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导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1.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2.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3.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不包括 4. 十四五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趋势 5.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6. 十三五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 7. 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8.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1+1+N”创新体系,第一个“1”为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秦创原全省创新驱动总平台,第二个“1”为总体布局,建设“一核三区多园”西部创新高地,“一核”为西安丝路科创中心,“三区”为关中协同创新走廊、陕北能源革命创新区、陕南绿色循环示范区, “多园”是多个创新型园区,“N”是实施八大创新工程和41项重点任务。八大创新工程分别为源头创新提升工程、新兴产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数字陕西建设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创新人才引育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创新生态优化工程。

2.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旅游外交战略,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拓展与重点国家旅游交流,创新完善旅游合作机制。

3.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不包括

近年来,我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崛起的主攻方向,以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等“五大示范试点”为突破口,深化“三大战略”“四大行动”,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品牌形象显著突出,产业融合更加深入,尤其是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全市文旅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要求,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在重重困境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2020年1至10月,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833.54万人次,同比减少30%;旅游综合收入175.46亿元,同比减少34.3%。文旅产业增加值15.3亿元,占GDP的4.46%,同比下降0.9%。

4. 十四五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趋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旅游业逐步恢复,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好,旅游业投资保持恢复势头。

(1)旅游企业预期继续改善。旅游业有望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是,国内疫情防控压力犹存,接触性、聚集性旅游消费恢复相对滞后,旅游业恢复不平衡、基础不牢固问题仍较明显。

(2)旅游新业态加速演进。线上化、数字化加速向更多旅游业场景延伸。旅游大数据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云旅游平台、线上数字化体验、沉浸式旅游场景等加速发展。

(3)“七普”数据释放积极因素。我国有14亿人口,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人口数量红利在向人口质量红利转换,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4)“一老一小”成为市场热点。我国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在生育政策潜力充分释放的同时,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长期基本国情。研学旅行、亲子旅游、老年旅游、康养旅居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5)幸福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品质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6)碳中和催生绿色旅游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将促进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等发展。

5.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一是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 投资总额2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二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三是国人更加满意。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6. 十三五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

近日,云南省政府官网发布《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努力把云南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旅游辐射中心。“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计划总投资11485.97亿元,建设428个旅游重大重点项目、38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45个旅游城镇体系建设项目、650个旅游特色村建设项目。

7. 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包括: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旅游化。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在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强调旅游业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突出地位,应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达到旅游业带动,甚至统领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具体内容是: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文化、体育、医疗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相互渗透,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各要素配置完善,旅游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旅游业对投资、税收、就业等的综合带动和促进作用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旅游战略地位确定, 部门共同参与。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目的地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这首先是旅游业在县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好,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较高,部门联动、协调配合较好,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扶持力度较大,形成全社会发展旅游的共识。其次是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 “

市场监管有力, 游客游程通畅 。

全域旅游强调从游客进入目的地开始,一直到游客离开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的全程保障。要强化监管,加强旅游执法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建立旅游资源承载力和游客总量管控机制,以及高峰期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完善安全保障与救助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全覆盖的,集旅游资讯、风险警示、旅游投诉、执法监管、应急救援、旅游保险等于一体的旅游风险保障体系。

游客满意度高, 享受有品质的服务。

居民的热情好客和对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当地的旅游形象。

全域旅游强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 居民与游客实现有机融合,强调游客的深度全程体验。外来游客不仅观赏当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更要深度参与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环境。因此,居民的热情好客和对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当地的旅游形象。必须大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推 动当地人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提高当地人对本地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从而全面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及地方文化,全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8.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 、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分布

10年来专门部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央文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是2017《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分布于10年间,除2012年每年相关政策中都有所涉及。

二、旅游有“热点”,关键靠“文化”

1.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是10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建设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等,凡是涉及到旅游的品质、品牌、消费、特色、个性化、差异化等发展创新范畴,该核心理念贯穿其中,并分别提出了建设内容。当然,这里的“文化”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而不是指仅仅有文化资源。

2.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 、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1.大平台拉动旅游消费。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3.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运用市场手段以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读书季、时装周等为载体,提升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与周边国家(地区)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和体育等相关消费。(《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

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

1.旅游演艺。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2.节庆会展旅游。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同上)

3.文化、文物旅游。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同上)

4.文化体验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同上)

5.娱乐业。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有序引进国际主题游乐品牌,推动本土主题游乐企业集团化、国际 化发展。提升主题公园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高、信誉好的品牌主题公园。(《“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五、建设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区

1.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共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六、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

2.红色景点景区研学旅行。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3.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作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4.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7〕245号)

七、乡村旅游的特点在于文化旅游

1.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到2017年,全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同上)

3.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八、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

1.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出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主要口岸、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和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 〔2015〕62号)

2.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同上)

3.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九、文化旅游扶贫

1. 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红色旅游扶贫。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利用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发挥其在红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3.非遗旅游产品扶贫。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4.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培育民族文化产品和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等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Hash:ed5d509e162b3ea8e6242e6b9ca4a51fa992e846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