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佛像观后感

导读:国家博物馆佛像观后感 国家博物馆佛像观后感 跪求一篇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观后感 1000字

国家博物馆佛像观后感

先要明白佛像的含义:

现在,来寺院烧香的人是越来越多,可喜可思。喜的是人心向善、向上,这是人类希望的曙光;思的是信者何所信,何者为善,如何行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到道场里来,不知也不问所敬者是谁,只要见到像总是大把的烧香,状似虔诚的膜拜,口中念念有词,听之不知所云,问之不知所求,究之不知所向。总觉得满天神佛是他的依靠,能够让他有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的可爱,也是可怜之处。 佛法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在各自的生活、工作领域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端正思想、改变心态,提高人生境界,升华心灵素养,以期达到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本着这样的一个宗旨,佛法在传播的过程中,所有的言教与一切有形的设施,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苦心孤诣、匠心独运,也是他们“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慈悲心的具体落实。所以我们要正确并且善巧地认识佛法当中的种种设施,以避免信佛是迷信的讥嫌。即便不是学佛的人,也应当善意地、正确地理解,以避免误会。我们要去认识自己所不了解而又时常要面对的事物,切不可以不知为知,那样往往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寺院的由来

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简称。我们透过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佛教大约在春秋时期就传到了中国,一直到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由汉明帝派特使蔡终降轿饔蚶袂,同时,迎请印度高僧摩腾及竺法兰两位法师带着佛像以及经书来到中国。

这是国家大事,一开始先有鸿胪寺接待(寺是属于皇帝直接管辖的,鸿胪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外交部)。两位法师与帝王大臣相处的非常融洽,大家在一起非常欢喜,王臣们都希望他俩长住中国,于是,汉明帝正式增设一个同样的机构,也称之为“寺”。这个寺就是佛教教育机构。

古代的专制,君权与相权还是分得很清楚。帝王对宰相非常尊重,宰相执行帝王的旨意,管理国家。宰相之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称“部”,“部”的长官称“尚书”。另外,直接属于皇帝管的称“寺”,寺的长官称“卿”。皇帝之下有九个“寺”,就是九个一级单位,称九卿。于是,汉明帝的政府就有十个“寺”,新成立的“寺”就专管佛教教育。佛教在中国第一个寺院就是现在的洛阳白马寺。白马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佛陀教育部,就是专门推广佛陀教育的。另外,宰相下面有个礼部,也是办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所以,中国从汉明帝以后就变成两个教育部。这两个教育机构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因此,佛教教育在全中国的推动,远远超过礼部的推动。可见,中国人对“寺”是多么的重视啊!所以,寺不是庙,与宗教也毫无关系。现代一般人将寺与庙合称,就与鬼神扯上关系了(庙是供养鬼神的,过去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叫太庙。一般百姓供祖先,祭鬼神的地方叫祠堂。庙跟祠堂的性质完全相同)。 寺院成立之后,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是教育,一个就是翻译佛经。翻译佛经所需的译场,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师,他的译场,编制就有六百多人。早期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的编制也有四百多人。所以,寺院是个很大的政府办事机构。现在的寺院完全变质了,教育几乎完全丧失!变成专门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这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这是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个现象。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佛教简单的历史,晓得佛法 本质,我们要学它真正的好东西。

佛陀教育

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逐渐兴起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理念,成为我们近两千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理念被肯定,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中国人很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一切人离苦得乐。而且,国家的兴衰与教育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佛陀教育在思想、方法、理论、修学上与中国的儒家、道家很接近,可以说,中国的儒道讲纲领,而佛法讲细节,非常微细透彻,两者真是水乳交融。

佛陀教育的宗旨与目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是佛法修学的最高理想和目标。这句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觉”是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自己,佛教导我们的就是“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若完全明了通达,称之为佛菩萨。若完全不明了,则称为凡夫。诸位想想,佛教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多么密切啊!世间没有任何事能比这桩事与自己的关系更密切的了。智慧有上、中、下三等,佛教修学的第一个阶段是“正觉”,向上提升一层是“正等正觉”,最高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门里面这些名称就好像学校里面的学位名称,现在的大学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佛教也有三个学位,如果你得到“正觉”,就称你为“阿罗汉”,现在的人喜欢简单就称“罗汉”。若你得到“正等正觉”,就称你为“菩提萨省保衷诘娜思虺啤捌腥薄H裟愕玫健拔奚险日酢保统颇阄胺鹜右保湃思虺啤胺鹜印保颐窍衷诟虻ィ啤胺稹薄 “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呀!佛教说,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应该成佛。如现在的博士学位,每个人都可以拿到。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里上帝只有一位,如美国总统只有一位,不可以人人都当总统。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是菩萨。佛教导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众生体验觉悟的层次不相同,高低广狭不一样,可见凡圣平等,只是迷悟差别不同而已。佛菩萨觉悟,众生迷惑。觉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迷惑的人,被外面的环境主宰,自己不能做主,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能做主宰的就称为凡夫。如果是佛菩萨则不然,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做得了主宰,“主宰”是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能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 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这种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佛教中的“四圣谛”与苦,集,灭,道”是什么概念?

<图片1>

苦、集、灭、道

亦名四谛;四圣谛。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释迦牟尼佛转轮之初,故称初轮。如《法华经 譬喻品》:“佛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轮。”。

四圣谛讲说的是四种真理:

一者、苦圣谛;

二者、集圣谛;

三者、灭圣谛;

四者、道圣谛。

四圣谛唯有伟大慈悲的佛陀才能开示,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

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初转轮三说四谛,

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四相。

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是教劝修行四谛。

第三说: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是佛举自己证得四谛,合为“三转十二行相”之义。

但此四谛唯圣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盘经》卷十四: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

四圣谛

苦谛(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苦 即三界轮回,生死苦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

三苦:从其逆缘苦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炽盛。外有寒热饥渴等苦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种种苦痛煎熬,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 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都是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苦难、烦恼等等,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每每不期而遇,狭路相逢,似乎总要会面,避之不开,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私心贪爱的至亲,痴迷相爱的他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痴心所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看上去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妄图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我们对五蕴(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蕴盛”,“五蕴盛”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

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

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五蕴盛是前面七苦的根源。人有五蕴六识,为此形成声色幻境,由错误的知见进而扩散为以上七苦。所以要从苦中解脱出来,便要认知到五蕴六识创生的境世界皆为幻境,所谓“色即是空”是也。

集谛(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 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盘,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

什么是五利使呢?

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

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恶业的,故称边见。

三、邪见:指反对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宝。

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著我见、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执已证。

五、戒禁取见: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因,可获最上涅盘妙果。

所以,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

欲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

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

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

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

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

什么是五钝使呢?

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

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

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

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其他人、事、物。

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

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来分配,

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具足九品。

色界的四禅天:一、离生喜乐地。二、定生喜乐地。三、离喜妙乐地。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

无色界四空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

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

依惑造业,随业受报,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灭谛(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 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 ―― 涅盘。

灭 是梵语「涅盘」的意译,为息灭、灭尽之意,梵文和巴利文认为涅盘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盘寂灭境界,即为解脱。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盘。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

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参观之后这一个月以来,我走在街上总是有意无意的用欣赏的目光去观察路边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损市容市貌的行为时心中总是想,这么好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爱惜她保护她。首都博物馆是一个窗口,应该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

佛教历史悠久 佛法融通古今

跪求一篇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观后感 1000字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

2010

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

有上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

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 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

“宏伟”:

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

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

给人一种

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

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

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

但我不知道,

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

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

票的人群

(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

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

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

12

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

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

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

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

(为了找入口,

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

半圈!

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

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

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

外面有一尊

9.5

米的青铜孔子像,

在我看来,

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

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

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

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

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

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

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

整体感觉非常明亮、

优雅,

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

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

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

移步向前,

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

品的柜台,

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

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

巨大、

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

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

把台阶分隔开。

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

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

半的展厅――比较大,

而且初看之下,

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

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

造像上的华丽色彩、

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

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

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

隔着昏暗的走廊,

一方巨大、

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

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

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

你才能直接的感

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

他们对神的敬仰,

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

(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

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

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

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

跨越了时间、

空间,

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

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

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

中国古

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

瓷器馆不大,

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

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

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

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

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

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

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

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

沿阶而下,

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

德国画家希

克的作品《海因里希

.

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

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

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

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

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

的长颈鹿模型、

19

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

18

世纪的钢笔插

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09年的的韩国电影,唯一印象深刻的只有两部,一部是《海云台》,另一部就是《国家代表》。

印象深刻不是说没有其他佳片,而是因为这两部电影都让我哭的泣不成声,深陷在里面无法自拔。

不同于《海云台》的生死离别戏,是打动了人们脆弱的内心,触动了最敏感的感情神经,而《国家代表》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除了亲情、友情以外,那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最让人激动和感动的。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一点没有拖沓的情节,很紧凑的故事结构,寥寥几个镜头就把几位队员的性格和背景表现出来了,而在嬉笑怒骂的情节中,也不会觉得电影乏味和漫长,反而影片结束,还会觉得“意犹未尽”。很奇怪的是电影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十月围城》,不搭的组合,呵呵,却让我想到了相近的情节。

一个为了找到曾今抛弃自己的母亲而换了国籍,一个为了家中耳聋的奶奶和傻弟弟不想服兵役,一个希望得到父辈的认可为了尊严而战,一个想退去痞气的外衣去获得爱情。没有一个人的初衷是为了国家,为了金牌,为了荣誉。对他们而言,跳台滑雪获得金牌,可以获得奖金,可以拥有公寓,可以得到尊严,可以收获爱情。同样,《十月围城》里的各路英雄也是一个个被“忽悠”进保护行动里去的,开始的目的也都是为了自己。但两部电影一样的是,最后虽然没有表明,但小我和大我已经是融为一体了,各路英雄豪杰不光是为了保护一个人,也是为了保护整个国家。虽然四位滑雪选手创下了跳台滑雪的最低记录,但他们在人民心中已经是拥有了最高荣誉了。

《国家代表》和《十月围城》虽是两部风格完全不一样的电影,但是那股精神是互通的,那股“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是让人激动地,四名队员从原来的互相不合、不理解,到最后共同拥有“ 人”的称谓,单单是这个过程就已经是比金牌重要百倍了。结尾的比赛虽然精彩、激动,但都没有大家在训练时试跳的第一次来的动人,就好像从那一刻开始,我这个哭点比较低的人就开始没完没了起来了~~

演员河正宇是我追捧的《追击者》里的变态杀手,换到《国家代表》里,演技依然是非常漂亮,尤其是影片里一直刚毅的他在机场见到抛弃自己的母亲真情流露的一场戏,自然又真实。韩国人拍亲情戏我觉得一向是拿手好戏,总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让人觉得肝肠寸断。而且各种题材都好像那么得心应手,我什么时候才能在我们内地看到一部值得让我“肝肠寸断”的电影呢?

这是一部值得人激动的电影,同样也是部值得人反思的电影,看到开头字幕打出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结尾又打出说“目前,韩国已登记的跳台滑雪国家代表一共只有五名”。也就像片中的委员长说的“不受关注的项目都是这样的,因为没有期望,所以也不会失望”,可是,归根到底呢?

看到赛场两名解说员一个红脸一个白脸一唱一和的调侃着自己的国家跳台滑雪队,之后又激动的满怀信心,这感觉就好像我们的中国足球一样,但我们又什么时候可以调侃之后又满怀信心呢?

Hash:760a810284c5e6c9207afc5e858797c35e28b91a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