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环境问题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

导读:旅游景点环境问题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 1.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 2. 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 3. 旅游景区环境问题 4.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有哪些 5. 旅游环保问题 6.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7.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8. 旅游景区环境污染

1.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

反映的是风蚀现象,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后形成的景观。

唐.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说风可以吹落秋叶,催开春花,掀起巨浪,吹斜竿竹。

风还能把大志吹“变形”。这种现象叫风蚀,就是风的侵蚀作用。

许多材料都把风蚀现象视为一种自然灾害现象。

但风蚀形成的景观同时可以做为美景欣赏。

这种自然的力量可以侵蚀、磨蚀并带走地表物质,也因为是风,所以在全球分布范围非常广。

风蚀的主要形态为“吹扬、跳跃、滚动、磨蚀和擦蚀”,粗略的说,就是“吹”。

下因为是“吹”,干燥的土壤才能吹得动,在东南湿润地区,这样现象相对少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风蚀石窝,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垅岗,风蚀谷,风蚀洼地,风蚀岭等。

图集的风蚀地貌为风蚀土石窝,也称为风蚀壁龛。

壁龛最早在宗教上是指排放佛像的小空间,家装指把墙身上所留出的贮藏设施的空间。 龛读[kān],指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

风蚀壁龛指在陡峭土岩断面经风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

风蚀壁龛使得土岩断面呈蜂窝状,或类似蜂窝状。

风蚀壁龛下面往往有一层细土状物,是由于土质风化而成。 风化指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是一种人力难以逆转的自然现象。

风不仅“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还能入土成窝,化土为菇,成城成岗,成谷成岭。


2. 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

读了高士其爷爷的《灰尘的旅行》,我对这微不足道灰尘有了新的了解。无处不在的灰尘不仅仅有令人生厌的一面,它还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呢。

  灰尘是这世界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的动荡而漂流。我们周围的空气,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郊野,从平地到高山,从沙漠到海洋,几乎处处都有它的行踪。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

  这么多灰尘在空中游荡着,对于气象的变化发生了不少的影响。原来灰尘还是制造云雾和雨点的小工程师,他们会帮助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云雾和雨点,没有他们就没有白云在天空中遨游,也没有大雨和小雨了。没有他们在夏天,强烈的日光将直接照射在大地上,使气温不能降。这是灰尘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宁静的空气里,灰尘开始以不同的速度下落。这样过了许多日子就在屋顶上,门窗上,书架上,桌面上和地板上铺了一层灰尘。这些灰尘又会因空气的动荡而上升,风把他们吹到遥远的地方去。

  那么灰尘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是来自山地的岩石的碎屑,有的是来自田野的干燥涂抹,有的是来自海面的由浪花蒸发后生成的食盐粉末,有的是来自火山灰,还有的采自星际空间的宇宙尘。这些都是天然的灰尘。

  有许多种灰尘,对于人类的生活是有危害性的。自从有机物参加到灰尘的队伍,你看,这种危害性就更加严重了。那么灰尘对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危害呢?它会把我们的空气弄脏,还会把房子弄脏,有时它们还会毁坏我们的工业产品,把它们变成废品。而且,最严重的是灰尘是呼吸管道的破坏者,他它们会使鼻孔不通,气管发炎,肺部受伤,从而引起伤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传染病。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发明了用高压电流来捕捉灰尘的办法。人类正在努力控制灰尘的旅行,使无处不在的灰 不再成为人类的祸害,而为人类造福。


3. 旅游景区环境问题

  你好,当前我国正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全国31 个省 市自治区,几乎都做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有 24 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或支柱产 业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是有条件的。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省份的旅游业真的都能做 大、做好,做强吗? 这里面肯定有很多是跟风盲目性。旅游业决不是人们常说的“无污染产业”,因游人大量挤于景区,或者因决策者的旅游开发战略不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原因,开发会导致自然生态和 社会环境的破坏。旅游业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产业, “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只是一厢情愿。事实上,国内的旅游开发,真正赚钱的不过1P比3 ,盈亏平衡 的大约1P比3 ,亏本的不少于1比3。只是那些赔钱的,都 是由政府买单,无人承担责任罢了。由此看来,那种 只强调收益、不重视成本、更忽视风险和生态损失的 旅游开发,是危险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这一点应受到充分重视。总之,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因此,必须进行损益分析和风险评估。希望能帮助到你。


4.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有哪些

1、经济发展对旅游景区的环境破环严重。今天,由于在急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来保护景区,使很多出名了旅游景区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不管是人为的破坏,还是自然的变化,究其原因都是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引起的。

第一:人为的破坏。人为对景区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为的过度开发、滥砍滥发、捕杀动物等行为对景区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破坏了原始生态的平衡。在著名的西双版纳,每年都要烧掉几万亩原始森林,为的是在火劫过的林地上播种耕作。比起环境污染来,这些人为的破坏更令人痛心。

第二:景区的城市化。景区之所以成为景区,就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城市而供人们游览、解压、观光和休憩的作用。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追求质量还追求品味,但是,很多旅游景区没有认识到人们出门旅游就是为了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景区在建设的时候重点强调“硬件”的规模和质量,力求城市化,却少了很多人性化,试图以城市化,而不是以田园化、自然化来吸引城市居民。

2、景点开发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往往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但综观我国的新景点开发建设,人们不难发现,有二种不良的倾向。第一:景区开发趋于雷同。自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点推出后,全国掀起了微缩景观热。仅微缩世界著名景点的就有北京丰台的“世界公园”,江苏无锡的“世界奇观”,四川重庆的“世界风光旅游城”,广东深圳的“世界之窗”等,对某个地区来说,也许某个微缩景点是其重点旅游项目,能吸引一些游客,但是,对于整个中国旅游业来说,这些雷同的景点,并不能成为旅游的一大亮点,大部分游客一开始感觉很新鲜,但如果看多了就会特别厌烦,这样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第二:发掘、展现古代文化肤浅拙劣。时尚有时会过时,可文化永远不会褪色。中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对国内外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各地又掀起了一个大规模“营造 古代文化景点热。尽管有些景点建得很有特色,但从整体上来说,大多存在着认识肤浅,表现手法平庸,迎合游客低级趣味等问题。此外,重复建设也非常惊人:各种“民俗文化村”,在全国出现了几十家,“西游记宫”数量最多时近万家,这种认为主观愿望可以弥补一切的做法,极易对中国文化进行歪曲和损害,给国人尤其是外国人以片面引导,掩盖辉煌悠久、精深博大的中国古代文化。

3、持续发展眼光短浅

第一: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发展旅游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不合理的开发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个别开发商以搞旅游为借口,乱圈占农业用地和民宅用地,以发展旅游景区为借口变相发展房地产。

第二: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投资景点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在旅游景点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忽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种种决策,一些做法甚至完全背离可持续发展理念。旅游业界的从业人员或者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到位,或者因为旧的传统观念的顽固存在,对周边发生的很多违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事情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常常自觉不自觉的影响和破坏着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5. 旅游环保问题

1.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和认证标准,促进生态旅游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制定生态旅游环境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确保管理的高速有效;

3.切实落实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生态旅游环境破坏的监管;

4.加强生态旅游科学技术研究,结合游客体验及地方特色,推进低碳化、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

5.培训和组建一支善于经验和管理生态旅游的队伍,并持续推广;

6.加强旅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工作思想的推广。


6.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只要你做好奶牛场的管理工作,奶牛场是没有污染的,我这样的回答可能有人就要问了,那奶牛的粪便不污染吗?我可以告诉你,奶牛的粪便对于农作物来说,那就是个宝,那就是钱哪,奶牛场也不会把奶牛的粪便白白的浪费,随便排放的,奶牛的粪便是最好的农家有机肥的,农家有机肥种出来的农作物,那可都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比较的话,那是要卖高价的!



还是以事实来说话吧,我曾经在一个大型的奶牛场工作过,奶牛的粪便,一天要清理两遍的,清理出来之后,堆积在一起让它自然腐熟发酵的,东北地区一年只能种一季庄稼,奶牛的粪便经过一个冬天,一个春天,一个夏天自然的堆积发酵之后,已经全部的腐熟,完成了奶牛粪便的发酵工作,在每年秋天的这个时候,把这些腐熟发酵好了的奶牛粪便,全部拉得到奶牛场承租的土地里,然后深翻打垅,在第二年春天种植青贮玉米的时候,就再也不用追肥了,而奶牛场自己承租的土地种植的青贮玉米,是长的又高又壮的!



奶牛的粪水都是通过下水管路流淌到奶牛场的化粪池的,化粪池就在奶牛场种植的青贮玉米的土地里,当化粪池里奶牛的粪水满了的时候,就用水泵将化粪池奶牛的粪水浇灌到青贮的玉米地里,也算是给青贮的玉米浇水了,也间接的算是给青贮玉米又追了一遍肥的,奶牛吃的多,拉出的粪便也多,奶牛拉出的粪便,不是奶牛场的负担,而是奶牛场的宝贝,牛的粪便给青贮玉米施肥,一年省了多少化肥钱哪,而奶牛只有吃的多,奶牛的生产出的牛奶才会多的!



如果你到正规的奶牛养殖场去看一看,你看不到奶牛场奶牛粪便到处流淌的现象,你看不到奶牛场有污染的情况,一排排篮瓦白墙的牛舍,一垛垛井井有条的羊草,还有那排列整齐的青贮玉米的青贮窖,还有那与牛舍隔离的生活,办公区,处处都是干干净净的,你看看奶牛场的天空也是蓝的,奶牛场的周围的土地也是绿的,你除非是到牛舍里,或者是到堆积牛粪的粪便发酵堆边,否则你是不会闻到奶牛粪便味道的!



而且,现在奶牛场的建设,对生态环保都是有严格的要求,都是要远离村庄,远离水源,远离旅游景点的,再加上奶牛场的严格的管理办法,奶牛场从根本上来说,也就不会有污染源的,但是,我们把话说回来,如果奶牛场不认真管理的话,那肯定是会有污染的,我们再把话说回来,别说是奶牛场管理不好会有污染,就是家庭里卫生搞的不好,家庭里也会有污染的!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7. 旅游景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学为准则,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按生态学原理去开发、利用和保护。根据系统的变化及特点不断改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尽力维护其生态平衡及环境效益。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系统应具备。

1.引 言

自海克尔创立“生态学”至今,100多年来生态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从单纯的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到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和管理,人类生存环境变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途径等,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旅游,其主体是人类,旅游对象是自然环境。所以,从学科定义来看, 生态旅游属于生态学的范畴,只不过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生物成分不是一般的生物而是人。因此,管理这样的系统必须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从生态学的普遍规律出发,协调好生物、环境、经济和发展的关系。无论是开放的自然环境景观还是自然保护区都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旅游行为本身是一种人为活动,它与自然系统共同形成比单纯自然生态系统更复杂的人类-自然复合系统。它不仅由生物和环境条件组成,还包括人类活动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这些复杂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多因子的统一体。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可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反过来,生态系统的变化又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要素均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都是按着生态学的规律在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系统内其它因素产生连锁反应。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超过其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旅游环境就会被破坏,旅游事业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学为准则,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按生态学原理去开发、利用和保护。根据系统的变化及特点不断改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尽力维护其生态平衡及环境效益。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系统应具备和谐的结构、高效而经济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既能适应自然条件变化,又具有净化环境污染能力,发挥最佳的生产效率,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态旅游场所。

自然保护区是受国家行政管理和保护的,绝不允许乱砍滥伐和破坏自然环境,尤其在划定的界限内连正常的工农业生产也不能进行。然而,自然保护区建设离不开当地居民,二者唇齿相依,互相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必须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实惠,而不是贫穷,因为无数实践证明只 当地居民生活富裕,保护的目标才能达到。那么当地居民依靠什么维持其生存与生活?就目前各种经济活动来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取得经费来源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生态旅游可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对参观者进行自然保护的教育,使当地人民生活幸福与保持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经营的经济形式。如何达到发展生产又减少环境破坏的效果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保护环境,尤其是要遵从旅游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这个最基本的生态学原理。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在传统的农林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都有这一概念的雏形。但是作为一种科学术语,是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WCS)中给予系统阐述的(IUCN, 1980)。这一文件虽然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保护提出的,但其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自然资源的保护,而且把保护与发展看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将自然保护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框架之下。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改变了过去就保护论保护的做法。明确提出其目的在于把资源保护和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里所谈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里所指的保护是指人类要合理地利用生物圈(生物居住及赖以生存的地球),既要使目前这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的利益,又要保持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求和愿望。大纲提出了生物资源保护的三个目标,即(1)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2)保持生物遗传多样性;(3)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又称“布仑特兰德”报告(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在充分考虑目前世界环境状况的同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行动。在这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所提出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报告中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2)改善增长的质量,改变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问题;(3)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的需求;(4)把人口限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6)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7)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律和政府决策之中。

总之,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该概念从一开始就强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甚至把解决贫困问题放在第一位。在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的同时,不忘满足就业、提供粮食和限制人口数量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人类正在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途径。我们认为: 牺牲环境求得发展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忽视人民财富增加的发展也不是可持续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如何寻求发展途径的问题,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经济不破坏环境的问题。

3.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讨论

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后,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响应和迅速发展,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政府机构都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 究课题和行动准则(ERP Environment, 1999)。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个概念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可持续发展更象一个口号,而不是科学概念 (Di Castri,1995),甚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模糊发展 (Oldman, 1995)。本文针对这些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以便使我们能够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概念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法国著名生态学家 Di Castri (1998)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身不够确切也无法应用,原因是概念本身自相矛盾,无法正确地反映长期趋势和不确定性;在目前地理经济和开放的信息社会条件下,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应用就更具有随机性。由于政界、官员、环境专家、商人和企业家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变得更具有随机性和主观性。他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弱点。(1) 人口、资源和环境不是平衡的,人口和资源都是在变化的,容纳量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应用,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衡量那些不断变化的空间及其相关要素;(2) 自然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事先规定的,淡水、湿地、潮汐等以前被看作非能源的物质现在成了重要的能源;(3)物种、生态系统和资源都是在不断地进化或者变化,无法把当代的这些资源毫无变化地转移到我们的后代,即使我们当代人不去干扰,它们也一定要受大自然的选择而发生变化的;(4 )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推理或演绎目前的趋势来解释未来几代人的需求和未来的资源价值,当代人对电、火车和计算机的需求是我们的祖辈所无法想象的,也可能是我们将来所难以预料的;(5 )可持续发展是无法度量的也是无法计算的,直至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可用来度量可持续发展的计算单位;(6) 考虑系统动态、非线性、开放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变化等方面,从方法论的观点出发,发展和可持续性这两个术语是不协调的。

Di Castri (1995) 在《自然与资源》杂志上撰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椅子”模型,进一步规范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他指出可持续发展可以被看成是一把椅子,其四条腿长度相等,强度相同,四条腿中的每一条都相对独立但又互相依赖,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分,如果有哪一条腿比其它短些或长些,就坐不安定,不能可持续发展。这四条腿分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是只有在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四方面都达到相对平衡的发展。然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或将会达到这四方面的完美与平衡。比如,美国的经济发达和自然环境良好,但社会环境不好,尤其是大城市社会问题更多。法国也是社会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破坏很快制约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全球看,经济发展迅速和导致环境恶化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达到这四个方面的平衡,或着四个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

正由于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不同的机构以及不同的学术背景的专家对此进行解释和评论时,难免带有各自所从事领域的色彩,有时甚至片面强调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的重要价值。可持续发展有很多含义,这个思想既简单又复杂,一方面要保护环境使生物群落免遭干扰,另一方面听起来又不很实际:没有一定的破坏我们如何建造桥梁和公路?如何生产足够的粮食充饥?如何筑堤防洪?如果我们限制投资者所带有一定破坏性的经济活动,如何吸引投资开发?他们没有经济效 行吗 (Johnson, 1998)? 事实上,任何一个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显著的经济特征,环境污染的出现是人类发展机械和石油等工业的一个副产品,生态破坏是人类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工业的副产品。如果没有这些工业的发展也可能不会出现这些环境问题,然而,为减少环境问题而限制人类的经济发展是消极的、无所作为的观点,也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繁荣的障碍。所以说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是人类建设和发展自身文明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旅游是最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活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被学术界和公众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它是一种即不破坏环境又能发展经济的模式,只是强调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保持代际之间的公平性,防止当代人剥夺后代人利用资源的权利。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指出:经济增长和发展必然要引起物理生态系统的变化,不能永远保持所有生态系统不受干扰,甲地的森林被破坏了,却可能在乙地重建, 但一定要有计划,防止土壤侵蚀和遗传退化等。总之,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在环境容纳量的范围内。UNCED (1992) 协议提出森林资源和林地应该进行合理的经营以满足当代和后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需求。我们在引用这一概念时必须既全面又准确,以便能够合理地指导我们的经济活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经济搞上去。

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各国政府达成一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共识。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编制和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这表明中国人民将和全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担负起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责任。事实上,中国只是用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 的人口,其资源、生态和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为全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更值得一提的是,从1998年7月1日起停止对天然林的采伐,全面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决心,而不是削弱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中国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即从传统的偏向数量增长的经济模式转向强调改善发展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子孙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4.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主题旅游,它是指旅游者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同时是能够达到可持续管理的旅游。生态旅游不仅用来表征对所有观光自然景物的游览,而且强调被观光的对象不受到损害,旅游者受到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的启迪,反映了保护自然的要求和责任。根据牛亚菲(1999)的研究, 生态旅游概念的可分为三种:(1)根据市场和消费行为定义的生态旅游概念。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或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优美的自然和文化环境;(2)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义的旅游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结合起来;(3)根据行为规范定义的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环境价值观,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尊重地方文化传统。

生态旅游这一名词进入我国仅仅几年,便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自然保护区依据拥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更是把生态旅游作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 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享受美景,陶冶情操也已成为人民大众休闲的时尚选择,到自然保护区旅游的人数成上升趋势,从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按着Di Castri (1995) 的椅子模型,生态旅游可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的协调发展。

首先,生态旅游业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旅游是一个人民群众十分熟悉而又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活动,它能够使人们相互了解,增长知识,发展友谊,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交流。就目前各种产业状况看,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当地居民通过开发旅游,就能够从他们所经营的生态系统之外寻找生存空间,扩大经营领域,融入全社会。能够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一般都分布在林区、草原或其他偏远山区,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系统,因而保留很多原始的、独特的、珍贵的自然景观,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发挥这笔财富的效益,为当地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维持社会稳定和提高边远山区的扩大开放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旅游是非消费性旅游,在旅游者得到满足,旅游区当地居民提供旅游产品之后,自然景观和环境条件并未得到破坏,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生态旅游有利于文化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以此明显区别于其他行业。旅游虽然也经营产品,但这是一个更富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旅游者通过观光不但获得了产品而且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获得了有关人与自然的知识。尤其是生态旅游在销售给游客风光美景的同时,游客也获得了一种文化和文明教育,这已远远超过了简单的商业行为和买卖关系。普通的企业只能提高顾客的物质文明,优秀的企业在销售其产品的同时也宣传企业文化,提高顾客的精神文明,而生态旅游让游客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在使游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同时,又推出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属于广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为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理性认识、理智行为和道德情操。在世界面临多种环境问题和倍受生态破坏困扰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生态旅游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大课堂;森林、草原、海洋,动物、植物和珊瑚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好教材。

再其次,生态旅游可促进环境保护。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保护好资源,保护好生物多样性。然而保护是一种人为活动,是人们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那么如何才能唤起人们的保护动机,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应该培养人们的爱心:包括对大自然的爱、对环境的爱和对生命有机体的爱。那么这种爱心从何而来?我们知道爱父母师长,这是儒家思想的继承;我们知道爱国爱人民,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前者根深蒂固,后者有声有色。儒家文化和社会教育对人们热爱自然感情来说缺乏爱的基础,必须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是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旅游能激发人们热爱自然和环境的意识,唤起人们的保护动机。由于生态旅游使人们真正体验到自然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心,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有效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达到主动保护和积极保护的目的。

MecNeely (1996) 认为,生物资源常常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剥夺了最接近自然保护区居民对这些资 的经营权,生态旅游和当地居民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完成保护的任务。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的每种形式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值得受到尊重。并且来自自然的利益取决于必须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的维持,也取决于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与生态学原理相一致,物种和生态系统存在的理由可能比简单地满足当代消费者的经济愿望更为重要,当一个基因库由于当代人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而趋向灭绝时,所有的子孙后代都将为其付出代价。

可持续发展必须反对二种极端倾向:一是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忽视效益和环境的做法;另一个是片面强调保护环境而忽视经济发展的做法。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较快的条件下,更要注意后一倾向的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地群众的贫困问题的话,那么环境和资源也难以有效地得到保护。前文中提及的生态旅游只是林区或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实例,是否可以开发其它类似的产业?如林区绿色食品业,饲料肥料产业和礼品手工艺品等。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也无所谓可持续。总之,发展是硬道理,解决贫困和发展经济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保护也是为了发展,而且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更好地发展。


8. 旅游景区环境污染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一些湖泊的面积开始缩小,浅滩向沼泽地发展。侵害性物种的蔓延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日趋明显。而旅游带来的强大的外来文化影响,对保护区内的安多藏族文化也产生了程度不同影响。这种影响广泛地体现在原住民的筑、服饰、饮食、宗教、音乐、歌舞、文学绘画等方面。保护区的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Hash:a78f31e14b15ba0cdd31cbb399cc90f3f48df7fe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