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是怎么深入人心的?不是正史如何

导读:赵括纸上谈兵是怎么深入人心的?不是正史如何 (1)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泛文化写作营】

我是天涯孤旅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本题核心问题前,我们还需做点额外的功课,就是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正史什么是野史?搞清楚了这个定义,即便我们不肯定回答本题的核心,大家也都会心知肚明清清楚楚。

所谓正史,就是由官修官著,由官方指定编撰、来源于史官记录、以帝王传记为钢领、以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政书体等为本体编撰体例的史书叫正史。这句话很长,也稍显晦涩,我们再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就是由国家政府安排指定专人、采用一定体例、对前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编撰的书籍叫正史。也就是说是官方的事,与老百姓个人无关。

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即为正史。这《二十四史》非一时一人编撰,是从宋朝到清朝近七百年时间才完成的。即宋时编撰有十七史,明朝时编撰有四史,清朝编撰有三史共计《二十四史》。

孔子在编纂《春秋》时有个原则,”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违疾”,这个三原则通俗的说就是对历史上那些值得尊敬的人做过的不体面的事或者说不能完全定论的事只点到为止不说破,对历史上那些有学问道德高尚的人做过的错事不说破,对自己尊长的疾病不谈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当然,这三讳还有其他他引申含义我们这里就不多讲。这三讳正是孔子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精要。这种编撰史书的手法无一例外的影响了后世所有编撰者!使他们在编撰史书时都要回避一些个人丑闻政治秘闻,或者在本朝都尚无定论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读正史时往往会觉得事件空旷枯燥无味,这样,对应正史就出现了所谓的野史别史等。那么,什么又叫野史别史呢?

野史有个专用术语叫着”稗官野史”。所谓稗官即小的官员,出自《汉书.艺文志》。原文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这些小官员因所处的政治地位,对有些个人绯闻和政治秘闻可能略知一二但又不敢肯定,他们自己在著书立说时对某些历史时期的叙述加入了这些未经证论的材料就是野史。而这些所谓的秘闻又都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经过后人不断加工,以说唱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出现街头巷尾舞台,乃至口口相传,所以,相较于正史,野史传播的更快更广泛更容易让普通人接受。

历史的看,大部分有出处的野史正是正史的补充和说明。所以野史不因其野而被历史给否决,而成为与正史遥相呼应的典籍。

赵括纸上谈兵所以风扉民间正是正史与野史的性质所决定的。

要多说一点的是,赵括,是一个被历史玷污了的人物!他才华横溢但却生不逢时,一战溃败,未能将自己的才华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终成遗憾。

我所以遗憾的是,我们大都在人云亦云嘲笑讥讽赵括,却没有看见他在祖国蒙难时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大无畏精神和家国情怀。

(1)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正史中确实没有赵括“纸上谈兵”的说法。《史记》中有关赵括的记录有两处,分别是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和《白起王翦列传》,里面都没有提到“纸”或“谈兵”的字眼,只有蔺相如对赵括的一个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这里说到的是书不是纸,因为当时纸还没有发明出来。

北宋开始出现“谈兵”的说法,学者晁说之有一首《悲秋》:“白杨夹道起秋声,要使征人恨不平。自笑一生成底事,元常笔秃却谈兵。”元常指的是三国书法家、军事 家钟繇。用“笔秃”和”谈兵“做对比,比喻一事无成。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明初洪武年间首次出现“纸上兵”的提法,翰林学士刘三吾曾写诗《湘南杂咏》讽刺赵王昏庸无能和赵括兵败长平的往事,其中一句是“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赵括“纸上谈兵”今天被广泛熟知,与《上下五千年》的广泛影响有关。《上下五千年》初版于1979年,再版于2002年,在前言中,该书明确指出这“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裁剪,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其中第40则故事取名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故事中作者选择的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分别是赵括和长平之战,将故事文字与《史记》文字比较,可见故事依据的史籍材料主要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代汉语词典》也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纸上谈兵典故的来源。

综上所述,成语“纸上谈兵”和赵括扯上关系是很晚以后的事情,反映了后人对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原因的片面认识。

关于赵括没有战功却被直接任命为赵军首领,题主认为不可能。《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说法是:赵括接替廉颇成为前线主帅后,其母向赵王进言“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过去的史书大多惜墨如金,所以这里的“一旦为将”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是赵国的将军,而且因为立过战功打过胜仗,得到了赵王“所赐金帛”。另一种解释是:这场大战,双方共投入百万大军,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赵国方面总共动员了五十万人参战,粮草与武器装备的补给消耗极大。战争进行了八个月,赵国的战略储备即将消耗殆尽。赵国决策层对此深为忧虑,急切盼望尽快取胜。让赵括中途替换廉颇,一来是赵括名声在外,二来也是形势所迫,赵国君臣认为不能再拖下去了,但又找不到其他人可以顶上去,所以赵括没有战功直接当主帅也是说得通的。

Hash:323ae1e701d7ba5e81585ca13c00b99cf36ec947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