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当时由哪几人居住过

导读:杜甫草堂当时由哪几人居住过 一、杜甫草堂当时由哪几人居住过 二、伟大的诗人杜甫家乡在哪里? 三、公元759年杜甫在哪里西郊旁建了茅屋 四、杜甫草堂在成都哪个方向? 五、杜甫草堂怎么样 六、现今的杜甫草堂是在原杜甫草堂遗址上兴建的吗?

一、杜甫草堂当时由哪几人居住过

居住过两个人,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韦庄。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二、伟大的诗人杜甫家乡在哪里?

大唐大历三年(768)二月,杜甫离夔州(四川奉节--已被三峡工程淹没),顺长江而下,因商于(陕西商县及河南内乡一带)兵乱,不能归长安,遂留居江陵,未久至公安。十二月底,自公安出,于次年正月抵岳阳。

大历四年(769)二月,杜甫离洞庭,至潭州(长沙),停舟数日,解缆溯湘水而上,往衡州(衡阳)投奔旧识衡州刺史韦之晋。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所以说

根本谈不上哪儿的人

但是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

为表怀念家乡

剑外忽闻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顾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向襄阳下洛阳。

这首诗歌很出名

里面的所说的家乡正是

襄阳

今湖北

三、公元759年杜甫在哪里西郊旁建了茅屋

是杜甫草堂吧?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成都

四、杜甫草堂在成都哪个方向?

西边,一环和二环之间,从青羊宫到光华村的路上。

五、杜甫草堂怎么样

  一条清碧亮丽的浣花溪环绕着草堂,那潺潺的流水把草堂四周洇润得花草葱郁而林木茂盛,弥散出雅逸的氛围和盎然的生机。我们这代人对于杜甫大都怀有特殊的情结,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曾是我们最初的文学记忆。

  对于杜甫的出生或终老之地,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清楚,然而这“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却是令人向往的“诗圣”居栖之地。

秋阳映照下的草堂,泛出一层亮丽的金黄色光泽,使丝丝茅草显得富有质感。翠竹芭蕉依偎着土墙竹窗,留下了满壁绿荫,过滤了尘世的喧嚣。

  寂静的庭院中,随意地安放着粗糙而结实的石桌石凳,平添了温馨的乡居气息。那矮矮的竹篱上爬满了藤萝和杂花,在秋风中作着忆念故人的絮语。记得诗人在《堂成》中曾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川,笼竹和烟滴露梢。”一代大诗人的安身立命之处,竟是如此简陋而淳朴。唯其如此,草堂才能长存民间、情系桑梓、永驻青史。

  而多少华堂豪宫在当时是多么的风光张扬,而后却在历史的烟雨中泯灭。

步入草堂,我不由得放轻了脚步,唯恐惊扰了老杜的“诗思”。是呵,诗人一生穷困,怀才不遇,落魄江湖。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为避安史之乱,饱经离乱之苦的杜甫带着妻儿由陇入蜀,起初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古寺借住,靠旧友、时任四川彭州刺史高适接济。

  760年桃红柳绿的初春,友人在浣花溪边为他觅得了一处景色清幽之地便筑屋建房,但他此时已一贫如洗,其表弟王十五司马悉知后,雪中送炭,慷慨资助。为此,诗人在《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一诗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

“ 生落魄已成翁”的诗人,总算有了一处可以遮风避雨、属于自己的暖巢。尽管是有些寒酸而低矮的草堂,但诗人却十分满足与自赏,“背郭堂成荫白茅”,“野老墙低还是家”。为此,诗人在草堂内外作了诗化的安排经营,开辟了花圃、菜圃、药圃,筑起藤架,建了草亭,还掘井挖塘,颇具乡村田园的秀丽风光,成为诗人一生中最美的精神家园。

  在此他居住了近四年的时间,并创作了240多首诗,其中有不朽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为忧国忧民、博爱大同的千古绝唱。

泥地泥墙的书房中那张宽约一尺、长约三尺的矮小诗桌,上面放着一副笔墨和诗笺。一抹秋阳投射在砚池上,氤氲出缕缕墨香,桌角的一只粗瓷杯里还留着一些残酒。

  老杜在《寄题江外草堂》的诗中曾心情坦然地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就在这张最普通的杂木诗桌上,老杜却创作出了中国文学史上那么辉煌的诗篇。遥想在那霞涌红日、花香拂郁的清晨,或是在那月照草堂、秋虫鸣唱的夜半,诗人与桌为伴,笔歌墨舞,诗笺上留下了多少华章佳作。

  难怪唐人韩愈在《调张籍》中直言不讳地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六、现今的杜甫草堂是在原杜甫草堂遗址上兴建的吗?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里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 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事实确实如此,当 今凡知道成都这个城市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杜甫草堂的。但细 心的人在研读了杜甫许多描写草堂的诗句之后,又对现今的草堂 是否是当年杜甫草堂的原址产生了怀疑。

  关键的一句诗是:“万里 桥西侧,百花潭北庄”,说草堂是在百花潭的北面,可现今的草堂 却在百花潭的西边,到底是谁错了?后来人们经过研究发现,错 在百花潭,而不是错在草堂。也就是说,现今的百花潭并非“古 百花潭”,真正的“古百花潭”是位于杜甫草堂南边的龙爪堰。

   这不仅可从杜甫的诗中找到证据,也可从草堂的邻居梵安寺,以及历代修葺草堂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如杜诗中说草堂在“浣花溪水水西头”、“清江一曲抱村流”,这与现今草堂的位置完全相符。杜诗《绝句三首》之二中有“水槛温江口”一句,说明草堂的水植靠近温江口。

  何谓“温江口”?因清江从温江方向流来,在草堂西南方形成一潭,好似温江之口,因此人们断定,“杜甫笔下的百花潭就是温江口下之潭。但现今成都西郊的百花潭地名缘何而来?原来,清末黄云鹄先生以《土人告语》为依据指定今日宝云庵下之潭为“古百花潭”,并刻石立碑于侧,从此百花潭一名就这样定下来了,在此之前的历史文献中从未有此记载。

  史籍记载中正好与此相反,如明朝嘉靖年间,曾做过四川巡抚的刘大模在其所写的《草堂别馆记》中记述他在草堂内凿池修桥,“更引百花潭水流其下”,说明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而现今的百花潭却在浣花溪下游数公里!再说梵安寺,原为唐西川节度使崔宁夫人任氏的住宅,后舍宅为寺,唐宋以来的文史资料记载,梵安寺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化,那么与梵安寺仅一墙之隔的杜甫草堂,其位置也肯定没有变动过。

  最后要特别指出,关键的一条证据是,从唐朝末年诗人韦庄在草堂旧址上修复草堂开始,经宋、元、明、清各朝十数次修复和扩建,文字记载中草堂的位置都没有变动过。

Hash:5a8cdde0b6907dab3fdb7fb6ec214f129e190484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