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堂景点介绍 三顾堂照片

导读:三顾堂景点介绍 三顾堂照片 1. 三顾堂照片 2. 三顾堂书画院 3. 三顾堂的主人是谁 4. 三顾堂对联 5. 三顾堂图片 6. 三绝堂顾氏 7. 三顾堂在什么地方 8. 三顾堂相关名人

1. 三顾堂照片

“两表酬三顾”中的两表是指诸葛亮北伐时呈给蜀汉后主刘禅表决心的《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三顾是指当初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地址:三顾堂门口):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2. 三顾堂书画院

1.米公祠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位于古樊城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始建于元朝,明末毁于战火,现存全部建筑系清康熙至雍正年间重建。它是为纪念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书画大师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人称米襄阳。生于一0五一年,卒于一一0七年。

2.关羽祠 AAA

  荆州关羽祠是明代初年,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在卸甲山修建,后毁于日寇侵华战火。现经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建的关羽祠,具有明清时期地方建筑风格,其文化内涵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羽祠。明代初年,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在卸甲山修建关羽祠。

3.陡山吴氏祠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红安县城东北35公里的中和乡陡山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修。为一组深3进、广5间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0平方米。

4.沔城诸葛武侯祠

  诸葛武侯祠,位于古城西门,建于汉建兴十二年,是后主刘禅为缅怀诸葛亮的功绩,降诏致祭,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并令建祠于沔城,四时享祭。说沔城有个诸葛武侯祠,大家一定感到很疑惑吧!诸葛亮又不是沔城人,缘何有诸葛武侯祠在沔城呢?

5.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位于襄阳市隆中风景区内。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

6.昭勇祠

  昭勇祠(俗称吴王庙),位于富池口老街中段。三国吴黄武元年,东吴大将甘宁作战身亡,为纪其功,故庙食于此。然对其崇敬之高,祭享之盛莫过于宋朝。宋得天下后,追寻前代忠臣义士,对甘宁丰典厚礼。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赵匡胤赐为褒国公;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7.辛亥首义烈士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首义烈士祠(武昌紫阳路127号,1911年11月湖北军政府为纪念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烈士所建。原建筑已毁,现仅存牌坊。)辛亥首义烈土祠位于武昌紫阳路北侧127号,与路南的紫阳公园相对,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此祠原为明代楚王宫的遗址。

8.严家祠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严家祠堂位于咸丰县城西北40公里的尖山乡大水坪村,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严家祠堂是由当地的严姓族人集资修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伐木兴工,光绪三年建成。严家祠堂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主体分门厅、亭院、正堂三大部分。门厅高6米,木柱木枋,四列二十柱。

9.甘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位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纪念康熙年间鄂陕地方中左守备甘继芳为国捐躯事迹而建。干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扩建了正殿、后殿。光绪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年)扩建了厢房、伙房、围墙、操场、大门楼。

10.铁鞭古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鞭古祠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铁鞭村七组,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其古建共三处,最北为道观建筑,共一栋三间,南北排列,最北为正殿,宽9米,纵7.8米,内中部四柱撑梁,梁为三层抬梁,东、西、北三面墙体上嵌柱,墙角各有一柱,墙面上三柱。

3. 三顾堂的主人是谁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 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4. 三顾堂对联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春秋”是在“三顾堂”正门的对联。“两表”是《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一对”指《隆中对》。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5. 三顾堂图片

今天的天空格外蓝,阳光特别灿烂,我也很激动,因为爸爸妈妈今天要带我去游古隆中。上午我们来到古隆中,刚进门就看见石牌坊上刻着“古隆中”三个字。两边刻着杜甫写的两首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还有诸葛亮的古训:“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上面还刻着小花纹呢!我们顺路走到了老龙洞,老龙洞里的水清澈见底。传说古代有一条龙王在天上玩,突然看见古隆中的风景优美,龙王就驾着筋斗云来到了古隆中。他发现古隆中有一个洞,他想去洞里面看一看,就好奇地钻了进去,不小心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 年,老龙王就变成石像了。有人说,诸葛亮喝了老龙王的唾液,所以变得很聪明。再沿路走,我们就来到了三顾堂,三顾堂外面围着栅栏,走进去就可以看到古代的马车,我特别想去坐一 坐,可妈妈说那是古物,不能坐。马车的左边是古代的收稻谷的机器。走进三顾堂,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桌子和椅子,据说是诸葛亮用过的。爬上隆中的山顶,我们到了腾龙阁。腾龙阁共有九层,第一层是供游客吃饭的地方;第3、5、7、9层则是看风景的地方;第2、4、6、8层是介绍诸葛亮生平和生活的。站在最高层往下看,可以看到山下的人像蚂蚁一样小,一座房子像手掌那么大,马路上的汽车只有蚂蚁那么大,真有趣!今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三顾堂,直到回到了家里,我还在想,要是能再去一次就更好了

6. 三绝堂顾氏

姓氏起源

  出自己姓昆吾氏。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顾氏。

  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聚集地(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有顾山,地当无锡、江阴、常熟交界处 ,很可能因顾国移民迁居而得名。据宋人所载,顾氏"初居会稽,汉有顾翱者,事母孝,母喜食雕胡(即菰米,长于池沼),徙居太湖(跨江苏、浙江二省)。湖中自生雕胡,得以养母。"。三国时顾徽居盐官(今浙江海宁)。顾徽的12世孙顾胤,仕唐,封余杭公。唐代还有虞部郎中顾云,为池州人(今安徽贵池)。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但是,综观顾氏家族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

  堂号

  "三绝堂":唐朝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痴是专心画画,好象呆子),时人称他有三绝。

  顾姓又以"会稽"为其堂号。

  历史名人

  顾炎武:大思想家、学者。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恺之:东晋画家。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宪成:明代人,人称东林先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野王:南朝梁陈时,训诂学家、史学家。著龟占侯,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有《玉篇》三十卷。

  顾 璘:明代文学家、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

  顾祖禹: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记叙了历朝疆域、政区的演变,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顾 况:唐朝诗人。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

7. 三顾堂在什么地方

位于茅庐左侧,此处原为一株参天古柏,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植,柏树死后人们就此建亭,借古柏风格纪念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单檐歇山顶,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正面与左右两侧出廊,并有栏杆,下筑月台。后壁为清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立《真儒仪像几番钦》碑。旁立顾嘉蘅所书《杜工部古柏行》碑。亭周围古柏林立,清人杨铸有诗赞之:“老柏参天几百寻,至今亭畔叶森森。”“古柏亭”三字匾额为清咸丰甲寅(1854年)南阳知府钮氵雷所书,书法古拙苍劲,入木三分。

古柏亭是明代成化(公元1465—1470年)初年吴绶在维修隆中诸葛故宅时修建的。开始建在三顾堂后边现在草庐亭的位置,用茅草覆盖而成,揭以古柏,以昭亮节。明朝弘治二年古柏亭遭到破坏,并随诸葛故居东迁到东山洼里。 清初,赵宏恩维修隆中古迹时,将三顾堂从东山洼迁到原来的位置,在原古柏亭处修建了草庐亭。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李敏学、永升先后对诸葛故居进行了维修,他们将赵宏恩建在躬耕田旁的躬耕亭改为古柏亭。清朝光绪九年,程文炳又将古柏亭修 到三顾堂后数十步的半山腰上。近百年来,由于没有对其维修,古柏亭早起摧毁。1985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在程文炳修建古柏亭的地方重建了现在的古柏亭。

8. 三顾堂相关名人

是的。古隆中景区的文化遗产有武侯祠以及郭沫若、李铎、王学仲等名人学者的题词。古隆中景区的文化遗产还有建于清朝的草庐亭、卧龙深处、三顾堂等地。

Hash:bfcd41cef0eceeb684b067740349fa13b8e98e44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