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导读:历朝历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历朝历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

  

国号,即指国家的称号,或一个朝代的名称,国家或朝代创建者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 立国号。《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在奴隶制和封

建制时代,国号就是王朝之号,即政权之号。从我国古代历史中可知,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下列四 种情况。
  

第一种是根据发迹的地方定国号。无论是周代以后由开创者所定的国号,或是周代以前的 由后人追记的国号,这种情况都有发生。如《史记•五帝本纪》的《集解》中说:“号陶唐。”大概

是因为尧相继受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县陶丘)唐(今河北省唐县境)而来。
  

第二种情况是根据所封爵名定国号。这种国号来自创始人的爵名,而爵名又往往跟地名一 致。隋的国号来自创建人杨坚称帝前曾承袭父杨忠的随国公之爵。随为地名,在今湖北随县

南。到了杨坚称帝时,取音同,并改随为隋。

第三种情况是根据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号。
  契丹人耶律阿保机所建王朝名辽,辽意为镔铁, 因耶律阿保机的发迹地产铁,所以以此为号,取其坚也,象征国家政权如铁般坚硬。夏、商、周、

秦、孙吴、后晋和宋等朝代均以其发迹地为国号。

第四种是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比如南朝齐的国号就是来自谶语,《南齐书•崔祖思 传》道:“宋朝初议朝太祖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之。
  ’从之。”

元朝的国号则源于文义,它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由蒙改称为元。当然,在历史上,也 有以其他原因确定国号的情况,比如以建国者姓氏为国号等。

历朝历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

  乌纱帽原来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了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作为当官为宦的代名词。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
  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期,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就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来表示官职大小:一品有9块,二品有8块,三品有7块,四品有6块,五品有5块,六品以下就不用玉块装饰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了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自此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帝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且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明朝时候,乌纱帽的样式有了关键性改变。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在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却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并把制作样式规范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从此,乌纱帽就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于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被削职为民。

Hash:0430335720e676a6642ebbb032738970bc1dff9e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