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护身边的传统艺术?

一、应该将保护传统艺术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使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关事情以剪纸艺术为例详解如下:
  第一,把对全国重要剪纸产地的深入普查进行到底,调动专业队伍,运用现代手段,通过田野作业,对那些有代表性地域传统剪纸的人文背景、历史演变、艺术作品、艺术特征、思想内容、工具材料、使用方法、民俗内涵、传承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动态的记录。出版图书,建立各个不同地域传统剪纸的数据库和全国剪纸艺术的数据库。
  第二,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应当成为全国各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剪纸艺术共同的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宣传中心及集散中心,而传统剪纸应当在其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第三,各个剪纸产地应当切实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给予必要的经费补贴,并签订传承协议,以传徒授艺,建立本地传统剪纸艺术的守望者队伍,使传统剪纸的技艺和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第四,剪纸艺术的发展具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向前走,即剪纸的创新与发展;二是向后走,即恢复农耕时期传统剪纸的样式和风范。与此同时,社会应加强对传统剪纸艺术历史价值、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及收藏价值的研究、解读与宣传,使传统剪纸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并且在价值上应当超过创新剪纸。
  二、补充解释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抢救保护,另外一个是合理开发创新。只有对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和保护,才能给我们的创新提供基础和前提;只有对文化资源进行了创新与开发,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续。所谓抢救和保护,就是对我们的遗产通过档案保护、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使我们的遗产得到传承。与此同时可能也会物化而变成物质财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构建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
  近年全国各地从塑造地域文化形象、打造文化产业、开发旅游经济出发,对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创建文化品牌表现出空前热情。这有积极意义,但也引起了文化界、学术界的一丝不安和几许担忧。文化界和学术界强调的是文化本体的传承,努力保护文化遗产的本真性、纯粹性和完整性,尤其反对在开发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商业化、商品化,解构和破坏人类文化遗产。而地方政府所关注的则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他们需要通过商品化,将文化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这就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关于必须加强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呼吁。
  两者认识的差异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一方面,作为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这种原初人类智力成果,必须要得到坚定而切实的守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首先应当深入挖掘它的典型要素,维护和传承其传统的技艺风范和人文内涵。无论将来对其如何开发利用,这种“原生态”文化的部分必须有人去坚守。随着时光的推移,只有这种“原生态”文化,才会愈来愈显现出它潜在的能量,因为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价值。
  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能把传统文化的发展引入歧途,最终导致文化的“自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合理开发中保护,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原生态”文化有人坚守的条 下,使民间文化资源的转型创新成为传统技艺风范和人文内涵的自然延伸。

Hash:595ff91c61d5bdb5fb927d58b85ac91b46ddbde8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