物可推测当时的生产、手工等经济产业情况。从埋葬习俗方面, 可探讨当时的社会性质。综合遗址中拔牙、割体仪葬、随葬品中的法器和陶器装饰等, 可推测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从随葬品的器物形态, 探索其源流及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和比较。
艺术研究价值
昙石山遗址已出土的遗物中, 主要为陶器、石器、贝器、骨器和少量玉器, 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 不乏通体磨光、薄如蛋壳的器皿, 亦有部分彩陶器, 且部分陶器、纺轮和陶支脚均有刻画图案, 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亦可从侧面推测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信仰。石锛和石镞等细石器、骨簪和骨针等骨器、玉玦和玉饰等玉器种种生产、生活工具, 通体光滑, 磨制精细, 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是工匠智慧的集中体现, 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风尚。
三、源潭镇的历史文化
语言
清远白话:源潭镇的全部;
客家话:源潭镇的全部;
闽南潮州话的“鹤话”(即福话):源潭镇新马的马头岭、秀溪的新来罗、台前的大江布、连安的官山、农场的大布顶等5个自然村。
Hash:75190135e5a360fd922bd3e91b1a6e8f49007932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