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建州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就是清朝的发
导读:古代的建州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就是清朝的发 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有什么历史依据?
南方的建州是指福建的建州府(后改为建宁府)。辖区从整个福建渐渐缩减至今天建瓯市范围。首府建州原址即今天的建瓯市
北方的建州是明朝洪武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明朝在女真聚居地设立辽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建州卫管辖的女真人分布区,西扩至今吉林市东南,东近日本海,北达穆棱河,南过图们江。
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有什么历史依据?
红山文化的范围较广,又分早中晚三期,发源地、历史依据挺难说的。
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区域1.赤峰西水泉 2.巴林左旗二道梁 3.林西白音长汗 4.克什克腾旗南台子5.敖汉旗西台 6.敖汉旗四棱山 7.敖汉旗兴隆洼 8.锦州沙锅屯 9.阜新胡头沟 10.喀左东山嘴 11.巴林右旗那斯台 12.赤峰红山后 13.凌源牛河梁
红山文化属于史前文化,而甲骨文这样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出现在商代,史前文化中只有些许符号出现。《史记》、《山海经》中倒是有些关于史前文化的记载,但是离我们实在太久了,有些记载又过于神乎其神。所以关于红山文化的历史依据蛮难考证的。目前关于红山文化是存在着有几种学说。红山文化似乎跟很多文化都能扯上点关系。看过几个论证不太充分的观点,认为:
红山文化的女神塑像是女娲黄土造人的证明红山文化女神塑像是在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发现,在一座女神庙中,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且皆女性,以及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大量陶器,而女娲造人便与黄土有关。
发达的宗教遗迹对应颛顼帝的“绝地通天”红山文化宗教遗址众多,而关于颛顼有个传说就是他阻断了通天的路径,成为人世间的“人神”,由此便在人世间出现了众多的祭祀活动。
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关的玉龙勾形体态对应蚩尤的字形,还有根据玉龙的,认为红山文化率先跨进古国时代,与皇帝的在五帝时代的领头相吻合。由此联想到龙的起源以及龙崇拜。
《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而记载黄帝与炎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所在冀西北的涿鹿县,其附近的桑干河上游发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红山文化相遇的遗迹。
同时,也有几个比较确信的观点,认为红山文化早期的夹砂陶上的横压竖排“之”字纹与兴隆洼文化中的部分纹饰相似,是受兴隆洼文化的影响。红山文化距今约5~6千年,而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原敖汉旗而得名。
而从陶器群来看,红山文化陶器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影响。但总体来说,红山文化的大部分文化特征当源自本地的,在红山文化之前的文化影响。
【文萃】田小冬 孙永刚: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初步研究
2018年07月05日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红山文化时期是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中的关键阶段,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史前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彩陶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居址中也有一些发现。红山文化彩陶多为红地黑彩,个别器皿施以红彩,陶器表面施彩部位比较固定,敷彩面一般比较大,能占到陶器表面的4/5。
一、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特征
红山文化彩陶最重要的代表性纹饰是勾旋纹,亦有研究者称其为勾连纹,可以分为单勾旋纹和双勾旋纹两种,其中单勾旋纹又可以细分为尖弧形单勾旋纹、弧线三角单勾旋纹两种。
尖弧形单勾旋纹
弧线三角单勾旋纹
双勾旋纹
尖弧形单 旋纹均为黑彩,顶端尖弧,见于罐、碗等器类上,主要施于腹部。
弧线三角单勾旋纹主要为黑彩,旋心较大,弯勾线条较粗,见于罐、钵、碗、无底筒形器等器类上。此纹样一般都采用多行式排列,最多有6 行并列的纹样,以无底筒形器为代表器类,反映了从红山文化生活类陶器的流行纹饰转变为祭祀类陶器的专属纹饰的过程。
双勾旋纹均为黑彩,弯勾线条较细,单排内上下反向成组,相对弯勾两两相错,见于罐、钵、瓮、无底筒形器和塔型器等器类上,以无底筒形器为主,瓮罐次之。此纹样与平行横线纹或成组的平行横线纹组成稳定的纹饰组合,亦主要施彩于祭祀类陶器,少见于生活类陶器,此纹样出现并流行于红山文化晚期。
二、勾旋纹与勾云形玉器的关系
目前所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总数23 件,有明确出土层位的有15 件, 其中有8 件出自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的墓葬中,多属于红山文化晚期,已有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
第一类,外伸勾角尖部较锐,中部镂空,中心作勾云状蟠卷,其外伸勾角造型与上面提到的尖弧形单勾旋纹较为接近,勾云形玉器中心勾云状造型与尖弧形单勾旋纹较为接近。
第二类,器体近似长方形,中部左右两侧分别镂空,各作一个卷勾,外围均琢磨出相应的浅凹纹槽网格,两侧各置一对背对弯曲的勾角。此形制勾云形玉器的中心双目部分几乎占据了整件玉器的表面,双目外既有下旋线,又有上旋线,表现出双旋的特征。
两类勾云形玉器的部分造型与彩陶勾旋纹有着相同因素。首先不仅第一类勾云形玉器的中部镂空部分作勾云状旋盘与尖弧状单勾旋纹非常相似,而且两类勾云形玉器的勾角也与尖弧形单勾旋纹有神似之处;其次第二类勾云形玉器“其漩涡眼系由两颊下部琢出的沟槽沿抛物线向额前延伸,再从内眼角向外卷绕,围住镂成圆孔的目睛”,双线勾勒出的旋目同样形成勾旋的气势,如果强行与双勾旋纹对比,有附会之嫌,但作为勾旋这一动态因素,二者均有强烈的体现。勾云形玉器仅作为红山文化大型墓葬的随葬品出现,所包含祭祀或巫术的含义远远超出普通佩饰的意义,我们可从侧面得知勾旋纹彩陶纹饰也应被红山先民赋予了更多的神化和象征色彩,而非普通纹饰所能比拟。
三、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探源
从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所施绘的器形来看,尤以双勾旋纹大多施绘于无底筒形器、陶瓮以及塔型器等典型与祭祀相关的器物外壁上,如此重要的彩陶纹饰不会作为无源之水纷繁地出现在红山文化中晚期,我们可以从本地区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邻近地区的诸多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陶器纹饰中找寻具有与勾旋纹饰相同或相似特征因素的典型纹饰,以求探寻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的源头。
在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筒形罐肩部往往附加一周凸出与器表的凸泥带,凸泥带上便习见于勾连的图案,线条流畅。属于赵宝沟文化的赵宝沟遗址出土陶钵肩部泥条交织组成的纹带与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陶罐极为相似,是直接继承兴隆洼文化的结果。所以,勾旋纹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纹饰,红山文化先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彩陶的形式再现这种传统图形。
内蒙古中南部的海生不浪文化中同样存在一定数量的彩陶,而且纹样多变,有单线、复线、垂弧和方格等组成的繁缛的花纹图案。海生不浪类型的绝对年代约在距今5700~5000 年间,和红山文化后半段有重合,单看彩陶纹饰这一项即可表 这两种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传播和交流。
在红山文化的早、中期,它的彩陶和中原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有较密切的关联;海岱地区的的大汶口文化在陶器形制和彩陶纹样方面也与红山文化陶器有着较多的相似性;到了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化的彩陶不仅与中原地区,而且还与西北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有某种联系。所以,这种文化因素的关联性印证了中国北方东、西部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
四、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的去向
红山文化消亡之后,辽西地区出现同样具有丰富彩陶的小河沿文化,其彩陶多为钵形器,红底施黑彩,主要纹饰有平行线间以相对半重环纹或相对的平行斜线间以三角纹,组成宽带纹饰,并在口沿内侧施以倒三角纹或平行短斜线纹。其中平行的斜线和直线与红山文化彩陶存在密切联系。在上店遗址出土一件泥质红陶高领罐,腹部施黑彩,图案为两道平行线黑彩间饰勾连形纹饰,旋心较小,应是红山文化勾旋纹在小河沿文化中的残留。在小河沿文化大南沟遗址M55中出土的陶器中有一件彩陶罐,腹部施黑彩,以上下三角相对并在两侧延伸出平行折线为一组,形成原始云雷图案,共5 组,间以立兽纹。其实这种原始的云雷图案应该可以推测是红山文化双勾旋纹在小河沿文化中的具象体现。
以夏家店文化为代表,西辽河流域进入了早期青铜时代,文化面貌较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续了数千年的平底筒形罐系统的陶器彻底消失,以鬲为主的三足系统的陶器成为主流。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施有彩绘的器类有各种鬲、罐、鼎、壶、尊等,所绘图案纹饰式样可辨识近二百余式,为探讨彩陶纹样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大甸子遗址和奈曼南横沟一号墓出土器物纹饰所包含的勾旋因素最为明显,但与红山文化勾旋纹施绘方式不同,前者是在陶器外壁彩绘,直接使彩绘陶器脱离了实用性,从而这种勾旋的纹饰同样具有祭祀或巫术等神化含义。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渊源存在不少争议,有观点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并广泛吸取了中原龙山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诸原始文化的先进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北方早期青铜文化遗存。从夏家店下层众多陶器彩绘图案包含勾旋因素来看,支持夏家店下层文化承自于本地区红山—小河沿文化系统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与勾云形玉器关联性较大,在红山文化之前西辽河地区土著文化的纹饰中找到根源,异地的考古学文化对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纹饰的影响也较大,说明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纹饰应是从“前红山文化”固有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而来,其中也糅合了其他地区彩陶纹饰因素,随后的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勾旋纹纹饰。勾旋纹是探讨红山文化来去何踪的关键线索,值得我们继续探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石器时代的东北:文化、生业、社会研究”(17JJD780002);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A 类领军人才培养计划(NJYT-17-A17)
(摘编自《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初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摘编)
(作者简介:田小冬,男,赤峰学院2016 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孙永刚,男,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 方向为植物考古学、科技考古、东北地区史前时代考古)
Hash:a57061c710347481ea842b5f4e22fce1cfd90013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