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看历史能够读懂的有多少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同经常要照镜子一样,不管有没有文化,不管是否读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或其它历史书籍,人们都在通过各种渠道读历史、看历史。至于有多少人能读懂历史,我认为只要知道历史的发展轨迹,看得懂历史的走向和脉络,就算读懂了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我便想到了矛和盾的故事。如果我说矛好,你便说能不能刺穿你的盾。如果我说盾好,你便说能不能挡住你自己的矛。

回到此问题,如果我说很多人读懂了历史,你便会反问为何历史一直在重复?如果我说只有几个人读懂了历史,你便会问既如此,为何这么多人还要读史?

至于多少人读懂了历史,我的回答是很多。不谈春秋之前的史官了,从春秋说起,郑国的子产,吴国的延陵季子,周朝的老子,鲁国的孔子,齐国的晏婴,晋国的叔向,还有很多史官,如撰写《左传》和《国语》的左丘明,个个可谓是博古通今。

等到孔子整理好四书五经后,而其中的春秋三传便是后代帝王的重要教学书本,并聘用博士为其讲授。大凡接受过正规教育者,我也认为他们都能读得懂历史。

如果从春秋开始算起,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特别是到了隋朝后,推出了科考制度。此时,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满腹经纶,便可叩开仕途之门。因此,读史论经者从贵族走向寻常百姓家。至于那些举人或是进士,随便拿出他们写的一篇文章,引经据典,褒贬时弊,通篇皆是治国之论,你能说他们读不懂历史吗?

既然读懂了历史,为何历史还在重复?读懂了历史,便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会引以为戒,规避历史的错误,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说,选择正确的路太难了。

1)秦孝公的选择

商鞅来到秦国,为秦孝公讲述了五帝三代之事,秦孝公听不进去,再讲春秋五霸之事,秦孝公立刻龙颜大悦,说道:“五帝三代的确不错,然而我等不到那一刻,我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重新称霸中原。”

于是,商鞅才借鉴魏国的法治,在秦国推行农战方略,秦人被打造成战斗机器,战争是秦人的唯一升迁通道。然而,等到秦国统一天下后,农战方略却将帝国推入了深渊之中,那些靠战争发家的将士们,他们的年俸成为大秦帝国的沉重负担。

是商鞅不知道农战方略的弊端吗?非也,他先推荐的是五帝三代之仁政。他读懂了历史,并告知了秦孝公,秦孝公在知晓利弊后,仍坚持选择了后者。因此,秦国的兴衰成败早在秦孝公之时,就已经做出了选择。

2)韩信的选择

越国打败吴国后,范蠡立刻急流勇退,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后被越王勾践赐死。

垓下决战之前,韩信请封齐王,刘邦大怒欲杀韩信,后经张良等人提醒暂时放其一马。这时,项羽抛来橄榄枝,欲与韩信、刘邦三分而治。蒯通反复规劝韩信,听项羽之言,韩信思虑再三,最终还是灭掉项羽。数年后,被人告发造反,削王为侯,之后又真的打算造反而被灭族。

韩信既知文种之死,为何不效仿范蠡功成身退,偏要在死之前长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呢?他是舍不下千金裘、万户侯啊!

结语: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我想说,读懂历史并不难,能读懂历史的人也很多。

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但是人类的欲望或信仰往往总能战胜历史之鉴,以致于历史在数千年的长河中,始终在不断地重复着。

Hash:f0b42c6eac6e2725dec21090b6a3c1c7405ab5e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