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那个时代喝的酒是什么酒?

导读:李白那个时代喝的酒是什么酒? 如何理解李白《劳劳亭》这首诗?

我们知道李白嗜洒如命,且洒后诗兴大发,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留传千古的诗歌。

李白的诗现存有一千一百多首,其中提起酒的诗就有二百多首。他拜访喝、送别喝、高兴喝、失意喝,家里家外、宫廷内外,走到哪喝的哪,估计和他喝过酒的人也不计其数。

在李白写酒的诗句中,虽然大多用的是洒这个字,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中的一些篇章中看到,李白日常饮用酒的种类有:米酒、清酒、白酒、绿酒、漉洒等。

另外,唐代诗人饮酒的人也很多,在他们的诗中也常能看到烧酒、葡萄酒等酒名。

我们知道,古代时酒的度数相对较低,那时人喝酒都常用碗或斗做酒具。这就是说,当时的酒,不管是白酒、绿酒、清酒,还是烧酒、米酒、漉酒、葡萄酒,这些洒只是加工原料不同,或酿造流程繁简而已,本身浓度都不高,可能都类似于现在人们喝的低度的黄洒、啤酒、加饭洒之类。

唐代时老百姓是大斗买粮,小斗沽酒。喝酒的斗,也不同于盛粮食的斗,一斗相当于现在1斤的样子,想来李白的洒量,每次喝起来也少在1斗以上。

《唐史》上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看来即就是低度的洒,长期暴饮危害也是很大的。所以说,现在我们喝酒还是适可而止为好。

我来说说唐代的酒,让大家感受一下“酒仙”吧。

李白这位大诗人,出了名的爱喝酒。咱们看看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怎么说他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说李白能喝一斗酒,一斗这个概念,在唐代大概是12斤!不过那时候也有小斗的,大概4斤。所以按现在的白酒度数,那确实是“酒仙”。

但实际上呢?唐代的酒真的度数不高。

那时候和西域各国的交流非常多,西域的葡萄酒也就传过来了,所以当时才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说法。葡萄酒的度数是多少呢?酒精度不超过6%。

唐朝自产的米酒,因为酿造水平的不一样,分为几个档次。

最好的酒颜色发黄,度数和葡萄酒差不多,最好也不会超过8%的酒精度。

稍微差一点的酒,只有3%的酒精度。最差的酒是“浊酒”,“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说的就是这种酒。浊酒的酒精度,撑死了1%左右。

所以,穿越到李白那个时代,能喝多少酒,自己掂量掂量吧。

如何理解李白《劳劳亭》这首诗?

(首先纠正,李白写的诗不是《劳务亭》,而是《劳劳亭》,错别字可以有,但是这个错得太扎眼了,提出批评。)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忧愁感伤貌。劳劳亭,三国吴时建,古址在南京市西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李白的这首绝句就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表达了别离之苦。

详细解析:“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众所周知,李白除了短暂的任职翰林供奉的三年,剩下的时间,不是在游山玩水就是走在游山玩水的路上。余光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因何他的绣口就能吐出半个盛唐?那是因为他的足迹踏遍了半个盛唐!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今四川江油)读书,往来于旁郡,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724年,离开故乡,游成都、峨眉山、舟行下至渝州(今重庆);725年,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浮洞庭,经襄汉,过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 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有细心的网友总结出了李白的脚步所及18个省,206个州县,80多座山,60多条江河湖泊!这首诗不是别离的诗中最好的,但是如果诉说离别的滋味,李白最有资格!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李白经历太多的别离之苦而后,才会有感而发,写下它。

"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的劳劳亭"。开篇破题点旨,说天下最让人伤心的事就是别离,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程垓《摸鱼儿•掩凄凉》“伤心处,却忆当年轻别”,可见别离时,“伤心总是难免的”;而最具仪式的别离,是在“劳劳亭”进行的,何谓“劳劳亭”?《景定建康志》里记载“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其实,不说劳劳亭,“亭”本身在古诗里的意象就是代表离别,因为古代时路旁置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里就有“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的句子。

唐汝询《江边唐诗十集》里评之曰:“说‘天下’见非寻常,‘伤心处’妙”!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也懂得别离的痛苦,所以才不催柳条泛青”,其实这句的意思就是证明时间是早春,春风乍暖还寒,柳条还没有发青。只是大诗人别出新裁,构思独特,把春风拟人化,变得有知有觉明白了人的情意,进一步烘托了离别之苦。“柳”,谐音“留”,表示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赋予了“柳”作为别离的象征意义开始,“折柳”就成了古人尤其唐朝文人墨客间离别时的重要程序之一,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说的就是这件事;方干“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韩溉“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戴叔伦“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说的都是折柳,把柳枝都折稀了,快折尽了;亏了慕幽有一句“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可是你看本诗中的春风多么善解人意,为了人间少别离,不忍催柳条返青!这一句移情于景,托物言情,造意新颖。范大士《历代诗发》评价此句说“委过春风,用意深曲”。

总结语总之,李白的《劳劳亭》这首诗,表达的就是离别之苦;不同于以往的雄奇豪放,浪漫夸张,这首小诗却写得清新自然,婉转迂回。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里说它“不经用意,自见深沉”;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里赞之曰“深极巧极,自然之极,太白独步”!让我们领略了大诗人李白的另一种诗风和多重人格的别样魅力!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李白一生大多在游历中,创作了许多送别诗。《劳劳亭》是一首送别诗,创作背景无从考证。劳劳亭在今南京市的西南地区,为古时送别之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白描写法,直点题旨,在劳劳亭送别友人。劳劳亭既是送别的地方,也是最伤心的地方。作为五言绝句来讲,诗人在描写环境上做到了惜字如金。

这首诗的妙处在后两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思是说,春风都知道离别的痛苦,不催柳树条发 。说明诗人当时是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柳树还没有发青。

但诗人采取拟人写法,把春风比作人。春风好像人一样,也知道离别的痛苦,不忍心叫柳树发青。因为古代“柳”,代表“留”的意思。诗人多么希望友人不要离别,能够留下来,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自然流出。

李白的送别诗,我比较喜欢的是《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要问我们情意有多深,千尺潭水代表我的心。汪伦要听了,应该也非常感动吧!

Hash:b19f993fbfb193f1cd53c46eb355a4d39ddc1389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