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指标 旅游业产出指标

导读:旅游业发展指标 旅游业产出指标 1. 旅游业产出指标 2. 旅游业经济指标 3. 旅游业产业规模 4. 衡量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 5. 旅游产业发展指标 6. 旅游业产出指标包括哪些 7. 旅游业产出指标包括 8. 旅游业的指标 9. 旅游产业基本情况 10. 旅游产业产值 11. 旅游业产出指标分析

1. 旅游业产出指标

1.独特性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中要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旅游者往往感兴趣的是反映当地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的东西,在开发中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突出个性原则并不是单一地开发,应把突出个性与丰富多彩相结合。

2.参与性原则。

旅游者不仅观光,且直接参与体验。开发参与性活动,主要靠发掘当地的历史和社会风情的民族文化内涵,要力求真实自然,强化乡土气息,避免矫揉造作和为表演而表演的作法,淡化商业经营的气氛。要把真实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活动。

3.文化性原则。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民俗旅游更应突出高层次的文化特点,坚持高品味开发。开发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防止开发中的低品味和“庸俗化”倾向。对一些伤害人们身心健康、毒化思想的愚昧迷信和低级趣味的陋俗应加以革除。

4.宜土不宜洋原则。

民俗风情应展现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特色.其本身具有的区域性,传统性,古朴性应予保留。在开发时以“土”为主.不要“洋化”,也不要模仿他人,呈现原汁原味,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古朴的特色。

5.审美情感性原则。

民俗提供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和内容,如赛龙舟、放风筝、吃年糕、走亲戚等,透出人民智慧的灵光和心灵的美好,形成的意象妙趣横生引人人胜,折射出各民族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和平友好,健康向上的民族心理和性格.为旅游者提供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6.多渠道开发原则。

在国家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条件的乡、镇、村可办民俗旅游项目,如集体筹资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室。此外,要注意发挥个体的力量,如民间老艺人的绝招亮相等。

7.保护为先原则。

传统民俗不能再创造,如果盲目开发,不善加保护,一旦被破坏,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所以,务必珍惜民俗文化,妥善保护民俗文化。

8.经济效益原则。

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

9.重视民俗文化学人才的培养。

2. 旅游业经济指标

年鉴是反映全年我国旅游业供给要素诸方面情况的资料性年刊。主要内容有:上篇:全国旅游企业综合资料,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主要城市旅游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工作,改善旅游行业的恶习循环,做好景区的安全预防工作。

3. 旅游业产业规模

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4. 衡量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这三部分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17年国 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达到60.06亿人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8.43%。

2010-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19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65万亿元,创历史新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36%,较2018年同比增长11.06%。

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大小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11.05%,达到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从2014年的10.39%到2019年的11.05%,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

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并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业为内需拉动经济提供动力。

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中国文旅部发布的国庆节假期八天的旅游市场数据,2013-2019年,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速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旅游收入突破6000亿元,达到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5%。2020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从各地国庆假期接待游客数量来看,2020年,河南省接待游客数位列全国第一,全省共接待游客7234.98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增长了9.09%;江西接待游客6809.75万人,全国游客数量排名第二;山西接待游客5246.89万人次,全国排名第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疫情受损最严重的湖北旅游业恢复较快,2020年10月1日至8日,全省共接待游客52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29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国庆假期的82.74%和72.26%。

从各省旅游收入来看,2020年国庆假期期间,江苏、江西及贵州三省旅游收入排名全国前三,分别实现旅游收入512.55亿元、398.81亿元以及367.21亿元。

中国旅游行业趋势分析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预计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负增长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20.6%,全年旅游收入减少1.18万亿元。到2020年底,预计全国游客人数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降至4.55万亿元。

但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观念的改变,旅游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因此前瞻预测,至202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83亿元。

5. 旅游产业发展指标

旅游直接经济效益是指旅游业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费用与其取得的经济收入之间的数量比较关系。这是旅游企业和旅游部门衡量旅游经济效益的指标。

旅游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中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形成全社会的间接经济效益。由于旅游业是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性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其相关行业或部门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我们在研究旅游经济效益时,不仅仅要考虑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间接的经济效益。

6. 旅游业产出指标包括哪些

众所周知,广义上来说,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从狭义上来说,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从相互关系上看,首先从农业角度看:农业可以说是为旅游业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 阔农村,可以让旅游大有作为;同时乡村旅游的引入,可以增强农业产业活力,使得农业多产化。其次从农村角度分析:农村在为旅游业提供劳动力的同时,旅游业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了农业收入和就业;再次从农民角度看起:农民开展乡村旅游,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开展的空间,市旅游也不仅仅局限于景点、景区、城市,同时在旅游带动下,农民也能感受到乡村美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态也变得更加宜居。

7. 旅游业产出指标包括

旅游周边产业有酒店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娱乐业等。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旅游业的范围比较广泛,它还涵盖了酒店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娱乐业等。旅游业的存在不仅可以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还为交通和酒店等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此外,旅游业可以潜在的改善国家或企业之间的关系,并提高货币价值。

8. 旅游业的指标

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和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目的就是以当地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效益为导向,发掘资源的潜在内涵,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和优势,选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佳的开发方向,以此增加旅游吸引力,满足各种类型的旅游者的需求。

在旅游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开发,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综合性技术经济过程。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和全面性的工作,主要内容除了对各类旅游吸引物进行选择、布局、优化、创新以外,还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用事业设施兴建,管理、接待机构的建立和旅游地从业人员的培训等。

一般而言,旅游资源的价值大小直接受到旅游开发是否科学合理、旅游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影响。一些尚未被利用或部分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加强吸引力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使用价值。

对旅游规划与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效益评估过程中运用科学全面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制定指标时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就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以便开展不同地域或时段上的横向或纵向比较。

9. 旅游产业基本情况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

其实,这是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特别强调“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并强调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两者的连接点就是“创意”。因此,文化旅游可以理解为“蕴含人为因素创造的生活文化的创意产业”。

10. 旅游产业产值

一、康养+旅游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二、生态+旅游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 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

三、文化+旅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居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文化将会进一步活态化、物态化、业态化。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结合旅游扶贫政策后,文旅产业也大有可为。

四、乡村+旅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11. 旅游业产出指标分析

理论上,GDP可以分别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环节,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计算。

1.生产法

基本原理:分别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和中间消耗,再从总产出中对应地扣除各部门中间消耗,得到各部门增加值,最后汇总所有部门增加值。

2.分配法(收入法)

基本原理:首先从初次分配的收入来源角度计算各个部门的增加值,然后汇总所有部门的增加值。

3.使用法(支出法)

基本原理:从全社会(而非各个部门)的角度入手,直接将国内产出中各类货物和服务的最终使用额贾总。

理论上,上述三种方法计算的GDP应该相等。但是实践中,由于各种方法的资料来源不同,数据加工换算方式不同等原因,三种结果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西方国家一般以支出法的结果为准,我国由于全面核算的基础相对较弱,部门的产值核算基础较好,多以生产法或分配法的计算结果为准,也便于我们对GDP进行部门结构分析。

再来说说各个部门的总产出核算方法。

1. 货物总产出

货物总产出包括农业、工业以及建筑业三大部门,通常采用“企业法”和“产品法”

企业法以单个企业作为基本统计单位,按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同一企业内部的中间投入不计算,但是不同企业之间允许类似的被消耗品转移价值重复计算。产品法以具体产品为统计对象,凡是有产出效果的都计算,无论是否是该经济单位的最终生产活动成果。简单的说,企业法只计算用于出售的成果,产品法无论出售还是自用都计算。

农业采用产品法,建筑业也采用产品法,工业采用企业法。

2. 服务总产出

服务业包括很多产业门类,核算方法也十分灵活,主要有:追加价值法、营业收入法、服务费用法和成本费用法。

追加价值法主 用于计算商业和货物运输业。营业收入法用于各种营业性服务企业的服务总产出,如旅游业、生活服务业等。服务费用法用于各种单独项目的服务产出核算,比如佣金、手续费、交易费等等。成本费用法主要用于核算政府服务部门和其他非盈利非市场的服务事业单位。上述方法用于计算比较规范的服务业,有时也采用虚拟推算和抽样推断的方法,如家政服务业。金融行业的核算更加复杂,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难点。

Hash:69f63f3b599a8887ecab77d3511eb9e60e4d1300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