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旅游感想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

导读:波罗的海三国旅游感想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 1.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 2.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版图 3.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账 4.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人口 5.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书 6.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与当代政治经济 7.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书属于俄罗斯吗 8.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上 9. 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 10.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地图 11.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书推荐

1.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

先说结论,波罗的海三国不是德国普鲁士。波罗的海三国是位于西欧地区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三国的冲突,他们虽然距离德国的东普鲁士非常的近,但是他们不属于德国的普鲁士部分,他们在历史上先后属于瑞典王国和沙皇俄国管辖。

2.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版图

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整个海面介于瑞典、俄罗斯、丹麦、德国、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9个国家之间。向东伸入芬兰和爱沙尼亚、俄罗斯之间的称芬兰湾,向北伸入芬兰与瑞典之间的称波的尼亚湾。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位于北欧。长1600多公里,平均宽度190公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总贮水量达2.3万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水深一般为70-100米,平均深度为55米,最深处哥特兰沟深459米。

3.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账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最大的琥珀产区。波罗的海琥珀的数量占世界琥珀总产量的70%以上。波罗的海琥珀是众所周知的。

波罗的海琥珀作为主流琥珀,主要在俄罗斯和波兰等波罗的海国家生产。波罗的海琥珀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和非常好的质感。波罗的海琥珀具有许多特征。例如,波罗的海琥珀主要为黄色调为主,延伸出更深或更浅的颜色。因此,橘红,深黄色,浅黄色和白色在波罗的海琥珀中都很常见。

因为波罗的海琥珀是在松树树脂被石化后形成的,所以这种树脂的颜色是相对透明的,并且波罗的海琥珀是在2500-4000万年前形成的,而后者较短,因此波罗的海琥珀这类的海琥珀的颜色比缅甸琥珀更浅一点,更鲜亮一些。波罗的海琥珀具有大自然的印记,在人们心中非常受欢迎。

4.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人口

波罗的海三国并不是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这三国都各自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民族主体。

由于沙俄以及苏联当局的俄罗斯化政策,三国有大量的俄罗斯族。下面是三国人口状况:

立陶宛 人口298.8万,主体民族为立陶宛人,占总人口的84.2%,波兰族人占6.6%、俄罗斯族人占5.8%、白俄罗斯族占1.2%。

拉脱维亚 人口195万,主体民族为拉脱维亚人,占总人口的62.1%,俄罗斯人占24.8%,白俄罗斯人占3.3%,其他民族占3%,其他民族有波兰人,立陶宛人,乌克兰人等。

爱沙尼亚 人口129.4万,主体民族为爱沙尼亚人,占总人口的68.7%,俄罗斯人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国籍人口占1.5%。

5.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书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总面积17.5万平方公里(约与贵州省相当),总人口近700万。

波罗的海三国人种依据地域及面貌特征被称为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类型,爱沙尼亚地区的史前先民是属于芬兰-乌戈尔人的爱沙尼亚族人,起源于东斯堪的纳维亚。拉脱维亚族属欧罗巴人种,与日耳曼民族关系较近,历史上其地域曾属于普鲁士东部地区,普鲁士地区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立陶宛人属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类型,于公元前即已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定居,自称列图维亚人。12世纪起受到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也曾深受日耳曼民族的影响。

6.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与当代政治经济

799.3万人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系前苏联最小的三个加盟共和国,1990和1991年相继宣布独立。

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 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截至1990年1月,三国总人口799.30万人,其中俄罗斯族人为177万左右。

立陶宛人口372.32万,主体民族为立陶宛人,占整个人口的79.6%,俄罗斯人占9.4%,为35万,其他民族占11%,为38万。

拉脱维亚人口268.70万,主体民族为拉脱维亚人,占整个人口的52%,俄罗斯人占35%,为94万,其他民族占13%,为35万。

爱沙尼亚人口158.28万,主体民族为爱沙尼亚人,占整个人口的61.5%,俄罗斯人占30.3%,为48万,其他民族占8.2%,为12.8万。

7.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书属于俄罗斯吗

立陶宛共和国,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北方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首都维尔纽斯。

1009年史书首次提及立陶宛。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1385年后立陶宛与波兰三次联合,1387年接受天主教为国教。维陶塔斯大公执政期间(1392~1430年)是立陶宛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1795年后逐步被沙俄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曾一度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0年10月9日,波兰占领维尔纽斯和立东部地区,第二大城市考纳斯成为立临时首都。

1944年苏联军队进入立陶宛,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通过恢复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苏联独立。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此时恰逢欧元诞生15年纪念日。

8.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上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系前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和1991年相继宣布独立。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9. 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波罗的海三个民族都是纪元前4000年至2000年迁居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古代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

他们一部分从东方迁居到欧洲部分,原始渔猎民带来了芬兰语。

另一部分来自南方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流域,古代列托-立陶宛农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的初期向北迁移。

10.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地图

摊开世界地图,欧洲显得支离破碎,除去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欧洲的面积不过区区一千多万平方公里,这个规模其实只比加拿大稍大一点,但却硬生生地塞下四十多个国家。不过在一百多年前,确切地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的地图十分简洁,总共只有18个国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的国家总数一次比一次多,一战之后由18个增加至27个,二战之后又从27个猛增至45个,那么其中的历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战之前,欧洲总体格局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为主,外围方向上从西部看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从北部看主要是挪威、丹麦、瑞典、荷兰和比利时,从南部看主要是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中间再加上“三国同盟”中的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以及“三国协约”中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总共十八个国家。如果加上奥斯曼土耳其的话也可以认为是十九个,当然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且并不像沙俄一样拥有明显的西 文化特征,因此并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欧洲打了个稀巴烂,尤其是在奥匈帝国的废墟上,大量非德意志人在英法的支持下以“民族自决”为旗号宣布独立,于是欧洲第一次出现了国家独立潮。其中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属于这种情况;奥匈帝国其余领土诸如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波斯尼亚并入塞尔维亚并成立南斯拉夫王国;与此同时沙俄也吐出了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再加上在德俄之间凭空复国的波兰,欧洲的国家总数便从18个增加到了27个。

《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欧洲进入短暂的休战期,仅仅二十年之后二次世界大战再起,不过这次战争过后并没有出现像一战那样的国家独立浪潮,相反由于苏联对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欧洲的国家总数还有一定的下降。

真正使欧洲国家数量再度猛增还是冷战后,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1991年庞大的苏联从一个国家变成十五个;东德和西德进行了合并,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却分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欧洲国家总数比起一战之前翻了将近三倍。

从历史的趋势来看,自从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再没有出现过大一统的帝国,尽管中间出现过像法兰克王国那样的区域性大国,但其控制的疆域仍旧无法与鼎盛时期的罗马相提并论。近代欧洲最接近于统一的时代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当时拿破仑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的同时还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人、瑞士联邦的仲裁者,他的兄弟姐妹则分别担任西班牙、威斯特伐利亚等国家的元首,就连实力最为强大的沙俄也成了谦卑的小伙伴,不过这一切在滑铁卢战败之后灰飞烟灭。

欧洲面积约1016万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约6.8%。欧洲现在有人口约7.46亿,世界第三,有44个国家。欧洲仍旧处在不断分裂当中,比如苏格兰对于英国、加泰罗尼亚对于西班牙等等,并且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遏止。

11. 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书推荐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立陶宛地形受冰川作用显著,大部分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其上有冰碛岗丘。波罗的海沿岸有绵长的沙丘,中部为低地,东南端地势最高,海拔958英尺。土壤从沙土到重粘土皆有。西北部有壤土、灰化土、沙土;中部以灰化土和泥炭土为主,土地肥沃;东南部多沙土。 立陶宛境内河流均流入波罗的海,水流一般平缓,河道蜿蜒曲折。其中涅曼河最长,其主要支流有梅尔基斯河、内里斯河、涅维茨斯河、杜比萨河、朱拉河以及米尼亚河等。湖泊约有3000个,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南接立陶宛。拉境内主要是波状起伏的平原,有低地和低丘。东部地势略高,滨海多沙滩。拉河流均属波罗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西德维纳河(亦称道格瓦河)、加高亚河、文塔河、利耶卢佩河。丘陵之间有许多小湖泊。森林,草场、牧场、沼泽和荒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7%,森林覆盖率为38%,森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多针叶林(松树和云杉)和落叶林(白桦和白扬等)。

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面积最小的国家。北面和西面临波罗的海,南与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为邻。 就资源力而言,爱沙尼亚有着不同于上述两国的特点。爱沙尼亚是个多岛屿之国,大小岛屿800个,占土地面积的9%。最大的两个岛屿是萨列马岛(1647平方公里)和希乌马岛(600平方公里)。地表受过冰川作用,南部有冰碛丘,中部有平缓的长丘,大部为东北-西南走向。

立陶宛土壤以灰化土为主,东拉脱维亚低地有沼泽土。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受大西洋气候影响,湿度大,天空多云,每年只有30-40天的晴天,阴天多达150-180天。盛刮西北风和南风。无霜期在125-155天。

拉脱维亚气候受北大西洋气团的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2月平均气温-5℃至6℃,7月为16-17℃。年降水量610-711毫米,蒸发量少,有涝灾。植被为混交林,约有90种树木和灌木,林地面积13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重要树种有松、冷杉、白桦和白扬。草地辽阔。约有60种哺乳动物,295种鸟类。

立陶宛沼泽区有大量的泥炭。森林和草地均占土地面积的1/4。有3个天然植被区:滨海沙丘区以松树居多;东部岗丘区多云杉;中部有大气橡树林。沼泽地区和湿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野生动物品种多,有60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和50多种鱼类。矿物资源匮乏,主要有硫酸监、石膏、泥炭、少量铁矿石和磷灰石,沿海地区还有少量的石油。

拉脱维亚矿产资源缺乏,主要有金砂矿和泥炭等,泥炭储量为9亿吨。西部库尔兰半岛有石油。

爱沙尼亚河流多而短小,最长河流皮亚尔努河仅为142公里。湖泊占土地面积的5%,楚德湖最大,面积3548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主要有页岩油,储量150亿吨,年产3500万吨,占原苏联油页岩总产量的80%。泥炭的储量和产量也很可观,并有大型磷灰石矿床,磷灰石储量达60多亿吨。

波罗的海三国在前苏联时期可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加盟共和国,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居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首或头几位。

首先,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财富而言,爱沙尼亚均为前苏平均水平的140%,居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脱维亚分别为133%和122%,居第二位;立陶宛分别为123%和108%,居第三位。

下面以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与俄罗斯相比为例。国民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6.1,爱沙尼亚略低于俄罗斯为105.6,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则快于俄罗斯,分别为119.8和108.7,立的增长速度为前苏各加盟共和国之首。42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09.9,爱沙尼亚仍略低于俄,为107.8,而立和拉仍快于俄,分别为122.0和112.0,43立居原各加盟共和国之首,拉居第二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速度(1985年为100):1988年,俄罗斯为115.0,爱沙尼亚高于俄,为116.6,拉脱维亚为115.4,略高于俄,立陶宛略低于俄,为114.7。

立陶宛经济发展的重点为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造船、电子仪表、电机、无线电器材、化工、水泥和渔类加工工业。维尔纽斯、考那斯和克莱佩达均都成为大工业中心。卡普苏卡斯、阿雷图斯和乌泰纳等均成为著名的小工业城镇。这些城镇主要从事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凯代尼艾和约纳瓦成为化工工业中心。

拉脱维亚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和乳肉用畜牧业。在拉脱维亚的国民收入中,工业占56%,农业占21.7%,建筑业占6.6%,交通运输业占4.4%,商业和其他部门占11.3%。拉脱维亚是一个工业发达但能源缺乏的国家,能源自给率约50%,其余50%靠进口,水电站和火电站是动力主要来源。

爱沙尼亚主要生产部门和产品有:机械制造业和金属 工工业,生产石油加工设备、农具、采矿机械、天然气管道和挖掘机,专用科学仪器和电器设备。在油页岩加工基础上,建立起化学工业,生产苯、粘合剂、合成树脂、甲醛和洗涤剂等。木材加工是爱沙尼亚最早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品主要有纸、纸浆、胶合板和家具等。消费品工业中,纺织工业最发达,棉布的生产量为三个共和国产量的70%,另外还生产毛毯和麻织品。

科学院是拉脱维亚共和国的主要科研机构。80年代初,全国共有科研人员1.26万人。80年代末,科研人员有所增加。例如1988年,拉科学院的科研人员1812人,其中博士126人,副博士926人。此时期,全国科研工作者1.4万人,博士500人,副博士3100人。

爱沙尼亚是一个居民受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在加盟苏联以前,爱沙尼亚居民中受不同程度教育的人数比例为波罗的海三国之首。例如30年代末,爱沙尼亚9-49岁居民中识字人数已占98.6%。入盟苏联以后,爱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例如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有普通教育学校600所,学生20万人,职业技校36所,学生1.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7所,学生2.39万人,高等院校6所,学生2.55万人。主要高等院校有塔林工学院和塔尔图大学。

科学院是爱沙尼亚科研中心。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爱全国共有各类科研人员6200名,1988年时,全国科学工作者为7100人,博士300人,副博士3100人。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1312人,博士103人,副博士683人。

Hash:f5bd42069f4d33033c082e69bcc4011efc597ca8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