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晋到南北朝的史料书籍有哪些?

导读:从西晋到南北朝的史料书籍有哪些? 起源于西汉的“送故”制度,为何会在魏晋时期如此盛行?

感谢邀请。

通俗的史书: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吕思勉)

《两晋通俗演义》(蔡东藩)

《西晋风云》、《东晋风云》、《晋朝那些事》。

史书:《南史》、《北史》、《晋书》、《资治通鉴》。

起源于西汉的“送故”制度,为何会在魏晋时期如此盛行?

门生故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虽然不见于正规的国家制度之中,但是却在官场中长期发挥作用,是官场规则中的一种。它的出现非常的早,大致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就已经成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高峰期,门生故吏和上司之间的关系也越加紧密,上司调走,门生故吏甚至要一并迁转跟随。上级去世,门生故吏也要赠送大量的金钱物品,在南北朝时期称之为“送故”。

在两汉时期,官员主要是依靠察举制升迁,同时还可以经由官员的举荐征召出仕做官。门生故吏中的“故吏”就是由此而来。征召的官员一般都是地方大员或者中央长官,被称为举主或者服主。被征召人和举主服主的关系不仅是上下级,而是带有知遇之恩的人身依附关系。举主服主去世后,这些被征召人要负责办丧事,披麻戴孝,守孝三年。这种关系类似于父子君臣,也有人称呼这样的关系为“君臣之义”,只不过这个“君”不是国君,而是府君(高级官员简称)。

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权力落入了世家大族的手中。特别是官员升迁转任这一块更是牢牢控制在世家手中,普通人必须依附在大家族中高官显贵,形成“君臣之义”这样的强烈人身依附关系,才有可能在政坛上有一席之地。东汉的党锢之案可以看做是这种情况的雏形阶段,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举主服离任升迁或者转调,这些门生故吏也要紧紧跟随,以求得青云之路。在南北朝时期,普通的寒门子弟即使结下了这样的君臣之义,也是要从基层不入流的小吏开始做起,大多数是主簿之类的文员。相比世家大族的子弟,甫一出仕要么是中央的秘书郎官,要么是地方的郡县长官,可以说是云泥之差,天壤之别。

“送故”这种行为在南北朝后期更为盛行,关陇门阀、山东郡望、江南侨姓都有类似的影子存在,到了唐代更和科举考试联系到了一起。同科同年、恩师座师也加入到了这个圈子当中。一直与发展到后代出现了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现象。这些党派连接的纽带就是门生故吏的依附关系。这也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官场的潜规则,官员之间相互抱团取暖,团结在一个首领周围以寻求政治路途上的发展。

文:经典守望者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Hash:fbac3c6023ec814629597af9fbc4683ea60c3dbf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