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我对回答这个回题还是有信心的,因为我自幼在菏泽鄄城生活近二十年,哪是我的家乡故土。2012年又在济宁市农行挂职副行长一年,其间又几次到过枣庄和聊城。对鲁西南文化耳濡目染,又和当地文化名人做过深入交流。我把我对鲁西南文化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在回答鲁西南文化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之前,想先弄明白以下几个事情。

一是鲁西南包含哪地区?比较通常的说法是包括济宁、菏泽、枣庄和聊城的南部。

二是鲁西南地理位置的有什么特点?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是山东唯一四省(苏鲁豫皖)交界的地方,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平原多而山地少。水域水系较发达,有黄河,运河流经。济宁有运河之都,聊城有水乡之称。菏泽的东明,鄄城旧有黄泛区之说,现己旧貌换新颜。

三是鲁西南有哪些名人?尧王之墓,舜耕历山,孙膑故里,孔孟颜曾(孔子,孟子,曾参,颜回)四大圣人之诞生地。彭越,范蠡,吴起,左丘明等历史名人举不胜枚,可谓人杰地灵,人材辈出。

再说鲁西南文化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尧舜的禅让文化。内涵是举荐贤能,主动让位,打破了世袭制,是人类治理国家的一大进步。这可是远古时代哟。尧舜才能以美名流传至今。

二是孙膑的军事文化。孙膑著有《孙膑兵法》,著名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之战利。

三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了中国近三千年,对国人也影响最深,渗透到人的骨子里,规范了人的衣食住行。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辱耻是其最深刻的内涵和精髓。三刚五常,克己复礼,长幼有序,尊卑有位等伦理道德。《论语》《三字经》为其代表。

四是以水浒英雄为代表的忠义文化。梁山一百单八将,结成生死弟兄,只反贪官不反朝庭。

五是运河运化。济宁为运河之都,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尤其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之成为对外交往和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

六是红色文化。台儿庄大战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微山湖的铁道游击队,刘邓大军的鲁西南战役等。

我归纳为以上六种文化。由于篇幅所限不能详尽表述。

您好,我来回答。

我虽然是济南人,但是曾长期在鲁西南地区的菏泽市生活过,就菏泽文化(菏泽属于鲁西南)特点,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菏泽文化所代表的鲁西南文化主要以山水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祖源文化、牡丹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来组成。

山水文化菏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存在13座山,17处水,这些山山水水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光辉,这里有两座山比较有名,一是菏泽的金山,这座山位于巨野县东南23公里处,因建有秦王避暑洞而著名。至少在近代就有文人这座山,写出过专门的文献记载。

二是菏泽的“仿山”,这座山名气就比较大了,他是周代曹国历代国君的墓葬地,其实从地质学上来说,它不算是一个山,是因为墓葬的原因导致封土堆高大,仿佛像座山,所以也叫仿山,这座山具体在菏泽定陶区。

至于菏泽的水,比较出名的叫大野泽,为古济水所汇,,大野泽属于古梁山泊的一部分。《山海经》记载炎 帝女儿精卫衔石填东海故事中的“东海”,就是指的大野泽,反映了远古时候大野泽的存在。《尔雅》云:“大野泽、巨野泽乃一泽二名。”汉以前文献称大野,《史记》始有巨野泽之称。《说文》:巨,广大也,大野、巨野同义,故两名并称;唐、宋以后,多称巨野。该泽是炎帝部族的发祥地之一。炎帝尤带领81个氏族生活在大野泽周围。黄帝战萤尤,蚩尤被杀,身葬两处:一葬大野泽南岸、今巨野城东北九里;一葬大野泽东岸、今嘉祥县梁宝寺乡阀(kan)城遗址。西周时属成、鲁两国共管。鲁哀公西狩大野,获麟,麟死,麟冢在巨野城东12里。北宋末年,大野泽的南部已被黄河淤垫为平陆,只剩下北部的梁山泊了。至金代中期,梁山泊也已淤出大片陆地,再加上黄河南移的有利条件,梁山泊开始垦殖。至元末明初,大野泽淤没干涸,水运交通废止。

黄河文化菏泽受黄河决口影响很大,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先秦到民国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危及曹州(今菏泽)域境的有12次大改道。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濮阳西南领子决口改道.鄄城、郓城、巨野受害,行河23年,汉武帝刘彻亲临现场监督,才将决河堵塞。

菏泽市“黄委”的诞生地,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内的水行政主管职责,为中央垂直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副部级。我国历代都有负责治河的河官,但都是在黄河下游做修防工作,没有统一的治河机构。1933年,国民政府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掌握黄河干支流兴利防患事务”,隶属中华民国水利部。1946年2月22日,中共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菏泽(今鄄城县临濮集)成立“冀鲁豫解放区治河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人民治理黄河的机构。5月底,为加强对黄河故道两岸治河复堤工作的组织领导,更名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这就是今天的“黄河水利委员会”。

红色文化菏泽著名的“红三村”文化

1940年8月,活动在鲁西南的八路军主力赴黄河以北作战。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一时空虚,仅剩下中共鲁西南地委、曹县县委、独立团的干部、战士共计300余人。国民党顽固派王子魁、胡金泉、马逢乐、王子杰、孙秉贤、张子刚等6股顽杂军共9000余人,趁机围攻、“蚕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企图将根据地吃掉。鲁西南地委领导根据地军民以刘岗、曹楼、伊庄三个村庄为中心,开始了著名的三村保卫战。地委书记戴晓东和袁福荣、王健民、刘齐滨、宋励华、于子元等几位部长,分头在三个村及其外围村庄领导斗争。三个村成立了战斗指挥部,青壮年男子组成战斗队,妇女和儿童团员组成后勤队,男女老少人人皆兵。战斗队行动军事化,集中住宿,日夜站岗放哨。王子魁等部多次进犯三村,守寨军民以滚木、硒石、土枪、土炮、长矛、铁敏作武器打击敌人,和独立团内外夹击,一次次将敌人打退。12月31日,八路军新三旅政委赵基梅率主力一部,由黄河北直抵鲁西南,歼灭王子魁、石福起、申三瞎子等部,一举解三村之围,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从此,伊庄、刘岗、曹楼被人们誉为“红三村”。三村保卫战创造了平原地区反封锁、反“蚕食”斗争的光辉范例。

祖源文化范蠡终成“商祖”之地,范蠡(前517-前418),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人。他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富于谋略,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羹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20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载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被人们奉为商界之祖、商圣。

牡丹文化”菏泽牡丹甲天下”,在菏泽的时候,每当牡丹花开的季节,宾馆总是订不上,菏泽人一般这个时候就不去看牡丹花了,人太多,用菏泽话叫“看花子”

菏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20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装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自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藻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风翔有《毫州牡丹史》,清人汪源有《广群芳谱》、克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年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

书画文化 菏泽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清乾隆年间单县画家赵树屏鉴于干旱连年,饿雾载道,毅然画《饥民图》,配以诗,进京为民请命,轰动一时。现存碑碣中仍有不少名家笔迹:汉代蔡邕的张寿墓碑、元代赵孟的张成墓碑、清代何绍基的碑刻、号称“文绝、书绝、刻绝”的五代屏盗碑等。牡丹区曹楼曹氏翰墨世家,五代人都以书法闻名。晚清邓树屏编写的《书法心得歌》影响很大。学画练字已成菏泽人的时尚,不但有一批骨干队伍,而且有众多的业余爱好者,仅“农民绘画之乡”巨野县,可“登堂入室”的农民画师就达1500人之多,堪称人人丹青、家家翰墨。菏泽市现有国家书协会员6人,省书协会员40多人,国家美协会员7人,省美协会员87人。曹州书画院的规模、队伍、院藏都堪称全国地市级书画院之最。

戏曲文化菏泽是中国的“唢呐之乡”,菏泽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地方特色鲜明,有唢呐、笙、管子、坠琴、插琴、软弓、京胡、如意勾、筝、扬琴、大鼓、大锣、大饶、大锦、梆子等等,其中唢呐、笙、笛系有400年历史的柳子戏、大弦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张应易演奏的古筝《夜静密铃》1957年获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一等奖,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他演奏的三首古筝独奏曲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著名唢呐演奏家袁子文的学生任同祥1953年曾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后随团出访罗马尼亚、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袁子文、魏永堂的唢呐独奏曲《双合凤》、《驻云飞》在1955年全国会演中获一等奖。北派古筝传人赵玉斋、韩庭贵、高自诚、赵登山等在全国都享有盛誉。以唢呐为主的鼓吹乐班遍布菏泽城乡,有300多个,艺人达2000余人,技艺高超,曲目丰富,人才济济,独步全国,被誉为”唢呐之乡”。

武术文化历史上的菏泽是中原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商汤依靠武技能力,起兵灭夏桀,建立了商朝;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城濮大败楚军,齐国军师孙膑与魏国三军统帅庞涓 行的桂陵之战;秦朝时期,刘邦聚天下武林壮士,打败项羽,在泡水河畔登基做皇帝,以及后来的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清末曹州一带的捻军起义等都发生在荷泽这块土地上。因此说,武术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是战争推进了武术的发展。随着冷兵器战争的结束,武术才慢慢成为了人们娱乐观赏、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菏泽为“中国武术之乡”,武术是菏泽的文化品牌之一。

菏泽自古就有习武的传统,也出了不少的农民起义领袖,比如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唐僖宗乾符元年(874),濮州(今鄄城县)人王仙芝在河南长垣聚众起义。翌年,冤句(今曹县西北庄寨镇)人黄巢在当地起兵响应。黄巢出身盐商家庭,自幼习武,精通大刀和弓箭。相传黄巢精研刀法有72路之多,环环相扣,变幻莫测;两把粗的柳树能一刀砍断,马上射箭百步穿杨,一副石磨能单手托起。因屡立战功,在王仙芝死后被推为义军首领,号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他率领数十万大军纵横中原,渡过长江,挺进福州、广州。乾符六年,黄巢率百万义军北伐,经江西、安徽,再进中原,占领洛阳,挥师长安。傅宗中和元年(881),义军攻进唐朝都城长安。黄巢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即皇帝位,称“承天应运启圣着文宣武皇帝”,国号为“大齐”,年号为“金统”。由于义军占领长安后没能乘胜追歼李唐军队,李唐军队联合沙陀费族卷土重来。唐中和三年,黄巢被迫退出长安,重返河南、山东。后因大将朱温叛变、孟楷战死、尚让投降,又长期被围困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市)。面对唐将朱温、李克用等紧紧追杀,义军经曹州、充州退入泰山虎狼谷(今济南莱芜区西南)。中和四年七月十七日,黄巢在虎狼谷自列而亡,余部战死。黄巢虽死,但其在实战中精研创编的刀法等武术功夫却长留民间。

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宋江,字公明,北宋时期郓城人。郓城民间素有习武的传统,各村拳场众多。宋江在此浓厚的习武之风环境中长大,备受感染,因此自幼酷爱武术,常与周边村庄青壮年一起习拳舞棒,切磋武艺,并以其悍勇侠义为众人折服。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民财,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宣和初年,宋江等36人聚众起义。义军以梁山泊为根据地,杀富济贫,对抗官府。宣和二年(1120),宋江率军攻克青州。三年,宋江又率军转战淮南以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广大地区,杀赃官,除污吏,开府库,济百姓,朝廷上下震动,宋徽宗在招降未果之际,派大军镇压。在进攻沭阳时,遭伏击失败。宋江虽死,但其36人所留下的武功技艺却为后人发扬光大。“三十六路宋江拳”“燕青拳”以及“梁山戳脚”“武松脱钩”等都成为独立的拳种或套路;特别是“燕青拳”,为后来一代宗师霍元甲继承和发展。人们在仰慕梁山好汉的同时,亦伴有对武术的向往。当地民间习武之风更是千年延续,至今尤烈。

论武术套路,主推“梅花拳”,亦称花拳、梅拳,是广泛流传于菏泽各区县的一个著名地方拳种。据拳谱、经卷记载,梅花拳起源于明朝末年,奉收元老祖为始祖,早期传人是江苏徐州铜山县路家团人张山(张三省)。他于明崇祯末年(约1640)将梅花拳传给了徐州铜山县邹家六位公子,其中邹家六公子正法学艺最精。邹正法又将梅花拳传给前来拜师学艺的开州蔡吉村人蔡兴道等。邹正法归家后“闭门不出,不传外人,单传亲生下辈”,所以梅花拳又有“父子拳”之称。清乾隆 九年(1744),邹家后辈传人邹文聚首破“秘不外传”的家传形式,由徐州北上,在曹县魏湾杨庄、东明县五霸岗及牡丹区高庄集一带的赵庄、李村等地传授梅花拳。这是梅花拳传入菏泽之始。经过有序传承,至今在菏泽已传到20余代。梅花拳因其源流较久,内外兼修,注重实用等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梅花拳又分三个流派,即干枝梅花拳、落地梅花拳和中心梅花拳,三者内容丰富,各有特色。梅花拳融周易、八卦为拳理,化阴阳五形为拳法,吸收佛、道、儒三教之精华,拳分五势,合梅花五瓣之形,故称为梅花拳。

Hash:ee22496bee7f053fe8fee6e3fd4b89aa2dc599df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